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文教学只有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个性化发展为核心,才能实现教师作文教学个性化与学生习作个性化,才能唤起学生对习作的兴趣。
在实践中借助“人文性”思想武器,摒弃传统习作教学。让习作教学成为师生积极的生命互动,让学生“写自己想说的话”,“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自信”。
一、农村小学生习作现状
而作文教学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难点之一,老师怕教作文,学生怕写作文,学生对作文没有兴趣,是很普遍的现象。许多学生拿到作文题,首先想到的不是自己的生活、自身的经历、切身的感受,而是作文选。为何我们的学生没有感受到童年的乐趣,没有写作的欲望呢?
1、“假”——小学生作文缺乏真情实感
我们的不少学生写过假人假事假经历的“胡编式”作文,东拼西抄的“拼凑式”作文,全文照搬的“移植式”作文。这样的作文在我们农村学校很常见,这样不利于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也容易使学生养成懒惰、不细心观察、不认真思考的习惯,并对工具书有了一定的依赖性。有些同学虽然写的是真实的事,可是没有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思考,没有自己对事物的感受和认识,没有经过自己情感的撞击和参与,不是自我真情的流露和抒发。
2、“空”——小学生作文内容十分贫乏
不知道作文到底该怎么写,到底写成什么样才是好作文,对未知的恐惧而导致孩子们学出的作文极度空洞。
农村学生生活面窄、见识少、读的少,一觉无内容可写,二觉有货倒不出,更因为大多数农村学生从小就生活在一个闭塞的、循规导矩的小空间中,使得作文选材窄、内容浅、立意旧,没有城市儿童那种多视角、多立意的创造性思维,这就直接影响了学生的作文水平。
本来孩子嘴里最容易出直言,可我们学生的作文却失去了儿童化的语言,而带有成人化的腔调,无法如实体现他们的年龄特点、心里特征和童真童趣。
二、语文作文教学对策
1、走进生活,多做实用性习作训练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顺应儿童的天性,引导学生到语言与思维的“源头”──大自然、社会生活中去学习语文。“作文源于生活”,农村学生的生活像万花筒一样多姿多彩,既有捕鱼捉鸟的乐趣,春耕秋收的忙碌与喜悦,又有丰富多彩的风俗习惯及层出不穷的新闻趣事。“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2、活用事例,丰富习作内容
曾经有学生提出:“老师们总是让我们写真实发生的事,可是,我们身边怎么会老是发生那些有意思的事啊!我总觉得我身边发生的事很常见,很平淡无奇。”
经过长时间思考,我对学生作出了如下回答:
为了让我们的作文更加精彩,我们可以采用如下手法来对作文加以润色:一些值得纪念的事,在我身边的确有发生,可是老师让我写我的好朋友,不过他不是我的好朋友啊,真可惜,发生在他身上的事,我都不能写,如果让我写他的话,我能写很长。
没关系,那你就把发生在他身上的事,套用到你好朋友身上就行了啊。“那这不就是编造了么?”这不叫编造,事情真实发生过么?发生过。既然发生过,这就不是编造,我们只是通过这种方法,让我们的表述更方便一点而已。
3、注重积累,多阅读以提升语文素养
积累是写作的开始,阅读和写作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让孩子们适当读一些适合他们年龄的读物是非常必要的。但作文书的阅读不是真正的阅读,班级有很多的家长给他们的孩子买了优秀作文选,少则一本,多的三四本,认为多读作文选就能够模仿优秀的作文,写出优秀的文章,我们说模仿是可以的,但是,长久单纯的模仿只能抑制孩子的想象思维能力,不利于他们的发展。”
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语文,最重要的阅读与积累,积累的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们要明白,这是一个潜移默化、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4、从模仿中创新
任何一种创新都离不开模仿,一切创新都是在模仿的基础上开始的。我们上语文课都会叫学生照着课文的句子来仿写。
比如: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桂林山水》一文中“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到映水中;桂林的山真险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
这真是优美的排比句型啊,不让学生积累和模仿实在太可惜了。学生上课时对着两段话也特别感兴趣,我只是稍微起了个头:“我们校门口的香樟树真……”学生立即兴致勃勃地接了下去:“我们校门口的香樟树真高啊,比我们的教学楼还高”,“我们校门口的香樟树真粗啊,我们三个人都围不过来”,“我们校门口的香樟树真威武啊,像两个卫兵一样守护这我们的校园”……
他们的发言让我叹为观止,各种词句一发不可收拾,真是才思泉涌啊。
我相信,孩子们有了这样的体验,比单纯的背诵、生搬硬套要好太多了吧!,在曾经学到过的句型,表达方式中,寄托自己的情感体验,用自己的语言改造、表达出来,这才叫学以致用。
在实践中借助“人文性”思想武器,摒弃传统习作教学。让习作教学成为师生积极的生命互动,让学生“写自己想说的话”,“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自信”。
一、农村小学生习作现状
而作文教学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难点之一,老师怕教作文,学生怕写作文,学生对作文没有兴趣,是很普遍的现象。许多学生拿到作文题,首先想到的不是自己的生活、自身的经历、切身的感受,而是作文选。为何我们的学生没有感受到童年的乐趣,没有写作的欲望呢?
