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信息时代的出现,打破了传统教师的教学。尤其是在中小学美术教学环节中教师可以充分地利用新媒体教学模式去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感受到美术课堂的趣味性所在。因此,为了能够实现新课改的目标,教师在中小学课堂上应该尽可能对新媒体进行应用,从而打破常规。
关键词:新媒体;美术教学;运用
新媒体技术在教育中的广泛应用,不仅可以推动教学模式的创新,也可以引领教师的风格不断发生改变。在教学中引入新媒体,更可以全方位地激发学生感官,增加学生接受知识的渠道,使得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够在教师的引领下平步青云。
一、巧用微课,创建多元化课堂
微课的出现受到教师以及学生的认可,而说到微课的含义可以理解为运用信息技术呈现出碎片化的内容,让学生在短时间内了解相应的知识。并且,近些年来微课的出现已经成为比较成熟的教学资源,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利用微课将教学内容加以呈现。同时,教师反思以及学生的反馈也可以通过这一内容出现,使得整个课堂变得生动活泼。而微课对于教师来说最为关键的是从学生的角度去制作,因为只有设计出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才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呈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状态,以此来发挥出微课的有效作用。
比如说:教师在为学生讲述《公益招贴设计》这些内容,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利用软件对海报进行设计。学生刚开始设计的环节,之后一定会出现各式各样的问题,教师就可以制作一个有关于公益软件的微课,让学生明确绘画软件的各项功能,使得学生在欣赏微课的情况下自主设计。学生通过微课,明确软件中的各项功能以及设计因素,就可以通过想象设计出一个全新的Logo。因此,微课在这个里面的含义就是让学生观察、模仿和突破重难点的一个重要作用。
二、构建平台,上传资料
代化教育的宗旨是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以及核心素养,而现代化科技促进了社会的发展,而教育作为最为重要的发展章程自然不能落后,需要紧跟时代的步伐。素质教育以学生为本,所以美术教学自然重视课堂体验,借助新媒体技术提升学生的感官认知力以及理解力。而新媒体技术的出现最为有效的一种模式是实现资料的共享,也就是说让学生在任何地方都能够观察所学内容。而教师意识到新媒体的优势后,就要尝试对新媒体进行利用。在课堂上构建一个云平台,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在课后上传资料。而云平台的内容尽可能與美术流派或者是艺术作品有关,同时教师所涉及的内容也要与学生所学的教相符合,尽可能让学生在观看这一内容后知晓自己如何进行绘画,或者说自己绘画作品哪里出现了问题?既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又可以让学生发现自己不足,及时进行修整。
比如说:教师在为学生讲述《会飞的玩具》这一内容。首先教师需要做的就是为学生展现出各种工具,不管是美术工刀、针线、装饰品等,都需要为学生准备齐全之后上传到云平台上,让学生在课前对本节课的工具进行熟悉,之后熟悉整个玩具的设计流程,这样学生在阅读材料时才能够理解本节课的重点,以及自己要创作环节中所出现的重点是什么?而云平台的出现也可以让学生进行留言,因为这是一个互相沟通交流的平台,不是教师一个人颁布任务的平台。所以,新媒体的出现可以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从而更加高效的开展课程内容。
三、借助电子白板,开展互动式课堂
美术作为一门艺术类学科,锻炼的就是学生的想象力。因此,美术这门学科的出现教师不仅要对美术知识进行精准的讲解,还要激发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为了能够让学生在课堂上有设计展示的机会,教师利用电子白板在课堂上为学生展现优秀作品,同时提醒学生应该在哪方面进行加强。此外,一些学生的灵感在课堂上也会呈现,教师就可以利用白板出现,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
比如说:教师在为学生讲述《冰川与晚霞》这一内容时,由于本节课所重点的内容是让学生学会绘画色彩,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布置任务,每个小组派出一个代表在电子白板上勾勒出自己所绘画的冰川与晚霞。在绘画过程之中利用学生的想象,将地平线、消失点等绘画清楚。等这位学生绘画完成后,全班学生对学生会画的内容进行点评,集思广益,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从而让学生理解自己不足,实现查缺补漏。除此之外,美术教育素材的出现往往都是以清晰的图片呈现出来。而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讲述的环境中为了可以锻炼学生的美术能力,可以通过公众号或者一些其他的网络平台,为学生找到相似内容,让学生进行创作。即可以符合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够做到引进先进教学手段,开阔学生眼界的作用。
四、结语
综上所述,身为一名美术教师除了不断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外,也应当对目前所流行的教学模式进行引进,以此来提高课堂的活力。新媒体技术的出现,可以教学生的生活与美术完美结合,为了可以使得美术课堂注入活力,教师应该对新媒体进行有效的应用,以此来培养学生情感,使得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锻炼,自然也可以去完善教学。
参考文献:
[1] 宋玉彬.新媒体技术在小学美术教育中的应用策略[J].艺术科技,2019,32(6):263.
[2] 朱庆振.谈新媒体技术在小学美术教育中的应用策略[J].才智,2019(35):14.
