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十七大报告提出并强调了科学发展观的理论.科学发展与和谐社会是内在统一的.构建和谐校园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站在科学发展的战略高度就如何构建和谐校园的命题做出了一些探索和论证
【关键词】和谐校园科学发展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近几年来所形成的重大理论成果之一,也是中央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伟大进程中做出的又一重大战略抉择。十八大报告对这一时代命题又做了重申和强调。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科学发展与和谐社会是内在统一的。没有科学发展就没有和谐社会,没有和谐社会就难以实现科学发展。从这个角度来讲,构建和谐社会就是在科学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当前科学发展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指导着我们建设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也为和谐校园的建设提供了方法论的指导。
所谓和谐校园,就是一种以和衷共济、内和外顺、协调发展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模式,是以校园为纽带的各种教育要素的全面、自由、协调、整体优化的育人氛围,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谐发展的教育合力,是以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和学校发展为宗旨的整体效应。如何建设和谐校园,下面谈谈本人的看法。
首先,以师生发展为本是建设和谐校园的核心。教育作为塑造人的工程,没有哪个行业比教育更直接的体现出以人为本的重要性。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坚持以学生发展和教师发展为本。就是要以教育学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要承认学生的主体性,确立教学能动观;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确立教学的自主观;要树立师生平等的观念,确立教学的民主观;要针对学生的特点和学情因材施教,以学定教,激励学生发展自己的优点,唤起成功的信心;要重视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形成一个和谐、发展、亲切、融洽的教育共同体,让学生不仅在身心方面得以全面和谐发展,而且要在人与自然等方面得以协调、统一、和谐的发展。此外,办学要以教师为本,就是要以事业来凝聚人心,以情感来温暖人心,以待遇来激活人心,尊重知识、尊重教师、关心教师,营造民主和谐的管理氛围;要通过目标激励、情感激励、榜样激励、信仰激励、物质激励等手段,以求得教师工作积极性的“最大值”,以求得教师队伍素质的不断提高,让教师自觉把个人前途、利益、荣辱与学校事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做一个为人民服务、让人民满意的好教师。
其次,必须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提高全体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它以促进人、社会、自然的和谐发展为价值取向,以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合格公民为培养目标,以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为根本途径,以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为显著特征。要科学认识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的关系,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地开展素质教育的立交桥;科学认识素质教育与因材施教的关系,通过评价多元化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多样化;科学认识素质与知识能力的关系,实施特色教育,推动素质教育;科学认识素质教育与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关系,以多元评价加特色教育模式实现教育的质量、效益和公平并举,要运用符合教育规律、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及学校实际情况的教育手段和方法,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等素质全面发展。人的素质达到一定水平才有可能推动国家科技进步。
第三,要建设和谐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是和谐校园的灵魂。校园文化渗透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并对师生的道德情操、精神面貌和行为举止产生重要的影响。学校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和阵地,必须加强先进校园文化建设,要以开展“爱国、守法、诚信、知礼”教育为载体,加强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建设,要以开展“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为主题,教育他们知荣辱、明是非、辨美丑,引导他们自觉遵守“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要弘扬校园文化主旋律,广泛开展创建文明校园、文明班级、文明小公民活动,大力开展星级评选和新三好学生评选活动,深入开展丰富多彩的学术、科技、体育、艺术和娱乐活动。要依据学校实际,合理进行校园绿化、美化、硬化和环境整理,创造优美的自然景观。试想色彩斑斓的七彩校园,赤橙黄绿青蓝紫缤纷亮丽,与学生的七彩童年辉映生姿;清香四溢的书香校园,每面墙壁、每个角落,处处充满着人文的精神,散发着文化的芳香;古朴典雅的亭台池桥,玲珑多姿的厅石假山,丰富多彩的壁画长廊,高耸入云的参天大树,散布在校园之中,灵动于高楼大厦之间,这种美的环境必定能润物无声。
第四,要建立和谐的管理机制。科学的教育管理是构建和谐校园的保障,构建和谐校园必须健全管理机制,规范内部管理制度,畅通民意的反映渠道。一是要加强学校民主建设,做好学校管理的民主化和科学化,发挥好工会、共青团等群众团体的桥梁作用,完善教代会制度,校务公开制度,给予教师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成立家长委员会和学生干部及学生代表大会,让家长和学生成为学校管理的主人。二是要加强领导干部思想政治作风建设,要不断提高适应新时期学校工作需要的领导水平和工作水平,突出提高谋求发展的能力、管理学校事务的能力、协调利益关系的能力、处理各种矛盾的能力、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维护学校稳定的能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能力。三是要坚持刚性制度约束与人性化管理的和谐统一,改变单靠“硬性”的行政指令要求教师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做法,在依法依规、坚持原则的基础上,把各种任务、要求和教师的态度、感情、利益、发展的需要结合起来,以公平的信念建立良性竞争、激励、监督保证等机制,形成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和民主平等、团结互敬的良好氛围。
建设和谐校园,还要求我们必须大力发展创新文化,提倡创新精神,开展创新教育,增强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要大力提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大力提倡敢冒风险,敢为人先的勇气,大力提倡鼓励冒尖,宽容失败的胸怀,从而营造勇于创新、善于创新、激励创新的新格局。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所以,和谐校园的建设是一个历史过程,是一种追求,没有终结。我们所要做的一切,就是在现实性和可能性中尽最大的努力去寻求学校的和谐与完美。
