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随着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改革高校现行的退休养老制度、推行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已成为必然。文章分析了高校社会养老保险开展的现状、原因及影响,并根据高等院校的特点,提出了构建多层次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校养老保险制度构想。
关键词 高等院校 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构想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的社会保险制度也随之迅速发展,尤其是作为社会保险重要组成部分的社会养老保险。目前,普通高等院校的社会养老保险起步较晚。长期以来,普通高校都是享受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仍然采取的是计划经济时代遗留下来的退休工资制度,其职工的退休工资是由国家统包,即退休前单位和个人不承担任何缴费义务,退休后由国家全额负担退休费用。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各项改革的不断深入,尤其是机构改革、人事制度改革的深化,这种国家统包的办法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高等院校的生存与高教事业的发展。
一、高校社会养老保险开展的现状、原因及影响
我国高校有一千余所,其教职工达数百万人之多,但目前只有个别高校开展了养老保险的试点,绝大部分高校还未实行养老保险制度,这是高校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中存在的最大问题,这与目前正在积极推进的社会保障改革极不适应。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目标是要覆盖城镇全体劳动者,建立不分所有制、不分用工制度的全体职工及个体劳动者共同参加的社会养老保险。高校养老保险是整个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一环,只有健全的高校养老保险制度,才能建立和完善整个社会保障体系,促进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
高校参加养老保险人员的养老金与退休费存在差异,这是高校一直对社会养老保险采取观望态度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办理退休时,因事业单位退休费政策与事业单位参加养老保险人员的社会养老金政策不同,导致在执行过程中出现了“退休费大于养老金”这样的差异问题。另外,事业单位参加养老保险的人员如果按事业单位办理退休后,退休费可以按事业单位增加退休费政策增加;而如果按社会养老保险政策,其养老金增加的政策另有规定,事业单位增加的幅度远远高于社会养老保险增加的幅度。因此,高校教师对社会养老保险改革顾虑重重,缺乏积极性,严重阻碍了高校养老保险社会化的改革。
高校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不完善、不健全,严重影响和制约了高校自身的改革与发展。首先,高校退休人数增长迅速,退休人员经费日趋沉重,学校不堪重负,难以承受。目前,随着老龄化社会加速到来,老年人口以年平均3.2%的速度增长,普通高校的离退休人数也随之增长迅速。根据高江宁报道,江苏省南通大学1990年的离退休人员占该校职工总数的12.9%,2004年的离退休人员占该校职工总数的21%,其离退休费居然占到国家下拨给学校用于学校事业发展费用30%。在国家对教育整体投入增长缓慢的情况下,退休人员的退休费占用了大量资金,使高校的教育发展资金愈发紧张,从而严重阻碍了高校自身的改革与发展。
随着人口老龄化和普通高校离退休人数的迅速增长,这个比例还在不断攀升,高校包袱过大,最终无法承受。其次,高校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立的滞后,制约着高校机构改革、人事制度改革以及人才的合理流动。我国高等教育人事制度改革的关键,是能否建立起适应高校机构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人才的流动机制,而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建立起完善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目前高校普遍存在编制庞大、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的现象,对于一些业务能力差、责任心不强以及无岗可聘人员,却不得不让他们捧着 “铁饭碗”,造成极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严重影响了高校的办学效益,其症结仍在于没有建立起完善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另外,高校仍普遍采用的离退休制度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之间兼容性差,不利于人员在企业与高校之间的正常流动,两者在制度和结构上存在巨大差异,这必将对人才正常流动形成障碍,不利于全国统一人才市场的建立。因此,为使高校能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确保学校各项事业顺利进行,改革现行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势在必行。
二、高等院校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构想
目前,高等院校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核心问题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事制度改革的需要,这是一个渐进的、长期的复杂过程,必须从当前高校养老保险体系的现状出发,向新型的社会养老保险体系过渡,下面提出几点构想:
