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H是一个有突出情绪问题的小学三年级男生,个性孤僻沉默、心思内敛敏感、脾气让人捉摸不透,就像一个随时可以点爆的“雷”。班主任通过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与家长沟通为其营造温馨的家庭氛围、教会其情绪调节的方法,帮助他化解成长中的困惑,快乐成长, 并通过这一案例印证了这一理念:班主任要学习心理学,在班级管理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
〔关键词〕班级管理;情绪问题;教育案例
〔中图分类号〕 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8)21-0064-04
走进教育这片净土,不知不觉已是第17个年头了。回首走过的教育教学之路,“爱的教育”这一理念深深扎根于我心。在近几年的教育教学中,我开始觉察到新的问题与方向。现在孩子生活条件日益优越,独生子女群体渐渐扩大,孩子们的心理状态出现了一些新的特征与新的矛盾:独立自主意识的增强与自我的膨胀,物质生活的极度满足与精神生活的空虚,身体的强壮与心灵的脆弱……人是丰富多样的,不同的孩子来自不同的社会阶层、不同的家庭环境,这些是构成孩子成长的“家庭母体”与“社会背景”,是孩子成长与发展的根。因此,我们所说的因材施教、爱的教育就要“走心动根”。为此,我开始学习心理学,学习一些心理辅导方法,以增强自己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随着对心理学的学习与了解的深入,我的心开始变得更敏感细腻,在日常教育教学中,更加关注孩子的情绪起伏与心理变化,及时进行处理。
一、案例背景
H,男孩。我接触H在其就读三年级时,通过与前任班主任的沟通与观察,发现这孩子个性孤僻沉默,心思内敛敏感,脾气让人捉摸不透,就像一个随时可以点爆的“雷”。H基本不主动与同学交往,在与同学互动中很容易发生冲突。例如,体育课上一个同学缠着他想跟他玩跳绳,他却觉得这个同学很烦,不喜欢,于是就用绳子打同学。课间,同学看到他手里拿着一朵花,就随口说“你摘花”。他勃然大怒:“我在地上捡的。”并把文具等扔向同学.......这些事不定时无征兆地出现,班里的同学都怕了他,避开他。
H不时莫名地情绪低落,甚至毫无征兆地落泪。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是一天早上,H一回来就耷拉着脑袋,神情忧郁,在座位沉默,坐着不吭声,不一会儿突然哭起来。老师关心,了解情况,他说不出为什么不开心,只说:“觉得生活没意思,觉得自己一直很倒霉,好像遇到都是倒霉的事。”老师再仔细引导,尝试了解具体什么事引起他这种感觉与判断的,他却说不出所以然。
学习上他也比较“情绪化”。遇到觉得没兴趣或成绩不好的科目,他就不愿意听课,课堂上表现很烦躁,划书、刮桌子,甚至会把头塞到桌子里。他试过在英语课上因觉得老师播放的英语歌不好听而烦躁不安,不停地敲击桌子,影响其他同学正常的课堂学习。课间,他多是自己坐在座位上做自己有把握的作业,但一旦遇到困难或障碍就大发脾气,不停地划掉重写,还是不顺利就把笔摔掉、把本子撕碎,甚至把自己的头磕到桌面,用笔盒敲击自己的头……
孩子与妈妈的关系也出了一些状况:一天早上,老师不见孩子到校,致电其妈妈,了解到原来孩子起床闹情绪,上学路上又与妈妈扛上了,结果妈妈一怒之下把孩子的书包给扔到街上的垃圾桶里了。随后母子一起回家“冷战”,类似因上学前母子闹情绪而无故旷课出现过两次。
二、案例分析
经过一段时间对孩子言行的观察,结合与家长的多次沟通,我了解到孩子成长的一些相关的信息。
抚养方式的影响。孩子没有上幼儿园,从小就由妈妈照顾抚养。妈妈也比较少带他外出活动,绝少与同龄人交往,平时假期也是多宅在家,与父母一起,孩子爱打电脑游戏。而父母与孩子的沟通仅于学习层面,其他互动比较少。长此以往,这样的生活与交往方式,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孩子与人交往与沟通的能力,不懂得表达自己的情绪与需要。
