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新课标的基本理论,也就是要让每个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为实现这个目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多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数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从“学会”到“会学”。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呢?
一、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思考
学生探索新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来自于各种各样富有趣味的情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的年龄特点等创设情境,把学生引入一种参与问题、解决问题的情境中,使其产生对新知识的渴求,激发主动探索新知的欲望。
例如:在教学“连加”一课时,笔者考虑到对于刚入学不久的学生来说,这是个枯燥无味的内容,于是创设了一个生动有趣的“鸡妈妈找小鸡”的情境。先用多媒体课件演示:草地上有两只小鸡,伴着“叽叽叽”的叫声跑来了三只小鸡,最后又有一只小鸡跑过来,孩子们顿时被可爱的小鸡吸引住了。这时笔者把握好时机,问道:“大家能帮鸡妈妈算一算草地上共有几只小鸡吗?”学生一听个个跃跃欲试,有的早把小手举得高高的,有的一边皱眉一边思考,还有的正数着手指头。所有人的注意力都集中在老师提出的问题上。
无论在一堂课的开始还是在整堂课的教学过程中,都应想方设法不断地进行情境的创设,使学生把学习的动机内化为自觉的行为,自主地去探索新的知识。
二、分层设问,引导学生自主推导
教师在指导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要指导学生把自己的学习也作为认知对象,理解总结自己的学习全过程,掌握学习的方法和解题策略,让学生学会观察、学会操作、学会思考。教师要把教学过程变成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的过程。为此,教师应适时指导;采取多种形式设计适当的坡度;分层设计问题,及时有效地帮助学生明确方向,越过障碍,提高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
如在设计“有余数的除法”一课中“余数都比除数小”的结论很难用旧知来引导,怎样才能让学生悟出其中道理并自己推导呢?笔者的做法是:用一组设问引导学生自己得出。
在教学前先借助演示讲授例题:“有9个苹果,4个装一盘,可装几盘?还剩几个?”并列出了算式:9÷4=2(盘)……1(个)。接着我再提问:
1.添加一个梨后问:“现在可以装几盘?还剩下几个?”
2.把梨的个数设为11个、12个、13个、14个、15个等,会出现什么结果?
3.根据上面的要求列一组算式,你们能看出什么?得出什么结论?
4.余数会不会出现4?
通过精心设计的探究过程,层层递进步步深入,这种教学方式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在这
样一次次的概括、探索中发现了规律,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
三、点拨启发,引导学生自主发现
课堂中需要学生探索的问题既给学生提供了成功的可能性,也存在失败的可能。由于受能力强弱、努力程度、任务难度的影响,有些时候学生的探索活动并不能达到教师预期的目的。对于学生的暂时失败,教师要发挥情感效应,排除学生因为失败带来的不良心理因素,增强学生的探索信心。在教学中要善于启发诱导,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习活动成为学生的内在需要。在融洽、和谐、放松的教学氛围中,培养学生敢想、敢说、敢问的精神,为学生自主的发展提供适宜的气候与土壤。看到学生出现错误时,教师不要急于下结论,而应问一句:“你是怎么想的?”“为什么这样想?”尽量让学生去想、去说、去发现。
例如,在二年级的思考题中有一道这样的题目:“一个长方形有四个角,剪去一个角还有几个角?”学生一听都不假思索地回答“3个”,这时教师并没急于下结论,而是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剪一剪,结果学生惊喜地发现这一道开放题有三种不同答案:5个角、4个角、3个角。
实践证明,教师不急于给出答案,相信学生的能力,对其进行启发引导,精心地“扶”一下学生,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体验,有利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树立学习的信心,从而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
四、拓展思维,引导学生自主探索
让学生自主探索,并不是放任自流,而是让学生有法可循;不是盲目地进行,而要有一定的探索方向,这样才能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索活动,才能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
如在教学“圆的面积”一课时,当揭示课题之后可以启发学生提出两大探索问题:一是圆的面积公式是怎样来的;二是怎样求圆的面积。但是这两个探索性问题的探索,教师必须做好引导工作,问题的探索方向是:
1.圆→(转化)已学过的图形→(探索)两图之间的关系→(推导)面积公式。
2.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灵活运用)求解。
在学生探索圆的面积公式的来源时,教给他们三种思维方法:第一,猜想;第二,转化;第三,推导。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探索学习的过程,让他们动手实验,用圆形工具拼成自己熟悉的图形,同时要求学生在小组合作实验切拼图形的过程中,讨论两个探索性问题:一是自己拼成的图形与圆形有什么关系;二是怎样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最后,由学生概括得出结论。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内在潜能,又让学生从实践中掌握了探索方法。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事,只要我们在课堂上给学生创造一切“机会”,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适合探索的氛围,满足学生“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需要,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相信他们定能在数学这块热土上,享受到学习数学所带来的无穷乐趣。
