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我国古代诗词内涵丰富,语言精炼,音韵和谐。近几年,诗词更是在语文课本中增加了分量。为了提升学生欣赏诗词的能力,可训练学生的吟诵能力,抓关键诗句的能力以及把握诗词意境的能力。引导学生走近诗词,喜欢诗词,汲取诗词的精华,丰富自我。
关键词:欣赏;吟诵;比较理解;把握意境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30-390
我国古代诗词以其含蓄的情感,优美的语言,典雅的风格,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永恒,初步品赏古代诗词的能力,已经成为初中生的必备素质。诗词品赏在中考中出现的形式大致有以下几种。1.文学常识,字词句上涉及的内容。2.诗词的写作背景及这种背景下反映的诗人情感和表现的主题。3.诗词句子中精妙字词运用上的好处。4.诗词中一些优美意境的解释。5.对一些富有哲理性句子的理解。6.同类诗体或异类诗体的比较欣赏。
为了提升学生复习诗词备考的能力,作为一名语文老师的我认真学习和研究文学理论知识,结合自己多年来教学实践的一点经验,就如何指导学生欣赏诗歌这个专题,提出一些自己的见解。
一、重视培养学生的吟诵能力。
古人对于诵读的意义、作用有精辟的见解:“三分诗,七分诵”。“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等,这都说明了诵读的重要性。我国古典诗词,语言精练,激情洋溢,音韵谐和,具有音乐美的特点。只有采用吟诵的手段,让学生读出语调,读出韵味。调动各种感官,让他们出之于口,入之于耳,了然于心,心通其情,意会其理。这样既能记住许多精妙之句,又能领略古典诗歌的深邃意境和典型的格律美。如宋代蒋捷的“都道无人愁似我,今夜雪,有梅花,似我愁”。杜甫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南唐后主李煜《虞美人》词曰:“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以花鸟水为愁,言愁的当中,愈见其入骨的沉郁。独罢令人不禁柔肠寸断涕泪沾襟。再此诵读的基础上,教师再有计划地出示训练题型,强化学生对精美诗句的记诵,例如找出描写“梨”“杏”“桂”“桃”“莲”“菊”等植物的诗句。“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支红杏出墙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又如描写四季之景的,抒发思乡之情的。类似这样的题型。可以让学生从诗词记忆的仓库中筛选巧取,这正是全国各地中考语文试题越来越重视的考察项目。
二、训练学生品析重点诗句的能力。
在品析语言时,要提醒学生注意两个问题。一是品析语言切记咬文嚼字,寻章摘句。二是对作品词句的理解,不要太拘泥于语法和事实,否则就会误入歧途。比如苏轼有句名句趣“春江水暖鸭先知”,就可能会有人提出,为什么不把鸭换成鹅呢?再如李贺的《雁门太守行》中“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就会有“风黑云压城,岂有向日之甲光?“的批评。那么,我们如何赏析诗句呢?
