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对课程改革的思考逐渐趋于理性,越来越关注课堂的教学效果。我认为要有良好的课堂效果,关键在于对课堂的设计,在明确了教学重难点之后,要梳理和构建课堂教学线索,将看似散乱的知识点串联起来,使课堂教学活动成为一个整体,实现课堂教学从“点、线、面”到“立体”的跨越,因此设计好一堂课是非常重要的。经过几年的新课程教学经验,我总结了一些有效的物理课堂教学方法,与同行分享。
一、认真研读《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依据对未来社会公民的科学素养的培养和学生的需要,从学生发展的角度确立了三个目标维度,它规定了学习本课程所要达到的最基本的要求,这是教学设计的核心参考依据。《课程标准》从知识与技能、過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提出了哪些具体要求,需要达到什么程度,只有认真研读《课程标准》,才能准确把握。在认真研读《课程标准》的同时,又不能拘泥于其中,《课程标准》仅仅规定了学习本课程的所要达到的基本要求,具体的教学过程还要受地域、环境、学生的能力水平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实际操作中的内容比《课程标准》中的内容要丰富些。
二、课前的准备
1.学生的准备
在以前的教学中也要求学生预习,但由于缺乏正确的认识和指导,学生的预习只是停留在对课本的简单浏览上,没有深入探究,到了课上,只是照方抓药,其结果是,大多数学生只是看到了表象,对物理知识的本质知之甚少。自新课程实施以来,我设计了行之有效的预习报告,以便在课上有效地探索。预习报告的形式灵活多样,如在实验教学中,可以设计成为表格形式,这样可减少书写量,也可使实验的程序、关键环节、细节之处一目了然。
2.教师的准备。
教师的准备就是备课。如何备课是摆在我们面前非常现实又不可避免的问题。以前的备课,教师考虑的是如何有效地控制学生,如何能把内容设计课更全面,讲得更清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认认真真地听;如何使问题的答案更准确、更完善,以便上课时一一告诉学生,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而新课程下的科学备课,教师要成为促进学生学习的设计者。要做到五点:一备学生。分析学情,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能力水平、学习心态和内在潜力,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以学定教,恰到好处地处理好必修和选修的关系,不能越位。二备课程,即整合课程资源。以前我们只把教材作为课程资源,而忽视了对其他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其实,与学科知识相联系的生活经验,以及生产生活中的一些自然现象,与科学技术新进展及其他学科知识相互渗透的知识素材,都是新型的课程资源,甚至教学过程中的生成性问题也是重要的物理课程资源,要善于开发利用。三备方法。也就是指在备课过程中,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思考采取什么样的教学策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更有效,善于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重视活动过程的设计。四备情境。善于创设思维情境、活动情境、媒体情境,善于使学生在一个宽松、和谐、民主的氛围中张扬个性。五备自己。新课程强调教师的自我反思,只有敢于否定自己、质疑自己,才能超越自我。建立在个人备课基础上的集体备课可以相互交流、探讨教法、切磋技艺,发挥群体优势,做到资源共享,从而共同提高。
三、教学策略的实施
实现学生的有效学习,教师要先做到有效教学,用合理的时间和精力投入,使学生获得高的学习价值,克服课堂上的“做秀”,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在课堂中要积极引导、启发学生积极、主动、创造性地学习,需把握好三要素:其一,强调学习的状态。学生处于什么状态时学习最佳?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朱熹讲:“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即让学生处于想思、想学的状态。其二,需要掌握启发的要领。要善于引导而不是强迫,这样师生关系才和谐;要善于鼓励而不是压制,这样学生才能学得轻松、愉快;要善于启发而不代替学生思维,这样学生才能独立思考,有创新。其三,需要把握时机,在学生产生困惑和悬念时,激起学生的求知欲。
四、用多元化的习题来夯实教学成果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物理习题教学的目标、维度、功能都在悄然地发生着变化,学生完成习题不只是为了检查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更是主动学习、主动建构的实践活动。不仅如此,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用物理原理概念及物理科学方法解决问题已经成为新课程教学完成习题所承载的功能。以提高学生升学应试能力为唯一价值取向的“题海战术”已经不能适应新课程的需要,应该摒弃,但摒弃“题海战术”不等于不要习题,不要应试,而是要寻求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发展应试能力的最佳结合点。应该看到,近几年的中高考试题,不仅注重考查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而且关注科学技术、社会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这和课程目标是统一的。因此教师在选题时,要突出“新材料、新情境、新设计”,要和生产、生活、科技、社会、环境紧密联系,兼顾开放性、探究性和前沿性,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五、注重课堂的结尾
课堂的结尾是一门艺术。传统的归纳总结式结尾,是教师在课堂的最后几分钟,用寥寥数语勾勒出本节课的知识全貌,目的是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全面、系统的了解。“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课程物理课堂结尾,应能够使学生终身受益,内容不是具体的物理知识,而是影响他们的思维方式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具有物理学特点的认识论和方法论。课堂结尾重在引导学生进行如下反思:这节课解决问题的逻辑顺序是什么?问题与所学知识之间有什么联系?各知识的意义要点之间有什么联系?使学生将所学的个具体知识和相关背景经验联系起来,与探索中的各种事实资料相联系起来,和具体的知识背后的观念联系起来。
