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解决成长问题的教育方法

来源 :新班主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ikubk25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提出“在做中学”,“所有的学习都是行动的副产品,所以教师要通过‘做’,促使学生思考,从而学得知识。”杜威把“在做中学”贯穿到教育教学领域的各个方面。这说明了教育方法应具备“体验性”,让学生参与到过程中,体验到方法的教育价值,才会获得成长。
  教育方法归根到底是为学生成长服务的,所以选择方法的时候,应该以学生为主体,选择适合学生身心特征的教育方法。从身心特征来说,不同阶段的学生有不同的特征,我们要根据特征,选择适合体验的教育方法,达到教育目的。

身“体”经历,让教育成就主题的丰富


  体验中的“体”,是“身体经历”,学生亲身经历自己成长主题的过程。所以,教育方法就是每一个孩子逐渐具备自己成长品质的发展方式。
  1.能吸引,有“趣”才有成长的欲望
  选择一种教育方法,要发挥它的作用,首先就要让学生参与进来。参与度取决于方法对学生的吸引力。一般来说,有意思的教育方法才能吸引学生参与并引导学生激发自我的成长欲望。
  有意思的方法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要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我们选择的方法应该让学生觉得有意思,不要过于幼稚,也不能太过深沉;二是要回归常识。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现状,选择学生能够理解的身边事情,过于高大和深远的案例是不能展现吸引力的。
  在案例《成功到底是因为什么》中,为了让每一个孩子都认识到一个班级的成功是因为每个人的努力,而不是依靠班级中的某几个人,或者是班主任,每一个人都要承担责任,这不仅仅是培养责任感,还是确定自信、坚定的信念。我们选择了活动“牛顿环”。这种方法,体现了“有趣”原则。
  首先,它是一个参与式的游戏,让孩子们参与活动,这符合学生爱玩的特点;其次,在活动中,解决了个人在集体中的责任感问题,这是学生初中阶段成长的主题。基于此,学生热情参与,效果良好。
  2.能参与,有“动”才有成长的过程
  在教育中,活动是最好的教育方法,它可以提供更多的体验机会,允许更多的人参与。“能活动”就说明我们的教育主题是通过活动方式被理解的,是让学生主动思考并获得观点的教育方法。
  “参与”的方法,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方法本身是一个活动,能参与,并蕴含教育价值;二是学生对于活动有参与的主动性,思考的主动性,获得的主动性,在解决问题中,具备走向成长主题的主动性;三是方法本身具备挑战性,吻合学生身心特质。
  “牛顿环”就是让孩子围成一圈,前一个人的头枕在后一个人的腿上,以此类推,在每一个孩子的腰下面放一张椅子。然后,确定挑战时间,挑战口号,以及共同的目标。这种活动可以让更多人参与,它具备的挑战性激发了孩子的表现欲望。
  这个活动,体现了参与的特点,在参加活动的时候,很多孩子反思了成功和失败的原因,这就是主动性。最后,当我们在活动中挖掘了挑战性,成长和成功就开始了。

