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皮亚杰曾说过:“一切有成效的工作必须以兴趣为先决条件”.兴趣是学习的最佳营养剂和催化剂,学生对学习有兴趣,对学习材料的反映也就最清晰,思维活动是最积极最有效的,学习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此,我就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这一老生常谈的话题再做一些探讨,以抛砖引玉.
一、 创设生活情景,产生学习兴趣
在数学教学中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体验,科学、有效地创造生活情景,让学生在熟悉的数学生活情景中愉快地探究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规律.如在教学“角”的概念时,我们可借助同学们都熟悉的钟表、墙角、张开的圆规等生活题材,启发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自主地提出数学问题:角有几个顶点?角有几种?等等,在教学中,适时地创设和谐、愉悦的求知情景,让学生体验自己生活中存在的数学,加深理解所学的内容,从而培养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提出数学问题并加以解决的能力,诱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 加强直观教学,培养学习兴趣
要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形象性的矛盾,还应充分利用直观教学的各种手段,“直观”具有看得见,摸得到的优点,“直观”有时能直接说明问题;有时能帮助理解问题,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使学生从学习中得到无穷的乐趣.考虑如何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做到生动形象,是数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时常思索的问题.
三、 减少运算论证,增强学习兴趣
减少纯数学的运算论证,让学生在轻松中增强兴趣.对此,新教材已作了较大调整,既减少了习题数量,又对这类问题的难度作出了明确要求.教学活动中注意避免那些不必要的、枯燥的繁琐运算与论证,对于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必然是有益的.
四、 改进评价方式,激发学习兴趣
教师正确的评价也是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重要因素.美国电影《师生情》有这样一个片段:一位白人教师到黑人社区任教小学一年级,在第一节数学课中老师伸出五个手指问其中一名黑人孩子,“这是几个手指?”,小孩憋了半天才答道:“三个.”老师没有指责他说错了,而是高兴地大声赞道:“你真厉害,还差两个你就数对了.”教师一句赞赏的话,就缓和了学生的心理压力,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可见,教师要善于用放大镜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以表扬和鼓励为主,对每个问题、每个学生的评价不可轻易否定,不随便说“错”,否则就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中教师还要承认学生数学学习的个体差异,积极地鼓励和肯定每个学生的每一点进步.只有进行正确、科学的评价,才能使学生从评价中受到鼓舞,得到力量,勇于前进.
我认为要让学生形成持续、稳定的学习兴趣,除了上述种种激趣之法外,还必须发挥数学的学科特点,挖掘学生的内部动因.
1.建立师生情,让学生在和谐交往中享受快乐良好的师生关系对提高学生的素质有重要的影响.教师以爱对待学生,学生才会以爱对待教师,形成“爱的回流”.这种“回流”又会激起教师对学生新的爱,又将形成“爱的对流”,最终形成“环流”.教师对学生无私的热爱,是这种良性循环的源头.一旦浓浓的师生情建立起来了,学生真正钦佩、喜爱数学老师了,由 “亲其师、信其道”而导致的学习数学的兴趣是不可估量的,也是在教育实践中屡见不鲜的事实.
2.强化基本功,让学生在学会数学中获得快乐就目前农村初中的现状看,七年级读完了还不会分数计算、有理数运算等没有入门的学生不在少数.试想这些别人讲的听不懂、分组讨论讲不出、自己动手做不对的同学,怎能对数学产生兴趣、又有何快乐而言呢?数的运算、基本几何图形的性质和逻辑推理的基本方法等基本功,不仅是进入数学殿堂的敲门砖,也是养成用数学思想方法分析和解决社会与自然问题的基石,更是建立学习数学的兴趣的前提.而这些基本功的形成离不开必要的,一定量的反复训练,这一点数学教师乃至专家们也是有切身体会的.因此,从小学的分数计算开始就注重学生基本技能的强化训练,也是新课程实施中必须强调的一个重点.
3.挖掘数学美,让学生在科学探究中体验快乐数学的美是“冷而严肃的美”,一旦学生有了感受数学美的能力,由此而产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将是稳定而持久的.在数系的统一、运算的统一、数与形的统一等内容中挖掘数学的“统一美”;在应用数学方法解决其他学科中的问题和联系实际问题时挖掘数学的“抽象美”;在逻辑推理、依理运算中、“多一毫则长,少一毫则短”的数学讨论中挖掘数学的“严谨美”;在一题多变、一题多解的教学中挖掘数学的“奇异美”.只要教师注重挖掘,数学美无处不在.只要有了循循善诱的引导,学生感悟数学美的能力就会与日俱增.
4.增强成就感,让学生在不断成功中感受快乐学习成功得到快乐的情绪体验是一种巨大的力量,它能使学生产生学好数学的强烈欲望.要使学生获得成功,教师必须设计好探索数学知识的台阶,包括设计好课堂提问和动手操作的步骤等,使不同智力水平的学生都能拾级而上,都能获得经过自己艰苦探索,掌握数学知识后的愉快情绪体验,从而得到心理上的补偿和满足.
