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物理知识与生活现象存在紧密的联系,初中物理的生活化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醒学生的生活体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本文从课堂导入、知识讲解、知识运用三个层面,分析了初中物理生活化教学的有效措施和具体做法。
【关键词】初中物理;生活化教学;教学策略
传统的初中物理教学依赖于教师的讲解灌输,学生的主体作用未能得到体现和发挥,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致不高,学习效果不理想。初中物理知识往往是从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出发,引导学生对物理现象和常识进行认知,从生活中归纳物理知识,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现象,生活化教学可以显著提高初中物理教学的质量,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实践运用。
一、联系生活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可以从生活中的各种物理现象入手,引入新知识,帮助学生直观了解物理知识与生活现象的联系,结合生活经验了解和认知物理常识。这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降低学生的知识迁移难度,深化知识理解。
例如,在学习“惯性”时,可以结合生活中的现象:同学们坐过公交车,如果因突发状况突然刹车,我们的身体会有怎样的反应?当我们在操场百米冲刺时,能够做到立刻止步吗?为什么?通过生活中的具体现象事例着手,学生们的参与热情得到激发,可以顺利地引出“惯性”的知识,使学生对物理知识点有了直观明确的感受,降低了学生的理解难度。初中生有着很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拥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但知识储备有限,在接触新的物理知识时可能面临理解上的困难。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通过生活化的课堂导入,帮助学生从身边的物理现象中发现蕴藏的物理知识,可以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联系生活讲解,深化学生知识理解
将物理知识与生活现象相联系,是新课标的基本目标之一,也是有效讲解物理知识的重要方法。在讲解物理知识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联系生活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思路,深入探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构建更深层次的认知。
例如,在讲解“电路”的导电知识时,需要向学生讲解物质导电的原理和条件,帮助学生对导电知识产生基本的认知。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解,可以向学生提问:“你在自己的生活中发现哪些物体可以导电呢?”学生们踊跃回答,整理学生的答案,得出大部分金属导电,塑料、橡胶等不导电的结论。然后,可以进一步提问:“水能够导电吗么?”有学生认为可以,因为生活中有水中触电的事情发生。教师可以进一步讲解:“水并不导电,但不纯净的水中含有丰富的离子而具有导电性。”通过对生活现象的解析,帮助学生对物理知识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教师在讲解物理知识时,可以主动创设一些生活化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为了加深理解,应尽可能用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和现象构建出具有迷惑性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对物理知识有更加全面的掌握,避免认知陷入误区。
物理实验是初中物理教学重要的组成部分,演示实验可以为学生带来直观具象的学习体验,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动手能力,深化知识理解。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可以将生活中的物品或现象作为实验对象,通过实验教学帮助学生巩固物理知识。例如,在讲解“浮力”知识时,可以用生活中常见的矿泉水瓶、硬纸壳、石块等物品进行实验。先分别将矿泉水瓶、硬纸壳、石块放到水盆中,观察物理现象。矿泉水瓶一直浮在水面上,石块直接沉入水底,硬纸壳开始浮于水面,一段时间后缓慢沉入水底。引导学生思考:三种物品不同物理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当物品的密度高于水时,会沉入水底,比如石块和被水浸湿的硬纸壳;而当物品密度低于水时,会浮于水面,比如矿泉水瓶和未被水浸湿的硬纸壳。开展下一步实验,将三个大小不一的空塑料瓶放在水盆中,逐次加入等量的沙土,直到最小的塑料瓶沉下水面。让学生思考:为何同等量的沙子有的瓶子下沉,有的依然浮于水面。和前面的实验类似,由于物体质量相近,但体积差别很大,導致物体密度不同,当含有沙子的瓶子密度高于水时就会下沉。进一步提问:最小的瓶子沉入水中时,其余两个瓶子各有一部分体积沉入水下,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通过实验,帮助学生了解到排开水的体积越大则受到的浮力越大,因此大、中两个瓶子沉入水下的体积大致等于小瓶子的体积,使学生转换思维角度,不仅从物体密度的角度认识浮力,还可以从液体体积的角度认识浮力,有效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加深知识理解程度。