[3] 陈丹.新媒体技术在提高小学生美术素养中的运用分析[J].美术教育研究,2017(2):152.
关键词:新媒体;美术教学;运用
新媒体技术在教育中的广泛应用,不仅可以推动教学模式的创新,也可以引领教师的风格不断发生改变。在教学中引入新媒体,更可以全方位地激发学生感官,增加学生接受知识的渠道,使得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够在教师的引领下平步青云。
一、巧用微课,创建多元化课堂
微课的出现受到教师以及学生的认可,而说到微课的含义可以理解为运用信息技术呈现出碎片化的内容,让学生在短时间内了解相应的知识。并且,近些年来微课的出现已经成为比较成熟的教学资源,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利用微课将教学内容加以呈现。同时,教师反思以及学生的反馈也可以通过这一内容出现,使得整个课堂变得生动活泼。而微课对于教师来说最为关键的是从学生的角度去制作,因为只有设计出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才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呈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状态,以此来发挥出微课的有效作用。
比如说:教师在为学生讲述《公益招贴设计》这些内容,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利用软件对海报进行设计。学生刚开始设计的环节,之后一定会出现各式各样的问题,教师就可以制作一个有关于公益软件的微课,让学生明确绘画软件的各项功能,使得学生在欣赏微课的情况下自主设计。学生通过微课,明确软件中的各项功能以及设计因素,就可以通过想象设计出一个全新的Logo。因此,微课在这个里面的含义就是让学生观察、模仿和突破重难点的一个重要作用。
二、构建平台,上传资料
代化教育的宗旨是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以及核心素养,而现代化科技促进了社会的发展,而教育作为最为重要的发展章程自然不能落后,需要紧跟时代的步伐。素质教育以学生为本,所以美术教学自然重视课堂体验,借助新媒体技术提升学生的感官认知力以及理解力。而新媒体技术的出现最为有效的一种模式是实现资料的共享,也就是说让学生在任何地方都能够观察所学内容。而教师意识到新媒体的优势后,就要尝试对新媒体进行利用。在课堂上构建一个云平台,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在课后上传资料。而云平台的内容尽可能與美术流派或者是艺术作品有关,同时教师所涉及的内容也要与学生所学的教相符合,尽可能让学生在观看这一内容后知晓自己如何进行绘画,或者说自己绘画作品哪里出现了问题?既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又可以让学生发现自己不足,及时进行修整。
比如说:教师在为学生讲述《会飞的玩具》这一内容。首先教师需要做的就是为学生展现出各种工具,不管是美术工刀、针线、装饰品等,都需要为学生准备齐全之后上传到云平台上,让学生在课前对本节课的工具进行熟悉,之后熟悉整个玩具的设计流程,这样学生在阅读材料时才能够理解本节课的重点,以及自己要创作环节中所出现的重点是什么?而云平台的出现也可以让学生进行留言,因为这是一个互相沟通交流的平台,不是教师一个人颁布任务的平台。所以,新媒体的出现可以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从而更加高效的开展课程内容。
三、借助电子白板,开展互动式课堂
美术作为一门艺术类学科,锻炼的就是学生的想象力。因此,美术这门学科的出现教师不仅要对美术知识进行精准的讲解,还要激发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为了能够让学生在课堂上有设计展示的机会,教师利用电子白板在课堂上为学生展现优秀作品,同时提醒学生应该在哪方面进行加强。此外,一些学生的灵感在课堂上也会呈现,教师就可以利用白板出现,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
比如说:教师在为学生讲述《冰川与晚霞》这一内容时,由于本节课所重点的内容是让学生学会绘画色彩,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布置任务,每个小组派出一个代表在电子白板上勾勒出自己所绘画的冰川与晚霞。在绘画过程之中利用学生的想象,将地平线、消失点等绘画清楚。等这位学生绘画完成后,全班学生对学生会画的内容进行点评,集思广益,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从而让学生理解自己不足,实现查缺补漏。除此之外,美术教育素材的出现往往都是以清晰的图片呈现出来。而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讲述的环境中为了可以锻炼学生的美术能力,可以通过公众号或者一些其他的网络平台,为学生找到相似内容,让学生进行创作。即可以符合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够做到引进先进教学手段,开阔学生眼界的作用。
四、结语
综上所述,身为一名美术教师除了不断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外,也应当对目前所流行的教学模式进行引进,以此来提高课堂的活力。新媒体技术的出现,可以教学生的生活与美术完美结合,为了可以使得美术课堂注入活力,教师应该对新媒体进行有效的应用,以此来培养学生情感,使得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锻炼,自然也可以去完善教学。
参考文献:
[1] 宋玉彬.新媒体技术在小学美术教育中的应用策略[J].艺术科技,2019,32(6):263.
[2] 朱庆振.谈新媒体技术在小学美术教育中的应用策略[J].才智,2019(35):14.
[3] 陈丹.新媒体技术在提高小学生美术素养中的运用分析[J].美术教育研究,2017(2):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