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日前,笔者逛了好几家书店,本想为女儿买两本童话书,可进入这些书店,发现所有柜台中显眼的位置上都是一些试卷集、试题精选之类的教辅用书,不时有学生以及家长前来翻阅、购买,不一会儿就卖出了好几套。而我需要的童话书呢,几乎都被冷落在某个角落里,无人问津。
离开了这些书店,不知为什么,那些琳琅满目的教辅用书总是浮现在我的脑海中。这些试卷集、试题精选等教辅用书竟然成了学生成长的唯一“营养”,这是多么可怕啊!我们都知道孩子在吃的时候要注意均衡营养,不能偏食,这样才有助于身体的发育。但是,我们有没有想过,学生的身体发育固然重要,可他们的思想、心理的成长更重要!学生们应该身体健康,更应该心理健康!笔者至今还记得,小时候妈妈把我抱在怀中给我讲述《牛郎织女》的故事,从而让我对满天繁星充满了好奇;上小学时,爸爸给我买了一本《安徒生童话选》,让我了解了丑小鸭变成美丽天鹅的经过……那段时间,正是因为有了这些“营养”,我才对很多的事物充满了好奇,学到了许多知识,懂得了不少道理。
时下的学生和当年的我相比,真是太不幸运了!他们的世界里只有数不清的阅读训练,只有不计其数的应用题测试,其最终目的也只是为了能够得到那冷冰冰的分数。为了这冷冰冰的分数,我们总是把学生们束缚在课文里,囿于题海中,加班加点地重复学习,追求的是升学率,损害的是孩子们的健康。我们总是把学生的视野局限在课堂上,使他们远离了鲜活的大千世界,使他们成了做题的机器、储存知识的容器。我们总是把他们关在教室里,使他们缺少了强身健体的机会,缺少了知识与实践的结合;我们总是把他们控制在校园里,使他们缺少了读大自然这本厚书的机会,使他们与社会隔绝。甚至现在连孩子汲取营养的主要阵地——书店,也开始“与时俱进”了,清一色的练习题,这对于孩子们来说,是多么可悲啊!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健康成长,而现在,在他们心理发育阶段我们只提供这些单一的“营养”,试问,他们的心理能够健康吗?他们又怎么可能会有真正意义上的健康成长呢?
笔者不由得想起《漫谈英式教育》文中的一段话:学生其实犹如一群蝴蝶,我们千万不要把他们网在网兜里,更不要把他们制成标本钉在墙上,教师应该让孩子们像蝴蝶一样自由飞翔,飞翔着的蝴蝶才是最美丽的。
是呀,飞翔着的蝴蝶才是最美丽的!我们又有什么理由“捆住”孩子们自由飞翔的翅膀呢?别把“蝴蝶”飞翔的翅膀捆住,让他们翱翔在广袤的天空中,这样才会有色彩斑斓的宇宙!(作者单位:江苏省镇江市新区实验小学)
对“带病坚持工作”说“不”
□王淦生
“带病坚持工作”一直被视为一种品行的高标被舆论所推崇。其源头可能来自于战争年代的“轻伤不下火线”,因为那时候有着远比一个人的健康和生命更重要的东西需要你去坚守、去护卫——比如美丽的国土、无辜的百姓乃至民族的气节、国家的尊严……“乾坤特重我头轻”——这便是众多的仁人志士在面临国家利益与个人生命的取舍抉择时列下的一道足以彪炳青史的不等式。
随便翻开任何一本英雄、劳模的先进事迹汇编,用“十个英模八个病,还有两个不要命(英勇牺牲或积劳成疾英年早逝)”基本上可以概括。是因为他们的自我牺牲(包括健康或生命)换得了这份荣誉,还是有关部门只是将褒奖的眼光盯着那些因正义或事业而非死即病的人?英模者,乃是公众学习仿效的楷模,有关部门可能没有动员大众为事业舍弃健康乃至生命的主观故意,但对那种不顾个人健康甚至生命而拼命工作的举动至少还是颇为赞赏吧?
我供职于教育系统,应该说教师工作环境的安全系数要比那些砖窑、煤矿高得多,可我每年都能从媒体上看到我的同行倒毙于讲台前、长眠于办公桌旁或是晕倒在下班路上的新闻。自然,事发之后都是由政府部门出面主持隆重的表彰仪式,进行各种荣誉称号的追认,掀起“学习某某老师”的高潮。可这能换回一条鲜活的生命吗?能换来一个圆满的家庭吗?一堂课真的比一个人的生命更重要?家庭失去一个重要成员、教育界失去一位优秀教师、地球上失去一条永不复还的生命,与少上一节课、一周课乃至一学期课相比,到底孰轻孰重?这类事件接二连三地发生,我们需要的到底是“学习”还是反思?
