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艺术家陈可用两年时间完成了一个名为“和爸爸聊天才是正经事”的项目,通过以父亲为模特写生、对话,对往日事件的考察,以及对旧物的收集进行创作,并写下聊天札记。这不仅仅是她与父亲的一次长谈,更是一次由此及彼的感知。
我和爸爸已经很多年没有好好聊过天了,或者说,一次也没有。
童年时和父母之间爱的传递与其说是语言,不如说是一种模模糊糊的默契。爸爸不是那种特别爱说话的个性,虽然他是国画出身,但也从没强迫我学习彩墨,而是顺着我的兴趣,支持我学习绘画。印象最深刻的,小时候,他会陪着我一起做手工,蛋壳、风筝之类的。成年后,我是一个工作狂,整天陷在工作室里,爸爸本就沉默寡言,会手机上网之后总是盯着手机屏,我们就这样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用日常生活代替了沟通,似乎知道对方关心自己就够了。但这显然不够。老人的孤独感,中年的危机感,其实是需要述说的,但好像面对最亲的人却最难开口。
为了打破沉默,我计划了一个项目,名字就叫做“和爸爸聊天才是正经事”,请爸爸当模特,我一边绘制他的肖像一边和他聊天,再以聊天的内容和感受创作作品,主题是关于时间、生命、家庭等,这也是这个阶段思考最多的内容。家里人都觉得工作是第一位的,我就借着让爸爸给我做模特这样一个冠冕堂皇而又理所应当的理由,开始了这个项目。人到了一定年龄,其实挺渴望交流的。和爸爸聊天,就好像是他的生命又重新走了一遍。我知道爸爸身上有很多故事,他也曾尝试把这些经历用小说的方式写出来,他是个有表达欲的人。
每一次写生结束后,我记录下当天聊的话题、彼此的状态。在那儿我讲述了自己的家庭故事,或者说它并不限于我的家庭,是很多人的故事。
2017年1月2日,是北京雾霾最严重的日子,我第一次真正意义上坐下来,画爸爸。在进行准备工作的时候,他一直在看手机,招呼时才缓缓抬起头,一束光从头顶上方投下来,把鼻子和额头照亮了,眼睛落在了阴影里。这张脸熟悉得有些麻木,太多感情的滤片,像一道屏风,阻隔在我和这张“真实”的脸之间。小时候爸爸的脸是一家之主威严的脸,现在我成了家庭的枢纽,要扮演不同角色,只有在工作室独自—人时,才回到“本来的我”。爸爸脸上常浮现出担忧的表情,这让我莫名紧张,语速也加快了,絮叨着鸡毛蒜皮的小事。送走爸爸时,我不由为自己的态度而羞愧。
学生时代读到朱自清的《背影》时,还不能体会到其中的分量,等到身边父母已白发苍苍时再读,会有一种泪目的感觉。作品《背影》中的摇椅,被废弃在工作室对面许久,这次终于把它捡回工作室,细心擦拭,重新改装,好像在重新整理我与亲人、和周遭事物的关系。在聊天的过程中,每每想到父母对我的支持和付出,羞愧自己做得太少。
在《憩》之中,投射了我对童年家的回忆,那些回忆都是温暖让人放松的,好像可以躺在上面好好睡一觉。发出微弱黄光的灯泡、滴着水的衣服、潮湿屋角长出的蘑菇、收集在小盒子里的宝贝、夏日公园里绽放的荷花,这些回忆的碎片融合在断断续续的故事里,细节有时比梗概更重要。从一地鸡毛的生活中,我寻找创作的灵光一现,想消融生活与艺术的边界,也常常为它们的对立而烦恼。
我画《大金》与《青春》,都源自爸爸对他年轻时代的回忆。大金林场是爸爸第一份工作所在地,当时他刚初中毕业,在这儿度过了自己的青春期。聊天时,他多次提及林场的生活,绘声绘色描述了那里的景色、同工友们的友谊、林场里离奇的故事。在他看来,过去的生活是慢悠悠的,工作稳定,人们单纯,没有太多的物欲,也没有太多压力和焦虑,回头看觉得像黄金时代似的。时间过滤了伤痛,留在记忆里的青春总是熠熠生辉,令人怀恋的。基于他的回憶和我的想象,我将“真实”与虚构混合。
