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贫困大学生是大学校园里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在开始大学生活后遇到诸多问题,被称为“大学新生适应综合症”。若处理不当,会引发严重的心理问题,不利于大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针对这一问题,可以从正确认识贫困、转变学习方式、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加强心理辅导等方面予以指导。
关键词:贫困生;入学适应;学习方式;人际交往
中图分类号:G455.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8-0010-02
告别中学时代,进入梦寐以求的大学,曾经是无数学子为之奋斗的梦想。然而,当梦想照进现实的时候,当自己真正踏入大学校园的时候,才发现期待中的象牙塔并非那么美好。与高中不同,大学生活要求更加自主的生活能力、主动思考的学习方式以及与人和谐相处的能力,而这些恰恰是“90后”大学生所欠缺的。理想与现实的反差必然会对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形成冲击,进而引发更严重的心理问题,这种现象被称为“大学新生适应综合症”。大学新生中有一个特殊的群体,需要引起社会和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即贫困生。他们的家庭环境和生活条件相对特殊,所以,心理更加敏感而脆弱,当遇到大学生活的诸多不适应问题时引发心理问题的机率更高,后果更严重。作为在学生工作第一线的辅导员,分析贫困生入学适应问题,认真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对于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贫困大学新生入学适应问题的表现
1.学习方式不适应。大学教育与高中教育最大的不同在于人才培养目标,前者更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因而,大学的学习内容增多,且专业性和理论性增强。这就决定了大学的学习方式与高中不一样。大学要求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主学习,老师在授课时也不会以教材为主照本宣科,而是在教学大纲的指导下,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和人生阅历补充个人的观点和方法。此外,大学老师的课堂讲授时间有限,知识点又相对较多,学生需要用大量的时间利用图书馆等学习资源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贫困生多来自教育水平相对落后的地区,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较差,如果缺乏自控能力,那么进入大学后的学习和生活便难免陷入盲目和无序的状态。
2.人际交往不适应。大一新生刚入校时,不仅面临对周围陌生环境的适应问题,还要学会处理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因而容易出现“水土不服”现象。在进入大学之前,他们的人际交往环境相对简单,主要是与同学、亲人和老师交往,大家在语言、生活习惯等方面不存在太大差异。进入大学后,他们要与来自全国各地的同学组成新的集体,共同学习和生活,形成了较为复杂的人际关系。对于贫困生来说,人际交往的困境更为严重。他们大多来自经济条件较落后的农村,由于城乡二元分割体制的影响,他们和城市的学生之间形成了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以及价值观念,因而,在朝夕相处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小摩擦。
3.自我表达能力差。一个人如果不敢或不善于表达自我,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他的自我认知水平,影响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进而影响他的心理健康。调查表明,贫困生的自我表达能力要明显低于其他学生。由于经济条件和生活环境的影响,他们缺乏接触新鲜事物和时尚元素的条件与机会,因而在与同学们聊天时,很难加入大家谈论的时尚话题;有的贫困生甚至在入校前都没有接触过手机与电脑,更谈不上上网了;此外,他们还不敢轻易参加集体活动等。因此,对于他们来说,大学阶段的学习和生活,实际上是一个艰难的破茧成蝶的过程,但能顺利完成并非易事,尤其是刚刚步入高校的贫困新生,他们在尚未完全适应这种生活、文化的巨大落差之前,出于自我防御的心理,轻易不敢也不愿向他人表露。
4.失落感与自卑感较强。相对于其他同学来说,贫困生入校后的失落感往往更加强烈。他们能成功考入大学,用“山沟里飞出的金凤凰”来形容并不为过。在中学阶段,他们是老师的宠儿、同学的榜样,对自我的评价较高。然而当他们进入大学后,发现这是一个“群英荟萃”、“人才济济”的新环境,这里对学生的评价和考核更全面,不仅要求学习成绩好,还要善于表现自己,参加各种社团和社会活动,而这些恰恰是自身所欠缺的,于是失落感油然而生。此外,我国的大学大多座落在繁华的都市,有着较浓厚的物质文化氛围,而且存在盲目攀比的校园文化,同学们不仅比学习,还比才艺、人际关系、家庭背景乃至体形容貌。贫困生往往因为家庭经济困难,或服饰落伍,或浓重的乡音,或孤陋寡闻,产生强烈的自卑感,于是沉默寡言,自我封闭。
二、贫困大学新生入学适应问题的对策
1.引导贫困生正确认识自我。高校应通过各种途径,让贫困生认识到经济方面的贫困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因此而产生的自我否定、自暴自弃、放弃理想的心理。清贫的生活经历更能够锻炼出许多其他学生所不具备的品质,这是实现自己的理想是一个积极的因素。所以,要帮助他们冲破贫困对自己思想的束缚,学会客观地分析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正确认识和评价自我,做到自强自信。
2.激发学习动机,转变学习方式。第一,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人进行学习的内部动力。高校要引导学生把学习的个人意义和社会意义很好结合起来,从而以社会责任感来推动自己主动学习。第二,树立正确的专业思想。大学新生要通过各种途径了解所学专业的专业特点、课程设置、发展前景等,尽早适应大学的学习环境,掌握适合自己的专业学习方法。第三,尽早进行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大学新生要在充分了解所学专业的前提下,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一份适合自己的、详尽的大学生涯规划。第四,加强自学能力的培养。大学新生应克服对老师的过度依赖,尽快学会利用图书馆和网络来充实自己的学习资源,珍惜与老师和同学交流的机会,积极主动地学习。
