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把课讲到学生的心里去看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探讨了解决此问题的相关策略。
关键词:学生;课堂;主体性
把课讲到学生心里去,这样才能唤醒学生沉睡的心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把课讲到学生心里去,就是要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而不是学习的奴隶;就是要学生自觉地“我要学”,而不是被动地“要我学”;就是要学生学得高兴忘情,而不是要学生学得愁眉苦脸;就是要学生学会学牢,而不是学的时候会考的时候啥也不会。
这些问题,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理论上简单,实践操作上难;看的人觉得简单,做的人觉得难。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共同探讨这个问题。
一、设计最合适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想学
在教学中,我发现,如果这节课我寻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切入点、运用了一个最佳的教学思路设计出了一个相对完美的教学模式,那么课就会讲得精彩一些。但是,如果这节课,我自己都觉得思路混乱或者文章内在的逻辑关系没有理顺或者作者的思想感情把握很肤浅,那么这节课就会缺點意思,学生听得也是昏昏沉沉、云里雾里。所以,在平时的课堂上,一定要设计最合适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想学。
到底设计什么样的教学模式,我想其决定因素还是比较多的。
首先是课文的课型不完全一样,有精读、略读或者是让学生自读等几种;从体裁上讲,也是多种多样,有诗歌、小说、散文等,有现代文,也有文言文等;从内容上讲,有的是思想教育比较显露的,有的是比较隐性的。因此,课堂的教学模式、教学形式也应体现多样性。就我个人而言,我觉得教学有法,教无定法。适合自己、适合课文、适合学生的才是最好的。
二、抓住转瞬即逝的教学契机,让学生乐学
从大处讲,要设计合适的教学模式;从小处讲,怎样设计导入语,怎样设计主问题,运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去突破重点和难点,这些都是教师在上课前备课时要做的准备。换而言之,是预先设计好了的东西。
但是,在课堂上,常常会出现一些意外,也就是非预设性问题常常会不期而遇。
碰到这种意外,教师通常会有三种态度和做法:(1)不理它,只当没有听见。(2)敷衍。教师一般会这样说:“好,下课后同学们可以再讨论。”(3)正视它,通过引导,解决问题,拨开学生心头的乌云,让学生感到有趣、新鲜、生动,从而更加乐于学习。
令人难堪的是,前两种是我经常做的。后来,我渐渐认识到如果整个教学过程都是教师个人的主观行为,学生的学习行为、学习过程都是由教师事先设计好的,教师上课根本不注意倾听学生的意见,学生只是按照其设计的固定思维结构、途径去完成,看起来学生在动口、动脑、动手,但实际上学生缺乏独立性,他们所完成的一切,从结果来看,体现出的只是常规性与再现性,而缺乏探索性与创造性。表面上说“以学生为主体”,但由于教师的时常“越位”,在课堂中往往无法保证和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因此,这样的课看似给予了学生发言与选择的权利,但实际上只是假民主、假自由,这样的课也就只是“假主体性课堂”。所以,第三种方法是我们最应该学习和掌握的。
在谈到走进课堂的时候,于漪老师这样形容“如履薄冰、如临深渊”,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你不知道学生会提出什么样的问题”。我想一位前辈、一位大师尚且如此,那么我们这些平凡的教师,肯定也是这样的一种心理。但是,只要我们能够敢于面对课堂上突如其来的问题,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从学生的需求出发,妥善地解决,以尊重学生的心理和思维为基础,以师生平等的对话为原则,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目的,那么我想,平凡教师也能创造出像于大师一样的辉煌课堂。
三、做个有智慧的懒教师,让学生坚持学
前些天,看到了阿里巴巴的创始人之一马云给雅虎员工做的一个演讲,题目是《世界是由懒人来支撑的》。他说他可用100个例子来证明,爱迪生的那句:天才就是99%的汗水加上1%的灵感是错的。教师,尤其是中学教师,特别是中学的语文教师,是非常辛苦的,工作压力大。语文教师一直就站在教学改革的前沿,语文在新课改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学校组织听课,百分之百是从语文课开始的。学生写一次作文,如果认认真真改的话,怎么的也要花个把星期。还不要说每天听写、阅读、备课等。
做个懒教师,当然这只是我的一家之言,只是我梦想的理想境界。就我本人来说,我一直就是一个很勤快的教师。我也希望自己能像魏大师一样,自己懒一些,在课堂上尽可能让学生动起来。如果这样,教师基本能从过去“满堂灌”“满堂讲”“满堂问”的主宰者角色逐步转变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学生的主体性也就得到了最好的保障和发挥。
总之,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就是要求学生自主学习。最后,请允许我掉一次书袋,让我们一起来“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会有那么一天,我们都将“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作者单位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礼嘉中学)
