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教学侧重的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如何恰到好处地融合在语文课堂教学当中,教师课前针对教学大纲的创新设计是关键环节,课堂上因材施教的多角度实施步骤乃重要途径,课后激发学生兴趣的创新作业设计为巩固延伸知识点打下了扎实的基础,让扩散思维设计贯穿在语文教学的整个过程当中,势必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为扎根在一线的语文教师,我在不断循环往复的教学中寻觅着新的教学方法,让“新鲜的血液”不断输入自己的大脑,再导入学生的智慧之中。
初一语文上册中有美国作家莫顿.亨特的《走一步 再走一步》,这是一篇内容较简单的叙事散文:遇险-脱险-感悟。为了让学生学得有兴趣、有收获,我在课前备课上下功夫,最终觅得了切入点:多角度设计。于是参考大纲要求,我设定了三个学习目标:1、多角度复述故事情节,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2、多角度阅读人物形象,加深对人物性格的把握;;3.多角度探究课文主题,加深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多角度复述课文情节,是在学生非常熟悉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变换角度,分别让学生“以内德为第一人称来叙述事情的起因;以杰里为第一人称来叙述莫顿爬悬崖陷入困境的經过;以父亲为第一人称来叙述莫顿爬下悬崖,摆脱困境的经过;以莫顿为第一人称来谈谈事后的感受”。这一环节的实施因学生还不太熟悉课文,而时间又仓促导致复述不成功,我马上变了授课内容,改为分角色表演课文情节,结果学生兴趣大增,小组轮流展示,最后又每组推荐一个最佳表演者合演了由“我”、母亲、父亲、内德、杰里等人物组成的遇险脱险环节,大大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最后让最佳角色分别以第一人称来复述规定的内容,效果出奇的良好,学生感同身受的多角度复述掀起了课堂的高潮。
多角度分析人物形象。让学生小组讨论,从文本中探究,运用“我从文中的哪些语句看出了哪个人物的哪些性格特点”形式来讨论并展示,经过小组成员的协商,不同小组的争执最后达成了共识:父亲:教子有方,循循善诱;母亲:疼爱儿子,溺爱有加;“我”胆小懦弱,又渴望勇敢;杰里:关心帮助我,是真正的朋友;内德:取笑我,淘气过度,但不是坏孩子。学生的讨论、分歧、争执再次掀起了课堂的高潮。
多角度探究文章主题。文章结尾感悟部分告诉学生: 在人生道路上,不管面对怎样的艰难险阻,只要把大困难分解为小困难,一个一个地认真地解决小困难,终将战胜巨大的困难,赢得最后的胜利。我顺势启发学生:文章仅仅是告诉我们遭遇困境如何脱险吗?结合本课的学习你从中还感悟到了哪些关于成长的道理?学生思考片刻后,立即就答出了许多关于亲情、友情、恐惧、孤独、淘气,目标、成功等角度的独到感悟,我就让他们当堂写一段抒情议论性的文字,谈谈自己的看法,学生深情的朗读,又一次掀起了课堂的高潮。顺利完成了本课三个多角度探究的学习目标。
除此之外,蒲松龄的《狼》也可以多角度分析,如:从本文的整体倾向看主要是写人还是写狼?(标题、行文、结尾议论都可以得知主要是写狼);作者嘲讽的仅仅的恶狼吗?(像狼一样的恶人);多角度谈谈你得到的启示?(A:一切像狼一样的恶人都是以害人始,以害己终,最后的下场是自取灭亡;B:人有狼所没有的智慧、勇气和力量,人能够战胜狼及像狼一样的恶势力;C:对待像狼一样的恶人,必须识破假象,并且不存幻想,勇于斗争;D:除恶务尽,要像屠户并毙两狼,不留后患.....…….)。
可见教师课前的深入备课和课上的灵活引导是关键,利用文本中的工具性资源把人文性巧妙地穿插在课堂之中,让学生不仅学到了书本知识,而且多角度探究激发了学习兴趣,提升了学习能力,陶冶了情操,让学生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这样一想,我们就会发现初中语文课本中的好多文章都可以鼓励引导学生去多角度探究发现,把语文和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让理性和智慧成为学生求知成长路上的主旋律。
