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认知负荷理论的数学教学探微

来源 :教育研究与评论(小学教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an05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认知负荷理论是继建构主义理论之后又一对教育教学有着重要指导作用的心理学理论。认知负荷分为三类,内在认知负荷、外在认知负荷和相关认知负荷。基于认知负荷理论的数学教学路径有:激活图式,减轻内在认知负荷;设置坡度,减轻外在认知负荷;建立模型,增加相关认知负荷。
  关键词:认知负荷图式坡度模型
  一、 认知负荷理论概述
  认知负荷理论最早由澳大利亚教育心理学家斯威勒(J.Sweller)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是继建构主义理论之后又一对教育教学有着重要指导作用的心理学理论。斯威勒指出,教学中的认知负荷是学生完成特定任务过程中所消耗的心理资源的总量。认知负荷理论的基本观点主要有:(1)工作记忆容量是有限的,一次只能存储5~9条基本信息或信息块,因此,当需要加工的信息量超出了学习者的工作记忆容量时,学习将变得无效;(2)长时记忆容量可以认为是无限的,所有信息在进入长时记忆之前,都必须在工作记忆中经过加工;(3)图式是一种将信息合理储备起来的方式,当图式存在于长时记忆并自动运转时,就不需要消耗心理资源;(4)认知信息通过编码以图式的形式储存在长时记忆中,此时,认知信息将不再占用工作记忆容量。
  斯威勒等人把认知负荷分为三类,即内在认知负荷(Intrinsic Cognitive Load)、外在认知负荷(Extraneous Cognitive Load)和相关认知负荷(Germane Cognitive Load)。内在认知负荷是由学习材料本身所固有的难度和复杂程度等特性和学习者原有的知识,以及这两者的相互作用所决定的。多数学者认为,由学习材料所引起的内在认知负荷无法改变,而学习者原有的知识所引起的内在认知负荷可以降低。外在认知负荷主要源于外界要求学习者从事的认知活动所引起的工作记忆负荷,体现为教学材料的呈现方式和教学过程的组织形式。通过合理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活动,可以有效减轻外在认知负荷。相关认知负荷是指与促进图式构建和自动化过程相关的负荷。学习者从事更高级的认知加工,如重组、抽象、比较、推理等,这样的加工虽然增加了认知负荷,但它有助于学习者对知识的深加工,有助于图式的构建和自动化,进而对学习产生促进作用。
  认知负荷理论启示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减轻内在认知负荷和外在认知负荷,增加相关认知负荷,以切实提高课堂效率。
  二、 认知负荷理论指导下的教学实践
  《解决问题的策略——列表》是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的内容,学生需要学习运用“列表整理条件和问题”策略解决三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并整理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本课内容相对较多,有一定的难度。下面以本课为例,就如何基于认知负荷理论开展教学谈几点具体做法。
  (一)激活图式,减轻内在认知负荷
  学生原有的知识体现为储存于长时记忆中的图式,学生认知的过程就是不断调用已有图式、形成新图式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帮助学生激活原有图式,提高图式的清晰度和稳定性,从而强化学生原有的知识,减轻内在认知负荷。
  本课内容是在学生三年级学习的运用“从条件想起”和“从问题想起”策略解决两步计算实际问题基础上的提升与发展。引入新课后,教师呈现题目:“修一条520米长的水渠,每天修45米,已经修了8天。还剩多少米没修?”此题可以从条件想起,也可以从问题想起。通过自主练习、小组交流、班级展示,学生长时记忆中“从条件想起”和“从问题想起”的策略、分析问题的一般过程和基本方法的图式得以激活和稳固,这为他们学习“列表整理条件和问题”策略搭建了认知支架,减轻了学生的内在认知负荷。
  (二)设置坡度,减轻外在认知负荷
