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笔者从事英语教学工作近二十载,一直深受著名英语教育家许国璋先生的一段话影响,他曾说过:“我教学生,从来不以教会几句英语或教会一种本事为目标,而是要教会怎样做人,是英语教育;用英语来学习文化,认识世界,培养心智,而不是英语教学。”许先生此论甚善,也因此在笔者教育生涯里根植了一面旗帜和笃定的信念:英语教学必须注重英语人文教育才是成功的。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版)》就英语课程性质明确提出:“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 英语是不同于我们母语的一种世界通用语言,亦如汉语一样,有她厚重的历史、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民族性特征。英语教材内容蕴含中外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风俗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和价值观念等,作为英语学科的教师,不只是为了教一种语言,而是领会这种语言,走进这种语言。语言的本身就是一种民族性的。教师应该以教材为依据,充分发掘教材中能体现人文精神的素材,使人文素质教育与课堂教育内容有机结合。笔者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经验,以个人境况得出要实现英语课程的人文性可从以下方面来关注。
1. 教师对学生的人文关注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人文”是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而“素养”是指人们后天形成的知识、能力、习惯和思想修养的总和。教师对学生的人文关注,即从教师而言,指在教育过程中教师的一种教育手段;从学生而言,那就是关注学生的人文素养。美国圣母大学校长赫斯伯主张,完整的教育应同时包括“学会做事”和“学会做人”两大部分,他认为“学会做事”必须接受科学教育,养成科学精神;“学会做人”必须接受人文教育,养成人文精神。我们对学生最起码期望值就是让每一个学生能够“成人”,也就是“学会做人”。由于学习英语的主要目的是交际。因此,教师要能使他们保持学习英语的信心,体验学习英语的乐趣,获得学习英语的成功感受。从而能掌握交际最基本的工具——语言。在进行英语语言教学时,要把立足点放在人上,重视面向“使用语言的人”,关注他们对语言意义的理解,对语篇的把握。弗朗西斯?培根曾说:“ Reading makes a full man, conference a ready man and writing an exact man.”这正是完成交际手段的有效方法。为此,笔者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组织学生就一些当下的热点问题用英语进行讨论:“We’re trying to save the earth!”(人教版九年级十三单元)直击环境保护,“Save the Sharks!”学生在讨论中懂得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多么珍贵呀。他们异口同声地喊出了:“When the buying stops, the killing can too!”这句掷地有声的口号,正是他们“成人”的号角!
2. 教师要创设平等、和谐的人文课堂环境
英语学习要涉及不同文化之间的交际。这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受学生生活环境和语言习惯的影响,这种“交际”是很有难度的。倘若能为学生创设一个平等、和谐的人文课堂环境,这样的“跨文化”的交际,必会事半功倍。何谓“文化”,文化是指所学语言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行为规范、文学艺术、价值观念等。教师可根据所要学的内容创设一个近似那样的环境。因此需要从很多的背景资料里精选符合内容特征的场景。这样的课堂环境能让学生接触和了解外国文化有益于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有益于加深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与热爱,有益于培养世界意识。在平等、和谐的人文课堂环境里,能使所学的英语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相关联,并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笔者在教学九年级《Unit 2 I think that mooncakes are delicious!》时,首先构建一个温暖的场景,让学生画出自己心中最美的妈妈和爸爸画像。“Do you know that there are two special days for parents in America?”然后点出两个西方最温情的“Mother’s Day”,“Father’s Day”两个节日。通过这样的内容,学生理解了西方是用“母亲节”、“父亲节”表达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 再让学生观看获奥斯卡金像奖的美国电影《金色池塘》,既让他们接触了原生态英语环境,了解了外国文化元素,也使他们能更加理解父母,学会怎样与父母、学生、朋友相处。潜移默化地提升了他们的人文素养。
3. 全面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展现学生自我、悦纳他人、张扬个性、健全人格,成为“完整”的人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能力逐步扩展文化知识的内容和范围。鼓励他们利用课余时间多阅读英文名著,观看英文电影、新闻,关注外国文化信息(笔者认为先由教师自己阅读英文名著,观看英文电影、新闻,和外国文化信息,然后适量地有针对性地推荐给学生)。因为只有具备一定的文学修养,才能深刻理解人类的悲欢与痛苦;只有掌握了丰富的历史事实,才能反思和总结过去,展望未来;只有懂得丰富的文化知识,才能不断进步和发展。对学生的人文关注能使他们树立自信心,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认识自己学习的优势与不足,乐于与他人合作,养成和谐和健康向上的品格。展现自我、悦纳他人、张扬个性、健全人格,成为“完整”的人。
在英语教育中,只要能有意识给予学生更多的人文关注,以学科知识完善他们的心智,让每一个学生学会同他人和谐相处、同其他民族和谐相处、同自然环境和谐相处,就能使他们在学习英语过程里,形成稳定的人文个性和良好的人文素养。这是英语教育的目標,更是笔者作为英语教师的最大教育追求。
