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今时代不论是移动互联网迅捷和蓬勃,还是区域链、人工智能、大数据的不断发展,人才资源是所有创新发展的必要资源,也是经济发展的主要资源。人才效能是衡量人才对经济增长值的重要指标,也是反映人才质量的其中一个方面。
一、人才效能
(一)人才效能
效能通常是指一项系统投入资源后,其产出达成预定目标的程度,是衡量工作结果的尺度,是一种可量化、可比较的指标。
人才效能主要是从要素投入角度反映经济活动中所耗费的人才成本,人才效能的指标值越低,表明同样的产出所耗费的人才要素越少,同时也说明在这项产出活动中人才的整体配置效率较高,人才的结构比较合理。国内关于人才管理和开发的研究中,潘晨光和王力(2004)首次提出了人才效能的概念,计量方法为:人才效能=人才投入量(人)/GDP(百万元)。
(二)人才效能的计量方法
从人才效能的计量方法来看,潘晨光和王力(2004)首次提出了人才效能的概念,主要是基于人才在经济活动中所进行的要素投入与最终产出作为计量标准,投入要素主要是指人才数量的投入,最终产出主要是指所投入人才劳动的产出, 一般用 GDP 来表示最终产出成果。李群和陈鹏(2006)基于人才在经济活动中所体现的投入—产出规模作为计量标准,他们认为城镇行业中的专业技术人才在数量上占我国统计口径里人才的大部分,而且是直接参与经济价值的主体,所以人才数量用城镇行业中的专业技术人才数量。采用了综合性的人才效能标准,第i地区的人才效能:Ei=Hi/GDPi,反映的是每创造一百万的价值需要耗费的人才数量。陈安明(2007)尝试建立起人才效能标准体系,他将人才指标设定为12种基本类型,并构建了相应的指标组合。他用学历、职称、技术三个指标划分不同的人才,用二、三产业主营业务收入与总利润代表经济产出规模,最终就导出了36种人才效能指标。上面两种人才效能指标的设计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所设计的人才效能指标在同一研究中进行横向比较。
二、研究方法
从已有研究来看,人才效能的计量就是在经济活动中投入一定量的人才资源与其他生产要素融合后,测算出最终所带来的经济产出成果,依据投入-产出法则,采用国内学者(如潘晨光等、陈安明、李群等、王选华等)曾采用的方法测算人才效能,本文使用的计量模型如下: Ei =Hi /GDPi,其中, Ei表示在i内的人才效能, Hi 表示在生产活动中投入的人才要素规模,GDPi表示在投入要素规模为 Hi时所带来的产出成果。从计量模型中,可以看出人才效能受三方面的影响:一是产出对象i,表示研究的某个领域或方面的,比如可以是科技人才、也可以的产业人才。二是人才资源投入规模。用Hi表示,这是在i范围内的人才投入量。三是产出成果。模型中使用GDPi表示,GDPi用以上一年为基期可比GDP来度量。人才效能数值 Ei越小,说明人才产出成果好,人才利用的好,人才效能高。
三、研究设计
本文从两个维度来设计辽宁地区人才效能指标。一是采用人才效能总体水平指标,以反映辽宁省的人才作用发挥程度,并比较2003—2016年期间人才效能的变化趋势;二是反映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人才效能状况。
(一)人才效能总体水平变化趋势
以2003—2016年期间不变价GDP作为人才总体产出,而以从业人员总数作为生产GDP的人才投入规模,以人才计量模型为基础,从而可以计算出2003—2016年两次提出东北振兴,14年时间辽宁地区每年的人才效能总体水平。结果表明,在2003年,辽宁地区每生产1亿元GDP需要耗费的人才数量超过0.3萬人,而到2013年,每生产1亿元GDP所耗费的人才维持在0.1万人左右。
从结果看,辽宁地区人才资源使用总体趋势为:人才经济效能基本呈现连年下降趋势,说明生产率总体水平逐年提高,人才资源在经济活动中的配置效率一直在不断改善。此外,人才效能下降也呈现分阶段特征,即2003—2008、2008—2015、2015年以后三个阶段,三个阶段效能曲线图的斜率绝对值依次递减,说明在80年代人才效能提高更快,90年代所有减弱,2000年以后人才效能改进的速度进一步放缓。
(二)人才效能宏观产业结构差异
为了更清楚地解释辽宁地区人才经济效能的宏观产业差异,将第二、第三产业的人才经济效能分别展开研究。(因数据来源有限,第二产业的人才经济效能只统计了2008-2016共9年的数据。)
通过以上对辽宁省第二、三产业的人才效能进行比较,发现第二、三产业的人才效能总体均呈现下降趋势,说明两类产业的生产率总体水平逐年提高,人才资源在两类产业的经济活动中配置效率一直在不断改善。但是第三产业的人才效能显著高于第二产业,说明第三产业的人才配置要优于第二产业。
四、结论与启示
文章通过辽宁地区的实证数据,考察了人才效能的总体态势、第二三产业的差异性。其结论表明,随着经济的发展,辽宁地区的人才资源配置状况总体上在不断优化。第三产业的生产率水平要高于第二产业,以同样的人才资本投入带来更多的价值增值,这正是产业发生梯度转移的秘密所在。辽宁地区未来产业加快发展的重点方向在第三产业。(作者单位为沈阳师范大学)
