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校总有一些学生让教师感到头痛,他们调皮捣蛋、目无纪律,再加上现代的优越生活环境使许多孩子养成“小公主”“小皇帝”的作风;且不少家长也总是不以为然,认为小孩子调皮一点是健康、外向的表现,这种纵容使得孩子变得更加“无法无天”。基于此,本文将探讨如何在不扼杀学生天性的前提下,落实《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以下简称《规则》)规范学生,让学生树立规则意识。
一、《規则》与规则意识的影响途径
规则意识是建设现代精神文明的重要体现之一,也是当前小学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小学阶段,学生还未能形成具有自我意识的行动准绳,因此,学生的一言一行都难以避免环境与群体喜恶的影响。对此,教师应该正视环境对学生意识形成与选择偏向的影响,对学生实施积极、正向的引导,及时制止学生的不良行为,用环境引导学生养成对不良行为的抵制,并用奖赏激励学生的规则意识或其他正能量行为,做到“一手萝卜,一手大棒”。
二、惩戒教育的选择与实施原则
(一)惩戒教育并不是唯一选择
基于美国心理学家道格拉斯·麦格雷戈提出X-Y理论,教师必须认识到惩戒教育并不是促使学生抵制不良行为的唯一办法,激励教育同样也不是引导学生积极向上的唯一准则。在教育中,我们首先要认识到学生作为一个完完整整的人,即便学生还不具备成年人所特有的自我准绳,但学生已经有了基础的、模糊性的渴望心理。因此,教师在开展教育前,首先要将学生摆在“人”的位置上,把学生当成一个具有承担责任的行为能力的人来看,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接下来的教育举措中做出正确选择,而不是只采取惩戒或激励教育。
(二)惩戒教育应该遵从“小”惩“大”戒实施原则
在很多时候,教师或父母都会以“孩子不懂事”“情节较轻”“孩子平时比较乖巧”等理由轻视孩子的错误,这非常容易诱导孩子对错误形成“不以为然”的心理。同时,部分教师、家长会将孩子的过错严重化,这种行为十分容易加剧孩子的内疚心理,打压孩子的积极性,使得孩子在小时候就形成阴郁、卑微的消极性格,对此,笔者认为,惩戒教育的关键在于“小”惩“大”戒,惩罚过程必须要轻,要充分考虑到孩子的敏感性格,主动去维护孩子的自尊心,而惩罚目标则必须要达到让孩子“引以为戒”的教育效果,做到“下不为例”。
三、发挥育人艺术,树立规则意识
(一)利用集体影响,充分落实《规则》
一个团结、包容、讲原则的班集体有利于实现全班学生的集体成长,教师可以借助班集体影响,在学生群体中充分落实《规则》,让学生认可《规则》,让学生集体共同维护《规则》。具体而言,教师与学生要一起按照《规则》及校规班规办事,凡是涉及班集体的事,如集体活动安排、组织班集体学习活动等,必须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广泛听取同班同学的意见,多沟通多商量;而对于犯错的学生、班干部乃至教师,都必须严格按照《规则》内容进行自我批评。尤其是教师,必须发挥带头作用,以身作则,不要害怕犯错误,要用自己的亲身经验向学生示范“有错就罚”“知错就改”的态度。
(二)平衡奖惩教育,发挥育人艺术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只采取奖励或惩处的教育方法,而是应该将奖惩教育彻底贯彻到教学中,如对学生的闪光点或善意行为,及时给予正面的情绪反馈,让学生从夸奖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价值体验,引导学生道德情绪的萌发;而对扰乱课堂纪律的学生,教师也不能视而不见,而是应该以严肃的态度在课后告诫学生,并安排惩戒教育任务,如负责下一节课课堂秩序的维护、负责某个学习小组的学习纪律等,让学生通过惩戒教育任务反思自己的不足。
(三)以教育为核心,以“戒”为内涵
教师在展开惩戒教育时,必须要注重对学生的引导教育,要在惩处后及时安抚学生,避免学生偏激地陷入思维死角。例如,在某位学生弄哭同学,教师首先要重视事件,不能简单归类为同学间的打打闹闹,而是应该思考此类事件是否会成为校园欺凌的开端。然后,教师必须与该名学生、同学分别展开谈话,确认同学的心理健康与该名学生的思想状况。在安抚同学、了解事件始末后,教师必须严肃批评该名学生的错误之处,重点强调该名学生错误的行为与观念,勒令学生反思并向同学公开道歉,让该名学生取得同学的原谅,进而让该名学生对此类错误引以为戒。