  复杂认知任务的学习和执行受到有限的工作记忆容量的限制,在学生学习综合性较强的知识之前,教师若能对复杂的学习任务设置适当的坡度,就可以减轻学生的外在认知负荷。
  课本中的例题呈现了小芳家果园里三种果树的信息,并提出了问题:桃树和梨树一共有多少棵?笔者认为此例题缺少坡度,把信息一次性呈现给学生,学生首先想到的是“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很少想到“整理条件和问题”。这样一来,用列表的策略整理条件和问题就成为教师强加给学生的,策略教学就变成了一般的解题教学,策略的味道淡了,也增加了学生的外在认知负荷。
  如何减轻学生的外在认知负荷,同时使课堂展现出浓厚的策略味呢?笔者采用分步呈现信息的方式,设置合理的坡度。在帮助学生激活原有图式后,创设了这样的情境:秋天到了,小芳家果园里的果子成熟了,香气扑鼻。小芳邀请几个小伙伴来到果园游玩,果园里种有桃树、梨树和杏树。小芳问:“小伙伴们,你们知道我家果园里的桃树和梨树一共有多少棵吗?”教师放手让学生去探索。通过交流,学生发现:可以从条件想起,先算出桃树、梨树和杏树各有多少棵,再求桃树和梨树一共有多少棵;也可以从问题想起,要求桃树和梨树一共有多少棵,必须先知道桃树和梨树各有多少棵。至此,学生懂得:解决问题的第一步是要明确条件和问题。此时,将题目的条件呈现给学生,并引导:“怎样记录能既简洁又便于我们解决问题呢?”在经过分析并尝试整理条件后,学生主要呈现了两种方法(如图1、图2)。可以看出,学生整理出的条件已具备“列表”的雏形,教师顺势而为,展示“列表”的方法。
  在交流、分析、对比的基础上,学生认识到“列表整理条件和问题”既简洁又便于寻找数量之间的关系,此时,策略意识已深入学生心中,策略不再是教师强加给学生的任务,而是学生自主探究所得。至此,教学的第一个重要目标得以实现,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图式得以发展。设置坡度,分步实施——这样的设计,优化了信息呈现的方式,减轻了学生的外在认知负荷。
  (三)建立模型,增加相关认知负荷
  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用抽象、比较、推理等方法对实际问题进行建模,促进学生图式的构建和自动化,从而增加相关认知负荷。
  设置坡度并逐步达成教学目标后,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归纳解决问题的一般模型。“解决实际问题一般要经历哪几个步骤呢?”通过回顾,学生明确:要解决一个实际问题,首先,必须弄清题意,明确条件和问题;其次,可以用列表的方式分析数量关系;再次,列式解答,算出结果;最后,检验,写出答案。这样的高级认知加工,有利于促进图式的构建,有利于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从而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图式自动化的程度。
  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建立“从条件想起”和“从问题想起”策略之间的联系,促进学生建构图式。如,教师可提问:“要求桃树和梨树共有多少棵,可以从条件想起,也可以从问题想起。不管我们从条件想起,还是从问题想起,都必须求出什么?”学生能答出“桃树和梨树各有多少棵”。在解答较复杂问题时,把类似的问题称为“中间问题”,找准并正确解决“中间问题”是解决复杂问题的关键(如图3)。将两种解决问题的策略之间建立起联系,促进了学生图式的深层构建,增加了相关认知负荷。与此同时,学生一旦形成了良好的解决问题策略模型,图式的调用达到了自动化的程度,以后在加工类似的问题时就会减少工作记忆容量的占用,提高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 庞坤.基于认知负荷理论的高效益数学课堂教学[J].中国教育学刊,2013(7).
  [2] 陆长灵,胡君.基于认知负荷理论的微课設计——以“质量守恒定律”的教学为例[J].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2014(8).
  [3] 张雪.基于认知负荷理论的初中教学初探[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4.
  [4] 龚德英,刘电芝,张大均.元认知监控活动对认知负荷和多媒体学习的影响[J].心理科学,2008(4).