【关键词】和谐校园科学发展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近几年来所形成的重大理论成果之一,也是中央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伟大进程中做出的又一重大战略抉择。十八大报告对这一时代命题又做了重申和强调。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科学发展与和谐社会是内在统一的。没有科学发展就没有和谐社会,没有和谐社会就难以实现科学发展。从这个角度来讲,构建和谐社会就是在科学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当前科学发展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指导着我们建设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也为和谐校园的建设提供了方法论的指导。
所谓和谐校园,就是一种以和衷共济、内和外顺、协调发展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模式,是以校园为纽带的各种教育要素的全面、自由、协调、整体优化的育人氛围,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谐发展的教育合力,是以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和学校发展为宗旨的整体效应。如何建设和谐校园,下面谈谈本人的看法。
首先,以师生发展为本是建设和谐校园的核心。教育作为塑造人的工程,没有哪个行业比教育更直接的体现出以人为本的重要性。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坚持以学生发展和教师发展为本。就是要以教育学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要承认学生的主体性,确立教学能动观;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确立教学的自主观;要树立师生平等的观念,确立教学的民主观;要针对学生的特点和学情因材施教,以学定教,激励学生发展自己的优点,唤起成功的信心;要重视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形成一个和谐、发展、亲切、融洽的教育共同体,让学生不仅在身心方面得以全面和谐发展,而且要在人与自然等方面得以协调、统一、和谐的发展。此外,办学要以教师为本,就是要以事业来凝聚人心,以情感来温暖人心,以待遇来激活人心,尊重知识、尊重教师、关心教师,营造民主和谐的管理氛围;要通过目标激励、情感激励、榜样激励、信仰激励、物质激励等手段,以求得教师工作积极性的“最大值”,以求得教师队伍素质的不断提高,让教师自觉把个人前途、利益、荣辱与学校事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做一个为人民服务、让人民满意的好教师。
其次,必须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提高全体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它以促进人、社会、自然的和谐发展为价值取向,以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合格公民为培养目标,以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为根本途径,以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为显著特征。要科学认识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的关系,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地开展素质教育的立交桥;科学认识素质教育与因材施教的关系,通过评价多元化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多样化;科学认识素质与知识能力的关系,实施特色教育,推动素质教育;科学认识素质教育与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关系,以多元评价加特色教育模式实现教育的质量、效益和公平并举,要运用符合教育规律、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及学校实际情况的教育手段和方法,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等素质全面发展。人的素质达到一定水平才有可能推动国家科技进步。
第三,要建设和谐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是和谐校园的灵魂。校园文化渗透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并对师生的道德情操、精神面貌和行为举止产生重要的影响。学校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和阵地,必须加强先进校园文化建设,要以开展“爱国、守法、诚信、知礼”教育为载体,加强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建设,要以开展“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为主题,教育他们知荣辱、明是非、辨美丑,引导他们自觉遵守“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要弘扬校园文化主旋律,广泛开展创建文明校园、文明班级、文明小公民活动,大力开展星级评选和新三好学生评选活动,深入开展丰富多彩的学术、科技、体育、艺术和娱乐活动。要依据学校实际,合理进行校园绿化、美化、硬化和环境整理,创造优美的自然景观。试想色彩斑斓的七彩校园,赤橙黄绿青蓝紫缤纷亮丽,与学生的七彩童年辉映生姿;清香四溢的书香校园,每面墙壁、每个角落,处处充满着人文的精神,散发着文化的芳香;古朴典雅的亭台池桥,玲珑多姿的厅石假山,丰富多彩的壁画长廊,高耸入云的参天大树,散布在校园之中,灵动于高楼大厦之间,这种美的环境必定能润物无声。
第四,要建立和谐的管理机制。科学的教育管理是构建和谐校园的保障,构建和谐校园必须健全管理机制,规范内部管理制度,畅通民意的反映渠道。一是要加强学校民主建设,做好学校管理的民主化和科学化,发挥好工会、共青团等群众团体的桥梁作用,完善教代会制度,校务公开制度,给予教师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成立家长委员会和学生干部及学生代表大会,让家长和学生成为学校管理的主人。二是要加强领导干部思想政治作风建设,要不断提高适应新时期学校工作需要的领导水平和工作水平,突出提高谋求发展的能力、管理学校事务的能力、协调利益关系的能力、处理各种矛盾的能力、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维护学校稳定的能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能力。三是要坚持刚性制度约束与人性化管理的和谐统一,改变单靠“硬性”的行政指令要求教师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做法,在依法依规、坚持原则的基础上,把各种任务、要求和教师的态度、感情、利益、发展的需要结合起来,以公平的信念建立良性竞争、激励、监督保证等机制,形成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和民主平等、团结互敬的良好氛围。
建设和谐校园,还要求我们必须大力发展创新文化,提倡创新精神,开展创新教育,增强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要大力提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大力提倡敢冒风险,敢为人先的勇气,大力提倡鼓励冒尖,宽容失败的胸怀,从而营造勇于创新、善于创新、激励创新的新格局。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所以,和谐校园的建设是一个历史过程,是一种追求,没有终结。我们所要做的一切,就是在现实性和可能性中尽最大的努力去寻求学校的和谐与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