员工带病坚持工作,有些是强烈事业心的驱使,但不可否认也有不少是僵化制度所致。比如不少学校就明文规定,员工除了因公出差或公派学习,凡事假、病假都要自己请人代班,并扣发奖金、津贴,超过一定时限还要扣发工资。所以不少教师都是小病扛着,扛不住也就是抽空打个点滴就回去,带病继续坚持工作。
我有一位同学在美读完博士后找了家高科技企业就业。这家企业的每位员工按资历每年均可享受天数不等的带薪病假。请假很简单,假期在三天之内的,只要打个电话给上司说你因病不能上班就行了,至于哪儿不舒服,则完全没有必要说明;假期在三天以上的,需要医生开的病假单,病假单上也不会写病因,因为在美国健康问题完全属于个人隐私。如果病情较重,需要长时间恢复的,先用上你这一年的病假,如果病假不够用,还可以用上你第二年的病假。而这期间的工资津贴都是分文不扣的。我国从去年开始启动了“带薪休假”制度,而在“带薪病假”这一点上是否也应尽快“与国际接轨”?这当中所体现出的人文价值远远大于它的实用价值。不管从哪个角度看,对“带病坚持工作”说“不”,现在是时候了。(作者单位:江苏省盐城市解放路实验学校高中部)
育人莫学农夫
□姜德泉 李 贞
农夫依据时令,对土地精心耕耘之后播种,种子萌芽而出。那情景,的确令每一位倾心农事的农夫醉心。但接下来,农夫要间苗,就是要拔掉那些多余的苗儿。可怜那些没有出现在合适位置的苗儿,即使体格如何茁壮、生命力如何顽强,也会被农夫无情地除掉。那些先天不足、柔柔弱弱的苗儿,恐怕连农夫的一丝同情也博取不到,虽然它们也有可能开花、结果,甚至有可能长成另一种风景。
由此我想,每当我们接手一批新学生的时候,我们对学生是未知的。他们就像农夫播下去的种子,我们不知道他们会以何种方式生长起来,但我们要管理他们,教育他们。如果我们也学农夫,势必会粗暴地按照自己的意愿把那些不合乎我们标准的学生放弃。值得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深思的是:我们今天的教育,其实正是在不自觉地使用着农夫的“间苗术”,使我们教育“秧田”里的“苗儿”整齐划一。
农夫管理庄稼的另外三种处理方式,教师也千万别学。
其一便是施肥。据我所知,现在的农民已很少使用土杂肥了,他们更青睐见效快的化肥。虽然他们也知道长期过量地使用化肥会造成土壤板结,破坏土壤的内部结构。但那是以后的事情,太远的事谁愿管它?作为一名长期从事一线教学的老师,我对教育界急功近利的现状深感忧虑。如同农夫一样,小学的老师在教育学生上很少为其读初中着想,初中老师也很少能想到学生读高中后的事。以语文教学为例,我们放弃了那么多的有着丰富营养的名著,课堂上守着薄薄的一本教科书,编造出那么多枯燥无味的习题,目的是让学生进行无休止的训练。
其二是为庄稼浇水。若遇干旱缺水,那稀少的水究竟该给谁呢?答案是:给那些生长在肥沃土壤里的苗儿,给那些茁壮的苗儿。这很像当前一些学校搞教育,为了追求升学率,对于优生往往是甘霖频降,对于学困生则不闻不问。
其三是除虫。管理庄稼,农夫最能痛下杀手的就是除虫。为了除掉可恶的害虫,不惜想尽一切办法。高效广谱农药大行其道,有时还要拦网堵截。但这样做虫子可能是治住了,但庄稼却失去了自身的防御能力。有时,我看着地里绿油油的庄稼,想着处在军事化、封闭式管理之下的学生,不无遗憾地想:我们的学生确实很像农夫手里的庄稼。
育人莫学农夫!“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我想,如果我们都能以“树人“的思想搞教育,我们的教育就会有更光明的未来。(作者单位:山东省济南市章丘枣园中学)
让孩子们远离“灰色语言”
□闻 之
“你是一个天才(天生的蠢才,天天挨踩)!”“你真是个英雄(英国狗熊)!”据报载,目前这样一些有另类含义的话语在小学生中颇为盛行,引起了教师和家长的担忧。
读罢此新闻,作为家长的我,心情是沉重复杂而又矛盾的。对于小学生之中流行诸如“英雄就是英国狗熊”之类的“灰色语言”,是宽容,还是棒喝呢?