3.主动参与社会活动,掌握人际交往的技巧。第一,高校要鼓励贫困生主动参与社会活动。贫困生在参与各项社会活动的过程中扩大人际交往,能帮助他们培养积极向上的心态,锻炼与人沟通、组织协调等综合能力与素质,开阔心胸,加强对社会的安全感和信任感,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由于贫困带来的心理危机,增强生活、学习和工作的信心。第二,高校要引导贫困生掌握人际交往的技巧。积极主动地与人交往;善于从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关注他人的想法和感受;善于关注他人的优点与长处,并学会适时地理解和赞扬他人等。第三,要加强自身修养,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4.完善对贫困生的资助体系。高校应做好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工作,不断完善奖、助、补、减、贷等资助制度和措施;做好新生入学资助宣传教育和绿色通道工作;积极做好生源地、校园地助学贷款的资格审核、发放、贷后管理和诚信教育;做好校内外勤工助学岗位的开辟和管理工作等。尽力减少贫困生的后顾之忧,减轻他们因经济困难而承受的精神压力。
参考文献:
[1]黄亚红.大学“新生适应综合症”的成因及其对策[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2).
[2]谯利平.大学新生面临的适应问题与自我调适[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07,(3).
[3]智银利.大学新生自我表露状况的调查研究[J].晋中学院学报,2008,(2).
[4]Jourard,S.M.,Lasakow,P.Somefactorsinself-disclosure[J].JournalofAbnormalandSocialPsychology,1958,56:91-98.
[5]曾献功.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探析[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07,(1).
[6]田中良.关于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思考[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1).
[7]谯利平.大学新生面临的适应问题与自我调适[N].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07-05-10.
[8]田中良.关于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思考[N].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03-30.
[9]程丹.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探析[N].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00-06-30.
基金项目:本文系中国劳动关系学院青年课题“贫困大学新生入学适应问题研究”(09YQB015)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刘瑶瑶(1983-),女,山西长治人,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安全工程系辅导员,研究方向为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大学生心理辅导。
关键词:贫困生;入学适应;学习方式;人际交往
中图分类号:G455.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8-0010-02
告别中学时代,进入梦寐以求的大学,曾经是无数学子为之奋斗的梦想。然而,当梦想照进现实的时候,当自己真正踏入大学校园的时候,才发现期待中的象牙塔并非那么美好。与高中不同,大学生活要求更加自主的生活能力、主动思考的学习方式以及与人和谐相处的能力,而这些恰恰是“90后”大学生所欠缺的。理想与现实的反差必然会对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形成冲击,进而引发更严重的心理问题,这种现象被称为“大学新生适应综合症”。大学新生中有一个特殊的群体,需要引起社会和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即贫困生。他们的家庭环境和生活条件相对特殊,所以,心理更加敏感而脆弱,当遇到大学生活的诸多不适应问题时引发心理问题的机率更高,后果更严重。作为在学生工作第一线的辅导员,分析贫困生入学适应问题,认真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对于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贫困大学新生入学适应问题的表现
1.学习方式不适应。大学教育与高中教育最大的不同在于人才培养目标,前者更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因而,大学的学习内容增多,且专业性和理论性增强。这就决定了大学的学习方式与高中不一样。大学要求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主学习,老师在授课时也不会以教材为主照本宣科,而是在教学大纲的指导下,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和人生阅历补充个人的观点和方法。此外,大学老师的课堂讲授时间有限,知识点又相对较多,学生需要用大量的时间利用图书馆等学习资源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贫困生多来自教育水平相对落后的地区,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较差,如果缺乏自控能力,那么进入大学后的学习和生活便难免陷入盲目和无序的状态。
2.人际交往不适应。大一新生刚入校时,不仅面临对周围陌生环境的适应问题,还要学会处理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因而容易出现“水土不服”现象。在进入大学之前,他们的人际交往环境相对简单,主要是与同学、亲人和老师交往,大家在语言、生活习惯等方面不存在太大差异。进入大学后,他们要与来自全国各地的同学组成新的集体,共同学习和生活,形成了较为复杂的人际关系。对于贫困生来说,人际交往的困境更为严重。他们大多来自经济条件较落后的农村,由于城乡二元分割体制的影响,他们和城市的学生之间形成了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以及价值观念,因而,在朝夕相处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小摩擦。
