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动手操作是数学学科学习的重要方式之一。动手操作在实践中存在教师准备不足、过程形式化以及学习深度不够等现象,其主要原因在于对动手操作学习的价值认识不够,对动手操作的内涵理解不深以及对动手操作运用的条件把握不住等。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强化动手能力的应用,需要教师本着解决问题的教学观点,根据学生的需求进行材料设计、动态备课时,对学生的创造性操作表现进行捕捉,并重视学生操作后的反思与梳理。
关键词:小学数学;动手操作;应用与思考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利用相关的实物或学具进行摆、剪、拼、测量,或对数量关系、空间图形进行列表和图像的操作活动,都是学生进行学习活动与学习内容的相互作用,这就是动手操作。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动手操作存在的问题
1.操作准备活动以教师为中心
操作材料是教与学操作的对象,关系到教学的效果。但是,材料的准备与选择,学生往往没有参与其中。教师主要选择的还是教材配套的材料,而符合学生个性化的操作材料很少。对操作活动进行合理设计,这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条件之一,这些设计多数偏向成人化。教师在进行设计的时候,只是对操作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预设,却没有自己动手进行操作的活动,而且很多操作也是一些验证性操作。小学生动手之前很少能够概括出数学道理,操作过程也是探索数学道理的过程,这样就与探索发现存在很大的差距。
2.操作过程流于形式
操作活动主要依赖教师,教师对学生的操作兴趣关注不够。动手操作应该落实到学生的困惑与好奇处,而不是从教材开展。如分数乘法的学习中,教师提出“两个2/7的和是多少”,很多学生都能用口算算出,但是教师还是按原来的要求,让学生进行“涂一涂,算一算”的操作活动,并进行讨论,很多学生就会在准备的纸条上直接涂上4个小方块。这样的操作就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就是教师指导性操作凌驾于学生主体性操作之上,从而使学生失去操作兴趣。教师对学生的操作主要集中在细则和操作程序上,从而无法保证操作的实效。
3.操作学习深度不够
動手操作是在学生个体经验上进行的学习,超出个体经验的局限,就需要把操作学习与知识学习、交往学习相结合,但现在这些做得远远不够。操作过程中学生对操作分工、计划、结论商讨有限;操作活动结束后,缺乏相应的交流与反思等,另外还缺乏对操作活动意图、操作过程和有关算理的交流与反思。
二、原因分析
1.对动手操作学习的价值认识不够
数学学习的方式是多样的,如以数学概念学习为主的符号学习、以合作交流为主的交往学习、以反思总结为主的反思学习。动手操作学习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动手操作是学生进行思维再创造的过程,而很多教师认为动手操作是学习知识的辅助手段,这样的教学目标就会导致“过程与方法”把握得不准,进而导致对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关注不够。
2.对小学数学中动手操作的内涵理解不深
数学中的操作为了让学生去构建认知体系和探究发现新的数学领域,并提升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而操作是重要的学习方式。其基本过程为:解读表征的问题情境,进行操作材料设计或选择等;通过绘制示意图、制作模型等操作产品,获取动作表象,并让问题情景转换为以图像表征或动作表征的问题情境;通过分析、比较等逻辑符号表征的问题形式并解决问题。基于数学动手操作的基本过程,动作表征、图像表征和符号表征之间转换是难点。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符合对操作动作进行逻辑性的表征,也要注意运用操作动作或数学符号的表征。
3.对动手操作运用的条件定位不清
首先,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是否需要动手操作受教学内容的影响,只有那些可以感知的或者实践探索与生活相关的,才符合学生进行直接探索。其次,动手操作的选用要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无论是促进知识的理解,还是基于数学经验的丰富,都能培养学生的探索与创新精神。最后,动手操作的学习方式需要与其他学习方式进行结合。单一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数学素养的全面发展,需要动手操作与其他学习方式结合起来。
三、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动手操作的有效策略
1.创设良好的操作氛围,提升学生的积极性
在数学动手操作中教师要为学生营造出良好的情景,这样学生就能快速融入到动手操作环节之中,比如:在学习“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周长”相关的知识时,教师就可以为学生创设由零散到整体的情景,帮助学生能够更加直观的学习与探索相关的知识。教师首先应该让学生使用同样长短的木棍搭建起几个不同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然后让学生对长方形和正方形进行观察,发现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并总结推导出周长公式,在动手操作后更有助于学生的理解与思考。这一系列操作使得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更高,也能更容易理解数学公式,同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2.提升动手操作的有效性
