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习历程案是一种指导学生学习的专业方案,是教师在班级教学的背景下,为了便于儿童自主或社会建构经验,围绕某一相对独立的学习单位,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专业化预设的方案。
就“认识线段”一课,笔者设计了以下的学习历程案:
一、清晰的学习目标引领学生学习
判断“教一学一评”是否一致的依据是:教学、学习与评价是否围绕共同的目标展开。没有目标的教学活动好比迷失了方向的船,很难到达目的地。学习历程案将教学目标外显化,教师能够紧扣教学目标进行教学而不偏离。学习历程案明确了学习目标,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有计划、有目的地学习。
在“认识线段”一课中,学生学习路径一般是这样的:觀察自然状态下的毛线,思考怎样把毛线变直,再从两手之间的这段毛线引出概念“线段”,教师在黑板上出示线段及其特点。线段的教学过程往往以教师的讲解、告知为主。学生在为什么要建构线段和怎样建立线段这一概念上一无所获,只是被动接受知识信息,教师的单向信息传递造成课堂上学生浅层学习、游离学习等现象的发生。
教师要以问题为抓手,将教学目标转化为学习目标。学习目标的设定要遵循三点:囊括本节课的所有知识点,通俗易懂,能激发学生的后续学习。基于以上的思考,笔者尝试将本节课的知识点分成两大板块:线段概念的教学,线段与点、面之间的关系。再从每个版块提取出核心问题,驱动学生思考,引领学生的后续学习。
二、巧妙的学习活动促进深度学习
教师怎么教,直接影响学生的学,这也决定了教学效果和学习结果。因此,必须要设计好学习活动,即学习历程案中的锚基任务。锚基任务的设计,要注意以下两点:
学习活动操作性要强。教师设计的学习活动必须要求明确、操作简单。学习历程案中设计了一次摆线段和两次画线段的任务,摆和画的要求都是具体可操作的。在学生活动环节,设计两点之间连线的任务,操作简单,更便于学生对比观察,发现点、线、面之间的关系。
学习活动应层层递进。驱动问题1中,笔者设计了3个任务,任务之间既有联系,又层层递进。摆线段源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帮助学生初步建立线段的表象;第一次画线段是沟通生活中的线段与数学概念中线段的必要过程,通过观察毛线和自己画的线段,学生在对比、分析中明确线段的特点——直的、两个端点、有长度的,最后总结出线段的画法;第二次画线段,是为了让学生观察不同位置和方向的线段,进一步明确线段的本质。驱动问题2中,第一次2个点连线要达到两个目的,帮助学生明确“两点之间连线”的方法和两点之间只能连1条线段;第二次3个点连线要达到也两个目的,明确“每两点之间连线”的连法和初步感知点、线、面之间的关系;第三次4个点连线,不仅要巩固前面两次操作的方法,更要学生关注有序的连线。后一个活动是对前一个活动的巩固。有效的活动体现了教师引领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体现了学生自主探究问题的过程,体现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一致性。
三、多元的学习评价检验学习结果
学习历程案中,学习评价的形式是多元的,它可以是一个问题,也可以是一个活动;学习评价的内容也是多元的,可以是对知识本身的评价,也可以是对学习过程的评价,综合性较高。
学习评价1以解决问题的形式呈现,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从众多的线中识别出线段,感受线段的特点,进一步理解“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这是对知识掌握情况的评价。学习评价2以活动的形式呈现,是对探究过程的评价。
在“题海战”中,学生更多的是机械模仿,而且所选的练习层次不够鲜明,高阶思维得不到锻炼。而在学习历程案中,不以题量论成败,虽然只有2次学习评价,但每个评价对学生的数学思维和数学能力的要求都很高,学生需要将零碎的过程系统化,知识问的联结也更紧密。学习评价环节,不仅要对知识技能再认,更要对学习过程进行回顾评价及综合应用,充分体现了学习评价与学生的学的一致性。
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以及课堂评价,都是围绕目标展开的。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教要为学生的学服务,教师需要设计专业的方案指导学生自主进行探究性学习,需要设计精准的评价标准考查学生学习的结果。学习历程案使得每位学生的学习过程都能“看得见”,在促使学生思维碰撞的同时,又实现思维的升华和进阶,从内容上体现了“教一学一评”的一致性。
