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注重自主探索,形成解决策略
探究学习也称为发现学习,发现学习是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课堂则是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而给予火把以火种的是一个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能否提出对学生具有挑战性和吸引力的问题并使之产生问题意识,是进行发现性学习的关键。发现性学习强调过程,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
例如,教学“两位数与11相乘的速算法”,有位教师是这样创设情境的。首先,教师说:“同学们,想考考老师吗?只要同学说出一个两位数与11相乘,老师就知道得数是多少。”在经过多次师生问答后,有的学生开始对教师的回答半信半疑,有的开始动笔验证。在反复笔算验证后,学生产生了好奇,求知欲望也随之高涨,都想知道原因。教师趁热打铁,及时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让他们算一算、想一想、议一议,仔细观察“两位数与11相乘”具有怎样的规律。学生们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动手操作,最后觅到了“真经”——“两头一拉,中间相加”的规律。学生的认知需求得到了满足,情绪高涨,他们再次投入到新的探索中,经过思考讨论,还掌握了“两位数乘22(33,44,55……)”的速算方法,甚至是“三位数乘11”的速算方法,从而顺利地解决了新问题。
教师不能把学生看作消极接受知识的“容器”,而应视之为等待点燃的“火把”。学生有探求新知的好奇心,有主动探究知识的愿望,有积极的学习态度。教师要认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意识到自己的学习责任,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发现,并能合作交流,这样才能促进学生和谐均衡、个性化地发展。
二、重视实践操作,感悟问题策略
策略是在实践过程中,通过自身的内化、感悟获得的,是在内部滋生的。问题解决的策略,不单单关注问题解决的结果,更要关注问题解决的过程,尤其要关注学生在问题解决中的思维发展。因此,课堂教学要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系列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探究、互助合作、交流研讨的机会,让学生动手操作、整理信息、解决问题,吸引学生思维的深度参与,让学生形成初步的解决问题策略,感悟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在教学《圆的周长》时,笔者创设了这样一组问题情境。
师:(出示圆形铁圈)你会测量这个圆形铁圈的周长吗?
生:把铁圈剪开,拉直后用尺子一量。
师:(出示玻璃杯)玻璃杯的杯口是圆形的,还能用剪的方法测量它的周长吗?你能测量它的周长吗?
生:用绳子绕杯口一圈,再测量绳子的长度。
师:哇,真聪明!
师:(出示圆形纸片)还能用绕的方法测量它的周长吗?怎样测量这个圆形纸片的周长?
生1:画一条直线,让圆形纸片沿着直线滚动一周,测量纸片滚过的长度。
生2:把圆形纸片对折,平均分成16份,就像一个三角形了,测量出圆的一部分(弧)的长度,然后再乘16就是圆的周长了。
师:你们都很棒!那我(在绳子一端拴一个小球,甩动小球在空中形成一个圆)还能用上面的方法测量它的周长吗?怎样测量这个圆的周长?
生:从刚才的几个周长分析,比较大的圆,它的周长就比较长,较小的圆,它的周长比较小,我想,圆的周长肯定与谁有关系?
师:(分别在两根绳子的一端拴一个小球,甩动小球在空中形成两个大小不同的圆)观察老师所作的实验,想一想圆的周长与谁有关系呢?
生:比较大的圆,它的周长就比较长,较小的圆,它的周长比较小,圆的周长肯定与半径有关系,与直径有关系。
师:怎样找出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
生:先测量圆形物体的周长,再测量出它的直径。然后把两个数据进行比较,寻找规律。
经过这一系列问题的探究后,学生不但理解了圆的周长计算公式的原理,极大地激发起他们的创造欲望,而这一欲望驱使他们实施创造行为。此时,学生通过测量不同的圆形物体的周长与直径,从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变化规律中顺利地找出圆的周长与直径之间倍数关系——圆周率,从而成功地推导出了圆的周长公式,这种成功的喜悦将会诱发出他们更加强烈的创新动机。
三、学以致用,提升应用能力
学习数学的目的之一在于运用。“问题解决”的重要目标之一是把已学到的知识、技能和经验,进行综合运用和转化,以达到未知目标。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重视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例如,在学习平行四边形面积时,先复习长方形的面积的计算方法。教师提出问题:“用4根木条钉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把它拉成一个长方形,这时长方形与原平行四边形相比,面积相等吗?”引出学生的不同答案,争论十分激烈。接着,引发学生主动探究,得出结论:当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底边,即长相等时,拉动平行四边形成为长方形,其高变化了,面积相应增大了。教学中,学生感受到数学中的某些知识在我们生活实际中已经遇到过,但没有找到规律,我们可以运用经验,通过实践活动,把经验提炼为数学知识,这样就能在生活中学习数学,借以充实和改善自己的认知结构,提升自己的应用能力。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思维才有了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了动力;有了问题,才会有主动探究的愿望;有了问题,才会有创新和发现。因此,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善于围绕“数学问题”来展开,把学生置于问题之中,培养问题意识,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有效地激发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践的积极性,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动性,提高学生利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促进学生数学能力的发展。
(作者单位:福建省漳州市龙溪师范学校附属小学?摇责任编辑:王彬)