家庭经历的影响。孩子小时候跟着妈妈在家,而妈妈一直要照顾生病多年的外婆。孩子目睹外婆生病、去世。孩子太幼小,心理安全感还没很好地建立起来,过早地目睹至亲生命的衰落与离去。如果家人当时没有相应的生命教育与引导,孩子容易对生命产生消极不可控的不安全感,在孩子心灵深处投下一道阴影。
父母的教育理念的影响。以往孩子的學习基本由妈妈负责,妈妈比较自由松散。例如,孩子不完成作业,妈妈也不督促。而家庭的另一个角色,爸爸则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因为爸爸觉得到中年级了,学业十分重要,就把抓学习的责任包揽了。爸爸每天负责孩子的作业,对孩子十分严厉,发现孩子书抄不好,就罚孩子抄写、重写,所以每到做作业时间,孩子对爸爸的抵触心理很强。
不良亲子沟通方式的影响。孩子上学途中发脾气,妈妈同样大发脾气:跟孩子相互责骂,并把孩子书包扔进垃圾桶(最后孩子的书本与作业要去书店重买),然后带着脾气回到家里“冷战”,母子双方不理不睬(直到老师家访)。妈妈解释说,这样处理是为了让孩子自己承担上学发脾气的后果。但在我看来,倒觉得这件事更像是两个任性的“孩子”在斗气,不仅无法缓解孩子的不良情绪,母亲简单粗暴的言行反而激发孩子的“逆反”心理,把孩子的一时“任性”转化为行动,更强化了不良的情绪。
据父母亲双方的讲述,父亲的性格也是很“宅”,下班放假就宅在家不爱外出,不爱交往,个性比较倔强,在家里也是遇到矛盾或不开心就不吭声,不会主动沟通。
三、策略与方法
综合各方面的因素,我没将孩子的情况定义为言行与品德问题,而是归因为孩子处于心理没成熟完善的时期,在与人交往、自我表达、情绪调控方面存在困难。为此,我将主要精力放在帮助孩子疏导情绪、构建亲子关系等方面。
对待敏感的孩子,老师要更加细腻更加敏锐、敏感地捕捉孩子的情绪变化,尽可能在孩子情绪爆发时及时引导化解,远比失控后再补救好。我安排H坐在教室前排,以便课堂上老师可观察H的动态,当觉察到他情绪出现波动时及时干预。我安排了一个性格温和、处事机灵,与H关系也蛮不错的女孩子(H的矛盾冲突对象基本是男生)与其同桌,学习上H出现困难给予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课间H出现冲突与情绪问题,及时向老师报告。
〔关键词〕班级管理;情绪问题;教育案例
〔中图分类号〕 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8)21-0064-04
走进教育这片净土,不知不觉已是第17个年头了。回首走过的教育教学之路,“爱的教育”这一理念深深扎根于我心。在近几年的教育教学中,我开始觉察到新的问题与方向。现在孩子生活条件日益优越,独生子女群体渐渐扩大,孩子们的心理状态出现了一些新的特征与新的矛盾:独立自主意识的增强与自我的膨胀,物质生活的极度满足与精神生活的空虚,身体的强壮与心灵的脆弱……人是丰富多样的,不同的孩子来自不同的社会阶层、不同的家庭环境,这些是构成孩子成长的“家庭母体”与“社会背景”,是孩子成长与发展的根。因此,我们所说的因材施教、爱的教育就要“走心动根”。为此,我开始学习心理学,学习一些心理辅导方法,以增强自己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随着对心理学的学习与了解的深入,我的心开始变得更敏感细腻,在日常教育教学中,更加关注孩子的情绪起伏与心理变化,及时进行处理。
一、案例背景
H,男孩。我接触H在其就读三年级时,通过与前任班主任的沟通与观察,发现这孩子个性孤僻沉默,心思内敛敏感,脾气让人捉摸不透,就像一个随时可以点爆的“雷”。H基本不主动与同学交往,在与同学互动中很容易发生冲突。例如,体育课上一个同学缠着他想跟他玩跳绳,他却觉得这个同学很烦,不喜欢,于是就用绳子打同学。课间,同学看到他手里拿着一朵花,就随口说“你摘花”。他勃然大怒:“我在地上捡的。”并把文具等扔向同学.......这些事不定时无征兆地出现,班里的同学都怕了他,避开他。
