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主要探讨了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指出只有通过资助工作形式的改变、对学生采取发展性资助理念,才能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更加合理、高效的开展,使受助者的身心全面发展。
关键词:资助工作 贫困生 高校
贫困生工作两大难:一是对学生家庭是否贫困做出精准认定;二是对贫困生的资助是否合理、高效,是否能使其全面发展作出正确评估。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可通过家庭经济收入定量审核与学生在校生活状况定性评价相结合、学生个人申请申报与学校组织民主评议相结合、生源地生活标准与就学地消费水平相结合、校内认定与家访实查相结合、普遍学生的统一认定与个别学生的临时认定相结合等五个结合加以规范,加之现大数据背景下,通过信息化手段进行辅助认定,进而达到精准认定之目标。对于贫困生资助工作,近年来,国家资助力度不断加大,资助形式从单一到多元转化,资助金额由少到多逐年递增,但给予贫困生的经济资助在总效用不断增长的同时,贫困生所获得的效用却负方向发展。
一、资助工作存在的问题
贫困生资助,目前高校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资助金的使用缺乏监管。在资助工作中,大多数高校将工作的重点放在资助行为本身,只做到了资助金的发放,而对于资助金的使用缺乏行之有效的监管。在高校,贫困生拿着资助金请客吃饭、买高档奢侈品的现象屡见不鲜。
(2)重经济补助,轻教育引导。为促进教育公平,解决贫困学生上学难问题,近些年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中央有关部门密集出台相关资助政策措施,已建立起覆盖高校学生的资助政策体系,形成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和勤工助学等多种形式的学生资助体系。此外,国家还积极引导和鼓励社会有识之士,尤其是民办企业和个人各类项目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完成学业。从制度上、资金上来保证贫困学生受教育的权利。但是,据调查,在资助金额下放后,大多高校仅仅只关注资助行为而忽视了对于资助的教育引导及可持续的效应,导致的结果是,受资助学生仅仅满足于目前生活上的改变而缺乏对于未来生活的规划,这样的资助是否是科学、合理、有效呢?
(3)无偿资助,容易忽视其能力发展。在各种资助方式中,除助学贷款、勤工助学需要承担一定的责任、义务外,其他资助几乎是零责任的无偿资助。这就使贫困生容易形成依赖思想,等着资助、靠着资助甚至于理所当然的索要资助,而缺乏自力更生的意识,忽视其能力的发展。众所周知,贫困生群体在社会仍至在学校都属于弱势群体,自小贫困的家庭生长环境、生活的残酷现实,使得这个群体大多数处于自卑、自信心不足的状态,在高校各类学生组织及校园活动中处于被支配或从属地位,严重影响了其综合素质的发展。现大多数高校,在经济资助的同时最多提供些无专业技术含量的勤工助学岗位,对于貧困生能力的提升作用不大,这也使得贫困生在未来就业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
二、资助工作的改变
1.加强资助金发放后的监管。出台相关规定制度,对于贫困生中有弄虚作假、或将资助金用于非正常消费的,一经举报核实无误,将取消其资助资格,追回资助款项,并于全校公示,达到杀鸡敬猴的目的。
2.制定个性化的资助方案。高校在整个资助体系中处于实施主体,贫困生处于被动资助。据调查,大多贫困学生认为学校提供个人机会平台的资助更利于个体的长远发展。制定个性化的资助方案,让贫困生根据自己的现状来挑选适合自己的资助方案,化被动于主动,有利于对帮困对象资源的合理配置,有利于个体的成长成才需要。
三、采用发展性的资助
1.应助尽助——经济上帮助学生。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扶贫必扶智、阻止贫困代际传递”。摆脱贫困需要智慧,培养智慧,教育是根本,教育是拔穷根,阻止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再穷不能穷教育。经济资助是贫困生资助工作的基石。保证所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都能享受资助,保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享受的资助能够满足基本学习和生活的需要,保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享受的资助能为其发展提供最必需的支持。
2.育人为本——精神上培育学生。爱党爱国,结合资助活动教育学生重燃爱国、爱党的热情;积极进取,激励并教育贫困生刻苦学习,奋发向上,立志成才;自立自强,鼓励学生参加有专业技术含量的勤工助学活动,增强立身之本,培养学生职业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培养学生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优良品质;诚实守信,开展感恩教育、诚信教育,教育学生守信诚实;勤俭节约,教育学生正确对待和使用国家、学校各类奖助学金,不铺张浪费、理性消费;感恩奉献,积极引导和鼓励毕业生到部队服义务兵役,用自己所学的专长投身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服务社会,奉献国家。
