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战在中药现代化第一线

来源 :E药经理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nmdm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里就是提取二号车间,它是依照新修订药品GHP标准,历时10个月新建成的。”在扬子江药业集团江苏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李银的带领下,我们来到刚刚投产的提取二号车间参观。车间主体建筑共四层,总建筑面积12000多平方米,主要生产品种为蓝芩口服液清膏和苏黄止咳胶囊干膏,年处理药材量可达到15000吨。
  关闭手机、穿上鞋套、换参观服、洗手……经过多道消毒程序,方可进入车间。虽然外面天气很热,一进车间大厅却感到一阵沁凉,经过防潮处理的大理石地面干净整洁。按照生产工艺流程,我们首先来到车间大楼四层的投料区,宽敞的大厅里,36台直筒型投料罐整齐地“列好队”,蔚为壮观。每一个投料桶在气缸的推压下升降自如,它们有条不紊地上下推动,并分毫不差地与投料通道对接起来。李银说:“投料通道与提取罐紧密对接,流程简化便捷,大大降低了操作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了生产效率。”仔细观察,会发现投料口特别采用向内的斜面设计,便于药材投入的同时还利于清洁。
  来到三楼煎煮浓缩区,据介绍,新型提取罐采用三层夹套加热技术,药材在煎煮过程中受热均匀,提取效果更加理想。双效浓缩器对煎煮后的药液进行浓缩,一效使用蒸汽夹套加热,二效利用一效加热后的蒸汽,既经济实用又方便快捷。温度与真空度相互配合,每小时3000L的蒸发量大大提高了浓缩效率。股份公司制造部部长胡进维指着一块不起眼的玻璃视镜说:“为了方便生产过程中观察进料状况,车间对这些双效浓缩器进行了小小的改进——在进料管道上增加玻璃视镜。”透过玻璃,可以清晰地看到棕褐色的药液在罐中沸腾,并闻到不时传出的淡淡药香。
  走到这里,才发现偌大的生产车间除了机器在高速运转,竞看不到几名工作人员。带着疑问,我们跟正在检视设备运转的工段长许勇平聊起了天。他在药液提取一线已经工作25年了,是一名经验丰富的基层操作人员,更是一名生产骨干。许勇平热情地给我们指点设施设备,介绍工序流程,他颇为自豪地说:“6吨的提取罐,个头非常大,但是上中下层都能利用蒸汽均匀加热。流量计自动计算煎煮好的药液,药渣排出后,经出渣车的自动挤压功能挤压后,由专用车及时清运。”新提取车间的劳动强度和环境大为改善,许勇平感叹地说:“除了中药原材料需要人工投放,其他工序都是全自动化生产,一万多平米的车间只有30名工人,工作效率却是以前的好门倍!”
  作为经验丰富的提取一线员工,许勇平和他的同事们在车间建设过程中不做旁观者,提出了一系列极具操作性的合理化建议。胡进维介绍,在异层投料自动伸缩投料管、容器和管道清洗方案等方面,一线员工的建议都得到了吸纳,并已取得相应成效。浓缩器设备内部的进料口,特别增加一小段弯头,有效地避免了跑料的发生。这一技改项目正是大家群策群力的结果。
  车间二楼是醇沉收膏区,明亮、开放的大厅里配备安装了80台醇沉罐,用于浓缩后药液的醇沉处理。根据专品种专用的原则,车间的乙醇通过固定管道进行转运,有效避免交叉污染。与乙醇贮罐相邻的是树脂吸附区,用于对药液有效成分的吸附,去除杂质,减少负作用,是保证中药质量的重要技术区。李银告诉我们,药液中不溶于乙醇的杂质经过醇沉后沉淀至罐体底部,待上清液转移完毕,使用卧螺离心机对醇沉药渣进行处理,离心后得到的乙醇经过精馏可以再次回收使用。
  位于车间一楼的洁净区是我们此行的最后一站,洁净区占地900平方米,符合D级洁净要求,主要用于中药提取物清膏的收集、分离、干燥、粉碎和终混等操作。即使我们已经“全副武装”,活动空间仍被限制在洁净区外的回字型走廊。透过宽大的视窗,看见工人们身穿洁净服,正全神贯注、紧张而有序地进行生产操作,整个生产现场一览无余。
  走出生产车间,满载中药原材料的大货车正停在仓库门口等待装卸。货车旁边,一位身穿工作服的检验员手拿剪刀,剪开蛇皮袋,仔细端详着里面的药材,他伸手拉拽出几棵药材,折断查看断面,时而用眼看、手摸,时而用鼻闻、口尝。一丝不苟,旁若无人。他就是有近30年现场药材验收经验的专家——侯禄官,他首先用简便易行的方法来鉴别药材的外观性状,初次判定合格后再进行下一步验收。侯师傅说:“每天都有数十吨原材料入库出库。我是质量检测的第一道关口,只有严格把好药材质量第一关,才能确保后序药品质量。”侯师傅凭借“火眼金睛”,成为中药材入库的“门神”。去年一年,他验收药材8000多吨,直接退货700多吨。
  身临如此完美的全自动化生产流程中,的确震撼。正如李银总经理所说,这是传统技艺和现代科技的完美结合——既有传统中药本身的吸引力,又有现代化技术的“高、精、尖”。参观已结束,我们眼前却还浮现着一幅中药提取现代化生产的瑰丽图景:一尘不染的生产车间、先进的装配线、充满激情的工人,中药现代化的梦想正在扬子江畔这座现代化的药企孕育、放飞。
