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教学模式的不断进步,小组合作这一新型教学模式应运而生,并且受到广大師生的热烈喜爱,逐渐应用到教学的各个科目中。具体来说,小组合作学习是所以受到大家的青睐,不仅在于其特有的新鲜性,更在于其对于课堂学习方式的创新性,实现了“一言堂”到“众言堂”的转变,充分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即可充分采取小组合作学习这一教学模式,构建出更加高效的语文课堂。本文将围绕“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进一步探究。
关键词:小学语文;小组合作;课堂应用
前言:
在社会发展进程不断加快的背景下,教育领域也在不断的向前发展,各种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也由此应运而生。其中,最能体现学生主体地位、最能增强学生学习体验的便是小组合作教学法。在小组合作中,学生从“聆听者”变成了“发言者”,由“被动”的接受知识,变成了“主动”的思考知识,课堂氛围也由此发生了大转变。因此,语文学科作为学生学习重点学习科目,更需赶上时代的“潮流”,采取小组合作的教学方法。那么究竟应该如何在教学中有效实施这一教学方法呢?笔者将从以下几点进行详细展开:
一、科学划分讨论小组
在传统小组讨论过程中,学生往往更倾向于前桌、后桌四个人为一组的分组方式。这种分组方式主要有两大优势,第一大优势就是教师比较省心,不必在分组上花费太多心思;第二大优势就是比较方便、节约时间。然而实际上,这一分组方式还有一大弊病,便是无法体现小组合作应有的“优势互补”这一优越性。之所以开展小组合作这一学习模式,除了增强学生课堂参与性之外,还有一重要目标便是想通过小组合作的开展培养学生互相合作、互相帮助的精神,实现“优势互补”的学习效果。因此,若想达到这一学习效果,则需教师科学划分讨论小组。
例如,在学习《秋天的雨》这篇文章时,教师即可先引导学生对这篇文章进行朗读,而后请学生以小组讨论的方式探究这篇文章中作者都描写了秋天的哪些特点。在小组讨论前,为体现小组合作“优势互补”的特性,教师即可先将小组成员进行科学划分。首先,教师可以通过日常教学中对学生的观察,将学生按照语文学习综合能力的高低将学生分为A等生、B等生以及C等生,而后在每一层次中随机抽取出两名学生组成一个六人讨论小组。如此一来,在这一科学分组下,每一小组的平均学习水平便是基本持平的。在这一基础上,当小组成员中B等生或C等生有不懂得问题时,便可在A等生的组织引导下探索出解决问题的答案,在提升B等生、C等生知识学习能力的同时还可以帮助A等生拓展数学思维,巩固基础数学知识,真正的实现“优势互补”。
二、优化小组合作探究内容设计
不同于其他教学方式,小组合作这一教学方式的特点便是学生能够围绕着同一主题、同一问题进行思考、加以讨论。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探究的主题往往都是由教师统一设定的。可以说,探究内容的设计也是有一定难度的,一方面,教师要考虑到组员平均学习能力,设计出难度适中的探究内容;另一方面,教师要考虑到学生的探究“兴趣”,挖掘学生感兴趣的点,设计出学生“乐于”讨论的主题。因此,若想让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充分思考、尽情交流,则需教师对小组合作探究内容进行优化设计。
例如,在学习《我爱故乡的杨梅》这一课程时,教师即可在组织学生对文章阅读的基础上,将班级学生进行科学的小组划分,而后明确小组探究的内容,请学生讨论:“在我们生活的故乡中,都有哪些好吃的水果?与其他水果相比,我们家乡的水果有什么特质?在外形与味道中,与其他水果有什么不同?如果用三个词语来描绘家乡的水果,你们会用哪三个词语?”如此一来,在探究内容的明确下,学生便可进行热烈的讨论。实际上,在这一探究内容的设计中,看似简单,却有着丰富的讨论内涵。一方面,在谈到“吃”的话题时,学生往往比较感兴趣;另一方面,在家乡水果的描述、水果特质的挖掘中,便可在无形中激发学对于家乡水果的喜爱以及对于家乡的喜爱,由此更好的体会作者在创作这篇文章时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凸显小组讨论这一教学模式的优越性。
三、优化评价方式激发合作热情
无论是哪种教学模式,采用的次数多了学生都难免会产生“厌倦”的心理。那么如何才能保持小组合作这一教学模式的新鲜性,让学生对此“乐此不疲”呢?笔者认为,若想达到这一教学效果,教师即可从合作评价的角度入手,通过小组合作评价方式的优化给予学生充足的学习自信,不断激发学生的合作热情,让学生带着自信、带着热情不断进行小组讨论,以实现教学效果的不断提升。
例如,在学习《带刺的朋友》这篇文章时,教师即可在科学划分小组、明确探究内容后,组织学生对“主人公对小刺猬行动的观察过程中都有哪些心理变化”这一问题展开探究。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不需要直接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只需在一旁默默给予适当的引导即可。具体展开,当学生讨论话题出现“跑偏”时,将学生拉回讨论“正轨”;当学生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教师给予耐心的解答。而后在最后的小组合作评价时,教师即可采取“激励式评价法”,以激励性评价语言为主,给予学生讨论的自信,激发学生合作的热情。
总结:
总而言之,在新时期背景下,若想在原有教学基础上提升教学效率,则需教师贯彻“四新”理念。具体展开,则是需要教师采取新理念、实施新方法、打开新局面、实现新进步。相信在学生主体的教育理念、小组合作的教学方法下,定能创设出一个参与性更强的语文课堂,在合作中、讨论中让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思考问题更加全面具体,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更多进步,让学生在晴朗、广阔的学习天空中自由的翱翔,由此进一步提升学生语文学习综合水平,完成自己的教育使命。
参考文献:
[1]付小强.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尝试[J].才智,2020(18):113.
