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数学课堂上,一线教师的我们经常会发现一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我探索借用“错误”资源,激发思维的火花;精心预设“错误”,激活学生的思维;妙用“错误”资源,磨练学生的思维;巧用“错误”资源,体验喜悦的思维。高效利用这些学生的“错误”更能丰富教师课堂的内容,无形中创造出一个活力四射的高效课堂,从而激发学生思维。
【关键词】错误资源;激发思维;数学课堂
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错误,是一种学习活动本身资源生成,具有一种特殊教育作用的有价值的学习资源。老师们的成就感来源何处,莫过于学生的好成绩,当然好成绩是一道道题目的正确率堆积起来。作业批改中,我门也喜欢看到学生标准的答案。这是我们每位老师的期待,事与愿违。学生这样错误,那样错误经常发生。课堂练习、家庭作业、测验卷等都是学生出错的地方。尤其是课堂,更是学生出错的常客。如果教师能熟练运用“错误”资源,就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一、借用“錯误”资源,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
思维是艺术的灵魂,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过程是思维的碰撞和创新过程,那些无数的“错误”是学生们的“杰作”,蕴含着无穷的价值,传统观念会认为错误应该不能出现,那么作为教师需要换个角度思考,具备一种“主动应对”的观念,挖掘这“错误”背后的思维带来的真正价值。如果教师能因材施教地处理好课堂上学生的错误,这样就可以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例如,六年级练习册有这样一题:小林放学回家每分钟走55米,上学路上每分钟45米。求小林上学往返的平均速度?大部分学生这样做:(55 45)÷2 = 50米的错误解答。在评讲中,我是这样激发学生的思维火花;组织四人小组讨论:错误在哪里?为什么错?如何纠正错误?往返是指两次行程的总和。很快有小组找到错因:这是求平均数的应用题,“往返”表示求两次路程的总和;依题意,总路程/总时间=平均速度。题目并没有给出总路程,应该想起单位“1”代替。因此可以表示第一段、第二段时间,通过两段时间相加被单位“1”整除,但不能忽略题中重要字眼“往返”。前面所得到的答案是单程速度,因此这里的路程应该是单程乘以2,正确答案是2÷(1/55 1/45)。一个题目作为导火线,引发学生之间的头脑风暴。从学生们的辩论中可以得出:教师在课堂上扮演的角色是通过经验更快速地发现学生的错误原因,学生处于被动接受自己的错误缘由。其实学生通过讨论和思考,他们更加深刻了解自己的错误全过程,激发了他们错误的火花,不仅培养学生的自我检查能力,还能改进他们思维,可谓一箭双雕。
二、精心预设“错误”,激活学生的思维
社会心理学曾经指出,“我们希望学生犯错,向他们学习,明天就能成功”。正所谓是“失败是成功之母”。课堂40分钟的时间虽然很短,但是充分利用才是最重要,一道题如果讲了十几分钟才能令学生明白,倒不如提供和创造机会,让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大胆放手学生自己去充当“小老师”。即使有些对知识消化慢的同学,我们应该鼓励他继续“犯错”,尊重他们的思维方式,让他们自己从中探索出“那个耀眼的星”并给予赞扬。慢慢会发现学生之间会有同学发现“错误”,同时让学生自己去解决“错误”。这样比老师直接指出“错误”更加有效果。
例如,六年级学习“化简比”后,让学生做练习:化简比3/11:3/13,很多学生化简成3/11:3/13=11:13,面对这一错误,我马上收集起来,投影给同学们分析“对”还是“错”?有同学说对,也有同学说错,五花八门,各说各的理由。在激烈争论中,我暂时还是不表态“对于错”结论,而是毫不保留把时间让给学生四人小组讨论,并让同学门说说自己的思路。猜测、举例、验证,最终达成共识:凡是分子相同的两个比,它们最简单整数比就是前项、后项的分母调换位置写出来的。如何利用好学生的“错误”,本人认为:第一步对练习题预想和预设学生会怎样犯错;第二步“放任”学生去“错误”并不给予指导;第三步让学生自行讨论分享“错误”的原因。灵活运用好这些“错误”,拓展了思维空间,同时激发学生的思维,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妙用“错误”资源,磨练学生的思维
教师是学生前进道路的灯塔,就更加应该激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在课堂中暴露出自己的思维方式,进而课堂教学才能达到最高利用率。收集过去学生做题犯错误的例子,总结出规律。把握方向,思考如何引导学生对“错误”进行自我分析和完善,借学生现在的犯“错误”机会,激发学生的思维,有效地防止“错误”在他们身边重复出现。
例如,六年级《圆锥的体积》学习完后,我出示这样一道判断题:一个圆柱的体积是圆锥体积的3倍。反应快的学生一看题目,不带思考就举手回答说“对”;也有同学说“不对”,因为题目没有明确说清楚有没有“等底等高”这样激烈的对话。不用老师去做任何解说,同学们都明白了判断圆柱和圆锥体积是否相等,必须要“等底等高”的前提下才能成立。
四、巧用“错误”资源,体验喜悦的思维