3.发展为上——能力上锻炼学生。“能力不足才是导致贫困的根源”,个人能力对于自身摆脱贫困、改变生活困境的作用是极为重要的。给予贫困生人文关怀,建立贫困生能力培养机制,提高贫困生的自我反贫困能力。
3.1学习科研能力的提高。贫困生大多来自农村及欠发达地区,因教育资源局限,使部分学科技能相对较差,如英语、计算机等。通过帮扶活动、学习活动等,提升其学习效率、学习技巧,提高学业薄弱环节,促进学习、科研能力的提升。
3.2就业能力的提高。勤工助学,帮助贫困生联系助学岗位,多参加有专业技术含量的勤工助学活动,增强立身之本。第一,联系专业教师,给予适当的培训,增加受助学生参加工作的信心与保障;第二,通过勤工助学,增强自力更生意识,培养自立能力,学生通过劳动,即习得技能,又获得劳动报酬,增加其自信心的同时,避免他们太过于依赖经济资助,把等机会转化为自己去创造机会;第三,通过勤工助学,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提高其社交能力,勤工助学,即赋于学生不同的社会角色,又让学生在不同社会角色中接触不同的人,为今后学生就业奠定基础。
四、结语
“扶贫必扶智”、“不让一个学生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到“帮助学生顺利入学,促进全面发展”,不仅是我国学生资助工作进步和发展的体现,也是高校以人为本教育发展观的体现。高效的资助工作不仅关系到国家资助资源是否合理分配落实,更关系到每个受助学生个体的成长成才。随着资助工作的不断改进及优化,助困、育人、成才的目标一定可以实现。
参考文献:
[1]余秀兰.贫困大学生资助效益调查与思考[J].江苏教育研究,2011(28).
[2]王涛.资助中坚持育人创新资助——陕西师范大学资助育人工作的实践与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11(12).
[3]党振峰.高校贫困生认定及资助方法初探[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7(9).
[4]林俊.高校贫困生资助的伦理缺失及其对策[D].福建师范大学,2013.
[5]夏辛萍.基于社会工作的高校贫困生资助模式创新[J].教育与职业,2012(29).
作者简介:王莺,女。民族:汉。浙江台州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学生教育管理。
※基金项目:
2016年度浙江省教育技术研究规划课题“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高校贫困生认定优化机制研究”(课题编号:JB111)阶段性成果.
台州职业技术学院2017年度思政工作专项课题“社会工作视角下高校贫困生资助效益研究”(课题编号:2017SZ02)阶段性成果.
关键词:资助工作 贫困生 高校
贫困生工作两大难:一是对学生家庭是否贫困做出精准认定;二是对贫困生的资助是否合理、高效,是否能使其全面发展作出正确评估。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可通过家庭经济收入定量审核与学生在校生活状况定性评价相结合、学生个人申请申报与学校组织民主评议相结合、生源地生活标准与就学地消费水平相结合、校内认定与家访实查相结合、普遍学生的统一认定与个别学生的临时认定相结合等五个结合加以规范,加之现大数据背景下,通过信息化手段进行辅助认定,进而达到精准认定之目标。对于贫困生资助工作,近年来,国家资助力度不断加大,资助形式从单一到多元转化,资助金额由少到多逐年递增,但给予贫困生的经济资助在总效用不断增长的同时,贫困生所获得的效用却负方向发展。
一、资助工作存在的问题
贫困生资助,目前高校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资助金的使用缺乏监管。在资助工作中,大多数高校将工作的重点放在资助行为本身,只做到了资助金的发放,而对于资助金的使用缺乏行之有效的监管。在高校,贫困生拿着资助金请客吃饭、买高档奢侈品的现象屡见不鲜。
(2)重经济补助,轻教育引导。为促进教育公平,解决贫困学生上学难问题,近些年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中央有关部门密集出台相关资助政策措施,已建立起覆盖高校学生的资助政策体系,形成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和勤工助学等多种形式的学生资助体系。此外,国家还积极引导和鼓励社会有识之士,尤其是民办企业和个人各类项目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完成学业。从制度上、资金上来保证贫困学生受教育的权利。但是,据调查,在资助金额下放后,大多高校仅仅只关注资助行为而忽视了对于资助的教育引导及可持续的效应,导致的结果是,受资助学生仅仅满足于目前生活上的改变而缺乏对于未来生活的规划,这样的资助是否是科学、合理、有效呢?