[2]宿志科.小组合作教学模式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文学教育(下),2021(04):64-65.
关键词:小学语文;小组合作;课堂应用
前言:
在社会发展进程不断加快的背景下,教育领域也在不断的向前发展,各种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也由此应运而生。其中,最能体现学生主体地位、最能增强学生学习体验的便是小组合作教学法。在小组合作中,学生从“聆听者”变成了“发言者”,由“被动”的接受知识,变成了“主动”的思考知识,课堂氛围也由此发生了大转变。因此,语文学科作为学生学习重点学习科目,更需赶上时代的“潮流”,采取小组合作的教学方法。那么究竟应该如何在教学中有效实施这一教学方法呢?笔者将从以下几点进行详细展开:
一、科学划分讨论小组
在传统小组讨论过程中,学生往往更倾向于前桌、后桌四个人为一组的分组方式。这种分组方式主要有两大优势,第一大优势就是教师比较省心,不必在分组上花费太多心思;第二大优势就是比较方便、节约时间。然而实际上,这一分组方式还有一大弊病,便是无法体现小组合作应有的“优势互补”这一优越性。之所以开展小组合作这一学习模式,除了增强学生课堂参与性之外,还有一重要目标便是想通过小组合作的开展培养学生互相合作、互相帮助的精神,实现“优势互补”的学习效果。因此,若想达到这一学习效果,则需教师科学划分讨论小组。
例如,在学习《秋天的雨》这篇文章时,教师即可先引导学生对这篇文章进行朗读,而后请学生以小组讨论的方式探究这篇文章中作者都描写了秋天的哪些特点。在小组讨论前,为体现小组合作“优势互补”的特性,教师即可先将小组成员进行科学划分。首先,教师可以通过日常教学中对学生的观察,将学生按照语文学习综合能力的高低将学生分为A等生、B等生以及C等生,而后在每一层次中随机抽取出两名学生组成一个六人讨论小组。如此一来,在这一科学分组下,每一小组的平均学习水平便是基本持平的。在这一基础上,当小组成员中B等生或C等生有不懂得问题时,便可在A等生的组织引导下探索出解决问题的答案,在提升B等生、C等生知识学习能力的同时还可以帮助A等生拓展数学思维,巩固基础数学知识,真正的实现“优势互补”。
二、优化小组合作探究内容设计
不同于其他教学方式,小组合作这一教学方式的特点便是学生能够围绕着同一主题、同一问题进行思考、加以讨论。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探究的主题往往都是由教师统一设定的。可以说,探究内容的设计也是有一定难度的,一方面,教师要考虑到组员平均学习能力,设计出难度适中的探究内容;另一方面,教师要考虑到学生的探究“兴趣”,挖掘学生感兴趣的点,设计出学生“乐于”讨论的主题。因此,若想让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充分思考、尽情交流,则需教师对小组合作探究内容进行优化设计。
例如,在学习《我爱故乡的杨梅》这一课程时,教师即可在组织学生对文章阅读的基础上,将班级学生进行科学的小组划分,而后明确小组探究的内容,请学生讨论:“在我们生活的故乡中,都有哪些好吃的水果?与其他水果相比,我们家乡的水果有什么特质?在外形与味道中,与其他水果有什么不同?如果用三个词语来描绘家乡的水果,你们会用哪三个词语?”如此一来,在探究内容的明确下,学生便可进行热烈的讨论。实际上,在这一探究内容的设计中,看似简单,却有着丰富的讨论内涵。一方面,在谈到“吃”的话题时,学生往往比较感兴趣;另一方面,在家乡水果的描述、水果特质的挖掘中,便可在无形中激发学对于家乡水果的喜爱以及对于家乡的喜爱,由此更好的体会作者在创作这篇文章时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凸显小组讨论这一教学模式的优越性。
三、优化评价方式激发合作热情
无论是哪种教学模式,采用的次数多了学生都难免会产生“厌倦”的心理。那么如何才能保持小组合作这一教学模式的新鲜性,让学生对此“乐此不疲”呢?笔者认为,若想达到这一教学效果,教师即可从合作评价的角度入手,通过小组合作评价方式的优化给予学生充足的学习自信,不断激发学生的合作热情,让学生带着自信、带着热情不断进行小组讨论,以实现教学效果的不断提升。
例如,在学习《带刺的朋友》这篇文章时,教师即可在科学划分小组、明确探究内容后,组织学生对“主人公对小刺猬行动的观察过程中都有哪些心理变化”这一问题展开探究。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不需要直接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只需在一旁默默给予适当的引导即可。具体展开,当学生讨论话题出现“跑偏”时,将学生拉回讨论“正轨”;当学生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教师给予耐心的解答。而后在最后的小组合作评价时,教师即可采取“激励式评价法”,以激励性评价语言为主,给予学生讨论的自信,激发学生合作的热情。
总结:
总而言之,在新时期背景下,若想在原有教学基础上提升教学效率,则需教师贯彻“四新”理念。具体展开,则是需要教师采取新理念、实施新方法、打开新局面、实现新进步。相信在学生主体的教育理念、小组合作的教学方法下,定能创设出一个参与性更强的语文课堂,在合作中、讨论中让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思考问题更加全面具体,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更多进步,让学生在晴朗、广阔的学习天空中自由的翱翔,由此进一步提升学生语文学习综合水平,完成自己的教育使命。
参考文献:
[1]付小强.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尝试[J].才智,2020(18):113.
[2]宿志科.小组合作教学模式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文学教育(下),2021(04):6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