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国新的课程改革的浪潮中,在教学方法不断更新的今天,我们这些在一线的教师正在为探索一条更加有效的教学途径而努力。要提高教学质量,向课堂要质量,最重要的是在教学中要努力改变课堂环境,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改变单向传递知识的行为,改善学生被动的学习方式。教学情景的创设是一条改变课堂环境的有效捷径。
情境创设的目的在于:“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有利于学生施展才华,发展个性的学习场所”。在教学中巧妙地创设情境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启迪学生的思维,活跃课堂气氛的重要手段;是为学生服务,应该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关注情境,应该为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提供支撑,应该为数学思维的发展提供土壤。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也不断尝试创设情境,已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案例描述:我教学的《角的初步认识》一课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二年级上册第3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通过学习,让学生建立角的概念,并提倡学生通过动手实践来获得知识,为今后学习几何知识奠定基礎。新课开始,我用学生已经认识的三角形创设情境:早晨上学的时候,粗心的“小马虎”—三角形把一条边忘在了家里,(计算机将三角形的一条边移走)“你们看,这还是一个三角形吗?”“不是”。“这就是今天我们要来认识的新朋友——角”。从而引入课题《角的初步认识》。探究新知部分,我又创设了生活情境帮助学生感知生活中的角。1、找一找。让学生尝试找一找校园情景图中的角。2、说一说。说一说生活中在哪里见过角。3、指一指,让学生指一指实物中的哪个部分才是角。学生在“找一找”、 “说一说”、 “指一指”的活动中完成了对生活中、情境中角的感知。
实践操作环节我创设探究情境,完成对角的认识,突破教学难点。这里我设计了三个活动:活动一:折一折。我让学生动手折一折角。折好后,我请他们亲一亲角的顶点,摸一摸角的边。在生动、有趣的触摸中,学生通过直接感受获得了对角的认识。知道了:尖尖的是顶点,直直的是边,明白了角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的。活动二:比一比。我让学生在四人小组内比比谁折的角大?为了教学需要,一开始我给学生准备的折角圆片是大小不一的。大家为了谁大谁小争的很激烈,老师及时抓住这个教学最佳时机,利用思维矛盾的冲突点,引发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呢?活动三:做一做。我让学生小组内合作,利用学具制作一个活动角。在老师的演示下,学生和老师一起将角的两边叉开、收拢。学生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发现:角的大小与张口的大小有关。并用小儿歌归纳出:张口大,角就大。张口小,角就小。在把边拉长,角的大小没变的演示中,引导学生得出:角的大小原来和边的长短无关。同时通过电脑来演示。
在练习环节安排了一道拓展提升题:我让学生利用2支铅笔进行摆角游戏,创设游戏情境。有的学生摆出1个角,还有的摆出2个、4个角。借助第三支铅笔,我请学生帮助粗心的“小马虎”把忘记的边补上,并数有几个角。但意外出现了更多、更难数角的图形,抓住生成,我让大家在课后去继续探讨。这样,课虽停,意未尽,学生的思考还在继续。
案例分析:情境化教学是贯穿于本节课的最大特点,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创设生活情境营造宽松学习氛围。 在具体的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营造宽松、融洽的环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教师在导课时可根据教材特点,为学生创设一定的可感情境,让他们置身其中,深入体验教材的内涵,学生由此积累的情感,必然转化为探求知识的巨大动力。在引入新课环节,我以学生已经认识的三角形为出发点,让学生在熟识的生活情境中,感知角、认识角。
二是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探求知识的思维活动,总是由问题开始的,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创设问题情境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能使学生进入“心求通而未通,口欲言而未能”的境界。在探究新知部分,我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同学们你能说一说生活中哪里还见过角吗?”“这些实物的哪里藏着角?”学生打开思维的闸门,积极思考,参与活动。在各自原有的经验的基础上去主动建构知识体系。
三是创设游戏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愉快的游戏能唤起学生愉悦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因此,我设计游戏情境,采用多种游戏形式,让孩子们在“玩中学,学中玩”,从而提高学习成效。学生通过有趣的摆角游戏,巩固了对角的认识,还完成了创造角的过程。
四是创设探究情境,体验知识形成过程。在教学时,我努力挖掘教材本身潜在的智力因素,充分利用数学知识的魅力,为学生创设一个发现、探索的学习情境,使他们在探究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本节教学中我让折一折角,亲一亲角的顶点,小组内比一比谁折的角大,利用学生动手做一做角,学生在充分的探究活动过程中理解了角。
总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各种各样的情境,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而且还能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形成生动、活泼、高效的课堂教学环境,促进学生潜能的发挥和教学的提高。但是情境的创设一定要符合教学内容的需要,不符合实际需要和目的不明确的情境创设只会取得适得其反的效果。