(3)无偿资助,容易忽视其能力发展。在各种资助方式中,除助学贷款、勤工助学需要承担一定的责任、义务外,其他资助几乎是零责任的无偿资助。这就使贫困生容易形成依赖思想,等着资助、靠着资助甚至于理所当然的索要资助,而缺乏自力更生的意识,忽视其能力的发展。众所周知,贫困生群体在社会仍至在学校都属于弱势群体,自小贫困的家庭生长环境、生活的残酷现实,使得这个群体大多数处于自卑、自信心不足的状态,在高校各类学生组织及校园活动中处于被支配或从属地位,严重影响了其综合素质的发展。现大多数高校,在经济资助的同时最多提供些无专业技术含量的勤工助学岗位,对于貧困生能力的提升作用不大,这也使得贫困生在未来就业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
二、资助工作的改变
1.加强资助金发放后的监管。出台相关规定制度,对于贫困生中有弄虚作假、或将资助金用于非正常消费的,一经举报核实无误,将取消其资助资格,追回资助款项,并于全校公示,达到杀鸡敬猴的目的。
2.制定个性化的资助方案。高校在整个资助体系中处于实施主体,贫困生处于被动资助。据调查,大多贫困学生认为学校提供个人机会平台的资助更利于个体的长远发展。制定个性化的资助方案,让贫困生根据自己的现状来挑选适合自己的资助方案,化被动于主动,有利于对帮困对象资源的合理配置,有利于个体的成长成才需要。
三、采用发展性的资助
1.应助尽助——经济上帮助学生。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扶贫必扶智、阻止贫困代际传递”。摆脱贫困需要智慧,培养智慧,教育是根本,教育是拔穷根,阻止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再穷不能穷教育。经济资助是贫困生资助工作的基石。保证所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都能享受资助,保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享受的资助能够满足基本学习和生活的需要,保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享受的资助能为其发展提供最必需的支持。
2.育人为本——精神上培育学生。爱党爱国,结合资助活动教育学生重燃爱国、爱党的热情;积极进取,激励并教育贫困生刻苦学习,奋发向上,立志成才;自立自强,鼓励学生参加有专业技术含量的勤工助学活动,增强立身之本,培养学生职业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培养学生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优良品质;诚实守信,开展感恩教育、诚信教育,教育学生守信诚实;勤俭节约,教育学生正确对待和使用国家、学校各类奖助学金,不铺张浪费、理性消费;感恩奉献,积极引导和鼓励毕业生到部队服义务兵役,用自己所学的专长投身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服务社会,奉献国家。
3.发展为上——能力上锻炼学生。“能力不足才是导致贫困的根源”,个人能力对于自身摆脱贫困、改变生活困境的作用是极为重要的。给予贫困生人文关怀,建立贫困生能力培养机制,提高贫困生的自我反贫困能力。
3.1学习科研能力的提高。贫困生大多来自农村及欠发达地区,因教育资源局限,使部分学科技能相对较差,如英语、计算机等。通过帮扶活动、学习活动等,提升其学习效率、学习技巧,提高学业薄弱环节,促进学习、科研能力的提升。
3.2就业能力的提高。勤工助学,帮助贫困生联系助学岗位,多参加有专业技术含量的勤工助学活动,增强立身之本。第一,联系专业教师,给予适当的培训,增加受助学生参加工作的信心与保障;第二,通过勤工助学,增强自力更生意识,培养自立能力,学生通过劳动,即习得技能,又获得劳动报酬,增加其自信心的同时,避免他们太过于依赖经济资助,把等机会转化为自己去创造机会;第三,通过勤工助学,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提高其社交能力,勤工助学,即赋于学生不同的社会角色,又让学生在不同社会角色中接触不同的人,为今后学生就业奠定基础。
四、结语
“扶贫必扶智”、“不让一个学生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到“帮助学生顺利入学,促进全面发展”,不仅是我国学生资助工作进步和发展的体现,也是高校以人为本教育发展观的体现。高效的资助工作不仅关系到国家资助资源是否合理分配落实,更关系到每个受助学生个体的成长成才。随着资助工作的不断改进及优化,助困、育人、成才的目标一定可以实现。
参考文献:
[1]余秀兰.贫困大学生资助效益调查与思考[J].江苏教育研究,2011(28).
[2]王涛.资助中坚持育人创新资助——陕西师范大学资助育人工作的实践与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11(12).
[3]党振峰.高校贫困生认定及资助方法初探[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7(9).
[4]林俊.高校贫困生资助的伦理缺失及其对策[D].福建师范大学,2013.
[5]夏辛萍.基于社会工作的高校贫困生资助模式创新[J].教育与职业,2012(29).
作者简介:王莺,女。民族:汉。浙江台州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学生教育管理。
※基金项目:
2016年度浙江省教育技术研究规划课题“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高校贫困生认定优化机制研究”(课题编号:JB111)阶段性成果.
台州职业技术学院2017年度思政工作专项课题“社会工作视角下高校贫困生资助效益研究”(课题编号:2017SZ02)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