习惯“错误”陪伴数学课程中,学生应该同“错误”做个好朋友。让学生认识错误并改正错误,使学生经历这样的数学活动过程,让思维在错误与正确之间进行交量,让孩子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例如,在六年级《分数应用题》新授课完后,让学生做练习:将一根绳子分成两段,第一段是3/8,第二段是3/8米,比较这两段的长度是(
【关键词】错误资源;激发思维;数学课堂
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错误,是一种学习活动本身资源生成,具有一种特殊教育作用的有价值的学习资源。老师们的成就感来源何处,莫过于学生的好成绩,当然好成绩是一道道题目的正确率堆积起来。作业批改中,我门也喜欢看到学生标准的答案。这是我们每位老师的期待,事与愿违。学生这样错误,那样错误经常发生。课堂练习、家庭作业、测验卷等都是学生出错的地方。尤其是课堂,更是学生出错的常客。如果教师能熟练运用“错误”资源,就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一、借用“錯误”资源,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
思维是艺术的灵魂,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过程是思维的碰撞和创新过程,那些无数的“错误”是学生们的“杰作”,蕴含着无穷的价值,传统观念会认为错误应该不能出现,那么作为教师需要换个角度思考,具备一种“主动应对”的观念,挖掘这“错误”背后的思维带来的真正价值。如果教师能因材施教地处理好课堂上学生的错误,这样就可以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例如,六年级练习册有这样一题:小林放学回家每分钟走55米,上学路上每分钟45米。求小林上学往返的平均速度?大部分学生这样做:(55 45)÷2 = 50米的错误解答。在评讲中,我是这样激发学生的思维火花;组织四人小组讨论:错误在哪里?为什么错?如何纠正错误?往返是指两次行程的总和。很快有小组找到错因:这是求平均数的应用题,“往返”表示求两次路程的总和;依题意,总路程/总时间=平均速度。题目并没有给出总路程,应该想起单位“1”代替。因此可以表示第一段、第二段时间,通过两段时间相加被单位“1”整除,但不能忽略题中重要字眼“往返”。前面所得到的答案是单程速度,因此这里的路程应该是单程乘以2,正确答案是2÷(1/55 1/45)。一个题目作为导火线,引发学生之间的头脑风暴。从学生们的辩论中可以得出:教师在课堂上扮演的角色是通过经验更快速地发现学生的错误原因,学生处于被动接受自己的错误缘由。其实学生通过讨论和思考,他们更加深刻了解自己的错误全过程,激发了他们错误的火花,不仅培养学生的自我检查能力,还能改进他们思维,可谓一箭双雕。
二、精心预设“错误”,激活学生的思维
社会心理学曾经指出,“我们希望学生犯错,向他们学习,明天就能成功”。正所谓是“失败是成功之母”。课堂40分钟的时间虽然很短,但是充分利用才是最重要,一道题如果讲了十几分钟才能令学生明白,倒不如提供和创造机会,让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大胆放手学生自己去充当“小老师”。即使有些对知识消化慢的同学,我们应该鼓励他继续“犯错”,尊重他们的思维方式,让他们自己从中探索出“那个耀眼的星”并给予赞扬。慢慢会发现学生之间会有同学发现“错误”,同时让学生自己去解决“错误”。这样比老师直接指出“错误”更加有效果。
例如,六年级学习“化简比”后,让学生做练习:化简比3/11:3/13,很多学生化简成3/11:3/13=11:13,面对这一错误,我马上收集起来,投影给同学们分析“对”还是“错”?有同学说对,也有同学说错,五花八门,各说各的理由。在激烈争论中,我暂时还是不表态“对于错”结论,而是毫不保留把时间让给学生四人小组讨论,并让同学门说说自己的思路。猜测、举例、验证,最终达成共识:凡是分子相同的两个比,它们最简单整数比就是前项、后项的分母调换位置写出来的。如何利用好学生的“错误”,本人认为:第一步对练习题预想和预设学生会怎样犯错;第二步“放任”学生去“错误”并不给予指导;第三步让学生自行讨论分享“错误”的原因。灵活运用好这些“错误”,拓展了思维空间,同时激发学生的思维,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妙用“错误”资源,磨练学生的思维
教师是学生前进道路的灯塔,就更加应该激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在课堂中暴露出自己的思维方式,进而课堂教学才能达到最高利用率。收集过去学生做题犯错误的例子,总结出规律。把握方向,思考如何引导学生对“错误”进行自我分析和完善,借学生现在的犯“错误”机会,激发学生的思维,有效地防止“错误”在他们身边重复出现。
例如,六年级《圆锥的体积》学习完后,我出示这样一道判断题:一个圆柱的体积是圆锥体积的3倍。反应快的学生一看题目,不带思考就举手回答说“对”;也有同学说“不对”,因为题目没有明确说清楚有没有“等底等高”这样激烈的对话。不用老师去做任何解说,同学们都明白了判断圆柱和圆锥体积是否相等,必须要“等底等高”的前提下才能成立。
四、巧用“错误”资源,体验喜悦的思维
习惯“错误”陪伴数学课程中,学生应该同“错误”做个好朋友。让学生认识错误并改正错误,使学生经历这样的数学活动过程,让思维在错误与正确之间进行交量,让孩子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例如,在六年级《分数应用题》新授课完后,让学生做练习:将一根绳子分成两段,第一段是3/8,第二段是3/8米,比较这两段的长度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