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几年来,校本教研已成为学校教育教学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表现。校本教研是对传统教研的一种改进和提升,它是一个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循环往复的过程,校本教研的根基在学校,如何因地制宜提高校本教研的实效性,重复激发教师的内在动力,走出一条幸福学生,成就教师,发展学校的健康、持续、发展之路。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实践,我认为应该重点关注四个方面。
一、校本教研的主题要鲜明
反思现实中很多的教研活动存在着研究主题不明确,研讨时话题分散,发言质量不高,参与者收效少等问题。这样的研究解决不了根本问题,达不到提升教师发展的目的。只有围绕主题进行研讨,才能保证研讨的质量和效果。研究主题的确立要符合几个条件:1.研讨的主题要有吸引力,老师们有研究的兴趣才能乐在其中。2.研究的问题要有价值,通过研究能解决一些急需解决并带普遍性的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帮助老师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途径和方法,提高老师们的认识水平和业务能力在。3.研究方案要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做到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行动。所以研究的主题不能靠行政命令,而要来自于教师教育教学的实践。学校组织学科组老师交流自己在教学实践中发现的问题,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汇总、筛选、提炼,最后根据比较集中的意见确定研究主题。在确定研究主题的同时制订具体研究的方案,然后组织实施。
围绕主题进行研究,老师们一段时间内都在思考同一问题,寻找收集的资料就相对集中,讨论的话题比较统一,这为集体研讨时老师们能深度参与奠定了基础,确保研究的质量,使老师每次参与研讨后都有所收获。在操作时要求老师们根据自身的特点,选择同伴组成研讨小组,共同研究一个具体的问题,这样,老师可以有目的的针对问题集中精力去收集资料,学习相关的理论并进行思考,在备课和授课的过程中能自觉地围绕着主题来组织,听课时的关注点也比较集中,能更全面、透彻地了解分析课堂上的情况和课堂实施效果,这样就能保证每个老师发言的质量,给人以启迪和帮助,如此便会形成由理论到实践再由实践道理论的良好循环。当然,要求老师在集中研究一方面问题的同时,也要关心其他问题,关注的问题要有轻重之分,确保每个问题的研究都有深度,这样才能形成研讨时的互动场面。在集体研讨时全体老师共同分享研究成果,交流来自于同事,事例来自于身边,因而对所有的参与者来说,体会都是深刻的,收获也是丰厚的。校本教研在老师的收获提高中体现了成效和价值。
二、行动反思是校本教研之本
校本教研的内涵是行动研究,它是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的一种研究方式。现代学习理论认为,人的智慧大体分为两种:一种是理性智慧,理性智慧可以用语言表达,可以通过媒体传输,因此可以授予,我们通常说的知识就是理性智慧;另一种是实践智慧,实践智慧不可言传,只能意会,因此不能通过一般意义的学习来获得。教师的专业技能要有知识的支持,但更重要是实践智慧,教师的实践智慧要靠实践经验的积累,靠“自悟”,即对自己行动的研究和反思。所以校本教研的主要形式是行动反思,需要注意四个具体方面:
一是要明确地对教师提出行动反思的要求。要求教师课后写反思后记,一个阶段后对自己的教学实践在教科研手册上写工作反思。
二是引导教师在研讨的过程中进行反思。每次研讨活动要经历几个过程,当研究主题确立后,在一个年级选定研讨课的内容,先让教师个人分头备课,然后集体研讨,每位教师在修正完善自己方案的过程中进行了第一次反思,然后形成相对统一的教学方案,指定一位老师第一次试教,课后组织研讨,教师经历了从课堂预设到实践验证的反思过程,总结提炼出成功的经验,找到了预设与学生实际间的差距,提出新的修改意见,在集体研讨的基础上形成新的教学预案,再由另一位老师试教,然后组织第二次课后的研讨,在此基础上每位教师再次修改自己的教案,并在自己的班上试教,整个过程都在引导教师进行不断反思、修正和完善。
三是发挥骨干引领作用,提高教师反思质量。在平时的研讨活动中,骨干教师和校领导要担当专业引领角色,能用理论剖析教学行为、教学现象,帮助教师用新理念、新观点去梳理问题、剖析原因,要求教师分析课堂教学的成功和遗憾之处,寻找成功的理论依据、查找失败的细者原因,以此引导教师养成从现象中揭示本质,用理性去分析问题的习惯,提高教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我校在校本开发的过程中,组建了校本教研智囊团,全体成员参与学校组织的重大研讨活动,提高大家熟悉各门学科教学的本领。不同学科在教学上有许多东西是相通的,经常组织不同学科的领导老师一起研讨,能起到思维互补、拓展思路的作用。智囊团成员要有一双慧眼,能捕捉课堂上和研讨中有价值的研究点,引导教师深入实践;又能统领全局,引领教师围绕着主题开展研讨,避免出现因纠缠于无价值的细节问题争议不休而浪费时间的现象,保证每次活动的效率和质量。
