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里就是提取二号车间,它是依照新修订药品GHP标准,历时10个月新建成的。”在扬子江药业集团江苏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李银的带领下,我们来到刚刚投产的提取二号车间参观。车间主体建筑共四层,总建筑面积12000多平方米,主要生产品种为蓝芩口服液清膏和苏黄止咳胶囊干膏,年处理药材量可达到15000吨。
关闭手机、穿上鞋套、换参观服、洗手……经过多道消毒程序,方可进入车间。虽然外面天气很热,一进车间大厅却感到一阵沁凉,经过防潮处理的大理石地面干净整洁。按照生产工艺流程,我们首先来到车间大楼四层的投料区,宽敞的大厅里,36台直筒型投料罐整齐地“列好队”,蔚为壮观。每一个投料桶在气缸的推压下升降自如,它们有条不紊地上下推动,并分毫不差地与投料通道对接起来。李银说:“投料通道与提取罐紧密对接,流程简化便捷,大大降低了操作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了生产效率。”仔细观察,会发现投料口特别采用向内的斜面设计,便于药材投入的同时还利于清洁。
来到三楼煎煮浓缩区,据介绍,新型提取罐采用三层夹套加热技术,药材在煎煮过程中受热均匀,提取效果更加理想。双效浓缩器对煎煮后的药液进行浓缩,一效使用蒸汽夹套加热,二效利用一效加热后的蒸汽,既经济实用又方便快捷。温度与真空度相互配合,每小时3000L的蒸发量大大提高了浓缩效率。股份公司制造部部长胡进维指着一块不起眼的玻璃视镜说:“为了方便生产过程中观察进料状况,车间对这些双效浓缩器进行了小小的改进——在进料管道上增加玻璃视镜。”透过玻璃,可以清晰地看到棕褐色的药液在罐中沸腾,并闻到不时传出的淡淡药香。
走到这里,才发现偌大的生产车间除了机器在高速运转,竞看不到几名工作人员。带着疑问,我们跟正在检视设备运转的工段长许勇平聊起了天。他在药液提取一线已经工作25年了,是一名经验丰富的基层操作人员,更是一名生产骨干。许勇平热情地给我们指点设施设备,介绍工序流程,他颇为自豪地说:“6吨的提取罐,个头非常大,但是上中下层都能利用蒸汽均匀加热。流量计自动计算煎煮好的药液,药渣排出后,经出渣车的自动挤压功能挤压后,由专用车及时清运。”新提取车间的劳动强度和环境大为改善,许勇平感叹地说:“除了中药原材料需要人工投放,其他工序都是全自动化生产,一万多平米的车间只有30名工人,工作效率却是以前的好门倍!”
作为经验丰富的提取一线员工,许勇平和他的同事们在车间建设过程中不做旁观者,提出了一系列极具操作性的合理化建议。胡进维介绍,在异层投料自动伸缩投料管、容器和管道清洗方案等方面,一线员工的建议都得到了吸纳,并已取得相应成效。浓缩器设备内部的进料口,特别增加一小段弯头,有效地避免了跑料的发生。这一技改项目正是大家群策群力的结果。
车间二楼是醇沉收膏区,明亮、开放的大厅里配备安装了80台醇沉罐,用于浓缩后药液的醇沉处理。根据专品种专用的原则,车间的乙醇通过固定管道进行转运,有效避免交叉污染。与乙醇贮罐相邻的是树脂吸附区,用于对药液有效成分的吸附,去除杂质,减少负作用,是保证中药质量的重要技术区。李银告诉我们,药液中不溶于乙醇的杂质经过醇沉后沉淀至罐体底部,待上清液转移完毕,使用卧螺离心机对醇沉药渣进行处理,离心后得到的乙醇经过精馏可以再次回收使用。
位于车间一楼的洁净区是我们此行的最后一站,洁净区占地900平方米,符合D级洁净要求,主要用于中药提取物清膏的收集、分离、干燥、粉碎和终混等操作。即使我们已经“全副武装”,活动空间仍被限制在洁净区外的回字型走廊。透过宽大的视窗,看见工人们身穿洁净服,正全神贯注、紧张而有序地进行生产操作,整个生产现场一览无余。
走出生产车间,满载中药原材料的大货车正停在仓库门口等待装卸。货车旁边,一位身穿工作服的检验员手拿剪刀,剪开蛇皮袋,仔细端详着里面的药材,他伸手拉拽出几棵药材,折断查看断面,时而用眼看、手摸,时而用鼻闻、口尝。一丝不苟,旁若无人。他就是有近30年现场药材验收经验的专家——侯禄官,他首先用简便易行的方法来鉴别药材的外观性状,初次判定合格后再进行下一步验收。侯师傅说:“每天都有数十吨原材料入库出库。我是质量检测的第一道关口,只有严格把好药材质量第一关,才能确保后序药品质量。”侯师傅凭借“火眼金睛”,成为中药材入库的“门神”。去年一年,他验收药材8000多吨,直接退货700多吨。