“灰色语言”之所以盛行,从很大程度上也说明孩子们对其有着很强的认可感。这些涉世不深的孩子,因为缺乏对流行文化的辨别能力,从而一味地跟从“灰色语言”。从这个角度来思考,“灰色语言”的流行恰恰是当下校园文化生态现状的真实写照。在“唯分数论”甚嚣尘上的形势下,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空间被无情地挤压了。与此同时,校园文化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因而学生苦苦寻找情感发泄的方式。“灰色语言”如同一抹灰色的阳光,也许能给学生带来丝丝放松与快乐。
“灰色语言”的盛行虽然只是一种校园文化现象,但是它并不是孤立而存在的。“灰色语言”像是一面镜子,把目前我们整个社会对文化浮躁且非理性的一面映射进学生们的心灵中来。如一些影剧中对中国古典文化的“改编”“戏说”“恶搞”等,如此缺少敬畏、对待传统文化不负责任的态度,传递给孩子们的是无休止的“娱乐情结”,这一切不能不说是学生“灰色语言”催生的文化背景。
家长们的担忧,更是我们这个社会的担忧。母语如此异化,这种“灰色语言”不仅有害于学生对传统语言的传承,更为可怕的是容易导致对语言所传达概念的理解误入歧途。这种语言的“背叛”,也是对母语的背离与抛弃。因此,其对孩子们的消极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它会左右孩子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与传承,其后果并非危言耸听。
当然,我们不能因为“灰色语言”而对孩子大惊小怪、横加指责。培养语言学习兴趣,提供健康的语言学习环境,这是引导孩子们远离“灰色语言”的关键所在。对那些偏激、不文明的词语和现象,要采取适当的方法及时加以纠正。与此同时,我们应努力满足孩子们在成长中对文化的需求,一方面创作出更多更好的属于孩子们自己的流行语言,如新儿歌、童谣等,另一方面对孩子们进行必要的文化审美情趣引导,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使孩子们早点从“灰色语言”中走出来,让清新健康的校园语言文化如同温暖的阳光照亮孩子们纯洁的心灵,带给他们更多的成长快乐与幸福。(作者单位:江西省湖口县教育局)□本栏责任编辑 曾宪瑛
E-mail:[email protected]
离开了这些书店,不知为什么,那些琳琅满目的教辅用书总是浮现在我的脑海中。这些试卷集、试题精选等教辅用书竟然成了学生成长的唯一“营养”,这是多么可怕啊!我们都知道孩子在吃的时候要注意均衡营养,不能偏食,这样才有助于身体的发育。但是,我们有没有想过,学生的身体发育固然重要,可他们的思想、心理的成长更重要!学生们应该身体健康,更应该心理健康!笔者至今还记得,小时候妈妈把我抱在怀中给我讲述《牛郎织女》的故事,从而让我对满天繁星充满了好奇;上小学时,爸爸给我买了一本《安徒生童话选》,让我了解了丑小鸭变成美丽天鹅的经过……那段时间,正是因为有了这些“营养”,我才对很多的事物充满了好奇,学到了许多知识,懂得了不少道理。
时下的学生和当年的我相比,真是太不幸运了!他们的世界里只有数不清的阅读训练,只有不计其数的应用题测试,其最终目的也只是为了能够得到那冷冰冰的分数。为了这冷冰冰的分数,我们总是把学生们束缚在课文里,囿于题海中,加班加点地重复学习,追求的是升学率,损害的是孩子们的健康。我们总是把学生的视野局限在课堂上,使他们远离了鲜活的大千世界,使他们成了做题的机器、储存知识的容器。我们总是把他们关在教室里,使他们缺少了强身健体的机会,缺少了知识与实践的结合;我们总是把他们控制在校园里,使他们缺少了读大自然这本厚书的机会,使他们与社会隔绝。甚至现在连孩子汲取营养的主要阵地——书店,也开始“与时俱进”了,清一色的练习题,这对于孩子们来说,是多么可悲啊!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健康成长,而现在,在他们心理发育阶段我们只提供这些单一的“营养”,试问,他们的心理能够健康吗?他们又怎么可能会有真正意义上的健康成长呢?
