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拓宽高校毕业生就业门路的实现途径

来源 :中国电力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gzhou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越发严峻,本文在分析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探寻拓宽高校毕业生就业门路的途径。
  关键词:拓宽;高校;毕业生;就业门路
  作者简介:姚荣(1979-),男,广西平南人,广西师范大学漓江学院招生就业处,研究实习员;周星(1980-),男,壮族,广西百色人,广西师范大学漓江学院招生就业处,助教。(广西 桂林 541006)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1)19-0171-02
  
  高校扩招以来,大学毕业生人数不断增加,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调查数据,2008、2009、2010年各类高校毕业生分别达到559万、610万、630万人。大学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就业率的高低和就业质量的好坏已经成为衡量高校办学质量的重要杠杆。就业工作的好坏已经成为高校生存发展的根本所在。
  一、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1.高校毕业生结构性失业情况突出
  大学生就业人数不断增加,就业形势一年比一年严峻。这种情况的出现一方面是由于高校扩招之后,存在着大学生供大于求的现象,超过了我国社会经济增长对大学生这一层次数量的需求;二是目前大部分大学生自身所学的专业知识不能够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其中由于高校专业设置的滞后和盲目性、专业趋同现象严重、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等原因所带来的高校毕业生结构性失业情况尤为突出。
  2.毕业生就业观念不能适应就业市场的需要
  高校毕业生就业方式已经从“统招统分”转变为“自主择业,双向选择”,就业市场也由以学历为主导变为以能力素质为主导。就业方式的转变必然要求就业观念随之变化,但是大多数毕业生的就业观念还停留在“统包统分”的时代,主要表现在缺乏竞争意识,不能主动寻找就业机会,而是消极等待机会的来临,或是过分依赖家长,等待家里帮助找工作;缺乏忧患意识,不能理解社会的激烈竞争,在校期间不能打好专业基础和锤炼自己的职业能力;就业定位存在偏差,片面地理解工作岗位的性质,追求教师岗位、公务员岗位等稳定工作以及追求薪酬高、名气大的岗位的心理,非某些单位不去,耽误了自己对就业时机的总体把握。
  3.高校毕业生知识和能力无法直接达到就业岗位的要求
  首先,由于在高校人才培养模式、课程教学内容的滞后性,难以适应就业市场对人才的要求。
  其次,高校教学中普遍存在着偏重于理论和科研的现象,毕业生动手能力较弱,操作性差,专业知识单一,缺少实践能力,与用人单位实践性、复合型的人才要求尚有较大距离。
  最后,由于高校大学生缺乏正确的就业意识,使在大学学习期间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不仅没有踏实学习专业基础知识,关注本专业前沿知识,而且也缺少就业岗位对自身其他能力要求的认识,不能有针对性地学习相关职业技能。
  4.高校就业工作体系有待完善,就业指导工作效果有待加强
  近年来,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越发严峻,高校就业工作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为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许多高校都开展了就业工作研究,从而指导和推动本校的就业工作。但是,从总体上来看,目前高校的就业工作体系还不够完善,仍是比较薄弱的环节,存在着在研究中侧重于理论研究,可操作性较差,难以形成有效的指导,不能产生较好的实际效果的缺点。
  二、拓宽高校毕业生就业门路的实现途径
  就业门路不仅仅是指毕业生的具体就业途径,还应该包括为毕业生寻找就业途径的一切工作准备和创造的有利条件。在国家以及各级政府部门出台相关有利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政策和措施的情况下,拓宽高校毕业生就业门路,具体来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加强高校专业设置管理,更新课程内容,增强教学内容的实用性,以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1)高校应结合自身办学定位,面向市场办学,主动调整学科专业结构。一是根据地区产业经济特点,增设和建设品牌及特色专业;二是加强新老学科的整合调整,大力扶持适应新的产业结构的新兴专业,调整或是暂停或是减少就业困难的专业。
  (2)高校课程的设置和高校专业设置一样,要适应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应该以市场需要为导向,根据应用性、复合型的人才培养目标,及时调整课程结构和内容,确保课程设置尽量符合当前发展的需求,实现专业学习和就业的顺利接轨。
  (3)要注重增加教学内容的实用性,不仅要重视基础理论知识,还应该与时俱进,兼顾甚至是加大实用性知识和技能所占的教学比重,在课堂教学中也能达到增强学生实践性能力的培养。
  2.完善高校就业工作体系,切实增强就业指导工作的成效
