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应用题分析与解答是以种发展性思维,是素质教育的本质特征之一,一是人的思维活动中最为突出,最为宝贵的。这就需要引导学生發展自己,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培养和提高他们的思维品质,让他们对同一个问题作出易于他人的探索,对不同的问题作出质疑、探索、概括归纳为同一类问题来解决。本文以基本练习、对比练习、变式练习、多解练习、综合练习等分析、解答应用题为出发点,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变通性、正确性、可逆性、广阔性、创造性。
关键词:思维品质;变通性;可逆性;广阔性;创造性
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发展思维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别数学思维差异的一种相对的标志就是数学思维品质,在数学教学中如何进行素质教育教育,实际上就在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我在应用题练习中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有以下几点浅显认识。
1 基本练习,培养思维的变通性
应用题的基本练习,就是围绕一类问题的基本结构来设计的练习,让学生解答与课本例题类似的应用题,并引导学生理清思路,练习后组织学生讲评小结,例如:简单的“求平均数应用题”练习课上,我就先让学生解答以下三道基本题。
(1)植树节那天,五年级一班,第一小组植了19棵,第二小组植了18棵,第三小组植了24棵,第四小组植了23棵,平均每组植树多少棵?
(2)某车间共有8人,上午4小时生产零件140个,下午3小时生产零件100个,平均每人每天生产多少个?
(3)李敏三门功课的成绩分别是98分、95分、83分,平均每门功课多少分?
学生解答并说出每题的解题思路后,教师组织学生比较板书:
1植树:总棵树÷组数=平均每组植树的棵数
2生产零件:总个数÷人数=平均每人生产零件的个数
3功课成绩:总分÷门数=每门功课的平均分
基本数量关系:总数÷份数=平均数
通过学生的“想”思路,“说”方法,进一步掌握了基本的数量关系,使学生在探索中理解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培养思维的变通性。
2 对比练习,培养思维的正确性
俗话说:有比较,才有鉴别,在教学中对一些容易混淆的知识加以对比,在异中求同,同中求异,抓住实质弄清区别。
如:有50吨煤,用去1/4吨,还剩多少吨?
有50吨媒,用去1/4,还剩多少吨?
一字之差给学生的思维造成混乱,通过对比练习,使学生正确理解了实际量和分率的区别,理清解题思路,掌握解题方法,培养学生思维的正确性。
3 变式练习,培养思维的可逆性
变式练习是指知识的本质特征不变,而形式多变的练习,在应用题教学中,常用变换条件与问题的方式来设计,例如:
(1)甲、乙两车同时从两地相对开出,3小时相遇,甲车每小时行36千米,乙车每小时行44千米,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2)甲、乙两车分别从相距240千米的两地相对开出。甲车每小时行3千米,乙车每小时行44千米,几小时后两车相遇?
(3)甲、乙两车分别从相距240千米的两地相对开出。3小时后两车相遇,甲车每小时行36千米,乙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显然以上三题是根据:
(甲车的速度+乙车的速度)×相遇时间=总路程
速度和×相遇时间=总路程
这样的关系式,从不同的思维角度来设计的,第(1)题直接运用关系式,“顺向”思考,而(2)(3)题由基本关系式“逆向”思考。通过这样的练习,不仅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掌握基本数量关系,而且培养学生思维的可逆性。
4 多解练习,培养思维的广阔性
一题多解是让学生学会对一个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去分析,会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下题为例,红光造纸厂开展增产节约运动,每天节约用煤1.44吨,如果3千克煤可供发电7.5千瓦时,每天节约的煤可供发电多少?(你能想出几种解法)
解法一:正归一 7.5×3×1400
解法二:反归一 1400÷(3÷7.5)
解法三:倍比法 7.5×(1400÷3)
解法四:分数解法 7.5÷1400/3
解法五:此例,设每天节约煤可供发电x千瓦时,则有1400/x =3/7.5
这样,通过一题多解,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采用不同的方法,多方位地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使学生思考问题的起点、过程以及结论都具有灵活性。这样教学不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学习兴趣,还沟通了知识间的联系,发展了学生的智力,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5 综合练习,培养思维的创造性
综合练习,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结合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的思维创造性,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
一个学生的家离学校有3千米,他每天早晨骑自行车上学,以每小时5千米的速度行走,恰好准时到校。一天早晨,因为逆风,开始的1千米,他以每小时10千米的速度骑行,剩下的2千米,他应以怎样的速度行进才能准时到校?
