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认数中建立初步的数感

来源 :云南教育·小学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Mystar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感是一种主动地、自觉地或自动化地理解和运用数的态度和意识。数感是人的基本数学素养。如,走进一个会场,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两个集合,一个是会场的座位,一个是参加会议的人数。有人会自然地将这两个集合进行比较,估计出这两个集合是否相等,哪个大些,大到什么程度,即座位能否坐下所有参会的人,这就是数感。《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在总体目标中提出,要使学生“经历运用数学符号和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建立数感和符号感”,并且在内容标准的各个阶段都阐述了培养数感的要求。可见,理解数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建立数感,是《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十分强调和重视的问题。现以一年级上册“20以内数的认识”为例,谈谈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
  一、在情境中启蒙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努力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理解和感悟数的意义,萌生数感。
  例如,在教学“10的认识”时,教师创设“数字娃娃比大小”的故事情境:小朋友们,我们已经学过哪些数?(学生回答后,屏幕分别出现0至9这10个数。)在这些数中,谁最大?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9最大。”这时老师用课件播放数字娃娃“9”知道自己最大,可骄傲了,它对0至8各数说:“你们谁都没有我大,你——1,只表示1个物体,还有你——0,表示一个物体都没有,你们真是太小了,不能和我比。”“0”听了伤心啦。“1”走到“0”身边,拉起“0”的手来,到“9”面前。这时,“9”傻眼了。小朋友们猜一猜,“9”为什么傻眼了?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很容易想到“1”和“0”两个数字在一起就得到了一个新的数“10”。在这样非常有趣的情境中,不仅复习了9以内数的大小,又很自然地引出一个新的数“10”,还能感悟到两个数字可以组合成一个新的数,学生的数感也从中得到启蒙。
  二、在数数中积累
  数数是小学生认识数的起始阶段,也是培养学生数感的重要方法之一。在教学中,教师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活用教材,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与交流的机会,引导他们经历数数的过程。通过数数活动,感受数的意义,培养初步的数感。
  例如,在教学“数一数”时,教师出示老师、小朋友们在美丽校园中活动的情景图。然后提问:“你们都看到了什么?数一数各种物体有多少?”学生兴趣盎然地数出:1面红旗、2副单杠、3条长凳……之后,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想一想: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了这些数?学生相继说出:“我家有3口人。”“我每天7点起床。”“我每天都坐9号巴士上学。”“我晚上9点钟睡觉。”……学生在亲自数和说的过程中,不仅感受了数的多与少、大与小,体会到数可以表示物体的个数,而且经历了一个从日常生活抽象出数的过程,理解了数的含义,建立了数的概念,积累了数感。
  三、在观察中建立
  观察是思维的触角,是学生认识事物的基础,观察也是形成和发展数学认知的基本方法之一。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围绕目标有序、认真、多角度与全方位地观察、发现数学问题,通过一系列的观察活动,帮助学生感知学习数学知识,建立数感。
  例如,在教学“0的认识”时,教师引导学生说出在哪些地方见过“0”。学生会说出尺子上有0,体育比赛中有0,电话上有0,电子秤上有0,温度表上有0……学生不但直观体会到“0”除了表示“没有”外,在温度表上、在方向图上还表示分界点;在直尺上表示起点;在电话、车牌上与其他数字一起组成号码……初步建立了数感。
  四、在比较中发展
  有比较才有鉴别。比较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方法。在教学中加强对数的相对大小关系的比较,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数、感受数。
  例如,在教学8和119时,学生先直观地体验到生活中可以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接着老师呈现直尺,让学生读一读直尺上的数,然后提问:“7的后面是几?8的后面又是几呢?9的前面是几?8的邻居是谁?”让学生初步体会到8,9的顺序:8添上1是9,8在9的前面,9在8的后面。接着老师呈现点子图,再让学生任选两个数进行“比一比”的活动。通过比较,学生得出7<8、8>7、8<9、9>8、7<9、9>7,理清了8和119的大小与顺序。通过比较,学生充分感受和体验数的意义以及数的顺序、大小,既发展了抽象思维,实现了理性提升,又发展了学生的数感。
  五、在估数中丰富