其他文献
UPS在中国医药物流市场的触角正在逐渐深入。继去年在上海设立了主要服务于进口医疗设备的第一个医疗保健仓储中心后,近日,其在杭州主要为制药企业服务的仓储中心也落成开业。  “为了抓住医疗保健领域消费需求增长的机遇,赢得更多的市场份额,我们会不断投入。”UPS国际总裁吉姆·巴伯尔的一句话道出了这家国际物流快递巨头分羹医疗保健物流市场的笃定。而刚刚在中国杭州建成的医疗保健仓储中心无疑迈开了UPS全球医疗
期刊
过去我们的一些总结和判断在今年的榜单中得到了充分印证,它们是这些最具竞争力上市公司贡献给整个医药行业的智慧财富。  2009年至2011的中国医药行业堪称福祸相依,遭逢变局的医药企业既是有史以来最大医改红利的分享者,又不得不为改革的犹疑、反复以及企业的旧有格局支付代价。在失去与得到之间,中国的医药卫生产业链重新调整,展开结构性分化,行业和公司在改革和发展过程中沉浮、激变。  三年过后,医改棋至中盘
期刊
过去五年,医药行业整合并购接二连三。《E药经理人》邀请31家竞争力50强的上市公司董秘参与调查,寻找和发现整合时代企业竞争力背后的秘密。
期刊
马不停蹄式的迅猛扩张,已使华润三九当仁不让地成为国内OTC领域的“并购巨鳄”,而在背后是其对品类管理的坚持和运营管控模式的强化。  今年3月底,华润三九医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润三九”)向投资者提交了年度成绩单。2012年公司年报显示,主营业务收入略超预期达到了68.91亿元,同比增长24.72%;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0.14亿元,同比增长33.35%。这一成绩恰好回应了其2011年
期刊
恩必普不仅为石药后续的制剂产品摸索了经验,锻炼了队伍,更重要的是坚定了公司坚持转型、发展制剂和创新的信心。  作为大股东,弘毅投资总裁赵令欢对石药集团的未来曾这样乐观描述:大幕刚开启,好戏在后头。但于二级市场的投资者而言,直到去年5J9还为其捏着一把汗。  1994年石药集团成为内地第一家在香港上市的医药企业,也正是这个原因,上市公司被命名为“中国制药”。彼时这家公司最赚钱的业务是原料药,其生产了
期刊
如何在既有业务中寻找新的增长点、如何通过制度创新塑造持续的生命力,是同仁堂科技必须直面的问题。  在港上市12年的同仁堂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同仁堂科技”)终于迎来显著增长。2012年,其市值同比增长101.41%,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增长率分别为26.37%、41.95%。这样的数字对于业界眼中一直“被动进步”的同仁堂旗下公司来说,成绩不俗。  子公司同仁堂国药是领跑此番增长的主力。这家公
期刊
广药之前由于两家上市公司存在同业竞争问题,导致资本市场的融资功能难以发挥。整体上市将解决这一痼疾,从而使得资产更加良性,资本市场的功能得以更好发挥。  毫无疑问,近三年是广州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广州药业”)发展史的里程碑阶段。重组上市与对王老吉品牌的回收,使广州药业的发展发生了质变。  在地域上展望全国医药市场竞争格局,北上广无疑是兵家必争之地。近年来,国药、上药、华润医药借力资本市场跑马
期刊
对于我国目前绝大多数医药企业来说,并不是ECIRM模型的五个要素都能并驾齐驱具备,往往只是其中某一个或者某几个要素先行。  中国医药上市公司竞争力评选已经开展五年了,五年来,先后有60多家制药企业进入20强排行榜,上榜企业业绩普遍获得较大增长。五年来,我们始终用一套标准评价企业,评选结果获得了企业界和资本界的普遍认同。  企业竞争力是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并保持持续领先的关键要素。关于企业竞争
期刊
当下恐怕不是医药行业波澜壮阔趋势的结束,而仅是个开始。  不知不觉,“中国最具竞争力医药上市公司”评选已经举办到第5届。4年时间。天翻地覆。  4年前此时,医药还是个小市值行业。2009年7月,A股医药公司合计市值只有5500亿元,在A股总市值中的占比接近2.16%;4年后的今天,这两个数字是1 39万亿元和5.48%。4年前,市值最大的医药上市公司,是“吉林敖东”,市值292亿元——定睛一看,原
期刊
天目药业的项目如今已经完全成为一个资本游戏的平台,这同宋晓明当初大刀阔斧希望通过二级市场并购切入医药产业的想法,大相径庭。  6月7日,从天目药业“撤离”的原董事长宋晓明预言,天目药业当前状态只是过渡而已,它是事态发展还没有结束。  果然一语成谶,6月8日天目药业公告,自然人股东韩啸4月25日至明6日买入公司608万股,占总股本的5%,并称未来12个月内不排除继续增持。截止到发稿前,天目药业的资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