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一上初中,我询问了他们在小学时是如何学古诗的,学生们无不说:读完了背,老师把诗意抄在黑板上。经过上初中第一首诗的学习我就发现他们学诗很被动,效果也不佳。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摸索,我总结出一套适合初中学诗的方式方法。
第一步:朗读。
朗读是学诗的开端。我尝试不给范读,让学生自己读,可能开始有人读音不准,断句有误,允许他们犯错误。大家互相听读,对于有差别的地方,就会互相探讨、纠正。
第二步:借助古汉语词典理解古诗的表层意思。
此步与第一步紧密联系。字音读的准确与否,断句是否正确都有赖于意思的理解。两步有时一起进行。我感觉到,这样做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戒除依赖性。如在学《题破山寺后禅院》时,学生通过查词典认为“潭影空人心”中“空”的意思为“使……消除净尽”,应读“kòng”。我与几位同行反复研究,觉得有道理,定下这个读音。
第三步: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的表层意思。
意思较浅的诗,学生可以较容易说出,有难度的教师指导。当然也教给一些方法:
①明白词语的含义非指一般意义,而是指特殊的含义。诗中使用典故的,首先理解典故意义才能进一步理解作者的心意。
②理清句子的结构特点。诗词的语言力求凝练,有时还要对仗讲音韵,所以根据结构特点来描述。一是跳跃,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这样的诗句就将互有关联的景物组织起来,加以理解。二是诗词语句中次序有时不是正常的排列,理解时需理成正常语序。
第四步:理解深层含义,体会诗的意境。
理解诗的深层含义,有时要联系作者所写事件或写作背景。作者要表达的意思不是凭空而来,而是有感而发。如学李清照的词时,就向学生全面介绍了其身世,又和同学们一起阅读了梁衡的《乱世中的美神》,使李清照的形象在同学们的头脑中确立。以后再学李清照的每个时期的诗词时都能较准确的把握其含义了。
另外,体会诗的意境,有助于诗的进一步理解和作者思想感情的把握。“意境”一词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有些生疏。我让学生这样来坐:分析诗中所叙的事,所写的景是什么,然后在脑海中形成那事、那景所展示的画面,然后用语言描绘画面给你的感觉,这就是诗人所营造的意境。借助这些就能设身处地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第五步:从语言及手法对诗进行简单鉴赏。
①语言。诗的语言要求精炼、含蓄,同时诗的语言又是有跳跃性的,它不能象散文一样直露,它要求感情不露,意在文外。另外,诗讲究“炼”字。这些都引领学生学习体会。
②古诗的手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表现手法,即在诗中叙述和描写时所采用的手法,如以动写静、以小见大、虚实结合及修辞手法如比喻、比拟、对比、夸张、借代、象征、衬托等。一是抒情手法,即在诗中抒情、议论时所采用的手法,一是直接抒情,如《锄禾》“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直接抒发了粮食来之不易,应当珍惜的思想感情。二是间接抒情如托物言志、寓情于景等。托物言志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全是写景,描绘了祖国山河壮丽景象,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山川的热爱。
这些知识在教给学生的过程中要循序渐进,由少及多。
第六步:运用。
这也是学习诗歌的最高境界。学生写作文中如能恰当运用诗句自然增添不少文采。于是我在学诗中增加了这样的环节,每人自选诗中的某些诗句造句、段。起初,学生们小学的底子较薄,造不出来,硬憋。随着练习的深入逐渐地能教流利地表达。如我的父母在外打工。“每逢佳节倍思亲”;望着天上那轮明月,真是“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呀!”
以上就是我对初中生学古诗的一点简单的想法。我的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使用后,增强了学古诗的主动性,学生再不用等着老师给记这记那了。“腹有诗书气自华”,希望经过更长时间的学习后能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当然,这也只是我个人的一些想法,肯定也需不断的补充和完善。
第一步:朗读。
朗读是学诗的开端。我尝试不给范读,让学生自己读,可能开始有人读音不准,断句有误,允许他们犯错误。大家互相听读,对于有差别的地方,就会互相探讨、纠正。
第二步:借助古汉语词典理解古诗的表层意思。
此步与第一步紧密联系。字音读的准确与否,断句是否正确都有赖于意思的理解。两步有时一起进行。我感觉到,这样做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戒除依赖性。如在学《题破山寺后禅院》时,学生通过查词典认为“潭影空人心”中“空”的意思为“使……消除净尽”,应读“kòng”。我与几位同行反复研究,觉得有道理,定下这个读音。
第三步: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的表层意思。
意思较浅的诗,学生可以较容易说出,有难度的教师指导。当然也教给一些方法:
①明白词语的含义非指一般意义,而是指特殊的含义。诗中使用典故的,首先理解典故意义才能进一步理解作者的心意。
②理清句子的结构特点。诗词的语言力求凝练,有时还要对仗讲音韵,所以根据结构特点来描述。一是跳跃,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这样的诗句就将互有关联的景物组织起来,加以理解。二是诗词语句中次序有时不是正常的排列,理解时需理成正常语序。
第四步:理解深层含义,体会诗的意境。
理解诗的深层含义,有时要联系作者所写事件或写作背景。作者要表达的意思不是凭空而来,而是有感而发。如学李清照的词时,就向学生全面介绍了其身世,又和同学们一起阅读了梁衡的《乱世中的美神》,使李清照的形象在同学们的头脑中确立。以后再学李清照的每个时期的诗词时都能较准确的把握其含义了。
另外,体会诗的意境,有助于诗的进一步理解和作者思想感情的把握。“意境”一词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有些生疏。我让学生这样来坐:分析诗中所叙的事,所写的景是什么,然后在脑海中形成那事、那景所展示的画面,然后用语言描绘画面给你的感觉,这就是诗人所营造的意境。借助这些就能设身处地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第五步:从语言及手法对诗进行简单鉴赏。
①语言。诗的语言要求精炼、含蓄,同时诗的语言又是有跳跃性的,它不能象散文一样直露,它要求感情不露,意在文外。另外,诗讲究“炼”字。这些都引领学生学习体会。
②古诗的手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表现手法,即在诗中叙述和描写时所采用的手法,如以动写静、以小见大、虚实结合及修辞手法如比喻、比拟、对比、夸张、借代、象征、衬托等。一是抒情手法,即在诗中抒情、议论时所采用的手法,一是直接抒情,如《锄禾》“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直接抒发了粮食来之不易,应当珍惜的思想感情。二是间接抒情如托物言志、寓情于景等。托物言志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全是写景,描绘了祖国山河壮丽景象,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山川的热爱。
这些知识在教给学生的过程中要循序渐进,由少及多。
第六步:运用。
这也是学习诗歌的最高境界。学生写作文中如能恰当运用诗句自然增添不少文采。于是我在学诗中增加了这样的环节,每人自选诗中的某些诗句造句、段。起初,学生们小学的底子较薄,造不出来,硬憋。随着练习的深入逐渐地能教流利地表达。如我的父母在外打工。“每逢佳节倍思亲”;望着天上那轮明月,真是“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呀!”
以上就是我对初中生学古诗的一点简单的想法。我的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使用后,增强了学古诗的主动性,学生再不用等着老师给记这记那了。“腹有诗书气自华”,希望经过更长时间的学习后能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当然,这也只是我个人的一些想法,肯定也需不断的补充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