其他文献
摘要:“认识公顷”的教学通常以复习导入,但从数学内部知识结构(联系)出发引出公顷概念,会显得比较枯燥,也无法凸显知识产生的必要性,从而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可以结合学生生活经验,引发学生的学习需求。“认识公顷”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体验1公顷的大小,建立1公顷的表象,根据1公顷的表象,推算比较大的土地面积,最终指向空间观念的培养,而不是运用公顷的数学定义解决数学问题。因此,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实
期刊
摘要:先后两次执教的《圆的认识》一课,都有关于“圆的特征与规律”的学生探索。通过对收集到的课堂学习证据的对比观察,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开放性的任务、有效的教师巡视、充分的学生交流,以及激励性的话语、适时的追问、肯定的眼神等教学行为,能促进学生的探究性学习。  关键词:圆的认识探究性学习课堂观察对比分析  一、观察背景与主题  (一)观察背景  探究性学习是新课程改革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数学课堂上,
期刊
摘要:教学中应该充分利用寓言文本和寓言的“语文”价值,引导学生深入品味“故事+道理”的独特魅力,教出寓言别样的美。在对故事的理性审视中探究思维之美,在对基本特点的精准把握中探寻形象之美,在對言语形式的比较辨析中发现表达之美,让学生真正领略到寓言故事的美,感悟到寓言故事的理。  关键词:寓言教学思维之美形象之美表达之美  寓言本是一种民间口头创作,反映的主要是人们的生活智慧。寓言往往在“可笑而又发人
期刊
高中物理知识具有高度概括和抽象的特点,使得学生感到难以理解。但是,物理学也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紧密联系生活的学科,可以提供丰富的感性体验素材,有效地刺激、调动学生的感官,帮助学生建立物理图景,从而方便地理解物理知识。因此,物理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开发实验资源(比如自制教具实验、改进传统实验),创设现实情境(比如生活、生产、科技情境),利用现代技术(比如图片、动画、视频),将抽象难懂的物理知识直观地展
期刊
一、两次教学尝试  苏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台湾的蝴蝶谷》一课第二自然段有这样一句话:“每年春季,一群群色彩斑斓的蝴蝶飞过花丛,穿过树林,越过小溪,赶到山谷里来聚会。”形象地体现出了蝴蝶灵动的神态。课后练习也特意将这句话挑出来让学生品读,旨在让他们体会动词的恰当运用。根据这一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两个教学环节:一是将原句改为“一群群色彩斑斓的蝴蝶飞过花丛,飞过树林,飞过小溪,赶到山谷里来聚会。”让学
期刊
摘要:教学《丰富的图形世界》时,首先利用丰富的生活实例,引导学生抽象出常见的几何体,由此引出重点学习的棱柱和棱锥,并且尝试表述其特征,定义其内涵;其次再利用一些实例,引导学生提炼出点、线、面元素,由此引出棱柱和棱锥的构成要素,并且进一步认识棱柱和棱锥的特征;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对常见的几何体进行总结性分类,加深认识;最后,通过基础练习的过渡,设计两个具有一定难度的探究、操作问题,引导学生研究几何体
期刊
摘要:单元教学所承载的教学内容具有整体性和规定性。单元知识结构强调“单元内”和“单元间”学科知识的系统性、连贯性,确定单元知识结构能够帮助教师从纵向和横向上准确把握本单元应该教什么,整体构建教学流程。在实践中,教师可以从课标要求、学科知识、教材体系、单元整体四个方面来确立。  关键词:单元教学知识结构单元整体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同一单元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师可能会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但教材内某
期刊
摘 要:课堂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的素养,要引导学生自我建构所学知识,要上离学生“最近”的课。学校提出“素养课堂”“自我建构”“离生最近”的理念,将其作为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的支点。“素养课堂”充分体现中小学养成教育的宗旨,包含学科素养、学习素养、品德素养的培养;“自我建构”即让学生自我学习、自我理解、自我认知;“离生最近”就是教学尽可能贴近学生的实际情况,基于学生的认知特点。  关键词:素养课堂 自我建
期刊
摘 要:“世界咖啡馆”是近些年兴起的一种高效、灵活、易于操作的教学理念。立足于对其中核心方法多轮对话的吸收,以《泊船瓜洲》一诗为例,尝试建立“古诗咖啡馆”,创新小学语文古诗阅读指导课。其中对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过程的设置、教学细节的注意事项三方面进行了针对性设计。  关键词:“世界咖啡馆” 古诗咖啡馆 古诗阅读教学设计  前文有述,“世界咖啡馆”是近些年兴起的一种高效、灵活、易于操作的教学理念,助
期刊
课堂上,当教师提出问题后,对学生的期待就开始了。  我在一些课上观察到,教师提出问题后,眼睛就急急忙忙地扫视教室,寻找能答出问题的学生,而学生刚开始思考,或是正在思考,教师寻找的目光,有可能让他们无法保持平静地思考。  我在讲台上站了半辈子,我了解学生的思考状态,能看到学生的神态。有些学生神情总是很平静,有些会表现出困惑,也有些总是微笑,有的甚至喜形于色。我熟悉自己的学生,但未必能准确地判断他目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