笔者不由得想起《漫谈英式教育》文中的一段话:学生其实犹如一群蝴蝶,我们千万不要把他们网在网兜里,更不要把他们制成标本钉在墙上,教师应该让孩子们像蝴蝶一样自由飞翔,飞翔着的蝴蝶才是最美丽的。
是呀,飞翔着的蝴蝶才是最美丽的!我们又有什么理由“捆住”孩子们自由飞翔的翅膀呢?别把“蝴蝶”飞翔的翅膀捆住,让他们翱翔在广袤的天空中,这样才会有色彩斑斓的宇宙!(作者单位:江苏省镇江市新区实验小学)
对“带病坚持工作”说“不”
□王淦生
“带病坚持工作”一直被视为一种品行的高标被舆论所推崇。其源头可能来自于战争年代的“轻伤不下火线”,因为那时候有着远比一个人的健康和生命更重要的东西需要你去坚守、去护卫——比如美丽的国土、无辜的百姓乃至民族的气节、国家的尊严……“乾坤特重我头轻”——这便是众多的仁人志士在面临国家利益与个人生命的取舍抉择时列下的一道足以彪炳青史的不等式。
随便翻开任何一本英雄、劳模的先进事迹汇编,用“十个英模八个病,还有两个不要命(英勇牺牲或积劳成疾英年早逝)”基本上可以概括。是因为他们的自我牺牲(包括健康或生命)换得了这份荣誉,还是有关部门只是将褒奖的眼光盯着那些因正义或事业而非死即病的人?英模者,乃是公众学习仿效的楷模,有关部门可能没有动员大众为事业舍弃健康乃至生命的主观故意,但对那种不顾个人健康甚至生命而拼命工作的举动至少还是颇为赞赏吧?
我供职于教育系统,应该说教师工作环境的安全系数要比那些砖窑、煤矿高得多,可我每年都能从媒体上看到我的同行倒毙于讲台前、长眠于办公桌旁或是晕倒在下班路上的新闻。自然,事发之后都是由政府部门出面主持隆重的表彰仪式,进行各种荣誉称号的追认,掀起“学习某某老师”的高潮。可这能换回一条鲜活的生命吗?能换来一个圆满的家庭吗?一堂课真的比一个人的生命更重要?家庭失去一个重要成员、教育界失去一位优秀教师、地球上失去一条永不复还的生命,与少上一节课、一周课乃至一学期课相比,到底孰轻孰重?这类事件接二连三地发生,我们需要的到底是“学习”还是反思?
员工带病坚持工作,有些是强烈事业心的驱使,但不可否认也有不少是僵化制度所致。比如不少学校就明文规定,员工除了因公出差或公派学习,凡事假、病假都要自己请人代班,并扣发奖金、津贴,超过一定时限还要扣发工资。所以不少教师都是小病扛着,扛不住也就是抽空打个点滴就回去,带病继续坚持工作。
我有一位同学在美读完博士后找了家高科技企业就业。这家企业的每位员工按资历每年均可享受天数不等的带薪病假。请假很简单,假期在三天之内的,只要打个电话给上司说你因病不能上班就行了,至于哪儿不舒服,则完全没有必要说明;假期在三天以上的,需要医生开的病假单,病假单上也不会写病因,因为在美国健康问题完全属于个人隐私。如果病情较重,需要长时间恢复的,先用上你这一年的病假,如果病假不够用,还可以用上你第二年的病假。而这期间的工资津贴都是分文不扣的。我国从去年开始启动了“带薪休假”制度,而在“带薪病假”这一点上是否也应尽快“与国际接轨”?这当中所体现出的人文价值远远大于它的实用价值。不管从哪个角度看,对“带病坚持工作”说“不”,现在是时候了。(作者单位:江苏省盐城市解放路实验学校高中部)
育人莫学农夫
□姜德泉 李 贞
农夫依据时令,对土地精心耕耘之后播种,种子萌芽而出。那情景,的确令每一位倾心农事的农夫醉心。但接下来,农夫要间苗,就是要拔掉那些多余的苗儿。可怜那些没有出现在合适位置的苗儿,即使体格如何茁壮、生命力如何顽强,也会被农夫无情地除掉。那些先天不足、柔柔弱弱的苗儿,恐怕连农夫的一丝同情也博取不到,虽然它们也有可能开花、结果,甚至有可能长成另一种风景。
由此我想,每当我们接手一批新学生的时候,我们对学生是未知的。他们就像农夫播下去的种子,我们不知道他们会以何种方式生长起来,但我们要管理他们,教育他们。如果我们也学农夫,势必会粗暴地按照自己的意愿把那些不合乎我们标准的学生放弃。值得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深思的是:我们今天的教育,其实正是在不自觉地使用着农夫的“间苗术”,使我们教育“秧田”里的“苗儿”整齐划一。
农夫管理庄稼的另外三种处理方式,教师也千万别学。
