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很多老师都存在着不少困惑:作为技术类课程,技术无疑是学生要掌握的,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又如何去落实?新课程中提倡学生分组讨论学习,使用任务驱动教学,要学生学会自己建构知识,这些如何能体现在四十分钟的教学中?教师要改变观念,是不是应该淡化技术去讲素养?诸如此类的问题不解决,我们就没法落实新课程的理念。
前不久笔者连续听了三节高一的《超链接》课堂教学,深感新课程理念的渗透实质就在于教师采用的教学策略,或者说在于对同一问题的表达与教学方法的区别上。下文就以这三节课为例,谈谈我对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渗透新课程理念的一些思考。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学会并熟练建立三种超链接(站内、不同网站间和网页内的书签链接):教学难点是网页内的书签链接。
[实例一]
第一位教师在上课前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专门制作了学习网站,在网站上将本课要学习的内容与操作步骤做了分步骤图解,针对每一个学习目标提出了相应的任务:从教学过程来看,采用直白的引入方式:“我们今天学习……,我们先学习……”:在每一个任务布置上也采用:“下面大家把××链接到××上去,用N分钟时间完成,不懂的可以看学习网站或小组讨论。”从表面上看,教者采用了讲授演示与学生自学相结合、任务驱动及小组讨论等教学策略,但事实上除讲授与演示外,其他的教学方法并未落到实处:任务驱动并未对学生产生学习需求的内驱力,这是为任务而任务的假驱动,或者说这根本就是练习而非任务驱动意义上的“任务”:在完成任务时间相对比较紧且学生没有进行合理分组的情况下,自学与小组讨论实质上缺乏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最多也只是两个同学间的互问而已。这是一节典型的以技术讲技术的课堂教学,丝毫没有体现出新课程的种种理念。
[实例二]
该教师采用了用实际网站的链接演示的方法来引入课题,在演示中把链接点的类型也做了诠释,这是一个很好的开端。学生从一开始就知道这节课学习的内容在实际生活中是如何应用的,对所学知识的应用目标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形成了一定的内需力。但可惜在随后的教学中教师也采用了与实例一基本相同的方法,同样出现了为任务而任务的虚假学习方式。
[实例三]
教师在一开始引入时并未急于向学生演示,而是通过与学生对话引入课题。
师问:为什么网络比报纸杂志电视这些媒体更吸引你?
生答:网络的信息量大,使用方便。
师问:为什么觉得网络比电视报纸这些媒体方便?
生答:因为可以很方便地看到自己想看的内容。
师问:为什么会很方便?
生答:只要在我想看的标题上单击一下就可以了,
到此为止,学生还并未意识到这种方便是如何做到的,仅是知道“用”而已。教师马上把学生的思维引到了学习目标上,“今天我们就学习这种给我们带来方便的网页制作中的一种最重要的技术手段……”在黑板上写下课题——超链接。紧接着对超链接进行书面意义上的解释,并告诉学生:“之所以你们认为网络比其他常规媒体更为便捷,就是因为在网页制作中有这样一项非常重要的技术在支撑,缺少超链接的网页与其他媒体没有任何不同。”用这样的方法引入课题,学生立即产生了强烈的学习欲望,这节课的技术任务也就产生了。
接着,教师打开FP,调出超链接对话框进行简单的讲解与演示,向学生出示学习网站中其中做好了三种链接的一个网页。提出:“今天大家可以参照这个网站,把自己网站中的各个网页相互链接起来,不清楚的地方大家相互间讨论一下。”前面这个教学用时六分钟左右,接下来大约十五分钟左右学生自行讨论操作,教师巡视辅导。在操作中教师发现共性问题是书签链接制作不成功,在看过学习网页及讨论后学生仍不能达成统一认识。教师再次把演示的网页调出来,花两分钟时间仔细讲解书签的设置及到书签的链接方法,因为学生已经做过一定的尝试,因此在讲解后很快就可以做出来了。应该说技术性的问题到此已经完全解决了:但是教学中重要的情感因素还需进一步加强,
在接下去的教学环节中,教师提出问题:刚才老师说我们要把网站中的网页相互链接起来,你做到没有?请一位同学演示自己网站中的超链接。通常学生只会做主网页到次级网页的链接,而不会做回返的链接。这时再提出问题:什么样的网站你认为是好网站?好网站的标准有很多项,但使用便捷操作方便也是好网站的标准之一。所谓的使用便捷操作方便,本质上讲就是超链接做得让使用者觉得合理方便。(再一次演示,让学生体会返回链接的设置位置)下面大家花几分钟时间完善一下自己的网站。
最后,教师进行课堂小结,留下思考问题:请大家思考这两个问题,一是在这个超链接的对话框里还发现了什么你没有用到或者不知道是什么意思的按键或者词意?二是在HTML代码中,超链接的表达方法或者说标记是怎样的?