需要注意的是,惩戒仅仅是一种教育实施方式,是为了让学生认知到自己的错误并反思,其核心目标仍然是以督促学生更好成长。
一、《規则》与规则意识的影响途径
规则意识是建设现代精神文明的重要体现之一,也是当前小学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小学阶段,学生还未能形成具有自我意识的行动准绳,因此,学生的一言一行都难以避免环境与群体喜恶的影响。对此,教师应该正视环境对学生意识形成与选择偏向的影响,对学生实施积极、正向的引导,及时制止学生的不良行为,用环境引导学生养成对不良行为的抵制,并用奖赏激励学生的规则意识或其他正能量行为,做到“一手萝卜,一手大棒”。
二、惩戒教育的选择与实施原则
(一)惩戒教育并不是唯一选择
基于美国心理学家道格拉斯·麦格雷戈提出X-Y理论,教师必须认识到惩戒教育并不是促使学生抵制不良行为的唯一办法,激励教育同样也不是引导学生积极向上的唯一准则。在教育中,我们首先要认识到学生作为一个完完整整的人,即便学生还不具备成年人所特有的自我准绳,但学生已经有了基础的、模糊性的渴望心理。因此,教师在开展教育前,首先要将学生摆在“人”的位置上,把学生当成一个具有承担责任的行为能力的人来看,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接下来的教育举措中做出正确选择,而不是只采取惩戒或激励教育。
(二)惩戒教育应该遵从“小”惩“大”戒实施原则
在很多时候,教师或父母都会以“孩子不懂事”“情节较轻”“孩子平时比较乖巧”等理由轻视孩子的错误,这非常容易诱导孩子对错误形成“不以为然”的心理。同时,部分教师、家长会将孩子的过错严重化,这种行为十分容易加剧孩子的内疚心理,打压孩子的积极性,使得孩子在小时候就形成阴郁、卑微的消极性格,对此,笔者认为,惩戒教育的关键在于“小”惩“大”戒,惩罚过程必须要轻,要充分考虑到孩子的敏感性格,主动去维护孩子的自尊心,而惩罚目标则必须要达到让孩子“引以为戒”的教育效果,做到“下不为例”。
三、发挥育人艺术,树立规则意识
(一)利用集体影响,充分落实《规则》
一个团结、包容、讲原则的班集体有利于实现全班学生的集体成长,教师可以借助班集体影响,在学生群体中充分落实《规则》,让学生认可《规则》,让学生集体共同维护《规则》。具体而言,教师与学生要一起按照《规则》及校规班规办事,凡是涉及班集体的事,如集体活动安排、组织班集体学习活动等,必须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广泛听取同班同学的意见,多沟通多商量;而对于犯错的学生、班干部乃至教师,都必须严格按照《规则》内容进行自我批评。尤其是教师,必须发挥带头作用,以身作则,不要害怕犯错误,要用自己的亲身经验向学生示范“有错就罚”“知错就改”的态度。
(二)平衡奖惩教育,发挥育人艺术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只采取奖励或惩处的教育方法,而是应该将奖惩教育彻底贯彻到教学中,如对学生的闪光点或善意行为,及时给予正面的情绪反馈,让学生从夸奖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价值体验,引导学生道德情绪的萌发;而对扰乱课堂纪律的学生,教师也不能视而不见,而是应该以严肃的态度在课后告诫学生,并安排惩戒教育任务,如负责下一节课课堂秩序的维护、负责某个学习小组的学习纪律等,让学生通过惩戒教育任务反思自己的不足。
(三)以教育为核心,以“戒”为内涵
教师在展开惩戒教育时,必须要注重对学生的引导教育,要在惩处后及时安抚学生,避免学生偏激地陷入思维死角。例如,在某位学生弄哭同学,教师首先要重视事件,不能简单归类为同学间的打打闹闹,而是应该思考此类事件是否会成为校园欺凌的开端。然后,教师必须与该名学生、同学分别展开谈话,确认同学的心理健康与该名学生的思想状况。在安抚同学、了解事件始末后,教师必须严肃批评该名学生的错误之处,重点强调该名学生错误的行为与观念,勒令学生反思并向同学公开道歉,让该名学生取得同学的原谅,进而让该名学生对此类错误引以为戒。
需要注意的是,惩戒仅仅是一种教育实施方式,是为了让学生认知到自己的错误并反思,其核心目标仍然是以督促学生更好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