随着聊天的进行,我积攒了一批爸爸的肖像,有读书的,画画的,看手机的,发呆的,打盹的,我又翻出了他年轻时的照片,清秀的书生气面庞,虽是格式化的明朗微笑,底子却是有些失落与彷徨的。我挑选了几幅画成油画,与年老的爸爸肖像并置在一起,时间在同一张面孔上的流逝一目了然,作为血肉之躯,我们每个人都面临生命的四季,春生,夏长,秋收,冬萎。
聊天中,我和爸爸谈了很多不同的话题,他的青春时代、他的父母亲友、他的现况焦虑、他对艺术的看法。我努力做了一次倾听者而非说教者,也由此联想到自己的部分,因为血缘的关系,我们有许多相似的地方,敏感的性格、悲观主义、自负倔强,看他就像看自己,我也由此从他者的视角审视自己。这些聊天触发的感受、思绪、经验,变成了展览中其余绘画装置作品的来源。
时代轰隆隆向前,一切太快,和爸爸一样的内向也让我不太适应新的社交媒介,作品似乎是连接自我与外部世界最方便也最适合的通道了。每个人都在寻找这种连接,也都有自己独一无二的方式。生活又回到以前的轨道上,我们的聊天如飞鸿落在雪泥上的印迹;浅淡却清晰。
在聊天计划尾声,我画了《窗之一》,如同一首终曲,也记录了我对于整个项目的感受。艺术作品呈现给我们的,像是从一扇窗户往里看到的风景,你能看到别人的故事,自己的故事,很多时候我们也像庄周一样,不知道自己是谁,庄周还是蝴蝶,不知道哪个更真实,窗帘还是里面围绕的风景,因为我们身处风景中,所以很难知晓窗框外的世界。听爸爸的讲述,观察他的性格,他的人生,好像借助一面镜子反观自己,了解人生的渺小短暂,宇宙的广袤永恒。
就在这个项目在余德耀美术馆展出之前,爸爸意外摔伤了,他没能到现场去看这个我和他共同完成展览的展出。于是,和爸爸的聊天计划就这样完成了,我不知道我们是否又会回到沉默的状态,但彼此生命中的某个时间点还是就此被改写,接下来的一切也会发生轻微的变动。完成这个计划,对于我,是做了一件一直想做也怕以后没有机会做的事;对于爸爸的意义,我不能确切知道,但他的微信头像改成了展览中的一件绘画作品,我想,他也是满意的吧,这就是我们的交流方式。
陈可:和爸爸聊天才是正经事
时间:2018年12月22日- 2019年03月24日
地点:上海余德耀美术馆
我和爸爸已经很多年没有好好聊过天了,或者说,一次也没有。
童年时和父母之间爱的传递与其说是语言,不如说是一种模模糊糊的默契。爸爸不是那种特别爱说话的个性,虽然他是国画出身,但也从没强迫我学习彩墨,而是顺着我的兴趣,支持我学习绘画。印象最深刻的,小时候,他会陪着我一起做手工,蛋壳、风筝之类的。成年后,我是一个工作狂,整天陷在工作室里,爸爸本就沉默寡言,会手机上网之后总是盯着手机屏,我们就这样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用日常生活代替了沟通,似乎知道对方关心自己就够了。但这显然不够。老人的孤独感,中年的危机感,其实是需要述说的,但好像面对最亲的人却最难开口。
为了打破沉默,我计划了一个项目,名字就叫做“和爸爸聊天才是正经事”,请爸爸当模特,我一边绘制他的肖像一边和他聊天,再以聊天的内容和感受创作作品,主题是关于时间、生命、家庭等,这也是这个阶段思考最多的内容。家里人都觉得工作是第一位的,我就借着让爸爸给我做模特这样一个冠冕堂皇而又理所应当的理由,开始了这个项目。人到了一定年龄,其实挺渴望交流的。和爸爸聊天,就好像是他的生命又重新走了一遍。我知道爸爸身上有很多故事,他也曾尝试把这些经历用小说的方式写出来,他是个有表达欲的人。
每一次写生结束后,我记录下当天聊的话题、彼此的状态。在那儿我讲述了自己的家庭故事,或者说它并不限于我的家庭,是很多人的故事。
2017年1月2日,是北京雾霾最严重的日子,我第一次真正意义上坐下来,画爸爸。在进行准备工作的时候,他一直在看手机,招呼时才缓缓抬起头,一束光从头顶上方投下来,把鼻子和额头照亮了,眼睛落在了阴影里。这张脸熟悉得有些麻木,太多感情的滤片,像一道屏风,阻隔在我和这张“真实”的脸之间。小时候爸爸的脸是一家之主威严的脸,现在我成了家庭的枢纽,要扮演不同角色,只有在工作室独自—人时,才回到“本来的我”。爸爸脸上常浮现出担忧的表情,这让我莫名紧张,语速也加快了,絮叨着鸡毛蒜皮的小事。送走爸爸时,我不由为自己的态度而羞愧。