  猜测是对研究的对象或问题进行观察、分析、联想、类比后,依据已有的知识经验作出推测性想象的思维方式。而估计则是对事物的整体把握,是对事物数量的直觉判断,思维经历着观察、猜测、类比、推理等活动。估计包含有猜测的成分,但猜测不是估计的全部。猜测估计是小学生必备的一种能力。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十分重视猜测、估计的训练。
  例如,在教学“11~20各数的认识”时,练习中有一题:“你能看出图中大约有多少个辣椒吗?”这题实际上就是培养学生的估数意识。如果教师直接将图片展示给学生的话,学生就不会去估计,而是通过数数得出正确的答案。因此教学时可以设计以下活动来进行猜测、估计训练:1.教师将静止的图片做成动态的画面,小辣椒都动起来,让学生先猜一猜、估一估小辣椒的数量,这实际上体现了学生对数量的感知水平,然后让学生数一数进行验证。2.教师出示一些透明的袋子,里面装有个数不同的球、糖等物品,请孩子们先估一估,再数一数。3.让学生用手抓花生、蚕豆……抓后先猜一猜、估一估一把抓了多少颗,再数一数。这样让学生通过操作对这些物品进行估计、验证,再引导学生讨论交流,真正做到了让学生在猜测、估计的过程中丰富数感。
  六、在活动中提升
  皮亚杰说,活动是儿童发展的杠杆,引导学生动手操作,亲历数的形成过程,是让学生理解数的意义,培养学生数感的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
  例如,在教学“11~20”各数的认识时,教师设计了一系列的活动:1.猜一猜。老师手里抓了一把小棒,你知道有多少根吗?(学生自由猜后数一数)2.抓一抓。学生自己抓一把,猜一猜,再数一数有多少根。3.想一想。刚才我们只有通过数一数才能知道有多少根小棒,有什么好办法能一眼就看出有几根小棒吗?4.摆一摆。让学生先试着摆出11根小棒,然后展示摆法:一根一根摆;5根5根加1根;10根再加1根……5.评一评。你们觉得哪种摆法最好?为什么?6.比一比。用这样的方法试一试,看谁摆得又快又对。老师报数,学生摆小棒。7.找一找。你在生活中还见过像这样十根十根一捆的东西吗?教学中,教师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平台,始终把儿童的活动作为主体发展的基础与载体,让学生在合作交流、积极思考和操作活动空间中切实增强数感。
  学生数感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积累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己去感知、发现和探索,让学生主动参与活动,让他们在经历认数的过程中,对数进行充分的感知,从而更具体更深刻地把握数的概念,培养数感。
其他文献
最近许多来稿中引用之参考文献写得较为混乱。为此,向广大作者介绍参考文献的标准写法。1.参考文献对于图书的写法次序是:著名姓名:书名,版次,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The
一天上午,我去教室上课,刚踏上讲台就听见底下“咯咯咯”乱笑,弄得我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正当我环顾四周寻找谁在发笑时,几个学生几乎同时喊出来:“于老师,你纽扣系错啦!”
(配合第十一册第20课《詹天佑》)《詹天佑》一文写了詹天佑一生中最主要的事迹——主持修筑第一条完全由我国工程技术人员设计、施工的京张铁路,表现了詹天佑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师手捧学生习作本,一本一本地评改,从字词句段、结构选材到卷面书写,逐个评价,每次评改至少需要8个小时(全班60人以上)。这样的作文评改枯燥、繁重、低效。《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对学生作文评价结果的皇现方式,根据实际需要,可以是书面的,可以是口头的;可以用等第表示,也可以用评语表示;还可以综合采用多种形式评价。由此可见,习作评价应该向多元化发展。近几年来,经过探索实践,我开始采用“三合一”式科
校长是学校的统帅,是教师的教师。学校的发展、教师的成熟、学生的成长都与校长有着重要关系。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评价一所学校首先要评价学校的校长。”由此可见校长在学
听是人类语言活动的基本组成部分,是英语听、说、读、写四项基本技能之首。听力能力的培养是英语学习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然而听力教学历来是中学英语教学的薄弱环节。 Listen
长期以来,我国建一座电站,一般是采取由当地政府部门挂帅,成立一个庞大的工程会战指挥部,然后分别与工程设计、发电设备制造、工程施工等多方面协商。但由于“条块”分割,一
场面是指在特定时间或地点、环境中,参与人数较多,以人物活动为主的生活画面。写场面也属于记事作文中的一类。许多记事作文都穿插了场面描写,可是由于以描写场面为主的作文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口语交际的目标是:具有日常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和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与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
《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提出美术应加强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和探索性,应与其他学科相结合,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因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