(一)抓住关键性词语的理解。欣赏古代诗词,可抓住整首诗的重点的词句。重点词句的理解要结合作者的心境,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忽”字既写了塞外气候变化无常,又表现了诗人见到奇丽雪景的惊喜之情。“晴空一鹤排云上”的“排”字既写出了鹤遨游晴空的矫健身姿和凌云气势,又表现了作者乐观进取的精神风貌。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抓住“枯”“老”“昏”“古”“西风”“瘦”“夕阳”等字词就能了解作品描绘了一副深秋晚景图,表达了作者长期漂泊在外的思乡之情。
(二)理解所用修辞和特殊的写法。
许多经典名句运用了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以及移动衬静的写法。如李清照《醉花阴》中的名句。“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就用了贴切的比喻。词人用眼前的菊花设喻。因菊瓣细长与“瘦”相联系,进而想到自己比黄花还要瘦,为相思衣带渐宽。此比喻新奇且生动传神。李白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句将月亮人格化了。明月无处不在,也表明自己的牵挂和思念时时刻刻跟随朋友左迁的脚步。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中的诗句。“万籁北都寂,但余钟磬音。”这句诗体现了破山寺的清晨之景。“钟磬”之音回响在破山寺中更显得寺庙的寂静,采用了以声衬静的写法。
(三)作比较品赏珠玑。
许多诗句的语言表达经过了作者的反复推敲铸炼,都是恰到好处的。她如美貌少女,“增长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真可謂字字珠玑,尤其一些字词要注意和平庸的用词比较。追本溯源,重锤敲打。这样学生才可以了解用词的精妙。达到“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有比较才有鉴别。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或同源作比较,或同教师指定换用的字词作比较。两相对照,学生就会悟得其中的妙处。
三、指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诗词意境。
意境就是作者通过创作过程和表现手段在作品中创造的意境。任何一篇文学作品,作者所描绘塑造的形象都是具有完整性特点。领略诗歌的意境要指导学生用自己的想象来补充跳跃性的诗句和章节的间隙,使他们连贯起来。老师做的不是一味的讲析,而是要起到辅垫、引导、提升的作用。使学生从自然景物、诗词的基调、作家所处的社会背景综合分析,从而才能整体上把握诗词的意境。如《卜算子咏梅》,学生从“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了解到梅花的生长环境,感受到他的孤独;从“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中读出生活的坎坷;从“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中领略其卓卓不群的品性;从“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里欣赏其忠贞的节操。学生通过咀嚼文字领略了文本的内涵,同时也感受了陆游那身处逆境仍光明磊落的坦荡的情怀,自然地对作者产生敬仰之情,并感受到这首词的沉郁顿挫之美。
屠格涅夫说得好:“紫罗兰的芬芳不会散发到20步以外的地方,要闻到它的香气就应该去接近它。”古代诗词也是这样,教师应想方设法让学生走近它、触摸它、感受它、体验它,然后领悟它。当学生感到自己的感受理解能力提高了,自然而然就会领悟到其中的乐趣。就会主动地感受作品,理解作品,从中汲取营养而不断地充实、丰富、发展自我。
作者简介:孙艳梅,中学一级教师。从1994年参加工作以来,一直从事语文教学与教研工作,现任语文教研员。
关键词:欣赏;吟诵;比较理解;把握意境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30-390
我国古代诗词以其含蓄的情感,优美的语言,典雅的风格,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永恒,初步品赏古代诗词的能力,已经成为初中生的必备素质。诗词品赏在中考中出现的形式大致有以下几种。1.文学常识,字词句上涉及的内容。2.诗词的写作背景及这种背景下反映的诗人情感和表现的主题。3.诗词句子中精妙字词运用上的好处。4.诗词中一些优美意境的解释。5.对一些富有哲理性句子的理解。6.同类诗体或异类诗体的比较欣赏。
为了提升学生复习诗词备考的能力,作为一名语文老师的我认真学习和研究文学理论知识,结合自己多年来教学实践的一点经验,就如何指导学生欣赏诗歌这个专题,提出一些自己的见解。
一、重视培养学生的吟诵能力。
古人对于诵读的意义、作用有精辟的见解:“三分诗,七分诵”。“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等,这都说明了诵读的重要性。我国古典诗词,语言精练,激情洋溢,音韵谐和,具有音乐美的特点。只有采用吟诵的手段,让学生读出语调,读出韵味。调动各种感官,让他们出之于口,入之于耳,了然于心,心通其情,意会其理。这样既能记住许多精妙之句,又能领略古典诗歌的深邃意境和典型的格律美。如宋代蒋捷的“都道无人愁似我,今夜雪,有梅花,似我愁”。杜甫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南唐后主李煜《虞美人》词曰:“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以花鸟水为愁,言愁的当中,愈见其入骨的沉郁。独罢令人不禁柔肠寸断涕泪沾襟。再此诵读的基础上,教师再有计划地出示训练题型,强化学生对精美诗句的记诵,例如找出描写“梨”“杏”“桂”“桃”“莲”“菊”等植物的诗句。“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支红杏出墙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又如描写四季之景的,抒发思乡之情的。类似这样的题型。可以让学生从诗词记忆的仓库中筛选巧取,这正是全国各地中考语文试题越来越重视的考察项目。
二、训练学生品析重点诗句的能力。
在品析语言时,要提醒学生注意两个问题。一是品析语言切记咬文嚼字,寻章摘句。二是对作品词句的理解,不要太拘泥于语法和事实,否则就会误入歧途。比如苏轼有句名句趣“春江水暖鸭先知”,就可能会有人提出,为什么不把鸭换成鹅呢?再如李贺的《雁门太守行》中“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就会有“风黑云压城,岂有向日之甲光?“的批评。那么,我们如何赏析诗句呢?