三、联系生活运用,加强学生应用能力
物理来源于生活,也要服务于生活。教师要将学科知识与社会生活相联系,培养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能够熟练运用物理知识解释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在知识运用环节,可以结合生活中的具体问题,实现教、学、用之间的良性互动。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生活中的物品发明创造,或是开展实验探究,在生活中灵活运用各种物理知识。
例如,在学习“压强”知识后,教师可以利用生活中常发生的事情设计课堂作业,尝试用手指堵住注射器前面的小孔,尝试能否轻松拉出活塞?你还能设计出哪些有关压强的实验呢?要求学生在课后自行探究,在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后,尝试用自己的方式证明压强的存在,体现压强的增强与减弱。有的学生想出购物后手拎袋中物品过重会使手很痛,而用木棍垫上或毛巾包裹住就会明显减弱痛感,证明增大受力面积会减小压强。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有效运用所学的知识,并感受到乐趣与成就感。
再如,可以布置课后实验作业,让学生完成实验的设计与实施。可以将学生组成若干兴趣小组,在课后动手搜集和制作实验仪器,设计实验步骤,共同开展实验探究活动。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需要向学生提出指导意见:第一,保证安全,物理实验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必须确保实验过程安全无危险,不得使用危险物品进行具有破坏性、污染性的实验;第二,取材于常见的生活物品,比如用矿泉水瓶作透镜,用不同的碗筷作为乐器,避免过大的经济投入;第三,实验可靠性高,要能清晰展示实验现象,正确说明物理规律。通过生活化的方式,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并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引导学生深入挖掘生活资源的价值,丰富教学方式,让学生获得丰富的学习体验。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要重视生活化教学的作用,深入挖掘生活中的教学资源,在物理教学的课堂导入、知识讲解、知识运用等各个阶段,灵活运用生活化教学手段,使生活实例与物理知识紧密结合起来,为学生营造直观生动的学习环境,帮助学生掌握物理知识,并在现实生活中灵活运用知识,培养学生的物理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贾雪省.初中物理教学生化情境的创设[J].教学与管理,2019(36):86-88.
[2]史娟试.论初中物理教学生活化的认识与实践[J].新课程(中),2014.
【关键词】初中物理;生活化教学;教学策略
传统的初中物理教学依赖于教师的讲解灌输,学生的主体作用未能得到体现和发挥,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致不高,学习效果不理想。初中物理知识往往是从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出发,引导学生对物理现象和常识进行认知,从生活中归纳物理知识,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现象,生活化教学可以显著提高初中物理教学的质量,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实践运用。
一、联系生活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可以从生活中的各种物理现象入手,引入新知识,帮助学生直观了解物理知识与生活现象的联系,结合生活经验了解和认知物理常识。这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降低学生的知识迁移难度,深化知识理解。
例如,在学习“惯性”时,可以结合生活中的现象:同学们坐过公交车,如果因突发状况突然刹车,我们的身体会有怎样的反应?当我们在操场百米冲刺时,能够做到立刻止步吗?为什么?通过生活中的具体现象事例着手,学生们的参与热情得到激发,可以顺利地引出“惯性”的知识,使学生对物理知识点有了直观明确的感受,降低了学生的理解难度。初中生有着很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拥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但知识储备有限,在接触新的物理知识时可能面临理解上的困难。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通过生活化的课堂导入,帮助学生从身边的物理现象中发现蕴藏的物理知识,可以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联系生活讲解,深化学生知识理解
将物理知识与生活现象相联系,是新课标的基本目标之一,也是有效讲解物理知识的重要方法。在讲解物理知识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联系生活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思路,深入探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构建更深层次的认知。