四是校本教研建立反思工作机制。学校在每个学期末广泛听取教师对校本教研工作的意见和建议,行政办公会针对这些意见和建议进行研究,形成下学期校本教研的思路,不断改进校本教研工作,使老师在参与校本教研活动中不断成长。因此,校本教研工作是围绕满足教师需求,帮助教师不断发展来开展的,最终的目的是达到学校、学生、教师三者和谐统一发展。
三、机制推动是校本教研的保证
确保校本教研有效性,关键的因素是教师的全员、深度参与。全员参与可以靠学校制度来保证,但深度参与不是靠行政管理手段就能实现的,教师深度参与的前提是能用心参与,如何让教师在全员参与的前提下做到用心参与?一要靠机制策略推动教师深度参与。校本教研初期,学校可以推行“校本教研活动记载表”、“教师上课评课能力互评表”、“教师活动考核表”、“教科研工作手册”,四种表册的使用,推动教师做活动中的主角,而不是旁观者,因为不能旁观,每个教师都需发表意见,就必须在参与前去学习,去思考。但如果一直靠制度来逼迫老师参与,老师们参与后没有收获、提高,或者收获提高不大的话,就不会产生参与的内需和动机,时间一长会形成应付的心理和行为。因此,作为学校领导就要寻找提高校本教研质量的策略、途径:一是听取教师意见,不断改进工作;二是在活动中领导骨干发挥引领作用,提高校本教研质量,使教师在活动后有收获;三是领导通过阅读教师“教科研手册”等帮助教师总结、提炼、撰写发表论文,使教师在享受成功的体验中体会校本教研的价值,从而激发教师参与校本教研的需求,产生参与的内动力。二要加强对教师校本教研的考核力度。要将全体教师在校本教研的工作量、工作成绩和效果等记入教师专业成长档案,纳入对教师的年终考评和绩效考核,作为评先树优和晋升、评聘专业技术职务的重要内容。
四、校本教研要与学校文化建设整合进行
校本教研有效开展需要教师的深度参与,教师深度参与研讨就要深刻反思,对课堂进行深入分析、深刻挖掘,有时要提出尖锐的质疑,如果没有和谐友好的人际氛围的话,往往会产生矛盾,或有些老师怕别人不愉快而避谈一些问题。因此我们实施了“学会合作”校本教研校园文化活动。我们的目标是:努力通过物化环境,建立评价机制,有效推动校本教研的深入开展。形成了乐意合作、学会合作,在合作中共同成长,在合作中享受快乐的良好研究氛围,依靠和谐、合作精神文化来支撑,切实有效地推动了校本教研的深入发展。我们通过创设物化环境来熏陶人,通过建立评价机制来引导师生学会合作,通过开展活动来培养师生的合作精神。校本教研在和谐的校园文化的引导下健康发展,学校文化建设又在校本教研中得到了不断提升。
一、校本教研的主题要鲜明
反思现实中很多的教研活动存在着研究主题不明确,研讨时话题分散,发言质量不高,参与者收效少等问题。这样的研究解决不了根本问题,达不到提升教师发展的目的。只有围绕主题进行研讨,才能保证研讨的质量和效果。研究主题的确立要符合几个条件:1.研讨的主题要有吸引力,老师们有研究的兴趣才能乐在其中。2.研究的问题要有价值,通过研究能解决一些急需解决并带普遍性的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帮助老师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途径和方法,提高老师们的认识水平和业务能力在。3.研究方案要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做到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行动。所以研究的主题不能靠行政命令,而要来自于教师教育教学的实践。学校组织学科组老师交流自己在教学实践中发现的问题,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汇总、筛选、提炼,最后根据比较集中的意见确定研究主题。在确定研究主题的同时制订具体研究的方案,然后组织实施。
围绕主题进行研究,老师们一段时间内都在思考同一问题,寻找收集的资料就相对集中,讨论的话题比较统一,这为集体研讨时老师们能深度参与奠定了基础,确保研究的质量,使老师每次参与研讨后都有所收获。在操作时要求老师们根据自身的特点,选择同伴组成研讨小组,共同研究一个具体的问题,这样,老师可以有目的的针对问题集中精力去收集资料,学习相关的理论并进行思考,在备课和授课的过程中能自觉地围绕着主题来组织,听课时的关注点也比较集中,能更全面、透彻地了解分析课堂上的情况和课堂实施效果,这样就能保证每个老师发言的质量,给人以启迪和帮助,如此便会形成由理论到实践再由实践道理论的良好循环。当然,要求老师在集中研究一方面问题的同时,也要关心其他问题,关注的问题要有轻重之分,确保每个问题的研究都有深度,这样才能形成研讨时的互动场面。在集体研讨时全体老师共同分享研究成果,交流来自于同事,事例来自于身边,因而对所有的参与者来说,体会都是深刻的,收获也是丰厚的。校本教研在老师的收获提高中体现了成效和价值。
