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师如何应对幼儿的同伴冲突及行为是否恰当都会影响孩子的发展。现实生活中,教师的儿童观和教育观、幼儿园的班额及课程安排等诸多因素都影响教师应对幼儿同伴冲突的方式,使得教师的一些方式不为我们认同。但实际上,由于面对的情景不同、对象不同,教师如何处理幼儿的同伴冲突并没有固定的方式,我们也不应该以“求全责备”的心态,要求教师在任何时候都面面俱到。
关键词:幼儿;同伴冲突;实践研究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8-0254-02
一、问题的提出
幼儿同伴交往中冲突是随处可见的。由于同伴冲突的发生与它们的年龄特征(以自我为中心,语言沟通能力不完善,协调技能欠缺)等方面有关,所以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冲突对于幼儿而言可被视为一种学习的机会;而教师对幼儿的正确引导,他们对于幼儿同伴冲突的一言一行,乃至一个眼神,都将影响冲突的结果及价值。[1]教师有效地应对幼儿同伴冲突,可以使幼儿在冲突发生过程中学会谦让、合作与协商,提高社会交往能力,增强规则意识,也有利于幼儿良好个性品质的养成。直至目前,国内外许多学者研究多停留在对案例分析的理论层面,基本上是为研究而研究,很少关心自己的研究结论和建议对所考查对象的实际效果。鉴于此,本文在借鉴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深入实际,力求解决实际问题,并对所研究的对象产生一定的影响。
二、教师应对幼儿同伴冲突的方式和问题:基于实践调查的分析
1.搜集资料的方式。本次研究主要通过自然观察法,对滨州市沾化县某幼儿园大班展开调查,依次对四个班中教师应对同伴冲突的策略、方法进行观察与记录。观察的时间为2011年3月16号至3月22号。此外对幼儿教师进行个人基本情况及教育观方面的访谈,就具体的一次冲突案例与教师进行讨论,使得笔者更加坚定了此次研究的目的,明确其现实意义。
2.研究结果分析。①教师应对幼儿同伴冲突的总体情况。教师应对幼儿同伴冲突的行为类型,通过分析收集到的资料,大体上可将教师应对幼儿同伴冲突的行为划分为积极行为和消极行为两种类型。其中积极行为包括帮助幼儿解决、移情训练法、讨论法等。消极行为包括粗暴对待、单纯制止、权威仲裁、忽略法等。[2]这里主要对移情训练法(指教师通过有效的方法转移冲突双方的注意力,以求冲突的有效解决)、讨论法(是教师将处理权下放给幼儿,由其他幼儿介入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权威仲裁等方法予以解释。②不同背景中教师应对幼儿同伴冲突行为的状况。观察中教师在桌面游戏中消极应对冲突的行为居多,而在生活活动中积极应对冲突的行为较多。教师在有充分时间与精力时会采取积极行为应对幼儿同伴冲突。③不同冲突类型中教师应对幼儿同伴冲突行为的状况。教师在不同的冲突类型下所采取的应对行为是不同的。例如在语言冲突中,教师以单纯制止应对。幼儿园中孩子的争吵嬉闹总是伴随语言冲突,教师对此类冲突也习以为常,在肢体冲突中教师出于安全考虑,在发现孩子们打架时,会第一时间制止以免造成伤害。
三、教师应对行为中的突出特征
1.过于强调常规。观察发现,教师应对幼儿同伴冲突的行为中表现出明显的重常规的倾向。访谈中教师说:“常规很重要,只有从细节常规抓起才能养成幼儿良好的习惯。”然而笔者认为常规的制定故为了对幼儿形成纪律约束,有一定的存在意义,但现实中许多老师容易本末倒置,只是出于自己管理的方便,课堂计划的顺利实施,无形中束缚了孩子,并没有达到培养幼儿良好习惯的目的。
