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实施学段:小学五年级。
指导老师:崔丽君、张燕晓。
[活动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认识植物,学会观察并写生,了解植物的名称、形态、特点和一般生长规律。
2 掌握植物栽培的一般过程,了解科学种植是植物健康生长的关键之一,初步掌握科学种植技术。
3 感知植物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过程与方法
1 学会调查的方法,能够设计简单的调查方案,进行较科学的归纳和总结,写出简短的调查报告。
2 能利用对比观察的方法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通过亲自动手栽培实践,获得栽培的亲身体验。
3 亲历参观、调查、栽培、计算、对比等实践过程,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亲近植物,爱护植物。
2 热爱劳动,尊重生命。
3 保护环境,热爱大自然。
[活动时间]
[实施过程]
活动以小组形式开展,5~6人一个小组;从问题出发,师生一起走近植物;将问题分类,确定分主题:我与植物面对面、我与植物手拉手、我与植物心连心。
分主题一:我与植物面对面
1 学生讲述自己的观察经历,师生共同探讨观察的经验和方法。
2 根据预设调查主题和学生生成的问题,指导学生制订和修改调查计划。
3 外出调查。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实施调查计划;教师负责学生的安全、回答学生的询问、引导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4 整理调查结果。教师提示:对每次活动都要及时整理,进行总结和反思,成果展示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如幻灯片、手抄报、小作品、相声小品、顺口溜、三句半等。
5 小组自评、互评。
分主题二:我与植物手拉手
1 了解植物栽培。
说一说——生活中你参与过或者见过哪些栽培方式?
看一看——现代栽培新模式。
想一想——土壤对植物起什么作用?
议一议——离开土壤,我们该如何栽培?
2 栽培实践。
以豌豆苗为例介绍无土栽培育种的主要技术要点。(见表1)
3 种植种子。
因为植物生长是个长期的过程,本活动只有一天,所以此环节依先后顺序将种子的播种和护理循环起来,即保证每个班都能够体验播种和护理的过程,但观察的是不同班的不同天数的种苗。
本活动采用的方法是对比试验法,即直接播种:没有经过科学处理的种子直接播种,并做上标记。科学播种:选健康的种子一浸泡种子吸水一保温催芽后科学播种。
注意做好实验标记牌,记录好播种方式、播种日期、播种人和护理记录。(见表2)
4 小组整理体验资料,总结经验,做好自评和互评。
分主题三:我与植物心连心
1 植物用途知多少。
①参观中草药展室。
②对比分析植物对环境温度、湿度的影响。
●实验对比。学生通过测量不同场地的温度和湿度,对比分析植物数量对环境温度、湿度的影响。
●图片对比。学生通过欣赏“植物与人”的系列图片,并对其进行对比分析,了解植物对环境的重要影响以及现实的差距。
●数据对比。教师提供多个国家 的国家人口、森林覆盖率、人均森林面积等数据资料,学生对比分析,了解我国目前的环境状况。
●数据计算。教师给出一颗普通白杨正常条件下的成长情况,组织学生以一次性筷子为例,计算并感受一次性筷子造成的巨大树木消耗,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自觉加入到保护植物的行列。
2 护绿点点碰:共同探讨有关植物保护的国家对策,为保护植物出谋划策;“良好行为从自身做起”,争做环保志愿者。
3 倡议幅上大联名:各个小组涉及本组的倡议口号,共同设计、完成倡议内容。
4 总结及评价。(见表3)
①将整个活动所得进行总结,汇报交流。
②各个小组在总结本次活动的基础上,制定走出基地后的活动拓展计划。
③总结和开放性评价。
④整理所有活动资料,存入学生活动成长记录袋。
基地以开展校外综合实践活动为主体,课程体系的构建为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供了有力保证。通过课程实施,学生实践能力得到提高,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有力推进了石家庄市素质教育的发展。
附:教师随笔
注重引领珍视生成
——我与植物交朋友活动指导反思