(一)建立多层次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按照中央的精神,高校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应该坚持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基本养老保险保障最低生活,社会互济与自我保障相结合、公平与效率结合,基本养老保险与多层次养老保险相结合的原则。因此,高校应建立由基本养老保险与学校补充养老保险和职工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相结合的多层次养老保险制度。
1.基本养老保险。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在《决定》中明确提出,城镇职工养老和医疗保险金由单位和个人负担,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基本养老保险应由社会保障部门管理,按照统一制度、统一标准、统一管理和统一调剂使用基金,进行“一体化”管理。根据支付费用的实际需要和学校、职工的承受能力,基本养老基金按照以支定收、略有结余、留有部门积累以作储备的原则统一筹集,这样既保证了近期退休人员的生活,避免了学校负担过重,又可较稳妥地度过退休高峰。
2.补充养老保险。高等院校应大力发展学校补充养老保险,这样可以形成强有力的人才竞争环境,体现效率优先的原则,完善教师聘任制度,促进中国教育市场的发展。学校补充养老保险是由学校根据自身财力状况建立起具有对教职工的业绩进行奖励意义的年金制度。高校职业年金制度的建立,既可以推进高校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又可以为职工提供一个通过市场化运作而不断增值的补充年金,起到推进改革、稳定队伍的作用。
3.个人储蓄型养老保险。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由职工根据个人收入情况自愿参加。为使职工退休后保障程度更高,保障形式更灵活,可考虑设立个人储蓄型养老保险。这种社会互济与自我保障相结合、强制与自愿相结合的养老保险制度可较好地保证退休者安度晚年。
(二)根据情况,对于“老”、“中”、“新”三类人员区别对待。
由于现有的退休制度与新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之间在计发标准上有较大差距,因此对于实施新的养老保险制度前已退休的职工仍按现行的退休工资制度进行,所需资金由国家拨付;对于在新的养老保险制度实施前参加工作、实施后退休的职工,其在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实施前的工作年限视为缴费年限,这段时间所欠的养老保险基金,可由国家财政填补,然后再按新办法计发养老金;对于在新的养老保险制度实施后参加工作的职工,完全按新的社会保障制度执行。
(三)抓紧做好社会养老保险的并轨工作,使高校与企业养老保险制度相衔接。
要根据统一缴费水平、统一个人账户规模、统一养老金发放,形成统一、规范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要求,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使企业、事业统一到社会养老保险的同一轨道上来,逐步使高校、企业两类人员在基金方面制度相近,待遇相当,使两者之间能相互衔接。
参考文献:
[1]高江宁.试析高校养老保险制度改革[J].山东劳动保障,2006(4):28-29.
[2]尹莲芝.高校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构想[J].统计与决策,2005(9):118-119.
[3]毛宝海.高校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思考[J].经济研究导刊,2009(30):259-260.
关键词 高等院校 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构想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的社会保险制度也随之迅速发展,尤其是作为社会保险重要组成部分的社会养老保险。目前,普通高等院校的社会养老保险起步较晚。长期以来,普通高校都是享受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仍然采取的是计划经济时代遗留下来的退休工资制度,其职工的退休工资是由国家统包,即退休前单位和个人不承担任何缴费义务,退休后由国家全额负担退休费用。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各项改革的不断深入,尤其是机构改革、人事制度改革的深化,这种国家统包的办法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高等院校的生存与高教事业的发展。
一、高校社会养老保险开展的现状、原因及影响
我国高校有一千余所,其教职工达数百万人之多,但目前只有个别高校开展了养老保险的试点,绝大部分高校还未实行养老保险制度,这是高校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中存在的最大问题,这与目前正在积极推进的社会保障改革极不适应。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目标是要覆盖城镇全体劳动者,建立不分所有制、不分用工制度的全体职工及个体劳动者共同参加的社会养老保险。高校养老保险是整个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一环,只有健全的高校养老保险制度,才能建立和完善整个社会保障体系,促进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
高校参加养老保险人员的养老金与退休费存在差异,这是高校一直对社会养老保险采取观望态度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办理退休时,因事业单位退休费政策与事业单位参加养老保险人员的社会养老金政策不同,导致在执行过程中出现了“退休费大于养老金”这样的差异问题。另外,事业单位参加养老保险的人员如果按事业单位办理退休后,退休费可以按事业单位增加退休费政策增加;而如果按社会养老保险政策,其养老金增加的政策另有规定,事业单位增加的幅度远远高于社会养老保险增加的幅度。因此,高校教师对社会养老保险改革顾虑重重,缺乏积极性,严重阻碍了高校养老保险社会化的改革。
高校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不完善、不健全,严重影响和制约了高校自身的改革与发展。首先,高校退休人数增长迅速,退休人员经费日趋沉重,学校不堪重负,难以承受。目前,随着老龄化社会加速到来,老年人口以年平均3.2%的速度增长,普通高校的离退休人数也随之增长迅速。根据高江宁报道,江苏省南通大学1990年的离退休人员占该校职工总数的12.9%,2004年的离退休人员占该校职工总数的21%,其离退休费居然占到国家下拨给学校用于学校事业发展费用30%。在国家对教育整体投入增长缓慢的情况下,退休人员的退休费占用了大量资金,使高校的教育发展资金愈发紧张,从而严重阻碍了高校自身的改革与发展。