总之,教师要转变自己的教学方式,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掌握有效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改变学习方式,在教与学的互动中与学生共同提升和发展。
一、认真研读《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依据对未来社会公民的科学素养的培养和学生的需要,从学生发展的角度确立了三个目标维度,它规定了学习本课程所要达到的最基本的要求,这是教学设计的核心参考依据。《课程标准》从知识与技能、過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提出了哪些具体要求,需要达到什么程度,只有认真研读《课程标准》,才能准确把握。在认真研读《课程标准》的同时,又不能拘泥于其中,《课程标准》仅仅规定了学习本课程的所要达到的基本要求,具体的教学过程还要受地域、环境、学生的能力水平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实际操作中的内容比《课程标准》中的内容要丰富些。
二、课前的准备
1.学生的准备
在以前的教学中也要求学生预习,但由于缺乏正确的认识和指导,学生的预习只是停留在对课本的简单浏览上,没有深入探究,到了课上,只是照方抓药,其结果是,大多数学生只是看到了表象,对物理知识的本质知之甚少。自新课程实施以来,我设计了行之有效的预习报告,以便在课上有效地探索。预习报告的形式灵活多样,如在实验教学中,可以设计成为表格形式,这样可减少书写量,也可使实验的程序、关键环节、细节之处一目了然。
2.教师的准备。
教师的准备就是备课。如何备课是摆在我们面前非常现实又不可避免的问题。以前的备课,教师考虑的是如何有效地控制学生,如何能把内容设计课更全面,讲得更清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认认真真地听;如何使问题的答案更准确、更完善,以便上课时一一告诉学生,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而新课程下的科学备课,教师要成为促进学生学习的设计者。要做到五点:一备学生。分析学情,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能力水平、学习心态和内在潜力,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以学定教,恰到好处地处理好必修和选修的关系,不能越位。二备课程,即整合课程资源。以前我们只把教材作为课程资源,而忽视了对其他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其实,与学科知识相联系的生活经验,以及生产生活中的一些自然现象,与科学技术新进展及其他学科知识相互渗透的知识素材,都是新型的课程资源,甚至教学过程中的生成性问题也是重要的物理课程资源,要善于开发利用。三备方法。也就是指在备课过程中,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思考采取什么样的教学策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更有效,善于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重视活动过程的设计。四备情境。善于创设思维情境、活动情境、媒体情境,善于使学生在一个宽松、和谐、民主的氛围中张扬个性。五备自己。新课程强调教师的自我反思,只有敢于否定自己、质疑自己,才能超越自我。建立在个人备课基础上的集体备课可以相互交流、探讨教法、切磋技艺,发挥群体优势,做到资源共享,从而共同提高。
三、教学策略的实施
实现学生的有效学习,教师要先做到有效教学,用合理的时间和精力投入,使学生获得高的学习价值,克服课堂上的“做秀”,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在课堂中要积极引导、启发学生积极、主动、创造性地学习,需把握好三要素:其一,强调学习的状态。学生处于什么状态时学习最佳?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朱熹讲:“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即让学生处于想思、想学的状态。其二,需要掌握启发的要领。要善于引导而不是强迫,这样师生关系才和谐;要善于鼓励而不是压制,这样学生才能学得轻松、愉快;要善于启发而不代替学生思维,这样学生才能独立思考,有创新。其三,需要把握时机,在学生产生困惑和悬念时,激起学生的求知欲。
四、用多元化的习题来夯实教学成果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物理习题教学的目标、维度、功能都在悄然地发生着变化,学生完成习题不只是为了检查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更是主动学习、主动建构的实践活动。不仅如此,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用物理原理概念及物理科学方法解决问题已经成为新课程教学完成习题所承载的功能。以提高学生升学应试能力为唯一价值取向的“题海战术”已经不能适应新课程的需要,应该摒弃,但摒弃“题海战术”不等于不要习题,不要应试,而是要寻求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发展应试能力的最佳结合点。应该看到,近几年的中高考试题,不仅注重考查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而且关注科学技术、社会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这和课程目标是统一的。因此教师在选题时,要突出“新材料、新情境、新设计”,要和生产、生活、科技、社会、环境紧密联系,兼顾开放性、探究性和前沿性,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五、注重课堂的结尾
课堂的结尾是一门艺术。传统的归纳总结式结尾,是教师在课堂的最后几分钟,用寥寥数语勾勒出本节课的知识全貌,目的是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全面、系统的了解。“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课程物理课堂结尾,应能够使学生终身受益,内容不是具体的物理知识,而是影响他们的思维方式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具有物理学特点的认识论和方法论。课堂结尾重在引导学生进行如下反思:这节课解决问题的逻辑顺序是什么?问题与所学知识之间有什么联系?各知识的意义要点之间有什么联系?使学生将所学的个具体知识和相关背景经验联系起来,与探索中的各种事实资料相联系起来,和具体的知识背后的观念联系起来。
总之,教师要转变自己的教学方式,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掌握有效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改变学习方式,在教与学的互动中与学生共同提升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