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下物理课堂教学探讨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angdunpiw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对课程改革的思考逐渐趋于理性,越来越关注课堂的教学效果。我认为要有良好的课堂效果,关键在于对课堂的设计,在明确了教学重难点之后,要梳理和构建课堂教学线索,将看似散乱的知识点串联起来,使课堂教学活动成为一个整体,实现课堂教学从“点、线、面”到“立体”的跨越,因此设计好一堂课是非常重要的。经过几年的新课程教学经验,我总结了一些有效的物理课堂教学方法,与同行分享。
  一、认真研读《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依据对未来社会公民的科学素养的培养和学生的需要,从学生发展的角度确立了三个目标维度,它规定了学习本课程所要达到的最基本的要求,这是教学设计的核心参考依据。《课程标准》从知识与技能、過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提出了哪些具体要求,需要达到什么程度,只有认真研读《课程标准》,才能准确把握。在认真研读《课程标准》的同时,又不能拘泥于其中,《课程标准》仅仅规定了学习本课程的所要达到的基本要求,具体的教学过程还要受地域、环境、学生的能力水平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实际操作中的内容比《课程标准》中的内容要丰富些。
  二、课前的准备
  1.学生的准备
  在以前的教学中也要求学生预习,但由于缺乏正确的认识和指导,学生的预习只是停留在对课本的简单浏览上,没有深入探究,到了课上,只是照方抓药,其结果是,大多数学生只是看到了表象,对物理知识的本质知之甚少。自新课程实施以来,我设计了行之有效的预习报告,以便在课上有效地探索。预习报告的形式灵活多样,如在实验教学中,可以设计成为表格形式,这样可减少书写量,也可使实验的程序、关键环节、细节之处一目了然。
  2.教师的准备。
  教师的准备就是备课。如何备课是摆在我们面前非常现实又不可避免的问题。以前的备课,教师考虑的是如何有效地控制学生,如何能把内容设计课更全面,讲得更清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认认真真地听;如何使问题的答案更准确、更完善,以便上课时一一告诉学生,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而新课程下的科学备课,教师要成为促进学生学习的设计者。要做到五点:一备学生。分析学情,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能力水平、学习心态和内在潜力,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以学定教,恰到好处地处理好必修和选修的关系,不能越位。二备课程,即整合课程资源。以前我们只把教材作为课程资源,而忽视了对其他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其实,与学科知识相联系的生活经验,以及生产生活中的一些自然现象,与科学技术新进展及其他学科知识相互渗透的知识素材,都是新型的课程资源,甚至教学过程中的生成性问题也是重要的物理课程资源,要善于开发利用。三备方法。也就是指在备课过程中,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思考采取什么样的教学策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更有效,善于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重视活动过程的设计。四备情境。善于创设思维情境、活动情境、媒体情境,善于使学生在一个宽松、和谐、民主的氛围中张扬个性。五备自己。新课程强调教师的自我反思,只有敢于否定自己、质疑自己,才能超越自我。建立在个人备课基础上的集体备课可以相互交流、探讨教法、切磋技艺,发挥群体优势,做到资源共享,从而共同提高。
  三、教学策略的实施
  实现学生的有效学习,教师要先做到有效教学,用合理的时间和精力投入,使学生获得高的学习价值,克服课堂上的“做秀”,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在课堂中要积极引导、启发学生积极、主动、创造性地学习,需把握好三要素:其一,强调学习的状态。学生处于什么状态时学习最佳?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朱熹讲:“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即让学生处于想思、想学的状态。其二,需要掌握启发的要领。要善于引导而不是强迫,这样师生关系才和谐;要善于鼓励而不是压制,这样学生才能学得轻松、愉快;要善于启发而不代替学生思维,这样学生才能独立思考,有创新。其三,需要把握时机,在学生产生困惑和悬念时,激起学生的求知欲。
  四、用多元化的习题来夯实教学成果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物理习题教学的目标、维度、功能都在悄然地发生着变化,学生完成习题不只是为了检查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更是主动学习、主动建构的实践活动。不仅如此,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用物理原理概念及物理科学方法解决问题已经成为新课程教学完成习题所承载的功能。以提高学生升学应试能力为唯一价值取向的“题海战术”已经不能适应新课程的需要,应该摒弃,但摒弃“题海战术”不等于不要习题,不要应试,而是要寻求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发展应试能力的最佳结合点。应该看到,近几年的中高考试题,不仅注重考查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而且关注科学技术、社会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这和课程目标是统一的。因此教师在选题时,要突出“新材料、新情境、新设计”,要和生产、生活、科技、社会、环境紧密联系,兼顾开放性、探究性和前沿性,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五、注重课堂的结尾