思维“验”证,让教育成为主体的经历


  一个人成长的关键是思维的成长。人在教育过程中获得成长,不仅仅是知识的增多,更是认识的更新和思维的提升。体验的“验”就是“思维验证”,是在“身体经历”之后的“思维验证”。它经历了情感体验、情感矛盾和情感更新的过程,是思维的改变,是关注到人的发展的教育。在这个过程中,教育方法以人的成长为主体,真正为了人的成长。
  1.有观点,有“料”的经历是成长的关键
  所有的教育都应该是有观点的,否则教育就没有了方向。观点就是教育方法的“料”,有“料”的经历才是一个人成长的关键。在选择教育方法的时候,需要看到方法能够给学生带来什么样的观点。
  方法中的观点主要是两种形式,一是方法本身蕴含着观点,是在方法的实施中,就能获得相应的观点,这样的方法比较简单和直白,以说教为主;二是学生通过体验认识到方法的价值,意识到品质,建立自己的观点。班主任通常都会选择第二种——通过学生活动,引起学生思考,进行思维验证,成就学生认识。
  学生在讨论、商量、决定中参与活动。但是,所有的参与,只是为了在活动中感悟两个观点:第一,个体的成功与否直接决定了一个团队的成功与否;第二,一个人在成功的路上可以走多久,走多远,完全取决于一个人自身的坚持。
  2.有思维,有“种”的过程是成长的标志
  思考的过程,就是成长的过程,也是教育发生的过程。我们在这个思考过程中建立的思维,就是成长的标志。所以,一种好的教育方法,是应该引发学生思考,并获得认识的过程。
  有思维的过程,在教育中表现为:一是与过往的观点相悖,替代旧的观点,形成思维更新;二是新的观点比旧的观点更具备体验性,是学生通过活动和思考得出来的。这两个方面体现了思考的过程,同时思维也因此而提升,是真正的成长过程。
  在案例《成功到底是因为什么》中,我们通过问题引导,推动学生思考。“为什么我们坚持不住,导致了整体的塌陷,这说明什么?”“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一个人對于一个班级的意义在哪里?”“我们的成功是因为什么?”
  三个问题逐层深入,从“部分和整体”“个人和集体”“成功的品质”三个角度引导学生思考,这个过程就是一个思维的过程,就是告诉我们,思考一个问题应该从特殊到一般、具体到抽象,这是思维的逻辑。在这个过程中,逻辑为“种”,思维为“过程”,让孩子在经历中逐渐更新自己的认识,获得成长。
  体验,是教育方法选择的标准。合理的方法对于教育来说是一个智慧过程的开始,更是教育成就感和幸福感融合的过程。
  责任编辑 何欣容
其他文献
匈牙利诗人裴多菲在《自由与爱情》中说:“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诚如他对自由的追求,我也热爱自由,向往自由之境。  自由,是美好的状态,不受拘束,不受限制。王羲之流觞欢饮,畅叙幽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陶渊明向往田园,欣然抒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李白寄情山水,纵情高歌:“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能开心颜?”
举头望明月,低头写作业”“洛阳亲友如相问,就说我在写作业”“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正在写作业”……调查显示,我国中小学生平均每天用于写作业的时间达3小时,是全球平均时数的2倍。许多学生的作业不是按“道”计算,而是按“套”完成,往往一次作业就是一张试卷。  作业的价值由多元走向单一,作业被异化,成为学生繁重的课业负担,成为教师巨大的精神压力,制约着广大师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因此,寻回作业的多元
陆游有两句脍炙人口的诗:“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列宁也说:“要学会游泳,就必须下水。”由此看来,躬身实践,何其重要!(更换引言,准确扣合观点,言简意赅。)没有千里之遥的涉水跋山,何来处事之满腹经纶?没有细味生活的墨雅书香,又怎会有力透纸背的深思熟虑?  诚然,课堂的有效教学与课外的大量阅读,对于一个人语文素养的提升不可忽视,前者有助于我们掌握基础知识,为日后的学习生活打下坚实基础,后者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这是历史对你的评价;“独有工部称全美,当日诗人无拟论。”这是世人对你的评价。  诗圣,你是那么的遥远而又那么的逼近;你是那么的神秘而又那么的平凡。虽然悲苦结束了你的一生,但是诗歌却延续着你的生命与灵魂。  每当读到你的诗歌时,我总会沉浸在你的精神世界里,仿佛看到了你所经历的一切,让我无法释怀。你曾拥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雄心壮志,但上苍对你不公。
今日教育,有些就是一种“为了拿什么奖”的教育,不管教师课堂上是否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都难以改变其之灌输的特性,结果就是不少的孩子也许在学业上升的阶梯上,一步步成功地走过来,但他们几乎都没有真正体验过学习与成长的快乐、读书带来的自我生命的充实与愉悦。  好的教育一定是当下就能感觉到的教育,也就是个体能从中获得美好事物体验的教育,意味着能唤起个体对美好事物的欲求,让当下的孩子找到自我生命的尊严与作为儿
学校是学生成长的主要环境,班级是学生成长的前沿阵地,而班级德育活动则是一种有效的载体,承载着完成德育教育任务。不少班主任为了调动学生参与班级活动的积极性,在班级活动设计上做出了不少改进,设计出构思巧妙的班级活动方案,但往往会出现学生在活动现场热热闹闹,走出教室却依然我行我素的现象。这種“知行不一”的现象,暴露出了德育活动缺乏实效性的问题。如何让德育活动落到实处呢?  接地气,满足学生的内心需要  
班级内的学生群体有正式和非正式之分。正式群体是在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下形成的,如班委会、团支部、各类班级代表队等,而本文所探讨的小团体是指由学生自愿结合、自发形成的非正式群體。  班级小团体以其特殊的力量,对班集体建设及学生个体产生了巨大影响,这种影响既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  所以,班级小团体不可忽视。那么,如何发挥小团体的积极作用,消除其负面影响,让其与班级的发展方向保持一致呢?  本期
班干部作为教师的助手,对其他学生有一定的管理权,因此,班干部队伍中容易产生一定的社会“官本位”思想。这些不好的风气不利于学生成长和班级建设。在班级管理工作中,笔者从班委的产生方式入手,促成班委角色的转型;以集中培训为依托,强化班委职责定位;以民主监督为手段,优化班委服务行为。多元产生,促成班委角色转型  产生方式的变革。在班集体中,常见的班委会选拔方式有四种:第一种是任命制,即由班主任根据自己对学
自1955年教育部下發《关于减轻中、小学校学生过重负担的指示》以来,60多年里,国家已经颁布了九道“减负令”,并明确提出了《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减负”再次成为教育话题里的热门词。  “教育要不要有负担?需要什么样的负担?什么负担是过重的?我觉得这些应该作为一个很严肃的问题提出来。”在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教授程方平看来,落实“减负”必须做细。他认为,谈“减负”首先就要弄
“班主任专业发展”“班主任专业成长”“班主任專业化”等已是当下热议的话题,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仍将是重点研究的教育课题。  班主任专业化的历史考察  20世纪二三十年代,西方发达国家提出了“专业化”这个在当时充满时代气息的概念,形成了专业化浪潮。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至今已有半个多世纪。  (一)班主任专业化的历史演进  “班主任专业化”的理念是在2002年全国第11届班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