盛衰沉浮下,焉有完卵

来源 :中学生百科·大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yanr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那是一个动荡而传奇的时代。文人墨客,官宦商人,无一不在家国之下颠沛流离,无一不看着满目疮痍心忧天下,无一不是在内优外患之间踩着钢丝度日。但可惜的是,在传奇时代之下,某一个人的大起大落、沉浮一生,根本不重要,他不过是这个时代的蝼蚁,无足轻重的牺牲品。可叹的是留给后人纷说的却变成了一段历史、一个平面的英雄或平面的小人、一段好与坏的对峙与抗衡。胡雪岩的事迹被后人传颂,就变成了这样一段传奇。
  编剧要去创作一个人物,若单纯关心他的历史痕迹,剧本自然会失去某种风骨,只是一个“巅峰之上盛极必衰的商人”。他在成为这样的人之前,首先是一个“人”,有自己的傲世之态,也有自己的性情情趣,他那经商的头脑既是成功的原因,也是终究落魄的最大成因。《亲爱的,胡雪岩》将胡雪岩的一生呈现在我们面前。虽都是些大起大落的事件,但却不是用大起大落的笔法大肆渲染,而是细水长流地、克制地展现了当时年代下的一幅画卷。
  我总觉得香港话剧团的戏有一种时代的韵味。这种韵味可能来源于粤语,可能来源于演员的形态,可能来源于剧本,也可能来源于舞台上的细枝末节。很多古装舞台剧或者民国戏总给人一种感觉:这不是那个时代的人,不是那个时代的事。那些戏从一开始就无法说服我,后宫戏换个汤药就变成了职场进阶记,他们太“近”了,太现代了,古典或近代的外壳下包裹的全是现代语境下的思维。但是香港话剧团的戏,却能一开场亮相就让人回到那个时代的韵味中去,接着你相信,那个时代的流氓地痞就是舞台上这样的,酒馆里的平常打闹和官场上不见血的刀光对谈。就应该是这副模样。咱们的歌舞升平和当时的五湖动荡是不同的,所产生的生命、风情、风骨、生态、情趣,自然是不同的。
  开场音乐是《小罗书》,杭州的老评话,讲的就是逛菜场,互相夸自己的菜好。一开场便打好时代的地基。能用评话开场不是难事,用得刚刚好就不容易了。我的一个朋友刚好是杭州人,看了戏后一直感慨:一下子就回到了过去。
  然后是背景声音的设计,整场戏没有大篇幅音乐的渲染与故作煽情,明明是一个家国天下的故事,明明是一首个人命运的挽歌,但情绪激昂时用鼓声铺底,悲鸣之下万声齐发,一声枪响,胡雪岩奋然前行。一腔孤勇二两胆识混着花酒一同饮下,局势已然如此,他高看了自己,也低看了局势。
  整部戏在演员一来二去的节奏下酣畅淋漓,这种节奏虽然设计感明显,但不急不缓,且干脆利落。胡雪岩在演员的设计下活了起来。一出回家的戏,夫人责骂一年十一个月胡雪岩都不见人影,胡雪岩一来二回的撒娇让整个剧场都爆笑起来。这种笑声在这部“正剧”中并不少见。戏幽默而不失仪,角色生趣而不失态。
  我喜欢的就是这样的胡雪岩,带着血肉,带着缺陷,又带着时代的痕迹。可见编剧下笔是带着“情”的。赫尔曼·黑塞在《德米安》中说:命运和性情是同一种概念下的不同名字。若看透了这句话的底色,“人”就跟着透彻了。在这本戏中,胡雪岩把自己比喻成“鹿”。鹿死谁手?死在了他自己手里。剧本并没有将重心放在胡雪岩这一生沉浮的大小事件中,而是用更多的笔墨写了他的家庭、他的心思、他的性情、他周身的一切、他的得意与不得已、他的傲骨与失落。
  我喜欢那个结尾。
  赖老四拿出一本《胡雪岩》要胡雪岩签名,他说,若是他不来写,后人自会有人来写。上海有了电灯,街头巷尾都变了,时过境迁。一时风光无两、一时门庭若市又如何,一时成败又如何?终究不过人生那点事,人生那点事也不过那些道理,道理谁都懂,但是谁都是稀里糊涂过完了一生。
  迢迢万里
  行人止步
  欲罢不能
  无欲则刚
  胡雪岩赢在了“欲”,欲望给了他气魄胆识。胡雪岩输在了“欲”,但是剧本最终不是给他输家的姿态。赖老四一直提及的《红楼梦》,胡雪岩的人生何尝不是红楼梦中人?
  “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扛。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
  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他胡雪岩是官,是商,也是人。
  舞台从皮影起,从皮影落幕,形式上的多样没掩盖剧本的表达反而让整出戏统一并且完整,一出戏基调立住了,戏就生动了。
  戏终,赶最后一班车回杭州,没来得及听最后的演后谈。后來听朋友谈起,演后谈中说:“我们不用太去为商业发愁,能做自己的艺术表达。”说不羡慕是假的,但是在羡慕之余,不得不思考,我们的很多戏真的是因为商业化才少了一点什么吗?我们的很多艺术坚持,真的能得到大众的认可吗?