这堂课教师先创设情景引入学习课题,并指出了本节课所要学习的技术是网页中最重要的技术,首先提高了学生对本节课学习的心理期待:然后用简单地演示网页示范给学生一个学习的方向与方法,再针对学生在自学和讨论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示范讲解,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课堂时间利用的有效性:紧接着从网站使用者的情感角度再对技术的使用做出提高认识:最后提出较高的分层学习目标。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讲解并不多,但同样完成了技术教学的目标,同时实现了情感目标。整节课时间分配合理,整体上用情感串联技术,在信息素养的提高上做了很好的探索。
从这三个课例的教学中可以体会到:作为一名信息技术老师,要教会学生的不仅仅是知识技能、操作技巧。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如何去“运用”信息技术,如何处理信息、整理信息,真正提高信息素养,真正让信息技术成为学生学习、工作、生活的工具,并利用这个工具创作出“作品”来。从新课程理念的角度来说,要更关注课程目标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要达到这个目的,信息技术教师在课堂上关注“技术”的同时,要更多关注非技术层面的因素。
由此可见,教师教什么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采用什么方式去教学,课堂上让学生学到了什么,会学了什么,形成什么样的技能,达成什么样的目标。一味把眼光盯在技术上,只能培养出一批熟练的“技术工”。而要真正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还值得每一位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认真思考。
前不久笔者连续听了三节高一的《超链接》课堂教学,深感新课程理念的渗透实质就在于教师采用的教学策略,或者说在于对同一问题的表达与教学方法的区别上。下文就以这三节课为例,谈谈我对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渗透新课程理念的一些思考。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学会并熟练建立三种超链接(站内、不同网站间和网页内的书签链接):教学难点是网页内的书签链接。
[实例一]
第一位教师在上课前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专门制作了学习网站,在网站上将本课要学习的内容与操作步骤做了分步骤图解,针对每一个学习目标提出了相应的任务:从教学过程来看,采用直白的引入方式:“我们今天学习……,我们先学习……”:在每一个任务布置上也采用:“下面大家把××链接到××上去,用N分钟时间完成,不懂的可以看学习网站或小组讨论。”从表面上看,教者采用了讲授演示与学生自学相结合、任务驱动及小组讨论等教学策略,但事实上除讲授与演示外,其他的教学方法并未落到实处:任务驱动并未对学生产生学习需求的内驱力,这是为任务而任务的假驱动,或者说这根本就是练习而非任务驱动意义上的“任务”:在完成任务时间相对比较紧且学生没有进行合理分组的情况下,自学与小组讨论实质上缺乏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最多也只是两个同学间的互问而已。这是一节典型的以技术讲技术的课堂教学,丝毫没有体现出新课程的种种理念。
[实例二]
该教师采用了用实际网站的链接演示的方法来引入课题,在演示中把链接点的类型也做了诠释,这是一个很好的开端。学生从一开始就知道这节课学习的内容在实际生活中是如何应用的,对所学知识的应用目标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形成了一定的内需力。但可惜在随后的教学中教师也采用了与实例一基本相同的方法,同样出现了为任务而任务的虚假学习方式。
[实例三]
教师在一开始引入时并未急于向学生演示,而是通过与学生对话引入课题。
师问:为什么网络比报纸杂志电视这些媒体更吸引你?