  课堂的结尾是一门艺术。传统的归纳总结式结尾,是教师在课堂的最后几分钟,用寥寥数语勾勒出本节课的知识全貌,目的是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全面、系统的了解。“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课程物理课堂结尾,应能够使学生终身受益,内容不是具体的物理知识,而是影响他们的思维方式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具有物理学特点的认识论和方法论。课堂结尾重在引导学生进行如下反思:这节课解决问题的逻辑顺序是什么?问题与所学知识之间有什么联系?各知识的意义要点之间有什么联系?使学生将所学的个具体知识和相关背景经验联系起来,与探索中的各种事实资料相联系起来,和具体的知识背后的观念联系起来。
  总之,教师要转变自己的教学方式,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掌握有效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改变学习方式,在教与学的互动中与学生共同提升和发展。
其他文献
摘 要: 愉快学习可以让学生保持较高的学习兴趣,而不是让学习成为他们的一种负担。在计算机教学中,教师要注意精讲多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合理安排课程设置比例,并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设备,让个性化的作业、考试代替学生的学习负担。  关键词: 计算机教学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职业学校计算机教学与其他学科相比有很大区别。计算机教学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学生的年龄特
摘 要: 本文阐述了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和发展、思想品德的教育,以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并探讨了中小学体育教育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与途径问题。  关键词: 中小学体育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 意义 方法与途径    1.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青少年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和发展、思想品德的教育,
摘 要: 目前很多中等职业学校的电子专业都开设了电子CAD课程。但有些学生在学习该课程时觉得有些难度,其原因并不是因为这门功课难学,而是电子专业学生基础知识不足。要熟练运用电子CAD软件设计出一块高品质的印制电路板不是容易的事,除了学好电子CAD教材上的内容外,还有一些电子基础知识是必须掌握的,这些在教学中要引起充分重视。  关键词: 电子基础 教学方法 电子CAD    一、引言  计算机辅助设
摘 要: 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动力,是激发创造力的必要条件。在计算机教学中,为让学生从学习中寻找快乐,体验快乐,把学习变成充满乐趣的过程,变压力学习为兴趣学习,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教师要从问题的引入和学习活动的设计上下功夫。引入主题,开放自主、生动活泼的学习活动,是引导学生直接学习兴趣的关键因素。  关键词: 計算机教学 学习兴趣 培养方法    为适应时代的发展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对计算
中学历史课的教学任务主要是讲授知识、培养能力,进行思想教育。那么如何完成这一教学任务呢?我认为,在历史课堂教学中,体现“以人为本”,精讲多练,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学活动是教师与学生间的双边活动,它要求达到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有效统一。教师在课前要对教材进行合理的加工和重新组织,以便将教材内容转变成学生最易吸收的知识;在课堂上要进行系统的讲授,力求做到“精讲”
摘 要: 作者于2010年8月以调研小组成员的身份参观了山河智能股份有限公司,并与株洲南车集团的员工进行座谈,共同进行调研,分析了现代企业对中职数控专业用人方面。  关键词: 中职数控专业 企业用人 现状 建议    一、调研目的  通过对山河智能股份有限公司的调查研究,了解企业对数控技术人才的需求,中职毕业生在厂就业所需的职业能力;收集数控车操作工这个岗位人员的具体工作任务;了解企业当中零件的加
摘 要: 在中师及中学历史教学中,仍然存在着重教轻学、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陋习。这种错误的思想和做法不仅无能低效,而且误人误教。要从根本上调动和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文章认为,教师首先要在思想上牢牢树立两种观念:一是突出学生主体,二是强化问题意识。  关键词: 中师历史教学 学生主体 问题意识 教师主导    我多年从事教育心理学的教学工作,近年兼任历史教学,通过多次听课评课,对于师范学校历史教
心理学上把已获得的知识、情感和态度对后续学习活动的影响,或者后续学习活动对先前学习活动的影响称为学习迁移。学习之间的影响有促进和干扰之分,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促进作用的称为正迁移,起干扰或抑制作用的称为逆向迁移或负迁移。教师应遵循促进学习迁移的教学原则,尽量引导正迁移,减少或杜绝逆向迁移,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运用。  一、知识逆向迁移的现象和原因  知识逆向迁移的产生,主要是由于学生不能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