小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但是实际的操作能力却不足,需要教师有效的指导与帮助,才能高效的完成操作项目。需要注意的是,教师指导不仅需要对学生的操作环节进行指引,还需要在操作之前以及操作之后对操作内容进行总结与整理,引导学生从操作中汲取知识,防止动手操作形式化,而难以达到最佳的效果。教师可以在动手操作之前应该先让学生明确操作的目的以及作用,需要在操作中掌握什么知识等;然后为学生讲解相关的操作步骤,较难的环节还需要教师的演示或者协助,保证动手操作的顺利进行;最后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及时总结数学知识。
3.灵活选择方法
动手操作的方法对学习与掌握数学知识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数学动手操作中教师要灵活选择与使用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效率,更加深刻的认识到数学知识。首先,教师可以使用巧设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进行动手操作,如在学习“体积”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猜想怎样计算粉笔盒、文具盒的体积,然后引出体积的概念;同时教师还应该在课堂上带领学生制作正方体、长方体等,并让学生通过测量自己所制作的正方体与长方体的长、宽、高等,然后转化为数学符号,计算其体积。在以往的教学中部分教师会让学生将数学公式强行记忆下来,并通过大量重复的练习让学生使用公式,学生及时记住了公式,也难以灵活应用,不能在实际的数学问题中举一反三,学以致用。因此,教师还可以借助生活中的实例来引导学生在课外完成动手操作,教师可以让学生测量家中卧室、客厅、教室、操场等地的长度与宽度,然后让学生根据面积公式分别计算它们的面积,通过学生的实际测量与感悟,学生可以有效的理解面积的公式,同时还能增添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在数学动手操作中教师要为学生选择多样化的方法,让学生对数学操作有不同的认知与感悟,进而提升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小数数学教师要借助动手操作的教学方式,提升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与应用的能力,引导学生自我探究与实践。首先,教师要根据数学教学内容为学生准备充足的教学用具,保证课堂操作的有序进行,同时教师还应该在操作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思考与感悟,不能将动手操作流于形式,难以到达最佳的效果。教师要积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操作氛围,让学生快速融入到学习环节中;还要灵活应用多种方法,鼓励学生寻找数学学习的乐趣。
参考文献
[1] 李素惠.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动手操作[J].学周刊,2019,(25).
[2] 须燕.动手操作让智慧之光在指尖闪耀———关于小学数学课堂中“实践操作”的有效性研究[J].华夏教师,2019,(18).
关键词:小学数学;动手操作;应用与思考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利用相关的实物或学具进行摆、剪、拼、测量,或对数量关系、空间图形进行列表和图像的操作活动,都是学生进行学习活动与学习内容的相互作用,这就是动手操作。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动手操作存在的问题
1.操作准备活动以教师为中心
操作材料是教与学操作的对象,关系到教学的效果。但是,材料的准备与选择,学生往往没有参与其中。教师主要选择的还是教材配套的材料,而符合学生个性化的操作材料很少。对操作活动进行合理设计,这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条件之一,这些设计多数偏向成人化。教师在进行设计的时候,只是对操作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预设,却没有自己动手进行操作的活动,而且很多操作也是一些验证性操作。小学生动手之前很少能够概括出数学道理,操作过程也是探索数学道理的过程,这样就与探索发现存在很大的差距。
2.操作过程流于形式
操作活动主要依赖教师,教师对学生的操作兴趣关注不够。动手操作应该落实到学生的困惑与好奇处,而不是从教材开展。如分数乘法的学习中,教师提出“两个2/7的和是多少”,很多学生都能用口算算出,但是教师还是按原来的要求,让学生进行“涂一涂,算一算”的操作活动,并进行讨论,很多学生就会在准备的纸条上直接涂上4个小方块。这样的操作就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就是教师指导性操作凌驾于学生主体性操作之上,从而使学生失去操作兴趣。教师对学生的操作主要集中在细则和操作程序上,从而无法保证操作的实效。
3.操作学习深度不够
動手操作是在学生个体经验上进行的学习,超出个体经验的局限,就需要把操作学习与知识学习、交往学习相结合,但现在这些做得远远不够。操作过程中学生对操作分工、计划、结论商讨有限;操作活动结束后,缺乏相应的交流与反思等,另外还缺乏对操作活动意图、操作过程和有关算理的交流与反思。
二、原因分析
1.对动手操作学习的价值认识不够
数学学习的方式是多样的,如以数学概念学习为主的符号学习、以合作交流为主的交往学习、以反思总结为主的反思学习。动手操作学习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动手操作是学生进行思维再创造的过程,而很多教师认为动手操作是学习知识的辅助手段,这样的教学目标就会导致“过程与方法”把握得不准,进而导致对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关注不够。
2.对小学数学中动手操作的内涵理解不深