从题目分析看这一题并不能直接应用基本数量关系式,而是要用打破常规的方法解答:2÷(3÷15-1÷10)。通过综合练习,既进一步巩固了新旧知识,加强了新旧知识的横向联系,又提高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充发挥了学生的潜力,鼓励学生积极动脑,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在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教师应采用启发式教育方式,精心设计问题情境,以多角度的“设问”“质疑”开路,在常题中“设疑”,养成学生多思善问的好习惯,从而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提高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孕育他们的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一条重要途径。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安家中心小学)
关键词:思维品质;变通性;可逆性;广阔性;创造性
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发展思维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别数学思维差异的一种相对的标志就是数学思维品质,在数学教学中如何进行素质教育教育,实际上就在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我在应用题练习中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有以下几点浅显认识。
1 基本练习,培养思维的变通性
应用题的基本练习,就是围绕一类问题的基本结构来设计的练习,让学生解答与课本例题类似的应用题,并引导学生理清思路,练习后组织学生讲评小结,例如:简单的“求平均数应用题”练习课上,我就先让学生解答以下三道基本题。
(1)植树节那天,五年级一班,第一小组植了19棵,第二小组植了18棵,第三小组植了24棵,第四小组植了23棵,平均每组植树多少棵?
(2)某车间共有8人,上午4小时生产零件140个,下午3小时生产零件100个,平均每人每天生产多少个?
(3)李敏三门功课的成绩分别是98分、95分、83分,平均每门功课多少分?
学生解答并说出每题的解题思路后,教师组织学生比较板书:
1植树:总棵树÷组数=平均每组植树的棵数
2生产零件:总个数÷人数=平均每人生产零件的个数
3功课成绩:总分÷门数=每门功课的平均分
基本数量关系:总数÷份数=平均数
通过学生的“想”思路,“说”方法,进一步掌握了基本的数量关系,使学生在探索中理解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培养思维的变通性。
2 对比练习,培养思维的正确性
俗话说:有比较,才有鉴别,在教学中对一些容易混淆的知识加以对比,在异中求同,同中求异,抓住实质弄清区别。
如:有50吨煤,用去1/4吨,还剩多少吨?
有50吨媒,用去1/4,还剩多少吨?
一字之差给学生的思维造成混乱,通过对比练习,使学生正确理解了实际量和分率的区别,理清解题思路,掌握解题方法,培养学生思维的正确性。
3 变式练习,培养思维的可逆性
变式练习是指知识的本质特征不变,而形式多变的练习,在应用题教学中,常用变换条件与问题的方式来设计,例如:
(1)甲、乙两车同时从两地相对开出,3小时相遇,甲车每小时行36千米,乙车每小时行44千米,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2)甲、乙两车分别从相距240千米的两地相对开出。甲车每小时行3千米,乙车每小时行44千米,几小时后两车相遇?
(3)甲、乙两车分别从相距240千米的两地相对开出。3小时后两车相遇,甲车每小时行36千米,乙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显然以上三题是根据:
(甲车的速度+乙车的速度)×相遇时间=总路程
速度和×相遇时间=总路程
这样的关系式,从不同的思维角度来设计的,第(1)题直接运用关系式,“顺向”思考,而(2)(3)题由基本关系式“逆向”思考。通过这样的练习,不仅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掌握基本数量关系,而且培养学生思维的可逆性。
4 多解练习,培养思维的广阔性
一题多解是让学生学会对一个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去分析,会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下题为例,红光造纸厂开展增产节约运动,每天节约用煤1.44吨,如果3千克煤可供发电7.5千瓦时,每天节约的煤可供发电多少?(你能想出几种解法)
解法一:正归一 7.5×3×1400
解法二:反归一 1400÷(3÷7.5)
解法三:倍比法 7.5×(1400÷3)
解法四:分数解法 7.5÷1400/3
解法五:此例,设每天节约煤可供发电x千瓦时,则有1400/x =3/7.5
这样,通过一题多解,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采用不同的方法,多方位地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使学生思考问题的起点、过程以及结论都具有灵活性。这样教学不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学习兴趣,还沟通了知识间的联系,发展了学生的智力,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5 综合练习,培养思维的创造性
综合练习,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结合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的思维创造性,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
一个学生的家离学校有3千米,他每天早晨骑自行车上学,以每小时5千米的速度行走,恰好准时到校。一天早晨,因为逆风,开始的1千米,他以每小时10千米的速度骑行,剩下的2千米,他应以怎样的速度行进才能准时到校?
从题目分析看这一题并不能直接应用基本数量关系式,而是要用打破常规的方法解答:2÷(3÷15-1÷10)。通过综合练习,既进一步巩固了新旧知识,加强了新旧知识的横向联系,又提高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充发挥了学生的潜力,鼓励学生积极动脑,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在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教师应采用启发式教育方式,精心设计问题情境,以多角度的“设问”“质疑”开路,在常题中“设疑”,养成学生多思善问的好习惯,从而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提高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孕育他们的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一条重要途径。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安家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