2.以单纯制止冲突为目的。早上小志小鹏陆续来到班中。小志朝着小鹏喊道:“土小子。”小鹏拍着桌子喊道:“你才马兔子呢。”两个人你一言我一语吵起来。老师闻讯赶来,对正在吵架的两个小朋友说道:“为什么说脏话?怎么回事?”小鹏委屈地说:“老师,是他先骂我的。”“小志,为什么骂人?”老师厉声对小志说道,小志只是低着头不敢看老师。老师说:“回到自己的位子上坐好,不许吵了。”小鹏整理好书包坐下,小志仍低头不去看老师。老师说完就去门口继续接待家长和孩子了。案例中,教师只是单纯制止了幼儿的言语冲突,转而进入接待幼儿与家长的工作,并没有深入了解冲突发生的原因。
3.自身教育素养不完善,易受情绪影响采取暴力行为。观察的时间里老师们忙于园里的考核,精神疲惫,孩子的过激行为(肢体冲突等)常会被老师以罚站、孤立等暴力行为应对之。
四、本研究中所引发的思考
面对幼儿的冲突,教师采取的一些应对方式很多时候不为我们认同。但深究起来,一味地指责老师并不合理,这其中涉及一系列问题。
1.教师处理幼儿同伴冲突时,是不是都应该采取积极行为而不应该采取消极行为?以往对教师处理幼儿同伴冲突时表现出来的众多消极行为,研究者多是从教师的教育观、儿童观等方面进行笼统分析,基本上把老师看成圣人,以旁观者的立场、挑剔的眼光看待老师的一切,放大老师的任何错误,批评老师不应该如何如何。而实际上,就像我们大多数家长都打骂过自己的孩子一样,教师在诸多因素的影响下,不可能任何时候都采取恰当的方式,推己及人,也不可一味指责教师。
2.是教育观、冲突观,还是教学经验更能影响教师应对幼儿同伴冲突的方式?通过观察和访谈发现,有多年教学经验的教师在应对幼儿同伴冲突方面会采取更恰当的方式。访谈中大四班老师认为:“教师是整个教学活动中的主导因素,是教的主体,所以当孩子发生冲突时,我多会以引导者的身份参与冲突,帮助幼儿解决冲突,使其学会正确化解冲突的技巧。”李老师有7年的教龄,多年的教学经验使其在教育实践方面游刃有余,在应对冲突时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与创造性,善于发挥教育机智。而新上任的老师容易迷失自己,对幼儿出现的情况是什么,教师应如何应对,缺乏清晰的判断与应对能力。因此教师的教学经验在处理冲突方面占更大的比重。
3.面对幼儿同伴冲突时教师的立足点如何?教师的立足点存有偏差,笔者在观察与访谈过程中发现大多数老师处理冲突时,主要立足于秩序的维护与孩子受伤与否,导致了消极的应对行为。所以面对幼儿的同伴冲突,教师不能因其扰乱了教学秩序,破坏了精心准备的物品而恼羞成怒,采取消极应对行为,而应立足于孩子,立足于其身心发展,要知道我们是在教育孩子,而不是单单维护环境与秩序。
4.是教师的实践反思还是培训更能提高教师应对幼儿同伴冲突的能力?当然,单纯的教学经验并不能保证教师可以获得正确的教育观和儿童观,期间,培训和对教学实践的反思有利于提高教师应对冲突的能力,从而促进儿童的社会性发展。
同时,园所还应加强对教师的培训。笔者认为提高教师应对冲突的能力关键在于教师的实践反思与培训两方面。幼儿教师需经常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和剖析,明确自己存在的不足之处,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和应对冲突的能力。[3]此外针对中小地方幼儿园的师资水平,应加大对该地区幼儿教师的培养力度,加深理论知识的学习,将所学理论应用到实践中,以培养高水平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参考文献:
[1]吴小平,袁爱玲.幼儿同伴冲突中教师的“无为”与“有为”[J].教育导刊(下半月),2011,(9).
[2]付丽丽,李国强.幼儿同伴冲突的行为表现及对策[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09,(6).