探究学习也称为发现学习,发现学习是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课堂则是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而给予火把以火种的是一个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能否提出对学生具有挑战性和吸引力的问题并使之产生问题意识,是进行发现性学习的关键。发现性学习强调过程,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
例如,教学“两位数与11相乘的速算法”,有位教师是这样创设情境的。首先,教师说:“同学们,想考考老师吗?只要同学说出一个两位数与11相乘,老师就知道得数是多少。”在经过多次师生问答后,有的学生开始对教师的回答半信半疑,有的开始动笔验证。在反复笔算验证后,学生产生了好奇,求知欲望也随之高涨,都想知道原因。教师趁热打铁,及时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让他们算一算、想一想、议一议,仔细观察“两位数与11相乘”具有怎样的规律。学生们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动手操作,最后觅到了“真经”——“两头一拉,中间相加”的规律。学生的认知需求得到了满足,情绪高涨,他们再次投入到新的探索中,经过思考讨论,还掌握了“两位数乘22(33,44,55……)”的速算方法,甚至是“三位数乘11”的速算方法,从而顺利地解决了新问题。
教师不能把学生看作消极接受知识的“容器”,而应视之为等待点燃的“火把”。学生有探求新知的好奇心,有主动探究知识的愿望,有积极的学习态度。教师要认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意识到自己的学习责任,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发现,并能合作交流,这样才能促进学生和谐均衡、个性化地发展。
二、重视实践操作,感悟问题策略
策略是在实践过程中,通过自身的内化、感悟获得的,是在内部滋生的。问题解决的策略,不单单关注问题解决的结果,更要关注问题解决的过程,尤其要关注学生在问题解决中的思维发展。因此,课堂教学要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系列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探究、互助合作、交流研讨的机会,让学生动手操作、整理信息、解决问题,吸引学生思维的深度参与,让学生形成初步的解决问题策略,感悟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在教学《圆的周长》时,笔者创设了这样一组问题情境。
师:(出示圆形铁圈)你会测量这个圆形铁圈的周长吗?
生:把铁圈剪开,拉直后用尺子一量。
师:(出示玻璃杯)玻璃杯的杯口是圆形的,还能用剪的方法测量它的周长吗?你能测量它的周长吗?
生:用绳子绕杯口一圈,再测量绳子的长度。
师:哇,真聪明!
师:(出示圆形纸片)还能用绕的方法测量它的周长吗?怎样测量这个圆形纸片的周长?
生1:画一条直线,让圆形纸片沿着直线滚动一周,测量纸片滚过的长度。
生2:把圆形纸片对折,平均分成16份,就像一个三角形了,测量出圆的一部分(弧)的长度,然后再乘16就是圆的周长了。
师:你们都很棒!那我(在绳子一端拴一个小球,甩动小球在空中形成一个圆)还能用上面的方法测量它的周长吗?怎样测量这个圆的周长?
生:从刚才的几个周长分析,比较大的圆,它的周长就比较长,较小的圆,它的周长比较小,我想,圆的周长肯定与谁有关系?
师:(分别在两根绳子的一端拴一个小球,甩动小球在空中形成两个大小不同的圆)观察老师所作的实验,想一想圆的周长与谁有关系呢?
生:比较大的圆,它的周长就比较长,较小的圆,它的周长比较小,圆的周长肯定与半径有关系,与直径有关系。
师:怎样找出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
生:先测量圆形物体的周长,再测量出它的直径。然后把两个数据进行比较,寻找规律。
经过这一系列问题的探究后,学生不但理解了圆的周长计算公式的原理,极大地激发起他们的创造欲望,而这一欲望驱使他们实施创造行为。此时,学生通过测量不同的圆形物体的周长与直径,从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变化规律中顺利地找出圆的周长与直径之间倍数关系——圆周率,从而成功地推导出了圆的周长公式,这种成功的喜悦将会诱发出他们更加强烈的创新动机。
三、学以致用,提升应用能力
学习数学的目的之一在于运用。“问题解决”的重要目标之一是把已学到的知识、技能和经验,进行综合运用和转化,以达到未知目标。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重视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例如,在学习平行四边形面积时,先复习长方形的面积的计算方法。教师提出问题:“用4根木条钉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把它拉成一个长方形,这时长方形与原平行四边形相比,面积相等吗?”引出学生的不同答案,争论十分激烈。接着,引发学生主动探究,得出结论:当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底边,即长相等时,拉动平行四边形成为长方形,其高变化了,面积相应增大了。教学中,学生感受到数学中的某些知识在我们生活实际中已经遇到过,但没有找到规律,我们可以运用经验,通过实践活动,把经验提炼为数学知识,这样就能在生活中学习数学,借以充实和改善自己的认知结构,提升自己的应用能力。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思维才有了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了动力;有了问题,才会有主动探究的愿望;有了问题,才会有创新和发现。因此,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善于围绕“数学问题”来展开,把学生置于问题之中,培养问题意识,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有效地激发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践的积极性,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动性,提高学生利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促进学生数学能力的发展。
(作者单位:福建省漳州市龙溪师范学校附属小学?摇责任编辑:王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