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初中学生学古诗的一点方法

来源 :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科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jh7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一上初中,我询问了他们在小学时是如何学古诗的,学生们无不说:读完了背,老师把诗意抄在黑板上。经过上初中第一首诗的学习我就发现他们学诗很被动,效果也不佳。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摸索,我总结出一套适合初中学诗的方式方法。
  第一步:朗读。
  朗读是学诗的开端。我尝试不给范读,让学生自己读,可能开始有人读音不准,断句有误,允许他们犯错误。大家互相听读,对于有差别的地方,就会互相探讨、纠正。
  第二步:借助古汉语词典理解古诗的表层意思。
  此步与第一步紧密联系。字音读的准确与否,断句是否正确都有赖于意思的理解。两步有时一起进行。我感觉到,这样做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戒除依赖性。如在学《题破山寺后禅院》时,学生通过查词典认为“潭影空人心”中“空”的意思为“使……消除净尽”,应读“kòng”。我与几位同行反复研究,觉得有道理,定下这个读音。
  第三步: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的表层意思。
  意思较浅的诗,学生可以较容易说出,有难度的教师指导。当然也教给一些方法:
  ①明白词语的含义非指一般意义,而是指特殊的含义。诗中使用典故的,首先理解典故意义才能进一步理解作者的心意。
  ②理清句子的结构特点。诗词的语言力求凝练,有时还要对仗讲音韵,所以根据结构特点来描述。一是跳跃,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这样的诗句就将互有关联的景物组织起来,加以理解。二是诗词语句中次序有时不是正常的排列,理解时需理成正常语序。
  第四步:理解深层含义,体会诗的意境。
  理解诗的深层含义,有时要联系作者所写事件或写作背景。作者要表达的意思不是凭空而来,而是有感而发。如学李清照的词时,就向学生全面介绍了其身世,又和同学们一起阅读了梁衡的《乱世中的美神》,使李清照的形象在同学们的头脑中确立。以后再学李清照的每个时期的诗词时都能较准确的把握其含义了。
  另外,体会诗的意境,有助于诗的进一步理解和作者思想感情的把握。“意境”一词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有些生疏。我让学生这样来坐:分析诗中所叙的事,所写的景是什么,然后在脑海中形成那事、那景所展示的画面,然后用语言描绘画面给你的感觉,这就是诗人所营造的意境。借助这些就能设身处地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第五步:从语言及手法对诗进行简单鉴赏。
  ①语言。诗的语言要求精炼、含蓄,同时诗的语言又是有跳跃性的,它不能象散文一样直露,它要求感情不露,意在文外。另外,诗讲究“炼”字。这些都引领学生学习体会。
  ②古诗的手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表现手法,即在诗中叙述和描写时所采用的手法,如以动写静、以小见大、虚实结合及修辞手法如比喻、比拟、对比、夸张、借代、象征、衬托等。一是抒情手法,即在诗中抒情、议论时所采用的手法,一是直接抒情,如《锄禾》“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直接抒发了粮食来之不易,应当珍惜的思想感情。二是间接抒情如托物言志、寓情于景等。托物言志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全是写景,描绘了祖国山河壮丽景象,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山川的热爱。
  这些知识在教给学生的过程中要循序渐进,由少及多。
  第六步:运用。
  这也是学习诗歌的最高境界。学生写作文中如能恰当运用诗句自然增添不少文采。于是我在学诗中增加了这样的环节,每人自选诗中的某些诗句造句、段。起初,学生们小学的底子较薄,造不出来,硬憋。随着练习的深入逐渐地能教流利地表达。如我的父母在外打工。“每逢佳节倍思亲”;望着天上那轮明月,真是“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呀!”