[3]刘英丽.幼儿教师教育行为偏颇的潜制度分析[J].现代教育科学,2006,(8).
作者简介:刘召波(1987-),女,山东平度人,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研究生。
指导老师:王海澜。
关键词:幼儿;同伴冲突;实践研究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8-0254-02
一、问题的提出
幼儿同伴交往中冲突是随处可见的。由于同伴冲突的发生与它们的年龄特征(以自我为中心,语言沟通能力不完善,协调技能欠缺)等方面有关,所以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冲突对于幼儿而言可被视为一种学习的机会;而教师对幼儿的正确引导,他们对于幼儿同伴冲突的一言一行,乃至一个眼神,都将影响冲突的结果及价值。[1]教师有效地应对幼儿同伴冲突,可以使幼儿在冲突发生过程中学会谦让、合作与协商,提高社会交往能力,增强规则意识,也有利于幼儿良好个性品质的养成。直至目前,国内外许多学者研究多停留在对案例分析的理论层面,基本上是为研究而研究,很少关心自己的研究结论和建议对所考查对象的实际效果。鉴于此,本文在借鉴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深入实际,力求解决实际问题,并对所研究的对象产生一定的影响。
二、教师应对幼儿同伴冲突的方式和问题:基于实践调查的分析
1.搜集资料的方式。本次研究主要通过自然观察法,对滨州市沾化县某幼儿园大班展开调查,依次对四个班中教师应对同伴冲突的策略、方法进行观察与记录。观察的时间为2011年3月16号至3月22号。此外对幼儿教师进行个人基本情况及教育观方面的访谈,就具体的一次冲突案例与教师进行讨论,使得笔者更加坚定了此次研究的目的,明确其现实意义。
2.研究结果分析。①教师应对幼儿同伴冲突的总体情况。教师应对幼儿同伴冲突的行为类型,通过分析收集到的资料,大体上可将教师应对幼儿同伴冲突的行为划分为积极行为和消极行为两种类型。其中积极行为包括帮助幼儿解决、移情训练法、讨论法等。消极行为包括粗暴对待、单纯制止、权威仲裁、忽略法等。[2]这里主要对移情训练法(指教师通过有效的方法转移冲突双方的注意力,以求冲突的有效解决)、讨论法(是教师将处理权下放给幼儿,由其他幼儿介入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权威仲裁等方法予以解释。②不同背景中教师应对幼儿同伴冲突行为的状况。观察中教师在桌面游戏中消极应对冲突的行为居多,而在生活活动中积极应对冲突的行为较多。教师在有充分时间与精力时会采取积极行为应对幼儿同伴冲突。③不同冲突类型中教师应对幼儿同伴冲突行为的状况。教师在不同的冲突类型下所采取的应对行为是不同的。例如在语言冲突中,教师以单纯制止应对。幼儿园中孩子的争吵嬉闹总是伴随语言冲突,教师对此类冲突也习以为常,在肢体冲突中教师出于安全考虑,在发现孩子们打架时,会第一时间制止以免造成伤害。
三、教师应对行为中的突出特征
1.过于强调常规。观察发现,教师应对幼儿同伴冲突的行为中表现出明显的重常规的倾向。访谈中教师说:“常规很重要,只有从细节常规抓起才能养成幼儿良好的习惯。”然而笔者认为常规的制定故为了对幼儿形成纪律约束,有一定的存在意义,但现实中许多老师容易本末倒置,只是出于自己管理的方便,课堂计划的顺利实施,无形中束缚了孩子,并没有达到培养幼儿良好习惯的目的。
2.以单纯制止冲突为目的。早上小志小鹏陆续来到班中。小志朝着小鹏喊道:“土小子。”小鹏拍着桌子喊道:“你才马兔子呢。”两个人你一言我一语吵起来。老师闻讯赶来,对正在吵架的两个小朋友说道:“为什么说脏话?怎么回事?”小鹏委屈地说:“老师,是他先骂我的。”“小志,为什么骂人?”老师厉声对小志说道,小志只是低着头不敢看老师。老师说:“回到自己的位子上坐好,不许吵了。”小鹏整理好书包坐下,小志仍低头不去看老师。老师说完就去门口继续接待家长和孩子了。案例中,教师只是单纯制止了幼儿的言语冲突,转而进入接待幼儿与家长的工作,并没有深入了解冲突发生的原因。
