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今天的语文课,我们到底该怎么教?这似乎已经是模糊与清晰的问题。说模糊,是因为纷繁的教学模式让我们迷茫于教,沉重的教学压力让我们困惑于目标,复杂的社会现实让我们摇摆于方向;说清晰是因为语文课是文学的殿堂,文章闪烁着思想的光芒,凝聚语言的精华。本文以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孔子游春》为例,赏析其中的浓浓文化情怀。
一、赋予生命的温度
我们先来看下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的课堂。
师:孔子的身份是什么?
师:在弟子们心目中,孔子的身份是老师。孔子自己也说是老师。
师:是老师就要给学生上课。孔子的课堂在哪里?
师:孔子为弟子们精心准备的课文在哪里?……
阳光普照着大地,泗水河边桃红柳绿,草色青青,……和煦的轻风是他甜蜜的絮语……
师:这如痴如醉的课堂,这如诗如画的课堂,怎不让人心向往之。
王崧舟老师的教学可谓独树一帜,他把万世师表的孔子从神坛上请下来,回到贴着地气的杏坛。上课伊始,王老师分别从课文的前中后三个语段中拎出三个句子,一次又一次地确认孔子的身份——老师,一下子就拉近了学生与孔子的距离。老师要给学生上课,得有“课堂、课文、课题”。那么孔子给学生上课的课堂、课文、课题是什么呢?一石激起千层浪。问题问得很浅,却如点穴一般切中要害,切中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经验,找到相同的学习体验。王老师这么一问,课文重点段,学习重点、难点,如同剥笋一般,立马呈现在师生面前。没有繁枝缛节,没有拖泥带水。“课堂、课文、课题”这些通俗的说法,瞬间接通了孩子们的生活经验。《孔子游春》讲的是两千多年前的历史故事,但经王老师这么一问,仿佛这个故事就发生在孩子们身边。这样的课堂是有温度的。有生活的课堂有温度,有温度的课堂有生命。有生命的课堂才是鲜活的课堂,是充满生长的课堂。同时,我们再看王老师上课了的内容,抓住的句子无不闪现着生命的光泽。“阳光普照着大地,……”王老师上课的内容,也不是与教学脱节,早已把自身的魅力与教学内容融为一体。你看,他时而用宽手掌爱抚地推推孩子们过于低垂的额头;时而躬身笑眯眯地奔跑着给孩子们递话筒;每每请学生回答问题,也不忘说“你请”。这氤氲在课堂中的温馨,何尝不是对生命的一场洗礼与滋润?置身其中,如沐春风,生命涌动着拔节的声符。
二、深厚的文化底蕴
【精选片段,有删节】
生(读):水奔流不息,是哺育一切生灵的乳汁,它好像有德行。我想起了《长江之歌》,你从雪山走来……哺育华夏儿女……
师:孔子对水的感激,是落叶对大地的感激,是小溪对海洋的感激,是鸟儿对蓝天的感激,是游子对故土的感激。
生:水穿山岩……它好像有志向。从这一句,我想到了“水滴石穿”,“滴水穿石”,它有坚持不懈的品质。
生:我想到了一句——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用来形容水也合适,水有志向。
生:我来谈谈这一句——万物入水,必能荡涤污垢,它好像善施教化,让我想到了“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句。
师:喜爱水的人很多,你了解相关的名言吗?
生:老子说——上善之人,若水性也。……
师:你们知识真渊博!弟子们听孔子论水,除了听出水的品性,还听出了什么?
师:学到这儿,孔子在你眼中是个怎样的老师?
出示: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杜甫
……
王崧舟老师的这则教学片段,并不是让学生消极地接受,获取意义,而是积极主动地发现,建构意义,甚至创造意义,给学生广阔的空间,异彩纷呈,呈现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盛况。学生想到《长江之歌》的歌词,想到《水滴石穿》的故事、想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的名言,想到“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的诗句……这丰富的联想,深刻的体验,无不在打开这语文的大门,打开生命的大门,走进语文,走进文化的那扇门。从“关于水的名言”,到“谈论志向的古文”,到“对孔子的评价”,再到“搜集孔子的名言读读”,这个过程展示了生命与生命的立体对话,既给了学生丰厚自身精神的重要平台,又创设了精神交流的桥梁;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得到完美统一,学生对孔子的认识逐渐丰满起来,对孔子的情感也逐渐浓烈起来。我们说,好的语文教学应该是一门艺术,审美的艺术,生命的艺术。只有融入生命的课堂,才会有持续不断的魅力。这个魅力就是文化的力量。我们的语文课,不只是局限于文字文章,要能从文本上一只眼睛看到文章表面,还要看到文字背后的文化张力。这才是语文课真正的人文魅力之所在。
王利,教师,现居江苏盱眙。
一、赋予生命的温度
我们先来看下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的课堂。
师:孔子的身份是什么?
