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发展速度迅猛,每年都有新的知识大量涌现。一个人在学校获取的知识是很有限的,并且会很快老化。学生如果没有自学能力,毕业后无论是升入高一级学校深造,还是走上社会劳动就业,都将很难进一步提高自己的科学文化知识水平,也就无法适应迅速发展变化的信息时代,最终就有可能在社会发展中被淘汰。因此,作为基础教育的中学物理教学,应以学生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为宗旨,把教会学生会学习作为一项教育目标。
自学能力是一个人获得知识和更新知识的重要能力,也是一个人的一种基本素质。中学教师必须充分重视并不断地培养和增强学生的自学能力,不但要向学生传授知识,而且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以及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增强学生自我获取知识的方法和能力。
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自学能力对每个人都是终身有用的,阅读是提高自学能力的重要途径。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应从指导阅读教科书入手,使他们学会抓住课文中心,能提出问题并设法解决,还应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可是当前不少师生仍然不重视对课本的阅读,而是热衷于题海战术,不少学生往往只凭课堂上听老师所讲的定律、公式就忙于做题目,造成基础知识不牢,缺乏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不良后果。教师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就必须从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做起。从来人们都是说学生到学校读书,而从没有人说学生到学校“听书”,而教师在学校则是“教书”,而不是“讲书”。“教”就是引导学生怎样读书,怎样思考分析问题。下面我谈谈教师充分利用课本,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方法。
一、为学生阅读教材创造条件
一方面,要经常对学生进行自学能力重要性的教育,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有了自学能力,才能不断地充实和更新自己的知识,才能适应迅速发展变化的社会,才能不断攀登科学的高峰。另一方面要多为学生阅读课本创造条件。学生自学必须有时间的保证。现在中学的科目繁多,各科作业也很重,学生每天平均自习的时间只有2—3小时,一些学生认为:做作业都来不及了,哪有时间去看书啊?这就要求教师一方面必须改革教学方法,改变填鸭式的“满堂灌”。一堂课如果一讲到底,学生便始终处于被动状态,连思考余地都没有,有些问题即使上课讲了,学生也做了练习了,但是考查起来还是不懂,这说明只有教师的讲是不行的,还必须有学生的独立思考,自己消化才行。另一方面,作业题应少而精。题目是永远做不完的,教师应精选典型习题,指导学生深入探讨,独立思考,在分析习题过程中探索其规律,在解题的实践中逐步地掌握其思路和方法。
总之,教师在教学中要尽量少灌输、多诱导,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学习和钻研问题的过程。
例如在上《欧姆定律》这课时,教师只通过演示实验讲清电流跟电压的关系,至于电流跟电阻的关系,以及归纳得出定律,就可以让学生自己通过实验进行分析比较、归纳和阅读课文后得出结论,然后教师加以小结。这样既可在课堂上有时间让学生阅读课本,又可使学生自己实验、思考、讨论和研究问题,更可促使学生去认真钻研教材。
二、根据物理教材的特点,加强阅读指导
物理课本中既有对现象的描述,又有对现象的分析、概括;既有定量计算,又有动手实验;在表述方面,既有文学“语言”,又有数学“语言”(公式、图像),还有图画“语言”(插图、照片)。看这样的书,既要懂得文字表述的意思,又要理解数学的计算及其含义,有时还得画图,等等。学生刚开始时不容易读懂,也不习惯。因此,一开始教师就必须加以引导,要求学生从头到尾地看,并给予指导,必要时,在课堂上还得边读边讲;重要的句子、结论要求学生用笔划出来,对一些叙述较复杂的段落还要加以分析解释。
例如:《阿基米德原理》这一节课,学生阅读课文后,对课文提出的概念、定义和原理就有了一个初步的轮廓,对实验过程和现象也有所了解,并能作大致的分析,这时教师可通过提问和学生一起进行讨论研究,使之进一步理解。然后教师指出,并要求学生对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应特别明确:哪个是受力物体,浮力的大小、方向,以及在什么情况下才有浮力,等等,帮助学生理解“原理”的实质,而不去死记硬背条文。
物理公式是用数学“语言”来描述物理规律的一种数学表达式。初中学生不易看懂,往往把它当作代数来看待。教师一开始就要帮助他们去弄清其含义。其实,数学“语言”和文字“语言”是一致的,因此,先要训练学生当“翻译”,经常要求他们将某一物理语言或数学语言“译”成文字语言,或将文字语言“译”成物理语言或数学语言。例如将“钢的密度比铝大,比铅的小”“译”成写成“ρ铝<ρ钢<ρ铅”;又如将欧姆定律I=U/R公式“译”写成“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等等。然后求学生了解掌握公式的物理意义、适用条件,各物理量的单位,以及单位公式的变形,等等。经常进行这样的训练,学生就能逐步提高阅读能力。