  我一直觉得,艺术本身并不高贵,艺术不过是生活的镜面而已,若离了生活空谈艺术,空中楼阁再好看也立不长久,若妥协了生活不复对艺术的敬畏之心——
  太多这样的戏了。
  不妨借用标题一言,盛衰沉浮之下,焉有完卯。
其他文献
简洁、凝练、克制而有分寸的文字如何写就?文言文篇章是磨炼文字功底的必读之物。在古意中探寻主题的侧面,在古文中聆听遥远的回响。如今,我们的心灵仍能与之共振,激起穿越千年的默契和声。  司馬迁,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因替李陵辩解触怒汉武帝而下狱惨遭宫刑之辱。后忍辱负重,发愤著书,著成纪传体通史《史记》。  陈寿,字承祚,巴西郡安汉县人,三国时蜀汉及西晋时著名史学家。太康元年(280),晋灭吴结束
期刊
“热爱”,当我们轻轻地含着这个词,将它的音节从嘴中吐出来时,我们是否能感受到激情的温度?18岁时的我们埋头在教室读书,觉得自己可以改变世界。步入社会以后的我们是否都在做着自己热爱的工作?  是从哪一天开始,我们的眼神变得不再锐不可当?从哪一天开始,我们的心直口快转变为思虑再三,甚至是用沉默替代回答?从哪一天开始,理想的风筝线在手中越拉越长,曾经近在眼前的风筝越飞越高直到只看得见一个模糊的黑影?  
期刊
像你这样沉默的人  也知道在监狱里要开口讲话  因为沉默会滋生怨毒  夜晚一次次的审讯  让你最后招供  你谈到她——身体、新娘和钳制  她英得曜眼  但淡人能活着看见她  你提到她石榴般的阴郁和疯狂  衣裙落下时狂野的光  一切在放风时释放。  荐诗/陈英  诗人德安杰利斯的工作环境是监狱,他不是狱卒,也不是犯人,他给那些被生活排除在外的囚犯上课。  事情就是这样,20世纪最伟大的意大利女诗人梅
期刊
还记得最初学习语文的情境吗?字组合成词,词再连缀成句。每一个汉字是语文最基础的元素,一笔一画都是先人的智慧,音形义中蕴藏的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以字开篇,让你从头开始感受汉语的美妙与魅力。  “灰”,篆书作。哦,竟是“又(手)”下加“火”,让人不明就里,未必“灰”是可以用手抓的火?查《说文解字》可知:“灰。死火余烬也。从火从又。又,手也。火既灭,可以执持。”这是说灰是火焰熄灭后的余烬;是“火、又”
期刊
口 味  “口之于味,有同嗜焉”,好吃的东西大家都爱吃。宴会上有烹大虾(得是极新鲜的),大都剩不下。但是也不尽然。羊肉是很好吃的,“羊大为美”。中国人吃羊肉的历史大概和这个民族的历史同样久远。中国羊肉的吃法很多,不能列举。我以为最好吃的是手把羊肉。维吾尔、哈萨克都有手把羊肉,但似以内蒙为最好。内蒙古很多盟旗都说他们那里的羊肉不膻,因为羊吃了草原上的野葱,生前已经自己把膻味解了。我以为不膻固好,膻亦
期刊
诗歌不分国界,无论古今,都是灵魂所渴求的节奏。风格多样的中外诗歌与读诗心得贯穿古今,让世界变得诗意盎然,走入诗的领域,爱上诗歌,是一件如此美好的事。栽是述说真实的诗人。我说池球不是一个回声人也不是一个幻影:一切所见的事物都是真实的。我分开过土层和硬炭和磐后和坚固的海床并在那里向下勘察了很长时间,且带回了一份报告,我知道它们每一样都是确实的而且育密度。它们在孩子眼里是什么。它们就是什么。世界不是一个
期刊
“先生”这个词,在如今似乎是酒店侍应生拉开玻璃门,饭堂店小二拉开座椅的时候,对男性顾客的常用敬称。眼下这称谓,尊敬里,带着几分透着钱味儿的谦恭。不管你是路人甲乙丙丁,哪怕你趿拉着人字拖,穿着大花裤衩,用牙签剔着牙花儿,只要能消费得起,用“先生”这个称谓总是没错的。但是,在半个世纪之前的中国,或者说在上千年中国历史的幽深隧道里,这个词是尊称,而且大多数时候用来称呼老师。  有人说,20世纪初的中国是
期刊
从我降生之日起,我就没育穿过鞋子  世界如此干净,人心如此纯洁  广场由大理后和玻璃构成  道路两旁种着葡萄。到处都是透明的果子  农民——个顶个的狄俄尼索斯  井且也都会在平静的海上捕鱼  我跟我父母说,我要去当渔民。但我  从不工作,我整天睡在海上  漂到哪算哪。云层。正正方方池堆向  一个永恒的边缘。夜晚,一个定型的风暴  星星流入它的广口瓶。多抄啊。我流泪  让我转一下您的齿轮,把我带到另
期刊
★  小毕跟我小学同班,又是隔壁邻居,当初搬来村子里,毕家已在此地住了十几年。记得第一次看到小毕是搬来当天,我在院子搬花盆,靠着竹篱笆将花一盆盆摆好,忽然篱笆那边蔷薇花丛里有人喊我:“喂!”抬头一看,呸,是个黑头小男生,走过去,他说:“我知道你们姓朱——”当面就把一只绿精精的大毛虫分尸了。焉知我是不怕毛虫的,抓了一把泥土丢他,他见没有吓到我,气得骂:“猪——Biang——啊。”哈哈地笑着跑开了。 
期刊
舞台、银幕、荧屏为什么都是四方形?四方的世界就通过这些媒介融聚在你的眼前。四方拓展了我们的视野。在戏剧和影视的海洋中,我们更深入理解本期主题的意蕴,并以文字之抽象来再现视觉的冲击。  你好,之华  导演:岩井俊二  编剧:岩井俊二  主演:周迅/秦昊/杜江/张子枫/邓恩熙  上映日期:2018-11-09  片长:114分钟  在电影《你好,之华》中,第一个镜头对着一个色调清冷的房间,我们看到的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