数学中的操作为了让学生去构建认知体系和探究发现新的数学领域,并提升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而操作是重要的学习方式。其基本过程为:解读表征的问题情境,进行操作材料设计或选择等;通过绘制示意图、制作模型等操作产品,获取动作表象,并让问题情景转换为以图像表征或动作表征的问题情境;通过分析、比较等逻辑符号表征的问题形式并解决问题。基于数学动手操作的基本过程,动作表征、图像表征和符号表征之间转换是难点。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符合对操作动作进行逻辑性的表征,也要注意运用操作动作或数学符号的表征。
3.对动手操作运用的条件定位不清
首先,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是否需要动手操作受教学内容的影响,只有那些可以感知的或者实践探索与生活相关的,才符合学生进行直接探索。其次,动手操作的选用要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无论是促进知识的理解,还是基于数学经验的丰富,都能培养学生的探索与创新精神。最后,动手操作的学习方式需要与其他学习方式进行结合。单一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数学素养的全面发展,需要动手操作与其他学习方式结合起来。
三、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动手操作的有效策略
1.创设良好的操作氛围,提升学生的积极性
在数学动手操作中教师要为学生营造出良好的情景,这样学生就能快速融入到动手操作环节之中,比如:在学习“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周长”相关的知识时,教师就可以为学生创设由零散到整体的情景,帮助学生能够更加直观的学习与探索相关的知识。教师首先应该让学生使用同样长短的木棍搭建起几个不同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然后让学生对长方形和正方形进行观察,发现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并总结推导出周长公式,在动手操作后更有助于学生的理解与思考。这一系列操作使得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更高,也能更容易理解数学公式,同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2.提升动手操作的有效性
小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但是实际的操作能力却不足,需要教师有效的指导与帮助,才能高效的完成操作项目。需要注意的是,教师指导不仅需要对学生的操作环节进行指引,还需要在操作之前以及操作之后对操作内容进行总结与整理,引导学生从操作中汲取知识,防止动手操作形式化,而难以达到最佳的效果。教师可以在动手操作之前应该先让学生明确操作的目的以及作用,需要在操作中掌握什么知识等;然后为学生讲解相关的操作步骤,较难的环节还需要教师的演示或者协助,保证动手操作的顺利进行;最后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及时总结数学知识。
3.灵活选择方法
动手操作的方法对学习与掌握数学知识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数学动手操作中教师要灵活选择与使用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效率,更加深刻的认识到数学知识。首先,教师可以使用巧设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进行动手操作,如在学习“体积”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猜想怎样计算粉笔盒、文具盒的体积,然后引出体积的概念;同时教师还应该在课堂上带领学生制作正方体、长方体等,并让学生通过测量自己所制作的正方体与长方体的长、宽、高等,然后转化为数学符号,计算其体积。在以往的教学中部分教师会让学生将数学公式强行记忆下来,并通过大量重复的练习让学生使用公式,学生及时记住了公式,也难以灵活应用,不能在实际的数学问题中举一反三,学以致用。因此,教师还可以借助生活中的实例来引导学生在课外完成动手操作,教师可以让学生测量家中卧室、客厅、教室、操场等地的长度与宽度,然后让学生根据面积公式分别计算它们的面积,通过学生的实际测量与感悟,学生可以有效的理解面积的公式,同时还能增添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在数学动手操作中教师要为学生选择多样化的方法,让学生对数学操作有不同的认知与感悟,进而提升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小数数学教师要借助动手操作的教学方式,提升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与应用的能力,引导学生自我探究与实践。首先,教师要根据数学教学内容为学生准备充足的教学用具,保证课堂操作的有序进行,同时教师还应该在操作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思考与感悟,不能将动手操作流于形式,难以到达最佳的效果。教师要积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操作氛围,让学生快速融入到学习环节中;还要灵活应用多种方法,鼓励学生寻找数学学习的乐趣。
参考文献
[1] 李素惠.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动手操作[J].学周刊,2019,(25).
[2] 须燕.动手操作让智慧之光在指尖闪耀———关于小学数学课堂中“实践操作”的有效性研究[J].华夏教师,201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