一、人才效能
(一)人才效能
效能通常是指一项系统投入资源后,其产出达成预定目标的程度,是衡量工作结果的尺度,是一种可量化、可比较的指标。
人才效能主要是从要素投入角度反映经济活动中所耗费的人才成本,人才效能的指标值越低,表明同样的产出所耗费的人才要素越少,同时也说明在这项产出活动中人才的整体配置效率较高,人才的结构比较合理。国内关于人才管理和开发的研究中,潘晨光和王力(2004)首次提出了人才效能的概念,计量方法为:人才效能=人才投入量(人)/GDP(百万元)。
(二)人才效能的计量方法
从人才效能的计量方法来看,潘晨光和王力(2004)首次提出了人才效能的概念,主要是基于人才在经济活动中所进行的要素投入与最终产出作为计量标准,投入要素主要是指人才数量的投入,最终产出主要是指所投入人才劳动的产出, 一般用 GDP 来表示最终产出成果。李群和陈鹏(2006)基于人才在经济活动中所体现的投入—产出规模作为计量标准,他们认为城镇行业中的专业技术人才在数量上占我国统计口径里人才的大部分,而且是直接参与经济价值的主体,所以人才数量用城镇行业中的专业技术人才数量。采用了综合性的人才效能标准,第i地区的人才效能:Ei=Hi/GDPi,反映的是每创造一百万的价值需要耗费的人才数量。陈安明(2007)尝试建立起人才效能标准体系,他将人才指标设定为12种基本类型,并构建了相应的指标组合。他用学历、职称、技术三个指标划分不同的人才,用二、三产业主营业务收入与总利润代表经济产出规模,最终就导出了36种人才效能指标。上面两种人才效能指标的设计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所设计的人才效能指标在同一研究中进行横向比较。
二、研究方法
从已有研究来看,人才效能的计量就是在经济活动中投入一定量的人才资源与其他生产要素融合后,测算出最终所带来的经济产出成果,依据投入-产出法则,采用国内学者(如潘晨光等、陈安明、李群等、王选华等)曾采用的方法测算人才效能,本文使用的计量模型如下: Ei =Hi /GDPi,其中, Ei表示在i内的人才效能, Hi 表示在生产活动中投入的人才要素规模,GDPi表示在投入要素规模为 Hi时所带来的产出成果。从计量模型中,可以看出人才效能受三方面的影响:一是产出对象i,表示研究的某个领域或方面的,比如可以是科技人才、也可以的产业人才。二是人才资源投入规模。用Hi表示,这是在i范围内的人才投入量。三是产出成果。模型中使用GDPi表示,GDPi用以上一年为基期可比GDP来度量。人才效能数值 Ei越小,说明人才产出成果好,人才利用的好,人才效能高。
三、研究设计
本文从两个维度来设计辽宁地区人才效能指标。一是采用人才效能总体水平指标,以反映辽宁省的人才作用发挥程度,并比较2003—2016年期间人才效能的变化趋势;二是反映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人才效能状况。
(一)人才效能总体水平变化趋势
以2003—2016年期间不变价GDP作为人才总体产出,而以从业人员总数作为生产GDP的人才投入规模,以人才计量模型为基础,从而可以计算出2003—2016年两次提出东北振兴,14年时间辽宁地区每年的人才效能总体水平。结果表明,在2003年,辽宁地区每生产1亿元GDP需要耗费的人才数量超过0.3萬人,而到2013年,每生产1亿元GDP所耗费的人才维持在0.1万人左右。
从结果看,辽宁地区人才资源使用总体趋势为:人才经济效能基本呈现连年下降趋势,说明生产率总体水平逐年提高,人才资源在经济活动中的配置效率一直在不断改善。此外,人才效能下降也呈现分阶段特征,即2003—2008、2008—2015、2015年以后三个阶段,三个阶段效能曲线图的斜率绝对值依次递减,说明在80年代人才效能提高更快,90年代所有减弱,2000年以后人才效能改进的速度进一步放缓。
(二)人才效能宏观产业结构差异
为了更清楚地解释辽宁地区人才经济效能的宏观产业差异,将第二、第三产业的人才经济效能分别展开研究。(因数据来源有限,第二产业的人才经济效能只统计了2008-2016共9年的数据。)
通过以上对辽宁省第二、三产业的人才效能进行比较,发现第二、三产业的人才效能总体均呈现下降趋势,说明两类产业的生产率总体水平逐年提高,人才资源在两类产业的经济活动中配置效率一直在不断改善。但是第三产业的人才效能显著高于第二产业,说明第三产业的人才配置要优于第二产业。
四、结论与启示
文章通过辽宁地区的实证数据,考察了人才效能的总体态势、第二三产业的差异性。其结论表明,随着经济的发展,辽宁地区的人才资源配置状况总体上在不断优化。第三产业的生产率水平要高于第二产业,以同样的人才资本投入带来更多的价值增值,这正是产业发生梯度转移的秘密所在。辽宁地区未来产业加快发展的重点方向在第三产业。(作者单位为沈阳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