H不时莫名地情绪低落,甚至毫无征兆地落泪。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是一天早上,H一回来就耷拉着脑袋,神情忧郁,在座位沉默,坐着不吭声,不一会儿突然哭起来。老师关心,了解情况,他说不出为什么不开心,只说:“觉得生活没意思,觉得自己一直很倒霉,好像遇到都是倒霉的事。”老师再仔细引导,尝试了解具体什么事引起他这种感觉与判断的,他却说不出所以然。
学习上他也比较“情绪化”。遇到觉得没兴趣或成绩不好的科目,他就不愿意听课,课堂上表现很烦躁,划书、刮桌子,甚至会把头塞到桌子里。他试过在英语课上因觉得老师播放的英语歌不好听而烦躁不安,不停地敲击桌子,影响其他同学正常的课堂学习。课间,他多是自己坐在座位上做自己有把握的作业,但一旦遇到困难或障碍就大发脾气,不停地划掉重写,还是不顺利就把笔摔掉、把本子撕碎,甚至把自己的头磕到桌面,用笔盒敲击自己的头……
孩子与妈妈的关系也出了一些状况:一天早上,老师不见孩子到校,致电其妈妈,了解到原来孩子起床闹情绪,上学路上又与妈妈扛上了,结果妈妈一怒之下把孩子的书包给扔到街上的垃圾桶里了。随后母子一起回家“冷战”,类似因上学前母子闹情绪而无故旷课出现过两次。
二、案例分析
经过一段时间对孩子言行的观察,结合与家长的多次沟通,我了解到孩子成长的一些相关的信息。
抚养方式的影响。孩子没有上幼儿园,从小就由妈妈照顾抚养。妈妈也比较少带他外出活动,绝少与同龄人交往,平时假期也是多宅在家,与父母一起,孩子爱打电脑游戏。而父母与孩子的沟通仅于学习层面,其他互动比较少。长此以往,这样的生活与交往方式,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孩子与人交往与沟通的能力,不懂得表达自己的情绪与需要。
家庭经历的影响。孩子小时候跟着妈妈在家,而妈妈一直要照顾生病多年的外婆。孩子目睹外婆生病、去世。孩子太幼小,心理安全感还没很好地建立起来,过早地目睹至亲生命的衰落与离去。如果家人当时没有相应的生命教育与引导,孩子容易对生命产生消极不可控的不安全感,在孩子心灵深处投下一道阴影。
父母的教育理念的影响。以往孩子的學习基本由妈妈负责,妈妈比较自由松散。例如,孩子不完成作业,妈妈也不督促。而家庭的另一个角色,爸爸则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因为爸爸觉得到中年级了,学业十分重要,就把抓学习的责任包揽了。爸爸每天负责孩子的作业,对孩子十分严厉,发现孩子书抄不好,就罚孩子抄写、重写,所以每到做作业时间,孩子对爸爸的抵触心理很强。
不良亲子沟通方式的影响。孩子上学途中发脾气,妈妈同样大发脾气:跟孩子相互责骂,并把孩子书包扔进垃圾桶(最后孩子的书本与作业要去书店重买),然后带着脾气回到家里“冷战”,母子双方不理不睬(直到老师家访)。妈妈解释说,这样处理是为了让孩子自己承担上学发脾气的后果。但在我看来,倒觉得这件事更像是两个任性的“孩子”在斗气,不仅无法缓解孩子的不良情绪,母亲简单粗暴的言行反而激发孩子的“逆反”心理,把孩子的一时“任性”转化为行动,更强化了不良的情绪。
据父母亲双方的讲述,父亲的性格也是很“宅”,下班放假就宅在家不爱外出,不爱交往,个性比较倔强,在家里也是遇到矛盾或不开心就不吭声,不会主动沟通。
三、策略与方法
综合各方面的因素,我没将孩子的情况定义为言行与品德问题,而是归因为孩子处于心理没成熟完善的时期,在与人交往、自我表达、情绪调控方面存在困难。为此,我将主要精力放在帮助孩子疏导情绪、构建亲子关系等方面。
对待敏感的孩子,老师要更加细腻更加敏锐、敏感地捕捉孩子的情绪变化,尽可能在孩子情绪爆发时及时引导化解,远比失控后再补救好。我安排H坐在教室前排,以便课堂上老师可观察H的动态,当觉察到他情绪出现波动时及时干预。我安排了一个性格温和、处事机灵,与H关系也蛮不错的女孩子(H的矛盾冲突对象基本是男生)与其同桌,学习上H出现困难给予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课间H出现冲突与情绪问题,及时向老师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