(一)抓住关键性词语的理解。欣赏古代诗词,可抓住整首诗的重点的词句。重点词句的理解要结合作者的心境,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忽”字既写了塞外气候变化无常,又表现了诗人见到奇丽雪景的惊喜之情。“晴空一鹤排云上”的“排”字既写出了鹤遨游晴空的矫健身姿和凌云气势,又表现了作者乐观进取的精神风貌。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抓住“枯”“老”“昏”“古”“西风”“瘦”“夕阳”等字词就能了解作品描绘了一副深秋晚景图,表达了作者长期漂泊在外的思乡之情。
(二)理解所用修辞和特殊的写法。
许多经典名句运用了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以及移动衬静的写法。如李清照《醉花阴》中的名句。“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就用了贴切的比喻。词人用眼前的菊花设喻。因菊瓣细长与“瘦”相联系,进而想到自己比黄花还要瘦,为相思衣带渐宽。此比喻新奇且生动传神。李白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句将月亮人格化了。明月无处不在,也表明自己的牵挂和思念时时刻刻跟随朋友左迁的脚步。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中的诗句。“万籁北都寂,但余钟磬音。”这句诗体现了破山寺的清晨之景。“钟磬”之音回响在破山寺中更显得寺庙的寂静,采用了以声衬静的写法。
(三)作比较品赏珠玑。
许多诗句的语言表达经过了作者的反复推敲铸炼,都是恰到好处的。她如美貌少女,“增长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真可謂字字珠玑,尤其一些字词要注意和平庸的用词比较。追本溯源,重锤敲打。这样学生才可以了解用词的精妙。达到“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有比较才有鉴别。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或同源作比较,或同教师指定换用的字词作比较。两相对照,学生就会悟得其中的妙处。
三、指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诗词意境。
意境就是作者通过创作过程和表现手段在作品中创造的意境。任何一篇文学作品,作者所描绘塑造的形象都是具有完整性特点。领略诗歌的意境要指导学生用自己的想象来补充跳跃性的诗句和章节的间隙,使他们连贯起来。老师做的不是一味的讲析,而是要起到辅垫、引导、提升的作用。使学生从自然景物、诗词的基调、作家所处的社会背景综合分析,从而才能整体上把握诗词的意境。如《卜算子咏梅》,学生从“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了解到梅花的生长环境,感受到他的孤独;从“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中读出生活的坎坷;从“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中领略其卓卓不群的品性;从“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里欣赏其忠贞的节操。学生通过咀嚼文字领略了文本的内涵,同时也感受了陆游那身处逆境仍光明磊落的坦荡的情怀,自然地对作者产生敬仰之情,并感受到这首词的沉郁顿挫之美。
屠格涅夫说得好:“紫罗兰的芬芳不会散发到20步以外的地方,要闻到它的香气就应该去接近它。”古代诗词也是这样,教师应想方设法让学生走近它、触摸它、感受它、体验它,然后领悟它。当学生感到自己的感受理解能力提高了,自然而然就会领悟到其中的乐趣。就会主动地感受作品,理解作品,从中汲取营养而不断地充实、丰富、发展自我。
作者简介:孙艳梅,中学一级教师。从1994年参加工作以来,一直从事语文教学与教研工作,现任语文教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