随着人口老龄化和普通高校离退休人数的迅速增长,这个比例还在不断攀升,高校包袱过大,最终无法承受。其次,高校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立的滞后,制约着高校机构改革、人事制度改革以及人才的合理流动。我国高等教育人事制度改革的关键,是能否建立起适应高校机构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人才的流动机制,而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建立起完善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目前高校普遍存在编制庞大、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的现象,对于一些业务能力差、责任心不强以及无岗可聘人员,却不得不让他们捧着 “铁饭碗”,造成极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严重影响了高校的办学效益,其症结仍在于没有建立起完善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另外,高校仍普遍采用的离退休制度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之间兼容性差,不利于人员在企业与高校之间的正常流动,两者在制度和结构上存在巨大差异,这必将对人才正常流动形成障碍,不利于全国统一人才市场的建立。因此,为使高校能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确保学校各项事业顺利进行,改革现行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势在必行。
二、高等院校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构想
目前,高等院校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核心问题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事制度改革的需要,这是一个渐进的、长期的复杂过程,必须从当前高校养老保险体系的现状出发,向新型的社会养老保险体系过渡,下面提出几点构想:
(一)建立多层次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按照中央的精神,高校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应该坚持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基本养老保险保障最低生活,社会互济与自我保障相结合、公平与效率结合,基本养老保险与多层次养老保险相结合的原则。因此,高校应建立由基本养老保险与学校补充养老保险和职工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相结合的多层次养老保险制度。
1.基本养老保险。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在《决定》中明确提出,城镇职工养老和医疗保险金由单位和个人负担,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基本养老保险应由社会保障部门管理,按照统一制度、统一标准、统一管理和统一调剂使用基金,进行“一体化”管理。根据支付费用的实际需要和学校、职工的承受能力,基本养老基金按照以支定收、略有结余、留有部门积累以作储备的原则统一筹集,这样既保证了近期退休人员的生活,避免了学校负担过重,又可较稳妥地度过退休高峰。
2.补充养老保险。高等院校应大力发展学校补充养老保险,这样可以形成强有力的人才竞争环境,体现效率优先的原则,完善教师聘任制度,促进中国教育市场的发展。学校补充养老保险是由学校根据自身财力状况建立起具有对教职工的业绩进行奖励意义的年金制度。高校职业年金制度的建立,既可以推进高校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又可以为职工提供一个通过市场化运作而不断增值的补充年金,起到推进改革、稳定队伍的作用。
3.个人储蓄型养老保险。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由职工根据个人收入情况自愿参加。为使职工退休后保障程度更高,保障形式更灵活,可考虑设立个人储蓄型养老保险。这种社会互济与自我保障相结合、强制与自愿相结合的养老保险制度可较好地保证退休者安度晚年。
(二)根据情况,对于“老”、“中”、“新”三类人员区别对待。
由于现有的退休制度与新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之间在计发标准上有较大差距,因此对于实施新的养老保险制度前已退休的职工仍按现行的退休工资制度进行,所需资金由国家拨付;对于在新的养老保险制度实施前参加工作、实施后退休的职工,其在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实施前的工作年限视为缴费年限,这段时间所欠的养老保险基金,可由国家财政填补,然后再按新办法计发养老金;对于在新的养老保险制度实施后参加工作的职工,完全按新的社会保障制度执行。
(三)抓紧做好社会养老保险的并轨工作,使高校与企业养老保险制度相衔接。
要根据统一缴费水平、统一个人账户规模、统一养老金发放,形成统一、规范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要求,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使企业、事业统一到社会养老保险的同一轨道上来,逐步使高校、企业两类人员在基金方面制度相近,待遇相当,使两者之间能相互衔接。
参考文献:
[1]高江宁.试析高校养老保险制度改革[J].山东劳动保障,2006(4):28-29.
[2]尹莲芝.高校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构想[J].统计与决策,2005(9):118-119.
[3]毛宝海.高校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思考[J].经济研究导刊,2009(30):259-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