编辑 马燕萍
关键词:学生;课堂;主体性
把课讲到学生心里去,这样才能唤醒学生沉睡的心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把课讲到学生心里去,就是要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而不是学习的奴隶;就是要学生自觉地“我要学”,而不是被动地“要我学”;就是要学生学得高兴忘情,而不是要学生学得愁眉苦脸;就是要学生学会学牢,而不是学的时候会考的时候啥也不会。
这些问题,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理论上简单,实践操作上难;看的人觉得简单,做的人觉得难。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共同探讨这个问题。
一、设计最合适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想学
在教学中,我发现,如果这节课我寻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切入点、运用了一个最佳的教学思路设计出了一个相对完美的教学模式,那么课就会讲得精彩一些。但是,如果这节课,我自己都觉得思路混乱或者文章内在的逻辑关系没有理顺或者作者的思想感情把握很肤浅,那么这节课就会缺點意思,学生听得也是昏昏沉沉、云里雾里。所以,在平时的课堂上,一定要设计最合适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想学。
到底设计什么样的教学模式,我想其决定因素还是比较多的。
首先是课文的课型不完全一样,有精读、略读或者是让学生自读等几种;从体裁上讲,也是多种多样,有诗歌、小说、散文等,有现代文,也有文言文等;从内容上讲,有的是思想教育比较显露的,有的是比较隐性的。因此,课堂的教学模式、教学形式也应体现多样性。就我个人而言,我觉得教学有法,教无定法。适合自己、适合课文、适合学生的才是最好的。
二、抓住转瞬即逝的教学契机,让学生乐学
从大处讲,要设计合适的教学模式;从小处讲,怎样设计导入语,怎样设计主问题,运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去突破重点和难点,这些都是教师在上课前备课时要做的准备。换而言之,是预先设计好了的东西。
但是,在课堂上,常常会出现一些意外,也就是非预设性问题常常会不期而遇。
碰到这种意外,教师通常会有三种态度和做法:(1)不理它,只当没有听见。(2)敷衍。教师一般会这样说:“好,下课后同学们可以再讨论。”(3)正视它,通过引导,解决问题,拨开学生心头的乌云,让学生感到有趣、新鲜、生动,从而更加乐于学习。
令人难堪的是,前两种是我经常做的。后来,我渐渐认识到如果整个教学过程都是教师个人的主观行为,学生的学习行为、学习过程都是由教师事先设计好的,教师上课根本不注意倾听学生的意见,学生只是按照其设计的固定思维结构、途径去完成,看起来学生在动口、动脑、动手,但实际上学生缺乏独立性,他们所完成的一切,从结果来看,体现出的只是常规性与再现性,而缺乏探索性与创造性。表面上说“以学生为主体”,但由于教师的时常“越位”,在课堂中往往无法保证和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因此,这样的课看似给予了学生发言与选择的权利,但实际上只是假民主、假自由,这样的课也就只是“假主体性课堂”。所以,第三种方法是我们最应该学习和掌握的。
在谈到走进课堂的时候,于漪老师这样形容“如履薄冰、如临深渊”,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你不知道学生会提出什么样的问题”。我想一位前辈、一位大师尚且如此,那么我们这些平凡的教师,肯定也是这样的一种心理。但是,只要我们能够敢于面对课堂上突如其来的问题,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从学生的需求出发,妥善地解决,以尊重学生的心理和思维为基础,以师生平等的对话为原则,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目的,那么我想,平凡教师也能创造出像于大师一样的辉煌课堂。
三、做个有智慧的懒教师,让学生坚持学
前些天,看到了阿里巴巴的创始人之一马云给雅虎员工做的一个演讲,题目是《世界是由懒人来支撑的》。他说他可用100个例子来证明,爱迪生的那句:天才就是99%的汗水加上1%的灵感是错的。教师,尤其是中学教师,特别是中学的语文教师,是非常辛苦的,工作压力大。语文教师一直就站在教学改革的前沿,语文在新课改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学校组织听课,百分之百是从语文课开始的。学生写一次作文,如果认认真真改的话,怎么的也要花个把星期。还不要说每天听写、阅读、备课等。
做个懒教师,当然这只是我的一家之言,只是我梦想的理想境界。就我本人来说,我一直就是一个很勤快的教师。我也希望自己能像魏大师一样,自己懒一些,在课堂上尽可能让学生动起来。如果这样,教师基本能从过去“满堂灌”“满堂讲”“满堂问”的主宰者角色逐步转变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学生的主体性也就得到了最好的保障和发挥。
总之,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就是要求学生自主学习。最后,请允许我掉一次书袋,让我们一起来“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会有那么一天,我们都将“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作者单位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礼嘉中学)
编辑 马燕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