此外,物理课本中还有一些物理术语,如“属性”、“竖直”、“状态”、“路程”等,初中学生也是不易理解的,也需要教师通过讨论、比较,帮助学生去认识、了解。
自学能力是一个人获得知识和更新知识的重要能力,也是一个人的一种基本素质。中学教师必须充分重视并不断地培养和增强学生的自学能力,不但要向学生传授知识,而且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以及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增强学生自我获取知识的方法和能力。
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自学能力对每个人都是终身有用的,阅读是提高自学能力的重要途径。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应从指导阅读教科书入手,使他们学会抓住课文中心,能提出问题并设法解决,还应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可是当前不少师生仍然不重视对课本的阅读,而是热衷于题海战术,不少学生往往只凭课堂上听老师所讲的定律、公式就忙于做题目,造成基础知识不牢,缺乏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不良后果。教师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就必须从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做起。从来人们都是说学生到学校读书,而从没有人说学生到学校“听书”,而教师在学校则是“教书”,而不是“讲书”。“教”就是引导学生怎样读书,怎样思考分析问题。下面我谈谈教师充分利用课本,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方法。
一、为学生阅读教材创造条件
一方面,要经常对学生进行自学能力重要性的教育,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有了自学能力,才能不断地充实和更新自己的知识,才能适应迅速发展变化的社会,才能不断攀登科学的高峰。另一方面要多为学生阅读课本创造条件。学生自学必须有时间的保证。现在中学的科目繁多,各科作业也很重,学生每天平均自习的时间只有2—3小时,一些学生认为:做作业都来不及了,哪有时间去看书啊?这就要求教师一方面必须改革教学方法,改变填鸭式的“满堂灌”。一堂课如果一讲到底,学生便始终处于被动状态,连思考余地都没有,有些问题即使上课讲了,学生也做了练习了,但是考查起来还是不懂,这说明只有教师的讲是不行的,还必须有学生的独立思考,自己消化才行。另一方面,作业题应少而精。题目是永远做不完的,教师应精选典型习题,指导学生深入探讨,独立思考,在分析习题过程中探索其规律,在解题的实践中逐步地掌握其思路和方法。
总之,教师在教学中要尽量少灌输、多诱导,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学习和钻研问题的过程。
例如在上《欧姆定律》这课时,教师只通过演示实验讲清电流跟电压的关系,至于电流跟电阻的关系,以及归纳得出定律,就可以让学生自己通过实验进行分析比较、归纳和阅读课文后得出结论,然后教师加以小结。这样既可在课堂上有时间让学生阅读课本,又可使学生自己实验、思考、讨论和研究问题,更可促使学生去认真钻研教材。
二、根据物理教材的特点,加强阅读指导
物理课本中既有对现象的描述,又有对现象的分析、概括;既有定量计算,又有动手实验;在表述方面,既有文学“语言”,又有数学“语言”(公式、图像),还有图画“语言”(插图、照片)。看这样的书,既要懂得文字表述的意思,又要理解数学的计算及其含义,有时还得画图,等等。学生刚开始时不容易读懂,也不习惯。因此,一开始教师就必须加以引导,要求学生从头到尾地看,并给予指导,必要时,在课堂上还得边读边讲;重要的句子、结论要求学生用笔划出来,对一些叙述较复杂的段落还要加以分析解释。
例如:《阿基米德原理》这一节课,学生阅读课文后,对课文提出的概念、定义和原理就有了一个初步的轮廓,对实验过程和现象也有所了解,并能作大致的分析,这时教师可通过提问和学生一起进行讨论研究,使之进一步理解。然后教师指出,并要求学生对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应特别明确:哪个是受力物体,浮力的大小、方向,以及在什么情况下才有浮力,等等,帮助学生理解“原理”的实质,而不去死记硬背条文。
物理公式是用数学“语言”来描述物理规律的一种数学表达式。初中学生不易看懂,往往把它当作代数来看待。教师一开始就要帮助他们去弄清其含义。其实,数学“语言”和文字“语言”是一致的,因此,先要训练学生当“翻译”,经常要求他们将某一物理语言或数学语言“译”成文字语言,或将文字语言“译”成物理语言或数学语言。例如将“钢的密度比铝大,比铅的小”“译”成写成“ρ铝<ρ钢<ρ铅”;又如将欧姆定律I=U/R公式“译”写成“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等等。然后求学生了解掌握公式的物理意义、适用条件,各物理量的单位,以及单位公式的变形,等等。经常进行这样的训练,学生就能逐步提高阅读能力。
此外,物理课本中还有一些物理术语,如“属性”、“竖直”、“状态”、“路程”等,初中学生也是不易理解的,也需要教师通过讨论、比较,帮助学生去认识、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