就“认识线段”一课,笔者设计了以下的学习历程案:
一、清晰的学习目标引领学生学习
判断“教一学一评”是否一致的依据是:教学、学习与评价是否围绕共同的目标展开。没有目标的教学活动好比迷失了方向的船,很难到达目的地。学习历程案将教学目标外显化,教师能够紧扣教学目标进行教学而不偏离。学习历程案明确了学习目标,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有计划、有目的地学习。
在“认识线段”一课中,学生学习路径一般是这样的:觀察自然状态下的毛线,思考怎样把毛线变直,再从两手之间的这段毛线引出概念“线段”,教师在黑板上出示线段及其特点。线段的教学过程往往以教师的讲解、告知为主。学生在为什么要建构线段和怎样建立线段这一概念上一无所获,只是被动接受知识信息,教师的单向信息传递造成课堂上学生浅层学习、游离学习等现象的发生。
教师要以问题为抓手,将教学目标转化为学习目标。学习目标的设定要遵循三点:囊括本节课的所有知识点,通俗易懂,能激发学生的后续学习。基于以上的思考,笔者尝试将本节课的知识点分成两大板块:线段概念的教学,线段与点、面之间的关系。再从每个版块提取出核心问题,驱动学生思考,引领学生的后续学习。
二、巧妙的学习活动促进深度学习
教师怎么教,直接影响学生的学,这也决定了教学效果和学习结果。因此,必须要设计好学习活动,即学习历程案中的锚基任务。锚基任务的设计,要注意以下两点:
学习活动操作性要强。教师设计的学习活动必须要求明确、操作简单。学习历程案中设计了一次摆线段和两次画线段的任务,摆和画的要求都是具体可操作的。在学生活动环节,设计两点之间连线的任务,操作简单,更便于学生对比观察,发现点、线、面之间的关系。
学习活动应层层递进。驱动问题1中,笔者设计了3个任务,任务之间既有联系,又层层递进。摆线段源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帮助学生初步建立线段的表象;第一次画线段是沟通生活中的线段与数学概念中线段的必要过程,通过观察毛线和自己画的线段,学生在对比、分析中明确线段的特点——直的、两个端点、有长度的,最后总结出线段的画法;第二次画线段,是为了让学生观察不同位置和方向的线段,进一步明确线段的本质。驱动问题2中,第一次2个点连线要达到两个目的,帮助学生明确“两点之间连线”的方法和两点之间只能连1条线段;第二次3个点连线要达到也两个目的,明确“每两点之间连线”的连法和初步感知点、线、面之间的关系;第三次4个点连线,不仅要巩固前面两次操作的方法,更要学生关注有序的连线。后一个活动是对前一个活动的巩固。有效的活动体现了教师引领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体现了学生自主探究问题的过程,体现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一致性。
三、多元的学习评价检验学习结果
学习历程案中,学习评价的形式是多元的,它可以是一个问题,也可以是一个活动;学习评价的内容也是多元的,可以是对知识本身的评价,也可以是对学习过程的评价,综合性较高。
学习评价1以解决问题的形式呈现,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从众多的线中识别出线段,感受线段的特点,进一步理解“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这是对知识掌握情况的评价。学习评价2以活动的形式呈现,是对探究过程的评价。
在“题海战”中,学生更多的是机械模仿,而且所选的练习层次不够鲜明,高阶思维得不到锻炼。而在学习历程案中,不以题量论成败,虽然只有2次学习评价,但每个评价对学生的数学思维和数学能力的要求都很高,学生需要将零碎的过程系统化,知识问的联结也更紧密。学习评价环节,不仅要对知识技能再认,更要对学习过程进行回顾评价及综合应用,充分体现了学习评价与学生的学的一致性。
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以及课堂评价,都是围绕目标展开的。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教要为学生的学服务,教师需要设计专业的方案指导学生自主进行探究性学习,需要设计精准的评价标准考查学生学习的结果。学习历程案使得每位学生的学习过程都能“看得见”,在促使学生思维碰撞的同时,又实现思维的升华和进阶,从内容上体现了“教一学一评”的一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