3.自我表达能力差。一个人如果不敢或不善于表达自我,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他的自我认知水平,影响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进而影响他的心理健康。调查表明,贫困生的自我表达能力要明显低于其他学生。由于经济条件和生活环境的影响,他们缺乏接触新鲜事物和时尚元素的条件与机会,因而在与同学们聊天时,很难加入大家谈论的时尚话题;有的贫困生甚至在入校前都没有接触过手机与电脑,更谈不上上网了;此外,他们还不敢轻易参加集体活动等。因此,对于他们来说,大学阶段的学习和生活,实际上是一个艰难的破茧成蝶的过程,但能顺利完成并非易事,尤其是刚刚步入高校的贫困新生,他们在尚未完全适应这种生活、文化的巨大落差之前,出于自我防御的心理,轻易不敢也不愿向他人表露。
4.失落感与自卑感较强。相对于其他同学来说,贫困生入校后的失落感往往更加强烈。他们能成功考入大学,用“山沟里飞出的金凤凰”来形容并不为过。在中学阶段,他们是老师的宠儿、同学的榜样,对自我的评价较高。然而当他们进入大学后,发现这是一个“群英荟萃”、“人才济济”的新环境,这里对学生的评价和考核更全面,不仅要求学习成绩好,还要善于表现自己,参加各种社团和社会活动,而这些恰恰是自身所欠缺的,于是失落感油然而生。此外,我国的大学大多座落在繁华的都市,有着较浓厚的物质文化氛围,而且存在盲目攀比的校园文化,同学们不仅比学习,还比才艺、人际关系、家庭背景乃至体形容貌。贫困生往往因为家庭经济困难,或服饰落伍,或浓重的乡音,或孤陋寡闻,产生强烈的自卑感,于是沉默寡言,自我封闭。
二、贫困大学新生入学适应问题的对策
1.引导贫困生正确认识自我。高校应通过各种途径,让贫困生认识到经济方面的贫困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因此而产生的自我否定、自暴自弃、放弃理想的心理。清贫的生活经历更能够锻炼出许多其他学生所不具备的品质,这是实现自己的理想是一个积极的因素。所以,要帮助他们冲破贫困对自己思想的束缚,学会客观地分析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正确认识和评价自我,做到自强自信。
2.激发学习动机,转变学习方式。第一,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人进行学习的内部动力。高校要引导学生把学习的个人意义和社会意义很好结合起来,从而以社会责任感来推动自己主动学习。第二,树立正确的专业思想。大学新生要通过各种途径了解所学专业的专业特点、课程设置、发展前景等,尽早适应大学的学习环境,掌握适合自己的专业学习方法。第三,尽早进行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大学新生要在充分了解所学专业的前提下,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一份适合自己的、详尽的大学生涯规划。第四,加强自学能力的培养。大学新生应克服对老师的过度依赖,尽快学会利用图书馆和网络来充实自己的学习资源,珍惜与老师和同学交流的机会,积极主动地学习。
3.主动参与社会活动,掌握人际交往的技巧。第一,高校要鼓励贫困生主动参与社会活动。贫困生在参与各项社会活动的过程中扩大人际交往,能帮助他们培养积极向上的心态,锻炼与人沟通、组织协调等综合能力与素质,开阔心胸,加强对社会的安全感和信任感,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由于贫困带来的心理危机,增强生活、学习和工作的信心。第二,高校要引导贫困生掌握人际交往的技巧。积极主动地与人交往;善于从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关注他人的想法和感受;善于关注他人的优点与长处,并学会适时地理解和赞扬他人等。第三,要加强自身修养,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4.完善对贫困生的资助体系。高校应做好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工作,不断完善奖、助、补、减、贷等资助制度和措施;做好新生入学资助宣传教育和绿色通道工作;积极做好生源地、校园地助学贷款的资格审核、发放、贷后管理和诚信教育;做好校内外勤工助学岗位的开辟和管理工作等。尽力减少贫困生的后顾之忧,减轻他们因经济困难而承受的精神压力。
参考文献:
[1]黄亚红.大学“新生适应综合症”的成因及其对策[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2).
[2]谯利平.大学新生面临的适应问题与自我调适[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07,(3).
[3]智银利.大学新生自我表露状况的调查研究[J].晋中学院学报,2008,(2).
[4]Jourard,S.M.,Lasakow,P.Somefactorsinself-disclosure[J].JournalofAbnormalandSocialPsychology,1958,56:91-98.
[5]曾献功.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探析[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07,(1).
[6]田中良.关于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思考[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1).
[7]谯利平.大学新生面临的适应问题与自我调适[N].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07-05-10.
[8]田中良.关于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思考[N].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03-30.
[9]程丹.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探析[N].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00-06-30.
基金项目:本文系中国劳动关系学院青年课题“贫困大学新生入学适应问题研究”(09YQB015)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刘瑶瑶(1983-),女,山西长治人,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安全工程系辅导员,研究方向为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大学生心理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