例如,在讲解“电路”的导电知识时,需要向学生讲解物质导电的原理和条件,帮助学生对导电知识产生基本的认知。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解,可以向学生提问:“你在自己的生活中发现哪些物体可以导电呢?”学生们踊跃回答,整理学生的答案,得出大部分金属导电,塑料、橡胶等不导电的结论。然后,可以进一步提问:“水能够导电吗么?”有学生认为可以,因为生活中有水中触电的事情发生。教师可以进一步讲解:“水并不导电,但不纯净的水中含有丰富的离子而具有导电性。”通过对生活现象的解析,帮助学生对物理知识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教师在讲解物理知识时,可以主动创设一些生活化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为了加深理解,应尽可能用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和现象构建出具有迷惑性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对物理知识有更加全面的掌握,避免认知陷入误区。
物理实验是初中物理教学重要的组成部分,演示实验可以为学生带来直观具象的学习体验,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动手能力,深化知识理解。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可以将生活中的物品或现象作为实验对象,通过实验教学帮助学生巩固物理知识。例如,在讲解“浮力”知识时,可以用生活中常见的矿泉水瓶、硬纸壳、石块等物品进行实验。先分别将矿泉水瓶、硬纸壳、石块放到水盆中,观察物理现象。矿泉水瓶一直浮在水面上,石块直接沉入水底,硬纸壳开始浮于水面,一段时间后缓慢沉入水底。引导学生思考:三种物品不同物理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当物品的密度高于水时,会沉入水底,比如石块和被水浸湿的硬纸壳;而当物品密度低于水时,会浮于水面,比如矿泉水瓶和未被水浸湿的硬纸壳。开展下一步实验,将三个大小不一的空塑料瓶放在水盆中,逐次加入等量的沙土,直到最小的塑料瓶沉下水面。让学生思考:为何同等量的沙子有的瓶子下沉,有的依然浮于水面。和前面的实验类似,由于物体质量相近,但体积差别很大,導致物体密度不同,当含有沙子的瓶子密度高于水时就会下沉。进一步提问:最小的瓶子沉入水中时,其余两个瓶子各有一部分体积沉入水下,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通过实验,帮助学生了解到排开水的体积越大则受到的浮力越大,因此大、中两个瓶子沉入水下的体积大致等于小瓶子的体积,使学生转换思维角度,不仅从物体密度的角度认识浮力,还可以从液体体积的角度认识浮力,有效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加深知识理解程度。
三、联系生活运用,加强学生应用能力
物理来源于生活,也要服务于生活。教师要将学科知识与社会生活相联系,培养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能够熟练运用物理知识解释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在知识运用环节,可以结合生活中的具体问题,实现教、学、用之间的良性互动。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生活中的物品发明创造,或是开展实验探究,在生活中灵活运用各种物理知识。
例如,在学习“压强”知识后,教师可以利用生活中常发生的事情设计课堂作业,尝试用手指堵住注射器前面的小孔,尝试能否轻松拉出活塞?你还能设计出哪些有关压强的实验呢?要求学生在课后自行探究,在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后,尝试用自己的方式证明压强的存在,体现压强的增强与减弱。有的学生想出购物后手拎袋中物品过重会使手很痛,而用木棍垫上或毛巾包裹住就会明显减弱痛感,证明增大受力面积会减小压强。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有效运用所学的知识,并感受到乐趣与成就感。
再如,可以布置课后实验作业,让学生完成实验的设计与实施。可以将学生组成若干兴趣小组,在课后动手搜集和制作实验仪器,设计实验步骤,共同开展实验探究活动。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需要向学生提出指导意见:第一,保证安全,物理实验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必须确保实验过程安全无危险,不得使用危险物品进行具有破坏性、污染性的实验;第二,取材于常见的生活物品,比如用矿泉水瓶作透镜,用不同的碗筷作为乐器,避免过大的经济投入;第三,实验可靠性高,要能清晰展示实验现象,正确说明物理规律。通过生活化的方式,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并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引导学生深入挖掘生活资源的价值,丰富教学方式,让学生获得丰富的学习体验。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要重视生活化教学的作用,深入挖掘生活中的教学资源,在物理教学的课堂导入、知识讲解、知识运用等各个阶段,灵活运用生活化教学手段,使生活实例与物理知识紧密结合起来,为学生营造直观生动的学习环境,帮助学生掌握物理知识,并在现实生活中灵活运用知识,培养学生的物理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贾雪省.初中物理教学生化情境的创设[J].教学与管理,2019(36):86-88.
[2]史娟试.论初中物理教学生活化的认识与实践[J].新课程(中),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