  (1)完善高校就业工作组织机构和制度建设。首先,要完善高校内部的就业工作组织机构,就是要有统一的就业工作领导机构,要理顺各级就业工作机构关系,明确目标、任务以及明确的工作步骤,增强就业工作的组织性。其次,要完善就业制度建设,包括就业目标管理、就业工作队伍管理、就业激励机制、就业工作保障等,使就业工作的各个环节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2)加强就业工作队伍建设,提高就业工作能力。要注重一线就业工作队伍,特别是政治辅导员的就业工作能力的培养,以提高就业工作的能力,提高高校就业工作的成效。一是要注重政治辅导员的培训,建立定期或不定期的交流学习机制,拓宽辅导员的就业知识面,锤炼其解决实际就业问题的能力和就业指导的实际工作能力;二是重视辅导员在学生就业指导等方面的工作努力,切实落实奖励机制,并在地位上和职业发展上给予一定的机会。
  3.更新就业观念
  就业观念的更新,不单单是指学生就业观念的更新,还应该包括学生家长、高校以及就业指导老师就业观念的更新。
  (1)毕业生应该端正就业态度,以积极的心态,主动了解就业信息和参加应聘活动,改变寻找终身职业、非国有单位不去的想法,依赖家人等找工作,盲目追求高薪以及过分要求专业对口的误区。
  (2)学生家长要改变以往的就业观念,如過分重视到政府、事业单位等部门就业;缺少对孩子的了解,按照自己的意愿单方面主导孩子的就业方向;缺少就业的长远规划和前瞻性眼光,只关注当前的焦点工作岗位等等。要从整体上了解就业市场的形势,树立起灵活就业的观念,及时与孩子沟通,掌握孩子的就业情况。
  (3)高校也要更新观念,特别是在学校办学方向、人才培养目标、学科专业建设以及就业管理机制等方面,以市场为导向,创新工作思路。
  同时,就业指导老师,如政治辅导员,不应把自身的就业工作仅仅停留在上传下达、解答政策性工作上,而是应该积极、主动地了解专业学生的就业动态、心理情况,真正为学生的就业做出有效的指导和帮助。
  4.提升学生就业能力,强化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培养适应经济发展需要的应用性、复合型人才是关键。
  (1)夯实毕业生的专业基础,适应社会分工细化的要求。就是在校期间,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要使毕业生能够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知识和行业知识,解决学生专业不对口,或是对口专业学生能力不足的情况。
  (2)增强毕业生的知识运用能力。注重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和专业实习效果,在社会实践和实习活动中培养大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使得理论知识和实践活动相结合,增强毕业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3)注重毕业生职业能力培养,强化职业技能培养,增强职业素养。在夯实大学生专业知识,提高其知识运用能力的同时,还应该注重毕业生语言表达、人际交往、组织管理、创业以及创新等方面职业能力的培养。
  另外,高校还可以引进包括秘书、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职业指导师、心理咨询师等多种形式的国家职业资格考试项目,加强项目培训质量管理,强化大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获取就业门槛资格,增强就业竞争力。
  5.积极通过各种措施,大力开拓就业市场
  首先,高校就业管理部门应该根据本校的专业设置情况,开展市场调研,选择适合本校毕业生就业的目标区域和行业,增强就业工作的针对性。
  其次,应该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开拓就业市场。如采取“走出去”的方式,积极主动地联系目标区域和行业用人单位,建立合作联系;加强与各地人才市场和人力资源市场的联系,发挥其资源优势,获取有用的就业信息,组织单位到校举办专场咨询会;通过高校的校友资源、毕业生资源,构建就业资源网络等等。
  最后,高校在进行就业市场开拓的同时,应注重学校的整体形象宣传,在用人单位中树立起良好的社会形象,为用人单位提供周到热情的服务,主动吸引用人单位到校选聘毕业生。
  6.加强就业信息管理工作,增强信息的有效使用,注重就业资源的积累
  及时、准确将有效的就业信息、就业政策传达给每一名毕业生,是促进毕业生就业的重要手段。因此,应该对就业信息进行有效的管理。首先,高校就业管理部门和人员应通过正规、权威的渠道,获取符合高校专业和学生特点的就业信息,并对获取的就业信息进行筛选、分类,归纳出就业信息的主要内容;其次,要通过高效的信息渠道,如高校网络平台、就业信息员、QQ群等,及时通知到毕业生;再次,要注重对就业信息进行跟踪,建立就业信息反馈制度。对于有效的或是产生了工作成果的就业信息,还应该建立优质信息资料库,方便以后就业工作联系。此外,还可以通过加强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强化高校就业指导,重视实习实践平台的建设等途径和方式拓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门路。
  
  参考文献:
  [1]洪环.对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拓宽就业渠道的研究[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9,(11).
  [2]李淑萍.新形势下拓宽大学生就业渠道的路径探讨[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09,(1).
  [3]赖艳,舒福灵.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开拓策略分析[J].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7,(2).