张行涛, 郭东岐. 新世纪教师素养[M]. 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作者单位:安徽省明光市第二中学)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版)》就英语课程性质明确提出:“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 英语是不同于我们母语的一种世界通用语言,亦如汉语一样,有她厚重的历史、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民族性特征。英语教材内容蕴含中外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风俗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和价值观念等,作为英语学科的教师,不只是为了教一种语言,而是领会这种语言,走进这种语言。语言的本身就是一种民族性的。教师应该以教材为依据,充分发掘教材中能体现人文精神的素材,使人文素质教育与课堂教育内容有机结合。笔者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经验,以个人境况得出要实现英语课程的人文性可从以下方面来关注。
1. 教师对学生的人文关注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人文”是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而“素养”是指人们后天形成的知识、能力、习惯和思想修养的总和。教师对学生的人文关注,即从教师而言,指在教育过程中教师的一种教育手段;从学生而言,那就是关注学生的人文素养。美国圣母大学校长赫斯伯主张,完整的教育应同时包括“学会做事”和“学会做人”两大部分,他认为“学会做事”必须接受科学教育,养成科学精神;“学会做人”必须接受人文教育,养成人文精神。我们对学生最起码期望值就是让每一个学生能够“成人”,也就是“学会做人”。由于学习英语的主要目的是交际。因此,教师要能使他们保持学习英语的信心,体验学习英语的乐趣,获得学习英语的成功感受。从而能掌握交际最基本的工具——语言。在进行英语语言教学时,要把立足点放在人上,重视面向“使用语言的人”,关注他们对语言意义的理解,对语篇的把握。弗朗西斯?培根曾说:“ Reading makes a full man, conference a ready man and writing an exact man.”这正是完成交际手段的有效方法。为此,笔者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组织学生就一些当下的热点问题用英语进行讨论:“We’re trying to save the earth!”(人教版九年级十三单元)直击环境保护,“Save the Sharks!”学生在讨论中懂得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多么珍贵呀。他们异口同声地喊出了:“When the buying stops, the killing can too!”这句掷地有声的口号,正是他们“成人”的号角!
2. 教师要创设平等、和谐的人文课堂环境
英语学习要涉及不同文化之间的交际。这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受学生生活环境和语言习惯的影响,这种“交际”是很有难度的。倘若能为学生创设一个平等、和谐的人文课堂环境,这样的“跨文化”的交际,必会事半功倍。何谓“文化”,文化是指所学语言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行为规范、文学艺术、价值观念等。教师可根据所要学的内容创设一个近似那样的环境。因此需要从很多的背景资料里精选符合内容特征的场景。这样的课堂环境能让学生接触和了解外国文化有益于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有益于加深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与热爱,有益于培养世界意识。在平等、和谐的人文课堂环境里,能使所学的英语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相关联,并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笔者在教学九年级《Unit 2 I think that mooncakes are delicious!》时,首先构建一个温暖的场景,让学生画出自己心中最美的妈妈和爸爸画像。“Do you know that there are two special days for parents in America?”然后点出两个西方最温情的“Mother’s Day”,“Father’s Day”两个节日。通过这样的内容,学生理解了西方是用“母亲节”、“父亲节”表达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 再让学生观看获奥斯卡金像奖的美国电影《金色池塘》,既让他们接触了原生态英语环境,了解了外国文化元素,也使他们能更加理解父母,学会怎样与父母、学生、朋友相处。潜移默化地提升了他们的人文素养。
3. 全面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展现学生自我、悦纳他人、张扬个性、健全人格,成为“完整”的人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能力逐步扩展文化知识的内容和范围。鼓励他们利用课余时间多阅读英文名著,观看英文电影、新闻,关注外国文化信息(笔者认为先由教师自己阅读英文名著,观看英文电影、新闻,和外国文化信息,然后适量地有针对性地推荐给学生)。因为只有具备一定的文学修养,才能深刻理解人类的悲欢与痛苦;只有掌握了丰富的历史事实,才能反思和总结过去,展望未来;只有懂得丰富的文化知识,才能不断进步和发展。对学生的人文关注能使他们树立自信心,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认识自己学习的优势与不足,乐于与他人合作,养成和谐和健康向上的品格。展现自我、悦纳他人、张扬个性、健全人格,成为“完整”的人。
在英语教育中,只要能有意识给予学生更多的人文关注,以学科知识完善他们的心智,让每一个学生学会同他人和谐相处、同其他民族和谐相处、同自然环境和谐相处,就能使他们在学习英语过程里,形成稳定的人文个性和良好的人文素养。这是英语教育的目標,更是笔者作为英语教师的最大教育追求。
张行涛, 郭东岐. 新世纪教师素养[M]. 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作者单位:安徽省明光市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