  以上就是我对初中生学古诗的一点简单的想法。我的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使用后,增强了学古诗的主动性,学生再不用等着老师给记这记那了。“腹有诗书气自华”,希望经过更长时间的学习后能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当然,这也只是我个人的一些想法,肯定也需不断的补充和完善。
其他文献
发展性教育是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一种创新的教育思想理论体系。它的精髓就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核心就是以人为本,全面发展。发展性教育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集中体现,是符合学生成长认知规律的一种全新的教育思想,折射出人性的光辉,触及了教育的本质。为实现有效教学、以学定教,为实现幸福教育、教育幸福,为实现学生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秉承以生为本,全面落实发展性教育的思想理念  以学生发展为主体作
期刊
协调科任与学生之间关系不仅是班主任的职责也是一项重要义务。  一、矛盾冲突的必然性  1十七八岁的高中生正处于青春期,生理和心理发育进入成熟期但还没有完全成熟,独立性和自我意识强,不会毫无顾忌地向家长和班主任敞开心扉;思维活跃,判断力强,不会轻易接受别人的观点,对事情有自己的观点和判断,这也是家长感到孩子不像以前听话了!自尊心强,审美情感有很大发展,不能接受当众大声斥责易冲动,不能正确处理好与同学
期刊
现实中我们学生从小接触到的班级文化几乎是千篇一律,千“班”一面,给学生严重造成的审美疲劳,无法收到应有的教育效果。新课程把“一切为了学生”作为核心理念,要求我们在班级管理中必须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因此培养学生良好品质,构建有特色的班级文化,形成有自身特色的校园文化,既符合新课程理念下的教育需求,也是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  一、开展丰富的班队活
期刊
从事二十多年的语文教学工作,几经课本的更换,学生的变换,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有许多感慨化作几点凝重的思考。  一、“语文课”应具有学科特色  根据《语文新课标》规定,语文学科特点: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课程的工具性是源于语文的交际功能,而其人文性是源于语文是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工具性着重指明学生“应学什么、怎么学”,人文性则重在培养学生人文素养。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是唯一可以在生活中长
期刊
所谓“想象”就是在头脑中改造旧表象,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当展开想象时,记忆中的表象由模糊变为清晰,由单薄变为厚重,新形象随着旧表象的改造而不断生成。鲁迅先生说:“孩子是可以教服的,他常常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地面下的情形,想到花卉的用处,想到昆虫的语言,他想飞上天空,他想潜入蚁穴。”学生的想象之鸟一旦高飞,脑中就会浮现出新颖、生动的意象。每作一次这样的作文,想象力便得到一次锻炼,生命体验便得到
期刊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四十五分钟的语文课也是如此,开讲作为教学过程中的一个环节,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节课的成败。  众多实践告诉我,一个精彩而成功的导语却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大妙。”  那么,在教学中,如何设计出先声夺人的导语?如何使课堂导语情思飞扬,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很快进入角色?以下是我在教学中的几点尝试。  一、情境导入法  叶圣陶说:“作者胸有境,入境时觉亲。”作为教师只有把
期刊
阅读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活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占用的课时最多,耗费精力最大,中学语文教师非常强调阅读能力的培养。然而,现实中的语文阅读教学现状却不尽如人意。  1阅读教学缺少必要的激励机制、学生兴趣不够浓厚。  阅读是读者语言、心理、文化综合反映的过程。读者通过复杂的语言活动,把文本的外在语言转化为大脑的内部语言,而这一转化过程还伴随着复杂的心智活动和情感活动。因此阅读教学必须引进必要的激励机制,
期刊
一、由知识的传授者向生命的促进者转化  教育的目的是促进生命的发展,因此“教书”不是教师的目的,“育人”、“成全生命”才是目的。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着,更应成为生命的缔造者。在根本上,教师关注的不应该单是知识,而应该是个体生命。  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决不能只关注教学内容。现在多数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虽然也说要做到“三备”: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可是实际上,我们有多少教师在备课时了解过学生呢
期刊
学习兴趣有助于激发学习积极性,有助于巩固记忆和开发智力,形成创造力,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有意注意的学习品质。通过教师巧妙的课堂设计,愉快教学的实施,还能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形成语文的学习志趣,对于初中生来说,至关重要。  一、从学科特点入手,培养学习兴趣  语文学科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其重要性学生从小就得到灌输,我之所以说“综合性较强”是因为在语文教学中,会涉及到语文知识以外其它学科的知识内容
期刊
素质教育已成为当今世界性的教育改革潮流和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课堂教学是主渠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融入素质教育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能力素质、心理素质和审美素质。下面笔者就初中数学融入素质教育谈些认识。  一、将思想素质的培养融入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  教师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融入素质教育?根据中学数学原则,教学时寓思想教育于知识教学中可结合古今成就,自然渗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