学生时代读到朱自清的《背影》时,还不能体会到其中的分量,等到身边父母已白发苍苍时再读,会有一种泪目的感觉。作品《背影》中的摇椅,被废弃在工作室对面许久,这次终于把它捡回工作室,细心擦拭,重新改装,好像在重新整理我与亲人、和周遭事物的关系。在聊天的过程中,每每想到父母对我的支持和付出,羞愧自己做得太少。
在《憩》之中,投射了我对童年家的回忆,那些回忆都是温暖让人放松的,好像可以躺在上面好好睡一觉。发出微弱黄光的灯泡、滴着水的衣服、潮湿屋角长出的蘑菇、收集在小盒子里的宝贝、夏日公园里绽放的荷花,这些回忆的碎片融合在断断续续的故事里,细节有时比梗概更重要。从一地鸡毛的生活中,我寻找创作的灵光一现,想消融生活与艺术的边界,也常常为它们的对立而烦恼。
我画《大金》与《青春》,都源自爸爸对他年轻时代的回忆。大金林场是爸爸第一份工作所在地,当时他刚初中毕业,在这儿度过了自己的青春期。聊天时,他多次提及林场的生活,绘声绘色描述了那里的景色、同工友们的友谊、林场里离奇的故事。在他看来,过去的生活是慢悠悠的,工作稳定,人们单纯,没有太多的物欲,也没有太多压力和焦虑,回头看觉得像黄金时代似的。时间过滤了伤痛,留在记忆里的青春总是熠熠生辉,令人怀恋的。基于他的回憶和我的想象,我将“真实”与虚构混合。
随着聊天的进行,我积攒了一批爸爸的肖像,有读书的,画画的,看手机的,发呆的,打盹的,我又翻出了他年轻时的照片,清秀的书生气面庞,虽是格式化的明朗微笑,底子却是有些失落与彷徨的。我挑选了几幅画成油画,与年老的爸爸肖像并置在一起,时间在同一张面孔上的流逝一目了然,作为血肉之躯,我们每个人都面临生命的四季,春生,夏长,秋收,冬萎。
聊天中,我和爸爸谈了很多不同的话题,他的青春时代、他的父母亲友、他的现况焦虑、他对艺术的看法。我努力做了一次倾听者而非说教者,也由此联想到自己的部分,因为血缘的关系,我们有许多相似的地方,敏感的性格、悲观主义、自负倔强,看他就像看自己,我也由此从他者的视角审视自己。这些聊天触发的感受、思绪、经验,变成了展览中其余绘画装置作品的来源。
时代轰隆隆向前,一切太快,和爸爸一样的内向也让我不太适应新的社交媒介,作品似乎是连接自我与外部世界最方便也最适合的通道了。每个人都在寻找这种连接,也都有自己独一无二的方式。生活又回到以前的轨道上,我们的聊天如飞鸿落在雪泥上的印迹;浅淡却清晰。
在聊天计划尾声,我画了《窗之一》,如同一首终曲,也记录了我对于整个项目的感受。艺术作品呈现给我们的,像是从一扇窗户往里看到的风景,你能看到别人的故事,自己的故事,很多时候我们也像庄周一样,不知道自己是谁,庄周还是蝴蝶,不知道哪个更真实,窗帘还是里面围绕的风景,因为我们身处风景中,所以很难知晓窗框外的世界。听爸爸的讲述,观察他的性格,他的人生,好像借助一面镜子反观自己,了解人生的渺小短暂,宇宙的广袤永恒。
就在这个项目在余德耀美术馆展出之前,爸爸意外摔伤了,他没能到现场去看这个我和他共同完成展览的展出。于是,和爸爸的聊天计划就这样完成了,我不知道我们是否又会回到沉默的状态,但彼此生命中的某个时间点还是就此被改写,接下来的一切也会发生轻微的变动。完成这个计划,对于我,是做了一件一直想做也怕以后没有机会做的事;对于爸爸的意义,我不能确切知道,但他的微信头像改成了展览中的一件绘画作品,我想,他也是满意的吧,这就是我们的交流方式。
陈可:和爸爸聊天才是正经事
时间:2018年12月22日- 2019年03月24日
地点:上海余德耀美术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