其一便是施肥。据我所知,现在的农民已很少使用土杂肥了,他们更青睐见效快的化肥。虽然他们也知道长期过量地使用化肥会造成土壤板结,破坏土壤的内部结构。但那是以后的事情,太远的事谁愿管它?作为一名长期从事一线教学的老师,我对教育界急功近利的现状深感忧虑。如同农夫一样,小学的老师在教育学生上很少为其读初中着想,初中老师也很少能想到学生读高中后的事。以语文教学为例,我们放弃了那么多的有着丰富营养的名著,课堂上守着薄薄的一本教科书,编造出那么多枯燥无味的习题,目的是让学生进行无休止的训练。
其二是为庄稼浇水。若遇干旱缺水,那稀少的水究竟该给谁呢?答案是:给那些生长在肥沃土壤里的苗儿,给那些茁壮的苗儿。这很像当前一些学校搞教育,为了追求升学率,对于优生往往是甘霖频降,对于学困生则不闻不问。
其三是除虫。管理庄稼,农夫最能痛下杀手的就是除虫。为了除掉可恶的害虫,不惜想尽一切办法。高效广谱农药大行其道,有时还要拦网堵截。但这样做虫子可能是治住了,但庄稼却失去了自身的防御能力。有时,我看着地里绿油油的庄稼,想着处在军事化、封闭式管理之下的学生,不无遗憾地想:我们的学生确实很像农夫手里的庄稼。
育人莫学农夫!“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我想,如果我们都能以“树人“的思想搞教育,我们的教育就会有更光明的未来。(作者单位:山东省济南市章丘枣园中学)
让孩子们远离“灰色语言”
□闻 之
“你是一个天才(天生的蠢才,天天挨踩)!”“你真是个英雄(英国狗熊)!”据报载,目前这样一些有另类含义的话语在小学生中颇为盛行,引起了教师和家长的担忧。
读罢此新闻,作为家长的我,心情是沉重复杂而又矛盾的。对于小学生之中流行诸如“英雄就是英国狗熊”之类的“灰色语言”,是宽容,还是棒喝呢?
“灰色语言”之所以盛行,从很大程度上也说明孩子们对其有着很强的认可感。这些涉世不深的孩子,因为缺乏对流行文化的辨别能力,从而一味地跟从“灰色语言”。从这个角度来思考,“灰色语言”的流行恰恰是当下校园文化生态现状的真实写照。在“唯分数论”甚嚣尘上的形势下,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空间被无情地挤压了。与此同时,校园文化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因而学生苦苦寻找情感发泄的方式。“灰色语言”如同一抹灰色的阳光,也许能给学生带来丝丝放松与快乐。
“灰色语言”的盛行虽然只是一种校园文化现象,但是它并不是孤立而存在的。“灰色语言”像是一面镜子,把目前我们整个社会对文化浮躁且非理性的一面映射进学生们的心灵中来。如一些影剧中对中国古典文化的“改编”“戏说”“恶搞”等,如此缺少敬畏、对待传统文化不负责任的态度,传递给孩子们的是无休止的“娱乐情结”,这一切不能不说是学生“灰色语言”催生的文化背景。
家长们的担忧,更是我们这个社会的担忧。母语如此异化,这种“灰色语言”不仅有害于学生对传统语言的传承,更为可怕的是容易导致对语言所传达概念的理解误入歧途。这种语言的“背叛”,也是对母语的背离与抛弃。因此,其对孩子们的消极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它会左右孩子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与传承,其后果并非危言耸听。
当然,我们不能因为“灰色语言”而对孩子大惊小怪、横加指责。培养语言学习兴趣,提供健康的语言学习环境,这是引导孩子们远离“灰色语言”的关键所在。对那些偏激、不文明的词语和现象,要采取适当的方法及时加以纠正。与此同时,我们应努力满足孩子们在成长中对文化的需求,一方面创作出更多更好的属于孩子们自己的流行语言,如新儿歌、童谣等,另一方面对孩子们进行必要的文化审美情趣引导,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使孩子们早点从“灰色语言”中走出来,让清新健康的校园语言文化如同温暖的阳光照亮孩子们纯洁的心灵,带给他们更多的成长快乐与幸福。(作者单位:江西省湖口县教育局)□本栏责任编辑 曾宪瑛
E-mail:[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