“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数学教师,要运用各种合理的方法与手段,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爱上数学,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责任编辑 易志毅)
一、 创设生活情景,产生学习兴趣
在数学教学中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体验,科学、有效地创造生活情景,让学生在熟悉的数学生活情景中愉快地探究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规律.如在教学“角”的概念时,我们可借助同学们都熟悉的钟表、墙角、张开的圆规等生活题材,启发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自主地提出数学问题:角有几个顶点?角有几种?等等,在教学中,适时地创设和谐、愉悦的求知情景,让学生体验自己生活中存在的数学,加深理解所学的内容,从而培养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提出数学问题并加以解决的能力,诱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 加强直观教学,培养学习兴趣
要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形象性的矛盾,还应充分利用直观教学的各种手段,“直观”具有看得见,摸得到的优点,“直观”有时能直接说明问题;有时能帮助理解问题,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使学生从学习中得到无穷的乐趣.考虑如何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做到生动形象,是数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时常思索的问题.
三、 减少运算论证,增强学习兴趣
减少纯数学的运算论证,让学生在轻松中增强兴趣.对此,新教材已作了较大调整,既减少了习题数量,又对这类问题的难度作出了明确要求.教学活动中注意避免那些不必要的、枯燥的繁琐运算与论证,对于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必然是有益的.
四、 改进评价方式,激发学习兴趣
教师正确的评价也是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重要因素.美国电影《师生情》有这样一个片段:一位白人教师到黑人社区任教小学一年级,在第一节数学课中老师伸出五个手指问其中一名黑人孩子,“这是几个手指?”,小孩憋了半天才答道:“三个.”老师没有指责他说错了,而是高兴地大声赞道:“你真厉害,还差两个你就数对了.”教师一句赞赏的话,就缓和了学生的心理压力,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可见,教师要善于用放大镜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以表扬和鼓励为主,对每个问题、每个学生的评价不可轻易否定,不随便说“错”,否则就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中教师还要承认学生数学学习的个体差异,积极地鼓励和肯定每个学生的每一点进步.只有进行正确、科学的评价,才能使学生从评价中受到鼓舞,得到力量,勇于前进.
我认为要让学生形成持续、稳定的学习兴趣,除了上述种种激趣之法外,还必须发挥数学的学科特点,挖掘学生的内部动因.
1.建立师生情,让学生在和谐交往中享受快乐良好的师生关系对提高学生的素质有重要的影响.教师以爱对待学生,学生才会以爱对待教师,形成“爱的回流”.这种“回流”又会激起教师对学生新的爱,又将形成“爱的对流”,最终形成“环流”.教师对学生无私的热爱,是这种良性循环的源头.一旦浓浓的师生情建立起来了,学生真正钦佩、喜爱数学老师了,由 “亲其师、信其道”而导致的学习数学的兴趣是不可估量的,也是在教育实践中屡见不鲜的事实.
2.强化基本功,让学生在学会数学中获得快乐就目前农村初中的现状看,七年级读完了还不会分数计算、有理数运算等没有入门的学生不在少数.试想这些别人讲的听不懂、分组讨论讲不出、自己动手做不对的同学,怎能对数学产生兴趣、又有何快乐而言呢?数的运算、基本几何图形的性质和逻辑推理的基本方法等基本功,不仅是进入数学殿堂的敲门砖,也是养成用数学思想方法分析和解决社会与自然问题的基石,更是建立学习数学的兴趣的前提.而这些基本功的形成离不开必要的,一定量的反复训练,这一点数学教师乃至专家们也是有切身体会的.因此,从小学的分数计算开始就注重学生基本技能的强化训练,也是新课程实施中必须强调的一个重点.
3.挖掘数学美,让学生在科学探究中体验快乐数学的美是“冷而严肃的美”,一旦学生有了感受数学美的能力,由此而产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将是稳定而持久的.在数系的统一、运算的统一、数与形的统一等内容中挖掘数学的“统一美”;在应用数学方法解决其他学科中的问题和联系实际问题时挖掘数学的“抽象美”;在逻辑推理、依理运算中、“多一毫则长,少一毫则短”的数学讨论中挖掘数学的“严谨美”;在一题多变、一题多解的教学中挖掘数学的“奇异美”.只要教师注重挖掘,数学美无处不在.只要有了循循善诱的引导,学生感悟数学美的能力就会与日俱增.
4.增强成就感,让学生在不断成功中感受快乐学习成功得到快乐的情绪体验是一种巨大的力量,它能使学生产生学好数学的强烈欲望.要使学生获得成功,教师必须设计好探索数学知识的台阶,包括设计好课堂提问和动手操作的步骤等,使不同智力水平的学生都能拾级而上,都能获得经过自己艰苦探索,掌握数学知识后的愉快情绪体验,从而得到心理上的补偿和满足.
“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数学教师,要运用各种合理的方法与手段,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爱上数学,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责任编辑 易志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