二、行动反思是校本教研之本
校本教研的内涵是行动研究,它是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的一种研究方式。现代学习理论认为,人的智慧大体分为两种:一种是理性智慧,理性智慧可以用语言表达,可以通过媒体传输,因此可以授予,我们通常说的知识就是理性智慧;另一种是实践智慧,实践智慧不可言传,只能意会,因此不能通过一般意义的学习来获得。教师的专业技能要有知识的支持,但更重要是实践智慧,教师的实践智慧要靠实践经验的积累,靠“自悟”,即对自己行动的研究和反思。所以校本教研的主要形式是行动反思,需要注意四个具体方面:
一是要明确地对教师提出行动反思的要求。要求教师课后写反思后记,一个阶段后对自己的教学实践在教科研手册上写工作反思。
二是引导教师在研讨的过程中进行反思。每次研讨活动要经历几个过程,当研究主题确立后,在一个年级选定研讨课的内容,先让教师个人分头备课,然后集体研讨,每位教师在修正完善自己方案的过程中进行了第一次反思,然后形成相对统一的教学方案,指定一位老师第一次试教,课后组织研讨,教师经历了从课堂预设到实践验证的反思过程,总结提炼出成功的经验,找到了预设与学生实际间的差距,提出新的修改意见,在集体研讨的基础上形成新的教学预案,再由另一位老师试教,然后组织第二次课后的研讨,在此基础上每位教师再次修改自己的教案,并在自己的班上试教,整个过程都在引导教师进行不断反思、修正和完善。
三是发挥骨干引领作用,提高教师反思质量。在平时的研讨活动中,骨干教师和校领导要担当专业引领角色,能用理论剖析教学行为、教学现象,帮助教师用新理念、新观点去梳理问题、剖析原因,要求教师分析课堂教学的成功和遗憾之处,寻找成功的理论依据、查找失败的细者原因,以此引导教师养成从现象中揭示本质,用理性去分析问题的习惯,提高教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我校在校本开发的过程中,组建了校本教研智囊团,全体成员参与学校组织的重大研讨活动,提高大家熟悉各门学科教学的本领。不同学科在教学上有许多东西是相通的,经常组织不同学科的领导老师一起研讨,能起到思维互补、拓展思路的作用。智囊团成员要有一双慧眼,能捕捉课堂上和研讨中有价值的研究点,引导教师深入实践;又能统领全局,引领教师围绕着主题开展研讨,避免出现因纠缠于无价值的细节问题争议不休而浪费时间的现象,保证每次活动的效率和质量。
四是校本教研建立反思工作机制。学校在每个学期末广泛听取教师对校本教研工作的意见和建议,行政办公会针对这些意见和建议进行研究,形成下学期校本教研的思路,不断改进校本教研工作,使老师在参与校本教研活动中不断成长。因此,校本教研工作是围绕满足教师需求,帮助教师不断发展来开展的,最终的目的是达到学校、学生、教师三者和谐统一发展。
三、机制推动是校本教研的保证
确保校本教研有效性,关键的因素是教师的全员、深度参与。全员参与可以靠学校制度来保证,但深度参与不是靠行政管理手段就能实现的,教师深度参与的前提是能用心参与,如何让教师在全员参与的前提下做到用心参与?一要靠机制策略推动教师深度参与。校本教研初期,学校可以推行“校本教研活动记载表”、“教师上课评课能力互评表”、“教师活动考核表”、“教科研工作手册”,四种表册的使用,推动教师做活动中的主角,而不是旁观者,因为不能旁观,每个教师都需发表意见,就必须在参与前去学习,去思考。但如果一直靠制度来逼迫老师参与,老师们参与后没有收获、提高,或者收获提高不大的话,就不会产生参与的内需和动机,时间一长会形成应付的心理和行为。因此,作为学校领导就要寻找提高校本教研质量的策略、途径:一是听取教师意见,不断改进工作;二是在活动中领导骨干发挥引领作用,提高校本教研质量,使教师在活动后有收获;三是领导通过阅读教师“教科研手册”等帮助教师总结、提炼、撰写发表论文,使教师在享受成功的体验中体会校本教研的价值,从而激发教师参与校本教研的需求,产生参与的内动力。二要加强对教师校本教研的考核力度。要将全体教师在校本教研的工作量、工作成绩和效果等记入教师专业成长档案,纳入对教师的年终考评和绩效考核,作为评先树优和晋升、评聘专业技术职务的重要内容。
四、校本教研要与学校文化建设整合进行
校本教研有效开展需要教师的深度参与,教师深度参与研讨就要深刻反思,对课堂进行深入分析、深刻挖掘,有时要提出尖锐的质疑,如果没有和谐友好的人际氛围的话,往往会产生矛盾,或有些老师怕别人不愉快而避谈一些问题。因此我们实施了“学会合作”校本教研校园文化活动。我们的目标是:努力通过物化环境,建立评价机制,有效推动校本教研的深入开展。形成了乐意合作、学会合作,在合作中共同成长,在合作中享受快乐的良好研究氛围,依靠和谐、合作精神文化来支撑,切实有效地推动了校本教研的深入发展。我们通过创设物化环境来熏陶人,通过建立评价机制来引导师生学会合作,通过开展活动来培养师生的合作精神。校本教研在和谐的校园文化的引导下健康发展,学校文化建设又在校本教研中得到了不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