(作者单位:江西省樟树市第四小学)
一、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思考
学生探索新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来自于各种各样富有趣味的情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的年龄特点等创设情境,把学生引入一种参与问题、解决问题的情境中,使其产生对新知识的渴求,激发主动探索新知的欲望。
例如:在教学“连加”一课时,笔者考虑到对于刚入学不久的学生来说,这是个枯燥无味的内容,于是创设了一个生动有趣的“鸡妈妈找小鸡”的情境。先用多媒体课件演示:草地上有两只小鸡,伴着“叽叽叽”的叫声跑来了三只小鸡,最后又有一只小鸡跑过来,孩子们顿时被可爱的小鸡吸引住了。这时笔者把握好时机,问道:“大家能帮鸡妈妈算一算草地上共有几只小鸡吗?”学生一听个个跃跃欲试,有的早把小手举得高高的,有的一边皱眉一边思考,还有的正数着手指头。所有人的注意力都集中在老师提出的问题上。
无论在一堂课的开始还是在整堂课的教学过程中,都应想方设法不断地进行情境的创设,使学生把学习的动机内化为自觉的行为,自主地去探索新的知识。
二、分层设问,引导学生自主推导
教师在指导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要指导学生把自己的学习也作为认知对象,理解总结自己的学习全过程,掌握学习的方法和解题策略,让学生学会观察、学会操作、学会思考。教师要把教学过程变成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的过程。为此,教师应适时指导;采取多种形式设计适当的坡度;分层设计问题,及时有效地帮助学生明确方向,越过障碍,提高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
如在设计“有余数的除法”一课中“余数都比除数小”的结论很难用旧知来引导,怎样才能让学生悟出其中道理并自己推导呢?笔者的做法是:用一组设问引导学生自己得出。
在教学前先借助演示讲授例题:“有9个苹果,4个装一盘,可装几盘?还剩几个?”并列出了算式:9÷4=2(盘)……1(个)。接着我再提问:
1.添加一个梨后问:“现在可以装几盘?还剩下几个?”
2.把梨的个数设为11个、12个、13个、14个、15个等,会出现什么结果?
3.根据上面的要求列一组算式,你们能看出什么?得出什么结论?
4.余数会不会出现4?
通过精心设计的探究过程,层层递进步步深入,这种教学方式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在这
样一次次的概括、探索中发现了规律,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
三、点拨启发,引导学生自主发现
课堂中需要学生探索的问题既给学生提供了成功的可能性,也存在失败的可能。由于受能力强弱、努力程度、任务难度的影响,有些时候学生的探索活动并不能达到教师预期的目的。对于学生的暂时失败,教师要发挥情感效应,排除学生因为失败带来的不良心理因素,增强学生的探索信心。在教学中要善于启发诱导,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习活动成为学生的内在需要。在融洽、和谐、放松的教学氛围中,培养学生敢想、敢说、敢问的精神,为学生自主的发展提供适宜的气候与土壤。看到学生出现错误时,教师不要急于下结论,而应问一句:“你是怎么想的?”“为什么这样想?”尽量让学生去想、去说、去发现。
例如,在二年级的思考题中有一道这样的题目:“一个长方形有四个角,剪去一个角还有几个角?”学生一听都不假思索地回答“3个”,这时教师并没急于下结论,而是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剪一剪,结果学生惊喜地发现这一道开放题有三种不同答案:5个角、4个角、3个角。
实践证明,教师不急于给出答案,相信学生的能力,对其进行启发引导,精心地“扶”一下学生,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体验,有利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树立学习的信心,从而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
四、拓展思维,引导学生自主探索
让学生自主探索,并不是放任自流,而是让学生有法可循;不是盲目地进行,而要有一定的探索方向,这样才能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索活动,才能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
如在教学“圆的面积”一课时,当揭示课题之后可以启发学生提出两大探索问题:一是圆的面积公式是怎样来的;二是怎样求圆的面积。但是这两个探索性问题的探索,教师必须做好引导工作,问题的探索方向是:
1.圆→(转化)已学过的图形→(探索)两图之间的关系→(推导)面积公式。
2.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灵活运用)求解。
在学生探索圆的面积公式的来源时,教给他们三种思维方法:第一,猜想;第二,转化;第三,推导。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探索学习的过程,让他们动手实验,用圆形工具拼成自己熟悉的图形,同时要求学生在小组合作实验切拼图形的过程中,讨论两个探索性问题:一是自己拼成的图形与圆形有什么关系;二是怎样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最后,由学生概括得出结论。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内在潜能,又让学生从实践中掌握了探索方法。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事,只要我们在课堂上给学生创造一切“机会”,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适合探索的氛围,满足学生“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需要,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相信他们定能在数学这块热土上,享受到学习数学所带来的无穷乐趣。
(作者单位:江西省樟树市第四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