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素质教育被越来越多的教学工作者所重视,创新教学方法不断被研究出来。历史学科教育的使命,在于向学生介绍人类历史上一切文明进步的成果,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让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用历史的、发展的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用所学历史知识解释社会现象的能力。要做好历史学科的教学工作,就要求中学历史教师改变落后观念,进行大胆创新。
一、情境教学法
历史学科具有时间、空间、人物的特定场景,课堂上,我有意识地引入具有一定情绪色彩、形象具体的历史场景,让学生有切身的体验与感悟,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当然课前要精心选用好情境资料,比如影片、图片、古诗、漫画、故事等,把学生带入特定的历史氛围之中。例如:在讲授八年级上册“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这一课时,我选择了爱国影片“我的1919”,截取了中国代表顾维钧在巴黎和会上与日本代表据理力争我国山东主权的场景。“中国不能失去山东,就像西方不能失去耶路撒冷”,顾维钧话音未落,教室里霎时响起热烈的掌声,学生们情不自禁地说:“中国不能失去山东!中国不能失去山东!”此时,我补充相关资料:“日本在巴黎和会上无视中国主权,操纵最高委员会夺取山东的一切特权,他们的外交大胜利了!我们的外交大失败了!日本夺取山东,严重侵犯了中国的领土完整,中国就要灭亡了!同学们,作为中华民族的热血儿女,中国到底应该怎么办?”“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北洋政府!”学生们情不自禁地喊出和当年青年学生一样的爱国口号……通过这些方式,成功地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学生受到强烈的震撼,纷纷表达自己的意见,培养了他们高尚的爱国主义人生观、价值观,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
二、语文教学法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文史相通,文史不分家。史中有文,文中有史。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文与史有机地结合,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例如:指导学生围绕历史教材的章、节、标题来抓中心,划段落,分层次,归纳大意,写出提纲和要点,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讲述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运用记叙文和小说的表现手法,按照时间、地点、场景和情节等要素,或叙述,或议论,或描绘,或抒情,再现历史的过去,生动活泼,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讲述历史原因、结果,分析历史观点,介绍历史场景及历史文物,则采用议论文的写作方法,摆事实、讲道理,做到观点鲜明,论据充分,论证严密,逻辑性强。这样一来打开了学生的思路,培养了学生的联想能力。实践证明,历史教学参考语文的教学方法是很有益处的。
三、串联知识教学法
知识串联法,就是抓住历史线索。这线索犹如网之纲,纲举目张,基本知识就会一网而尽。历史知识一般由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几个基本要素构成,上历史课必须把这些基本要素讲清楚,这是历史课与其他课程的最大区别。这些要素又可演化成为历史的基本线索,并以这些基本线索把相关历史知识串联起来,好像用线串珠子一样。比如:以时间的推移为线索,列出大事年表;以空间的转移为线索,按一定的地点、区域或国别范围来讲授历史;以人物的活动为线索,一个重要的历史人物(无论是正面的还是反面的),往往贯穿了整个时代,中国民主革命史与孙中山、毛泽东的名字几乎密不可分;以历史事件的发展为线索,讲清起因、经过和结果,就可以知道每一种历史现象的兴衰过程。
可见,历史教学抓线索是非常重要的。教学线索反映了教师的教学思路,教学思路又是由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及教学条件来决定的。一个成熟的教师,其教学思路必然是十分清楚的、有条不紊的、符合学生的认识水平和思维方式的,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要采用不同的思路来组织教学。
一、情境教学法
历史学科具有时间、空间、人物的特定场景,课堂上,我有意识地引入具有一定情绪色彩、形象具体的历史场景,让学生有切身的体验与感悟,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当然课前要精心选用好情境资料,比如影片、图片、古诗、漫画、故事等,把学生带入特定的历史氛围之中。例如:在讲授八年级上册“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这一课时,我选择了爱国影片“我的1919”,截取了中国代表顾维钧在巴黎和会上与日本代表据理力争我国山东主权的场景。“中国不能失去山东,就像西方不能失去耶路撒冷”,顾维钧话音未落,教室里霎时响起热烈的掌声,学生们情不自禁地说:“中国不能失去山东!中国不能失去山东!”此时,我补充相关资料:“日本在巴黎和会上无视中国主权,操纵最高委员会夺取山东的一切特权,他们的外交大胜利了!我们的外交大失败了!日本夺取山东,严重侵犯了中国的领土完整,中国就要灭亡了!同学们,作为中华民族的热血儿女,中国到底应该怎么办?”“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北洋政府!”学生们情不自禁地喊出和当年青年学生一样的爱国口号……通过这些方式,成功地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学生受到强烈的震撼,纷纷表达自己的意见,培养了他们高尚的爱国主义人生观、价值观,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
二、语文教学法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文史相通,文史不分家。史中有文,文中有史。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文与史有机地结合,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例如:指导学生围绕历史教材的章、节、标题来抓中心,划段落,分层次,归纳大意,写出提纲和要点,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讲述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运用记叙文和小说的表现手法,按照时间、地点、场景和情节等要素,或叙述,或议论,或描绘,或抒情,再现历史的过去,生动活泼,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讲述历史原因、结果,分析历史观点,介绍历史场景及历史文物,则采用议论文的写作方法,摆事实、讲道理,做到观点鲜明,论据充分,论证严密,逻辑性强。这样一来打开了学生的思路,培养了学生的联想能力。实践证明,历史教学参考语文的教学方法是很有益处的。
三、串联知识教学法
知识串联法,就是抓住历史线索。这线索犹如网之纲,纲举目张,基本知识就会一网而尽。历史知识一般由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几个基本要素构成,上历史课必须把这些基本要素讲清楚,这是历史课与其他课程的最大区别。这些要素又可演化成为历史的基本线索,并以这些基本线索把相关历史知识串联起来,好像用线串珠子一样。比如:以时间的推移为线索,列出大事年表;以空间的转移为线索,按一定的地点、区域或国别范围来讲授历史;以人物的活动为线索,一个重要的历史人物(无论是正面的还是反面的),往往贯穿了整个时代,中国民主革命史与孙中山、毛泽东的名字几乎密不可分;以历史事件的发展为线索,讲清起因、经过和结果,就可以知道每一种历史现象的兴衰过程。
可见,历史教学抓线索是非常重要的。教学线索反映了教师的教学思路,教学思路又是由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及教学条件来决定的。一个成熟的教师,其教学思路必然是十分清楚的、有条不紊的、符合学生的认识水平和思维方式的,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要采用不同的思路来组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