  (责任编辑:刘丽娜)
其他文献
摘要: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自19世纪70年代产生以来对世界翻译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也备受中国翻译界的欢迎。本文通过论述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的主要代表人物对该理论的贡献,分析了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对我国高校国际招生网英译的指导作用,旨在帮助我国高校国际招生英文网更好地实现其宣传和招生的目的。  关键词:目的论;高校国际招生网英译;预期功能;翻译指令;工具型翻译  作者简介:杨丽妙(1985-),女,浙江丽
期刊
摘要:实践教学是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主要措施和保障。通过分析目前高校实践教学工作普遍存在的困难和不足,深化认识实践教学改革的重要性,以創新型人才培养为目标,以实践教学改革为突破口,加强实践教学规范建设与管理,确保实践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关键词:实践教学;改革;创新能力;培养  作者简介:何建新(1975-),男,湖南益阳人,湖南城市学院计算机科学系,高级实验师;陈伟宏(1976-),女
期刊
摘要:轭式搭配是英语表达中一种重要的修辞手段,通常用一个词(形容词、动词或介词)同时修饰或支配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使表面看上去有悖常理的搭配能够协调并进、相辅相成,从而收到新颖别致、言简意赅、幽默生动的表达效果。掌握轭式搭配的理解、翻译和赏析对于提高英语学习者的语言应用能力、文学鉴赏能力以及翻译水平都大有裨益。  关键词:轭式搭配;修辞格;语境  作者简介:邵卫平(1976-),男,河南西平人,淮
期刊
摘要:单片机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分析了目前单片机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单片机实验教学的改革措施,引入了Proteus和Keil辅助单片机实验教学,从而提高了实验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关键词:单片机;实验教学;现状;改革;Proteus  作者简介:黄云峰(1971-),男,浙江绍兴人,上海电力学院电力与自动化工程学院,讲师;程启明(1965-)
期刊
摘要:签订长三角高校联动发展契约是长三角高校联动发展的基础。在剖析高校战略联盟契约内涵的基础上,基于现代契约理论,从合作风险的分担、信息资源的利用、合作剩余的分享等方面构建起长三角高校联动发展的理想契约模型,提出了高校战略联盟契约有效实施的设想。  关键词:长三角高校联动;高校联动;契约联盟  作者简介:郭必裕(1965-),男,江苏如东人,南通大学发展规划处副处长,研究员。(江苏南通226019
期刊
摘要:大学生退学对社会、学校、家庭和学生本人都有一定的影响。大学生退学有各方面的原因,深入探究大学生退学的原因,减少大学生退学是高校管理者需要研究的课题。高校应针对大学生退学的主要原因采取相应的措施,使大学生能顺利完成学业。  关键词:大学生;退学;原因;对策  作者简介:姜小军(1976-),男,山西定襄人,北京联合大学教务处,实习研究员;杨芳(1978-),女,湖南娄底人,北京联合大学教务处,
期刊
摘要:哥廷根大学作为欧洲著名的古老学府之一,她曾拥有过辉煌的“哥廷根时代”,然而她的发展却离不开其创办者明希豪森所作出的贡献。通过对哥廷根大学历史发展的梳理以及对明希豪森办学理念和办学实践的具体分析,阐明了科研自由和一流师资力量对于研究型大学发展的重要性,提出提高我国研究型大学科研水平的措施。  关键词:明希豪森;哥廷根大学;科学研究  作者简介:程晶(1987-),女,湖北武汉人,华中科技大学教
期刊
摘要:现阶段,辽宁省正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蓬勃发展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重要时期,各大学的特色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严峻挑战。以辽宁省大学为例,分析了大学特色化发展与办学理念更新的关系,并针对辽宁省大学在进行特色化建设过程中办学理念存在的一些不良倾向,提出一些辽宁省大学特色办学理念的实现路径,希望能为“将辽宁省由教育大省早日变为教育强省”的目标贡献一份力量。  关键词:办学特色;办学理念
期刊
摘要:发展规划是高校工作的依据,是指导高校建设、改革与发展的纲领。由于我国高校实行行政主导的管理模式和高度集中的决策机制,加之受经验管理思维惯性的影响,导致我国高校的发展规划工作存在着学校领导重视不够、发展规划部门定位不准、规划管理专业化水平较低、规划管理过程不完整、广大教职员工对发展规划工作参与不够、支持不足等问题。在深入分析这些问题及其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三点对策。  关键词:问题与对策;高校
期刊
摘要:高等数学是民办本科院校各专业培养计划中重要的公共基础课,然而在教学中普遍存在着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学效果不好的问题。通过问卷调查,分析了当前民办本科院校高等数学教学面临的主要矛盾,并针对问题提出改进建议。  关键词:民办本科院校;高等数学;教学现状;改进对策  作者简介:王磊(1980-),男,河南南阳人,郑州科技学院基础部,讲师。(河南郑州450064)  基金项目:本文系郑州科技学院2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