教育家施瓦布指出:“如果要学生学习科学的方法,那么有什么学习比通过积极地投入到探究的过程中去更好呢?”这句话对教育中的探究性学习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学生应该用探究的方式多角度地去学习课本内容,并学会与生活相互关联,多多领略大语文世界的魅力,这样才能适应时代的脚步,培育出新时代的骄子。
作为扎根在一线的语文教师,我在不断循环往复的教学中寻觅着新的教学方法,让“新鲜的血液”不断输入自己的大脑,再导入学生的智慧之中。
初一语文上册中有美国作家莫顿.亨特的《走一步 再走一步》,这是一篇内容较简单的叙事散文:遇险-脱险-感悟。为了让学生学得有兴趣、有收获,我在课前备课上下功夫,最终觅得了切入点:多角度设计。于是参考大纲要求,我设定了三个学习目标:1、多角度复述故事情节,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2、多角度阅读人物形象,加深对人物性格的把握;;3.多角度探究课文主题,加深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多角度复述课文情节,是在学生非常熟悉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变换角度,分别让学生“以内德为第一人称来叙述事情的起因;以杰里为第一人称来叙述莫顿爬悬崖陷入困境的經过;以父亲为第一人称来叙述莫顿爬下悬崖,摆脱困境的经过;以莫顿为第一人称来谈谈事后的感受”。这一环节的实施因学生还不太熟悉课文,而时间又仓促导致复述不成功,我马上变了授课内容,改为分角色表演课文情节,结果学生兴趣大增,小组轮流展示,最后又每组推荐一个最佳表演者合演了由“我”、母亲、父亲、内德、杰里等人物组成的遇险脱险环节,大大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最后让最佳角色分别以第一人称来复述规定的内容,效果出奇的良好,学生感同身受的多角度复述掀起了课堂的高潮。
多角度分析人物形象。让学生小组讨论,从文本中探究,运用“我从文中的哪些语句看出了哪个人物的哪些性格特点”形式来讨论并展示,经过小组成员的协商,不同小组的争执最后达成了共识:父亲:教子有方,循循善诱;母亲:疼爱儿子,溺爱有加;“我”胆小懦弱,又渴望勇敢;杰里:关心帮助我,是真正的朋友;内德:取笑我,淘气过度,但不是坏孩子。学生的讨论、分歧、争执再次掀起了课堂的高潮。
多角度探究文章主题。文章结尾感悟部分告诉学生: 在人生道路上,不管面对怎样的艰难险阻,只要把大困难分解为小困难,一个一个地认真地解决小困难,终将战胜巨大的困难,赢得最后的胜利。我顺势启发学生:文章仅仅是告诉我们遭遇困境如何脱险吗?结合本课的学习你从中还感悟到了哪些关于成长的道理?学生思考片刻后,立即就答出了许多关于亲情、友情、恐惧、孤独、淘气,目标、成功等角度的独到感悟,我就让他们当堂写一段抒情议论性的文字,谈谈自己的看法,学生深情的朗读,又一次掀起了课堂的高潮。顺利完成了本课三个多角度探究的学习目标。
除此之外,蒲松龄的《狼》也可以多角度分析,如:从本文的整体倾向看主要是写人还是写狼?(标题、行文、结尾议论都可以得知主要是写狼);作者嘲讽的仅仅的恶狼吗?(像狼一样的恶人);多角度谈谈你得到的启示?(A:一切像狼一样的恶人都是以害人始,以害己终,最后的下场是自取灭亡;B:人有狼所没有的智慧、勇气和力量,人能够战胜狼及像狼一样的恶势力;C:对待像狼一样的恶人,必须识破假象,并且不存幻想,勇于斗争;D:除恶务尽,要像屠户并毙两狼,不留后患.....…….)。
可见教师课前的深入备课和课上的灵活引导是关键,利用文本中的工具性资源把人文性巧妙地穿插在课堂之中,让学生不仅学到了书本知识,而且多角度探究激发了学习兴趣,提升了学习能力,陶冶了情操,让学生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这样一想,我们就会发现初中语文课本中的好多文章都可以鼓励引导学生去多角度探究发现,把语文和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让理性和智慧成为学生求知成长路上的主旋律。
教育家施瓦布指出:“如果要学生学习科学的方法,那么有什么学习比通过积极地投入到探究的过程中去更好呢?”这句话对教育中的探究性学习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学生应该用探究的方式多角度地去学习课本内容,并学会与生活相互关联,多多领略大语文世界的魅力,这样才能适应时代的脚步,培育出新时代的骄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