一直以为植物学是自己的专长,指导五年级的学生参与“我与植物交朋友”实践活动应该是信手拈来、如鱼得水。然而,从开始的自信,到指导中的手忙脚乱、应接不暇,再到有效指导学生参与活动,我改变了最初的想法。其实有关专业方面的知识,活动中会时时用到,但真正出现的问题往往不在于此。
比如选题,五年级的学生,大多数不能理智地分析哪种课题对自己成长有帮助,他们考虑的更多的是哪个有趣,哪个能跑出去“玩”等。此时的引导关系着他们整个活动的参与及成效。因此,引导学生选题要考虑多种因素,比如学生在某个方面的特长;学生感觉哪方面存在不足,想加以锻炼;学生常常观察、思考或存在疑惑的问题……不能让他们盲目选题。
活动中,指导的关键在于方法的引领。不能依据教师自己的经验,判断哪种方法在实践中必然用到,提前系统地讲给学生。比如,“校园植物调查”主题需要调查方法指导、“校园绿地我设计”中要有园林规划基本方法的渗透、“神奇的植物孕育”要有育种育苗的栽培方法等。曾经试着提前讲给学生,但是,在他们还没意识到自己必须采用这种方法时,效果很差。因此,方法指导的时机很重要,要密切关注学生迷惑的关键期,然后在需暖时送炭、饥渴时送粮。虽然这样耗费的精力要远远超过系统讲解,但孩子们掌握并应用的效果更好。
除了关注学生随时的需求外,更要跟踪每个组的研究情况,尤其是每一个生成的问题,哪怕是生成的倾向。学生有实践的任务,经常会忽略或放弃对生成问题的进一步思考或研究,这时需要教师的专项指导。比如,秋季落叶的观察和研究中,学生捡起落叶讨论起如何制作成书签,属于生成的问题,但与当前研究的主题关系并不是很大,我就鼓励他们课下尝试制作;而春季校园小花园规划设计中,小组成员偶然发现了南边被图书馆遮光的柳树比北边无遮拦的柳树矮,也没北边的绿,而这是园林绿地设计中植被分配不可忽视的一个因素,就要加以肯定和鼓励。如此关键的生成问题,一定要同学生一起研究下去,并引导他们将这个生成体现在他们的设计成果中。
结题时,有的组没有成果整理的意识,总想草草了事;有的组急于将自己的成果展示给同学,但面对自己手中一大堆资料又无从下手。此时是活动最难驾驭的时刻。可以说成果整理是整个实践活动汇总、反思、提高的关键期,一定要让学生意识到这点,所以经常提醒学生:科学家的成功除了刻苦研究外,勤于总结、善于反思也非常重要。同时,要依据不同主题引导学生以不同形式整理自己成果,比如调查应有自己的报告、栽培应有自己试验的记录或报告、绿地设计要有设计方案……
生成性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价值的体现之一,而学生往往对实践中生成的问题又非常茫然,如果缺失了及时的发现和引领,他们会错失珍贵的成长机会。只有注重引领的时机、珍视生成的价值,活动才能真正由表及里、从浅到深,学生才能真正受益其中。
指导老师:崔丽君、张燕晓。
[活动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认识植物,学会观察并写生,了解植物的名称、形态、特点和一般生长规律。
2 掌握植物栽培的一般过程,了解科学种植是植物健康生长的关键之一,初步掌握科学种植技术。
3 感知植物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过程与方法
1 学会调查的方法,能够设计简单的调查方案,进行较科学的归纳和总结,写出简短的调查报告。
2 能利用对比观察的方法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通过亲自动手栽培实践,获得栽培的亲身体验。
3 亲历参观、调查、栽培、计算、对比等实践过程,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亲近植物,爱护植物。
2 热爱劳动,尊重生命。
3 保护环境,热爱大自然。
[活动时间]
[实施过程]
活动以小组形式开展,5~6人一个小组;从问题出发,师生一起走近植物;将问题分类,确定分主题:我与植物面对面、我与植物手拉手、我与植物心连心。
分主题一:我与植物面对面
1 学生讲述自己的观察经历,师生共同探讨观察的经验和方法。
2 根据预设调查主题和学生生成的问题,指导学生制订和修改调查计划。
3 外出调查。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实施调查计划;教师负责学生的安全、回答学生的询问、引导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4 整理调查结果。教师提示:对每次活动都要及时整理,进行总结和反思,成果展示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如幻灯片、手抄报、小作品、相声小品、顺口溜、三句半等。
5 小组自评、互评。
分主题二:我与植物手拉手
1 了解植物栽培。
说一说——生活中你参与过或者见过哪些栽培方式?
看一看——现代栽培新模式。
想一想——土壤对植物起什么作用?
议一议——离开土壤,我们该如何栽培?