身临如此完美的全自动化生产流程中,的确震撼。正如李银总经理所说,这是传统技艺和现代科技的完美结合——既有传统中药本身的吸引力,又有现代化技术的“高、精、尖”。参观已结束,我们眼前却还浮现着一幅中药提取现代化生产的瑰丽图景:一尘不染的生产车间、先进的装配线、充满激情的工人,中药现代化的梦想正在扬子江畔这座现代化的药企孕育、放飞。
关闭手机、穿上鞋套、换参观服、洗手……经过多道消毒程序,方可进入车间。虽然外面天气很热,一进车间大厅却感到一阵沁凉,经过防潮处理的大理石地面干净整洁。按照生产工艺流程,我们首先来到车间大楼四层的投料区,宽敞的大厅里,36台直筒型投料罐整齐地“列好队”,蔚为壮观。每一个投料桶在气缸的推压下升降自如,它们有条不紊地上下推动,并分毫不差地与投料通道对接起来。李银说:“投料通道与提取罐紧密对接,流程简化便捷,大大降低了操作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了生产效率。”仔细观察,会发现投料口特别采用向内的斜面设计,便于药材投入的同时还利于清洁。
来到三楼煎煮浓缩区,据介绍,新型提取罐采用三层夹套加热技术,药材在煎煮过程中受热均匀,提取效果更加理想。双效浓缩器对煎煮后的药液进行浓缩,一效使用蒸汽夹套加热,二效利用一效加热后的蒸汽,既经济实用又方便快捷。温度与真空度相互配合,每小时3000L的蒸发量大大提高了浓缩效率。股份公司制造部部长胡进维指着一块不起眼的玻璃视镜说:“为了方便生产过程中观察进料状况,车间对这些双效浓缩器进行了小小的改进——在进料管道上增加玻璃视镜。”透过玻璃,可以清晰地看到棕褐色的药液在罐中沸腾,并闻到不时传出的淡淡药香。
走到这里,才发现偌大的生产车间除了机器在高速运转,竞看不到几名工作人员。带着疑问,我们跟正在检视设备运转的工段长许勇平聊起了天。他在药液提取一线已经工作25年了,是一名经验丰富的基层操作人员,更是一名生产骨干。许勇平热情地给我们指点设施设备,介绍工序流程,他颇为自豪地说:“6吨的提取罐,个头非常大,但是上中下层都能利用蒸汽均匀加热。流量计自动计算煎煮好的药液,药渣排出后,经出渣车的自动挤压功能挤压后,由专用车及时清运。”新提取车间的劳动强度和环境大为改善,许勇平感叹地说:“除了中药原材料需要人工投放,其他工序都是全自动化生产,一万多平米的车间只有30名工人,工作效率却是以前的好门倍!”
作为经验丰富的提取一线员工,许勇平和他的同事们在车间建设过程中不做旁观者,提出了一系列极具操作性的合理化建议。胡进维介绍,在异层投料自动伸缩投料管、容器和管道清洗方案等方面,一线员工的建议都得到了吸纳,并已取得相应成效。浓缩器设备内部的进料口,特别增加一小段弯头,有效地避免了跑料的发生。这一技改项目正是大家群策群力的结果。
车间二楼是醇沉收膏区,明亮、开放的大厅里配备安装了80台醇沉罐,用于浓缩后药液的醇沉处理。根据专品种专用的原则,车间的乙醇通过固定管道进行转运,有效避免交叉污染。与乙醇贮罐相邻的是树脂吸附区,用于对药液有效成分的吸附,去除杂质,减少负作用,是保证中药质量的重要技术区。李银告诉我们,药液中不溶于乙醇的杂质经过醇沉后沉淀至罐体底部,待上清液转移完毕,使用卧螺离心机对醇沉药渣进行处理,离心后得到的乙醇经过精馏可以再次回收使用。
位于车间一楼的洁净区是我们此行的最后一站,洁净区占地900平方米,符合D级洁净要求,主要用于中药提取物清膏的收集、分离、干燥、粉碎和终混等操作。即使我们已经“全副武装”,活动空间仍被限制在洁净区外的回字型走廊。透过宽大的视窗,看见工人们身穿洁净服,正全神贯注、紧张而有序地进行生产操作,整个生产现场一览无余。
走出生产车间,满载中药原材料的大货车正停在仓库门口等待装卸。货车旁边,一位身穿工作服的检验员手拿剪刀,剪开蛇皮袋,仔细端详着里面的药材,他伸手拉拽出几棵药材,折断查看断面,时而用眼看、手摸,时而用鼻闻、口尝。一丝不苟,旁若无人。他就是有近30年现场药材验收经验的专家——侯禄官,他首先用简便易行的方法来鉴别药材的外观性状,初次判定合格后再进行下一步验收。侯师傅说:“每天都有数十吨原材料入库出库。我是质量检测的第一道关口,只有严格把好药材质量第一关,才能确保后序药品质量。”侯师傅凭借“火眼金睛”,成为中药材入库的“门神”。去年一年,他验收药材8000多吨,直接退货700多吨。
身临如此完美的全自动化生产流程中,的确震撼。正如李银总经理所说,这是传统技艺和现代科技的完美结合——既有传统中药本身的吸引力,又有现代化技术的“高、精、尖”。参观已结束,我们眼前却还浮现着一幅中药提取现代化生产的瑰丽图景:一尘不染的生产车间、先进的装配线、充满激情的工人,中药现代化的梦想正在扬子江畔这座现代化的药企孕育、放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