生答:网络的信息量大,使用方便。
师问:为什么觉得网络比电视报纸这些媒体方便?
生答:因为可以很方便地看到自己想看的内容。
师问:为什么会很方便?
生答:只要在我想看的标题上单击一下就可以了,
到此为止,学生还并未意识到这种方便是如何做到的,仅是知道“用”而已。教师马上把学生的思维引到了学习目标上,“今天我们就学习这种给我们带来方便的网页制作中的一种最重要的技术手段……”在黑板上写下课题——超链接。紧接着对超链接进行书面意义上的解释,并告诉学生:“之所以你们认为网络比其他常规媒体更为便捷,就是因为在网页制作中有这样一项非常重要的技术在支撑,缺少超链接的网页与其他媒体没有任何不同。”用这样的方法引入课题,学生立即产生了强烈的学习欲望,这节课的技术任务也就产生了。
接着,教师打开FP,调出超链接对话框进行简单的讲解与演示,向学生出示学习网站中其中做好了三种链接的一个网页。提出:“今天大家可以参照这个网站,把自己网站中的各个网页相互链接起来,不清楚的地方大家相互间讨论一下。”前面这个教学用时六分钟左右,接下来大约十五分钟左右学生自行讨论操作,教师巡视辅导。在操作中教师发现共性问题是书签链接制作不成功,在看过学习网页及讨论后学生仍不能达成统一认识。教师再次把演示的网页调出来,花两分钟时间仔细讲解书签的设置及到书签的链接方法,因为学生已经做过一定的尝试,因此在讲解后很快就可以做出来了。应该说技术性的问题到此已经完全解决了:但是教学中重要的情感因素还需进一步加强,
在接下去的教学环节中,教师提出问题:刚才老师说我们要把网站中的网页相互链接起来,你做到没有?请一位同学演示自己网站中的超链接。通常学生只会做主网页到次级网页的链接,而不会做回返的链接。这时再提出问题:什么样的网站你认为是好网站?好网站的标准有很多项,但使用便捷操作方便也是好网站的标准之一。所谓的使用便捷操作方便,本质上讲就是超链接做得让使用者觉得合理方便。(再一次演示,让学生体会返回链接的设置位置)下面大家花几分钟时间完善一下自己的网站。
最后,教师进行课堂小结,留下思考问题:请大家思考这两个问题,一是在这个超链接的对话框里还发现了什么你没有用到或者不知道是什么意思的按键或者词意?二是在HTML代码中,超链接的表达方法或者说标记是怎样的?
这堂课教师先创设情景引入学习课题,并指出了本节课所要学习的技术是网页中最重要的技术,首先提高了学生对本节课学习的心理期待:然后用简单地演示网页示范给学生一个学习的方向与方法,再针对学生在自学和讨论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示范讲解,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课堂时间利用的有效性:紧接着从网站使用者的情感角度再对技术的使用做出提高认识:最后提出较高的分层学习目标。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讲解并不多,但同样完成了技术教学的目标,同时实现了情感目标。整节课时间分配合理,整体上用情感串联技术,在信息素养的提高上做了很好的探索。
从这三个课例的教学中可以体会到:作为一名信息技术老师,要教会学生的不仅仅是知识技能、操作技巧。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如何去“运用”信息技术,如何处理信息、整理信息,真正提高信息素养,真正让信息技术成为学生学习、工作、生活的工具,并利用这个工具创作出“作品”来。从新课程理念的角度来说,要更关注课程目标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要达到这个目的,信息技术教师在课堂上关注“技术”的同时,要更多关注非技术层面的因素。
由此可见,教师教什么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采用什么方式去教学,课堂上让学生学到了什么,会学了什么,形成什么样的技能,达成什么样的目标。一味把眼光盯在技术上,只能培养出一批熟练的“技术工”。而要真正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还值得每一位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认真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