1、“假”——小学生作文缺乏真情实感
我们的不少学生写过假人假事假经历的“胡编式”作文,东拼西抄的“拼凑式”作文,全文照搬的“移植式”作文。这样的作文在我们农村学校很常见,这样不利于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也容易使学生养成懒惰、不细心观察、不认真思考的习惯,并对工具书有了一定的依赖性。有些同学虽然写的是真实的事,可是没有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思考,没有自己对事物的感受和认识,没有经过自己情感的撞击和参与,不是自我真情的流露和抒发。
2、“空”——小学生作文内容十分贫乏
不知道作文到底该怎么写,到底写成什么样才是好作文,对未知的恐惧而导致孩子们学出的作文极度空洞。
农村学生生活面窄、见识少、读的少,一觉无内容可写,二觉有货倒不出,更因为大多数农村学生从小就生活在一个闭塞的、循规导矩的小空间中,使得作文选材窄、内容浅、立意旧,没有城市儿童那种多视角、多立意的创造性思维,这就直接影响了学生的作文水平。
本来孩子嘴里最容易出直言,可我们学生的作文却失去了儿童化的语言,而带有成人化的腔调,无法如实体现他们的年龄特点、心里特征和童真童趣。
二、语文作文教学对策
1、走进生活,多做实用性习作训练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顺应儿童的天性,引导学生到语言与思维的“源头”──大自然、社会生活中去学习语文。“作文源于生活”,农村学生的生活像万花筒一样多姿多彩,既有捕鱼捉鸟的乐趣,春耕秋收的忙碌与喜悦,又有丰富多彩的风俗习惯及层出不穷的新闻趣事。“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2、活用事例,丰富习作内容
曾经有学生提出:“老师们总是让我们写真实发生的事,可是,我们身边怎么会老是发生那些有意思的事啊!我总觉得我身边发生的事很常见,很平淡无奇。”
经过长时间思考,我对学生作出了如下回答:
为了让我们的作文更加精彩,我们可以采用如下手法来对作文加以润色:一些值得纪念的事,在我身边的确有发生,可是老师让我写我的好朋友,不过他不是我的好朋友啊,真可惜,发生在他身上的事,我都不能写,如果让我写他的话,我能写很长。
没关系,那你就把发生在他身上的事,套用到你好朋友身上就行了啊。“那这不就是编造了么?”这不叫编造,事情真实发生过么?发生过。既然发生过,这就不是编造,我们只是通过这种方法,让我们的表述更方便一点而已。
3、注重积累,多阅读以提升语文素养
积累是写作的开始,阅读和写作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让孩子们适当读一些适合他们年龄的读物是非常必要的。但作文书的阅读不是真正的阅读,班级有很多的家长给他们的孩子买了优秀作文选,少则一本,多的三四本,认为多读作文选就能够模仿优秀的作文,写出优秀的文章,我们说模仿是可以的,但是,长久单纯的模仿只能抑制孩子的想象思维能力,不利于他们的发展。”
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语文,最重要的阅读与积累,积累的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们要明白,这是一个潜移默化、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4、从模仿中创新
任何一种创新都离不开模仿,一切创新都是在模仿的基础上开始的。我们上语文课都会叫学生照着课文的句子来仿写。
比如: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桂林山水》一文中“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到映水中;桂林的山真险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
这真是优美的排比句型啊,不让学生积累和模仿实在太可惜了。学生上课时对着两段话也特别感兴趣,我只是稍微起了个头:“我们校门口的香樟树真……”学生立即兴致勃勃地接了下去:“我们校门口的香樟树真高啊,比我们的教学楼还高”,“我们校门口的香樟树真粗啊,我们三个人都围不过来”,“我们校门口的香樟树真威武啊,像两个卫兵一样守护这我们的校园”……
他们的发言让我叹为观止,各种词句一发不可收拾,真是才思泉涌啊。
我相信,孩子们有了这样的体验,比单纯的背诵、生搬硬套要好太多了吧!,在曾经学到过的句型,表达方式中,寄托自己的情感体验,用自己的语言改造、表达出来,这才叫学以致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