3.自身教育素养不完善,易受情绪影响采取暴力行为。观察的时间里老师们忙于园里的考核,精神疲惫,孩子的过激行为(肢体冲突等)常会被老师以罚站、孤立等暴力行为应对之。
四、本研究中所引发的思考
面对幼儿的冲突,教师采取的一些应对方式很多时候不为我们认同。但深究起来,一味地指责老师并不合理,这其中涉及一系列问题。
1.教师处理幼儿同伴冲突时,是不是都应该采取积极行为而不应该采取消极行为?以往对教师处理幼儿同伴冲突时表现出来的众多消极行为,研究者多是从教师的教育观、儿童观等方面进行笼统分析,基本上把老师看成圣人,以旁观者的立场、挑剔的眼光看待老师的一切,放大老师的任何错误,批评老师不应该如何如何。而实际上,就像我们大多数家长都打骂过自己的孩子一样,教师在诸多因素的影响下,不可能任何时候都采取恰当的方式,推己及人,也不可一味指责教师。
2.是教育观、冲突观,还是教学经验更能影响教师应对幼儿同伴冲突的方式?通过观察和访谈发现,有多年教学经验的教师在应对幼儿同伴冲突方面会采取更恰当的方式。访谈中大四班老师认为:“教师是整个教学活动中的主导因素,是教的主体,所以当孩子发生冲突时,我多会以引导者的身份参与冲突,帮助幼儿解决冲突,使其学会正确化解冲突的技巧。”李老师有7年的教龄,多年的教学经验使其在教育实践方面游刃有余,在应对冲突时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与创造性,善于发挥教育机智。而新上任的老师容易迷失自己,对幼儿出现的情况是什么,教师应如何应对,缺乏清晰的判断与应对能力。因此教师的教学经验在处理冲突方面占更大的比重。
3.面对幼儿同伴冲突时教师的立足点如何?教师的立足点存有偏差,笔者在观察与访谈过程中发现大多数老师处理冲突时,主要立足于秩序的维护与孩子受伤与否,导致了消极的应对行为。所以面对幼儿的同伴冲突,教师不能因其扰乱了教学秩序,破坏了精心准备的物品而恼羞成怒,采取消极应对行为,而应立足于孩子,立足于其身心发展,要知道我们是在教育孩子,而不是单单维护环境与秩序。
4.是教师的实践反思还是培训更能提高教师应对幼儿同伴冲突的能力?当然,单纯的教学经验并不能保证教师可以获得正确的教育观和儿童观,期间,培训和对教学实践的反思有利于提高教师应对冲突的能力,从而促进儿童的社会性发展。
同时,园所还应加强对教师的培训。笔者认为提高教师应对冲突的能力关键在于教师的实践反思与培训两方面。幼儿教师需经常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和剖析,明确自己存在的不足之处,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和应对冲突的能力。[3]此外针对中小地方幼儿园的师资水平,应加大对该地区幼儿教师的培养力度,加深理论知识的学习,将所学理论应用到实践中,以培养高水平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参考文献:
[1]吴小平,袁爱玲.幼儿同伴冲突中教师的“无为”与“有为”[J].教育导刊(下半月),2011,(9).
[2]付丽丽,李国强.幼儿同伴冲突的行为表现及对策[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09,(6).
[3]刘英丽.幼儿教师教育行为偏颇的潜制度分析[J].现代教育科学,2006,(8).
作者简介:刘召波(1987-),女,山东平度人,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研究生。
指导老师:王海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