2 栽培实践。
以豌豆苗为例介绍无土栽培育种的主要技术要点。(见表1)
3 种植种子。
因为植物生长是个长期的过程,本活动只有一天,所以此环节依先后顺序将种子的播种和护理循环起来,即保证每个班都能够体验播种和护理的过程,但观察的是不同班的不同天数的种苗。
本活动采用的方法是对比试验法,即直接播种:没有经过科学处理的种子直接播种,并做上标记。科学播种:选健康的种子一浸泡种子吸水一保温催芽后科学播种。
注意做好实验标记牌,记录好播种方式、播种日期、播种人和护理记录。(见表2)
4 小组整理体验资料,总结经验,做好自评和互评。
分主题三:我与植物心连心
1 植物用途知多少。
①参观中草药展室。
②对比分析植物对环境温度、湿度的影响。
●实验对比。学生通过测量不同场地的温度和湿度,对比分析植物数量对环境温度、湿度的影响。
●图片对比。学生通过欣赏“植物与人”的系列图片,并对其进行对比分析,了解植物对环境的重要影响以及现实的差距。
●数据对比。教师提供多个国家 的国家人口、森林覆盖率、人均森林面积等数据资料,学生对比分析,了解我国目前的环境状况。
●数据计算。教师给出一颗普通白杨正常条件下的成长情况,组织学生以一次性筷子为例,计算并感受一次性筷子造成的巨大树木消耗,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自觉加入到保护植物的行列。
2 护绿点点碰:共同探讨有关植物保护的国家对策,为保护植物出谋划策;“良好行为从自身做起”,争做环保志愿者。
3 倡议幅上大联名:各个小组涉及本组的倡议口号,共同设计、完成倡议内容。
4 总结及评价。(见表3)
①将整个活动所得进行总结,汇报交流。
②各个小组在总结本次活动的基础上,制定走出基地后的活动拓展计划。
③总结和开放性评价。
④整理所有活动资料,存入学生活动成长记录袋。
基地以开展校外综合实践活动为主体,课程体系的构建为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供了有力保证。通过课程实施,学生实践能力得到提高,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有力推进了石家庄市素质教育的发展。
附:教师随笔
注重引领珍视生成
——我与植物交朋友活动指导反思
一直以为植物学是自己的专长,指导五年级的学生参与“我与植物交朋友”实践活动应该是信手拈来、如鱼得水。然而,从开始的自信,到指导中的手忙脚乱、应接不暇,再到有效指导学生参与活动,我改变了最初的想法。其实有关专业方面的知识,活动中会时时用到,但真正出现的问题往往不在于此。
比如选题,五年级的学生,大多数不能理智地分析哪种课题对自己成长有帮助,他们考虑的更多的是哪个有趣,哪个能跑出去“玩”等。此时的引导关系着他们整个活动的参与及成效。因此,引导学生选题要考虑多种因素,比如学生在某个方面的特长;学生感觉哪方面存在不足,想加以锻炼;学生常常观察、思考或存在疑惑的问题……不能让他们盲目选题。
活动中,指导的关键在于方法的引领。不能依据教师自己的经验,判断哪种方法在实践中必然用到,提前系统地讲给学生。比如,“校园植物调查”主题需要调查方法指导、“校园绿地我设计”中要有园林规划基本方法的渗透、“神奇的植物孕育”要有育种育苗的栽培方法等。曾经试着提前讲给学生,但是,在他们还没意识到自己必须采用这种方法时,效果很差。因此,方法指导的时机很重要,要密切关注学生迷惑的关键期,然后在需暖时送炭、饥渴时送粮。虽然这样耗费的精力要远远超过系统讲解,但孩子们掌握并应用的效果更好。
除了关注学生随时的需求外,更要跟踪每个组的研究情况,尤其是每一个生成的问题,哪怕是生成的倾向。学生有实践的任务,经常会忽略或放弃对生成问题的进一步思考或研究,这时需要教师的专项指导。比如,秋季落叶的观察和研究中,学生捡起落叶讨论起如何制作成书签,属于生成的问题,但与当前研究的主题关系并不是很大,我就鼓励他们课下尝试制作;而春季校园小花园规划设计中,小组成员偶然发现了南边被图书馆遮光的柳树比北边无遮拦的柳树矮,也没北边的绿,而这是园林绿地设计中植被分配不可忽视的一个因素,就要加以肯定和鼓励。如此关键的生成问题,一定要同学生一起研究下去,并引导他们将这个生成体现在他们的设计成果中。
结题时,有的组没有成果整理的意识,总想草草了事;有的组急于将自己的成果展示给同学,但面对自己手中一大堆资料又无从下手。此时是活动最难驾驭的时刻。可以说成果整理是整个实践活动汇总、反思、提高的关键期,一定要让学生意识到这点,所以经常提醒学生:科学家的成功除了刻苦研究外,勤于总结、善于反思也非常重要。同时,要依据不同主题引导学生以不同形式整理自己成果,比如调查应有自己的报告、栽培应有自己试验的记录或报告、绿地设计要有设计方案……
生成性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价值的体现之一,而学生往往对实践中生成的问题又非常茫然,如果缺失了及时的发现和引领,他们会错失珍贵的成长机会。只有注重引领的时机、珍视生成的价值,活动才能真正由表及里、从浅到深,学生才能真正受益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