师:在弟子们心目中,孔子的身份是老师。孔子自己也说是老师。
师:是老师就要给学生上课。孔子的课堂在哪里?
师:孔子为弟子们精心准备的课文在哪里?……
阳光普照着大地,泗水河边桃红柳绿,草色青青,……和煦的轻风是他甜蜜的絮语……
师:这如痴如醉的课堂,这如诗如画的课堂,怎不让人心向往之。
王崧舟老师的教学可谓独树一帜,他把万世师表的孔子从神坛上请下来,回到贴着地气的杏坛。上课伊始,王老师分别从课文的前中后三个语段中拎出三个句子,一次又一次地确认孔子的身份——老师,一下子就拉近了学生与孔子的距离。老师要给学生上课,得有“课堂、课文、课题”。那么孔子给学生上课的课堂、课文、课题是什么呢?一石激起千层浪。问题问得很浅,却如点穴一般切中要害,切中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经验,找到相同的学习体验。王老师这么一问,课文重点段,学习重点、难点,如同剥笋一般,立马呈现在师生面前。没有繁枝缛节,没有拖泥带水。“课堂、课文、课题”这些通俗的说法,瞬间接通了孩子们的生活经验。《孔子游春》讲的是两千多年前的历史故事,但经王老师这么一问,仿佛这个故事就发生在孩子们身边。这样的课堂是有温度的。有生活的课堂有温度,有温度的课堂有生命。有生命的课堂才是鲜活的课堂,是充满生长的课堂。同时,我们再看王老师上课了的内容,抓住的句子无不闪现着生命的光泽。“阳光普照着大地,……”王老师上课的内容,也不是与教学脱节,早已把自身的魅力与教学内容融为一体。你看,他时而用宽手掌爱抚地推推孩子们过于低垂的额头;时而躬身笑眯眯地奔跑着给孩子们递话筒;每每请学生回答问题,也不忘说“你请”。这氤氲在课堂中的温馨,何尝不是对生命的一场洗礼与滋润?置身其中,如沐春风,生命涌动着拔节的声符。
二、深厚的文化底蕴
【精选片段,有删节】
生(读):水奔流不息,是哺育一切生灵的乳汁,它好像有德行。我想起了《长江之歌》,你从雪山走来……哺育华夏儿女……
师:孔子对水的感激,是落叶对大地的感激,是小溪对海洋的感激,是鸟儿对蓝天的感激,是游子对故土的感激。
生:水穿山岩……它好像有志向。从这一句,我想到了“水滴石穿”,“滴水穿石”,它有坚持不懈的品质。
生:我想到了一句——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用来形容水也合适,水有志向。
生:我来谈谈这一句——万物入水,必能荡涤污垢,它好像善施教化,让我想到了“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句。
师:喜爱水的人很多,你了解相关的名言吗?
生:老子说——上善之人,若水性也。……
师:你们知识真渊博!弟子们听孔子论水,除了听出水的品性,还听出了什么?
师:学到这儿,孔子在你眼中是个怎样的老师?
出示: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杜甫
……
王崧舟老师的这则教学片段,并不是让学生消极地接受,获取意义,而是积极主动地发现,建构意义,甚至创造意义,给学生广阔的空间,异彩纷呈,呈现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盛况。学生想到《长江之歌》的歌词,想到《水滴石穿》的故事、想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的名言,想到“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的诗句……这丰富的联想,深刻的体验,无不在打开这语文的大门,打开生命的大门,走进语文,走进文化的那扇门。从“关于水的名言”,到“谈论志向的古文”,到“对孔子的评价”,再到“搜集孔子的名言读读”,这个过程展示了生命与生命的立体对话,既给了学生丰厚自身精神的重要平台,又创设了精神交流的桥梁;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得到完美统一,学生对孔子的认识逐渐丰满起来,对孔子的情感也逐渐浓烈起来。我们说,好的语文教学应该是一门艺术,审美的艺术,生命的艺术。只有融入生命的课堂,才会有持续不断的魅力。这个魅力就是文化的力量。我们的语文课,不只是局限于文字文章,要能从文本上一只眼睛看到文章表面,还要看到文字背后的文化张力。这才是语文课真正的人文魅力之所在。
王利,教师,现居江苏盱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