情境创设的目的在于:“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有利于学生施展才华,发展个性的学习场所”。在教学中巧妙地创设情境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启迪学生的思维,活跃课堂气氛的重要手段;是为学生服务,应该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关注情境,应该为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提供支撑,应该为数学思维的发展提供土壤。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也不断尝试创设情境,已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案例描述:我教学的《角的初步认识》一课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二年级上册第3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通过学习,让学生建立角的概念,并提倡学生通过动手实践来获得知识,为今后学习几何知识奠定基礎。新课开始,我用学生已经认识的三角形创设情境:早晨上学的时候,粗心的“小马虎”—三角形把一条边忘在了家里,(计算机将三角形的一条边移走)“你们看,这还是一个三角形吗?”“不是”。“这就是今天我们要来认识的新朋友——角”。从而引入课题《角的初步认识》。探究新知部分,我又创设了生活情境帮助学生感知生活中的角。1、找一找。让学生尝试找一找校园情景图中的角。2、说一说。说一说生活中在哪里见过角。3、指一指,让学生指一指实物中的哪个部分才是角。学生在“找一找”、 “说一说”、 “指一指”的活动中完成了对生活中、情境中角的感知。
实践操作环节我创设探究情境,完成对角的认识,突破教学难点。这里我设计了三个活动:活动一:折一折。我让学生动手折一折角。折好后,我请他们亲一亲角的顶点,摸一摸角的边。在生动、有趣的触摸中,学生通过直接感受获得了对角的认识。知道了:尖尖的是顶点,直直的是边,明白了角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的。活动二:比一比。我让学生在四人小组内比比谁折的角大?为了教学需要,一开始我给学生准备的折角圆片是大小不一的。大家为了谁大谁小争的很激烈,老师及时抓住这个教学最佳时机,利用思维矛盾的冲突点,引发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呢?活动三:做一做。我让学生小组内合作,利用学具制作一个活动角。在老师的演示下,学生和老师一起将角的两边叉开、收拢。学生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发现:角的大小与张口的大小有关。并用小儿歌归纳出:张口大,角就大。张口小,角就小。在把边拉长,角的大小没变的演示中,引导学生得出:角的大小原来和边的长短无关。同时通过电脑来演示。
在练习环节安排了一道拓展提升题:我让学生利用2支铅笔进行摆角游戏,创设游戏情境。有的学生摆出1个角,还有的摆出2个、4个角。借助第三支铅笔,我请学生帮助粗心的“小马虎”把忘记的边补上,并数有几个角。但意外出现了更多、更难数角的图形,抓住生成,我让大家在课后去继续探讨。这样,课虽停,意未尽,学生的思考还在继续。
案例分析:情境化教学是贯穿于本节课的最大特点,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创设生活情境营造宽松学习氛围。 在具体的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营造宽松、融洽的环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教师在导课时可根据教材特点,为学生创设一定的可感情境,让他们置身其中,深入体验教材的内涵,学生由此积累的情感,必然转化为探求知识的巨大动力。在引入新课环节,我以学生已经认识的三角形为出发点,让学生在熟识的生活情境中,感知角、认识角。
二是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探求知识的思维活动,总是由问题开始的,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创设问题情境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能使学生进入“心求通而未通,口欲言而未能”的境界。在探究新知部分,我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同学们你能说一说生活中哪里还见过角吗?”“这些实物的哪里藏着角?”学生打开思维的闸门,积极思考,参与活动。在各自原有的经验的基础上去主动建构知识体系。
三是创设游戏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愉快的游戏能唤起学生愉悦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因此,我设计游戏情境,采用多种游戏形式,让孩子们在“玩中学,学中玩”,从而提高学习成效。学生通过有趣的摆角游戏,巩固了对角的认识,还完成了创造角的过程。
四是创设探究情境,体验知识形成过程。在教学时,我努力挖掘教材本身潜在的智力因素,充分利用数学知识的魅力,为学生创设一个发现、探索的学习情境,使他们在探究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本节教学中我让折一折角,亲一亲角的顶点,小组内比一比谁折的角大,利用学生动手做一做角,学生在充分的探究活动过程中理解了角。
总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各种各样的情境,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而且还能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形成生动、活泼、高效的课堂教学环境,促进学生潜能的发挥和教学的提高。但是情境的创设一定要符合教学内容的需要,不符合实际需要和目的不明确的情境创设只会取得适得其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