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音乐是艺术,也是科学,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音乐教学的目的,不只是传授音乐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形成高尚的人文素养和审美追求。音乐课程标准也指出,在音乐教学及各种音乐实践活动中要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发展对音乐的感受能力、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但是,大部分农村音乐教师由于客观因素的影响,在平时的音乐教学中只注重音乐技能、技巧训练,忽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忽视了大多数学生音乐素养的提高。那么,在当前的新课程改革中,如何在农村音乐教学中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呢?我从以下六个方面来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
一、在音乐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一句话说:“爱好是最好的老师。”我尝试用以下三种方法培养学生的兴趣:
1.律动教学。音乐能产生律动,使音乐具体化、形象化。律动教学利用学生听到音乐后产生的动力,通过身体动作对音乐加以表现。通过积极的活动,促进对音乐的感受力、表现力及创造力的发展。如教学《青春舞曲》一课,通过简单的动作,不仅促进了身体的协调发展,而且使学生在运动中体会到了节奏律动带来的快乐。
2.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表演。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表演。音乐课不同于其他文化课,有独特的学科特点。学生往往不满足于安安静静地听音乐或是仅用歌声来表达情感,而是更喜欢用肢体语言来补充。边唱、边跳、边欣赏、边表演,动静互补相辅相成。
3.音乐游戏教学。音乐游戏是以唱歌、舞蹈等为基础设计的游戏,它将音乐和游戏合为一体。在音乐游戏中,学生们随着音乐不同而改变着。所以,在音乐中得到情感的升华。我在教学过程中,安排了很多有意思的比赛游戏,让他们都能参与进来感受音乐。比如:“课堂歌咏比赛”、“最佳男歌手”、“最佳女歌手”等等。
二、在音乐教学中渗透德育
德育包含着许多含义,在新课程的音乐教学中我们要特别重视学生德育的发展,让学生学会知识,学会做人,学会合作,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马雅可夫斯基也说过:“无论是诗,还是歌,都是炸弹和旗帜。”可见,歌曲有它特有的德育功能。因此,教师在教唱歌曲时,必须首先注重培养学生学习歌曲的兴趣,并在学唱歌曲的过程中抓住歌曲的主題思想和音乐形象,有机地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的教育。也只有这样才能给学生树立明确良好的音乐形象,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在理解歌曲思想、内容的基础上,用自己富有情感的声音再现这一音乐形象。如《歌唱祖国》这首歌曲,首先让学生了解写作背景,然后告诉学生这首歌号称“第二国歌”。歌词描绘的是我们伟大祖国克服重重困难、不断向前发展的信心和决心,让学生感觉到生活在这美好的时代是多么幸福。
三、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
首先是听觉能力的培养。以听为主,让学生获取大量的感性积累,养成静听的习惯。通过音调、音色、力度等知识的教学,让学生去感知和认识声音,进而听旋律、听和声,听辨各种人声和各种乐器的声音,提高学生听觉的选择性和敏感性。如静听《长江之歌》时,一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就会注入同学们的神经系统,激发他们对民族悠久历史的回顾和自豪,此时课堂也处在静听、静赏、静想的“静”状态。达到了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的目的,提高了学生的音乐素养。
四、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理解和表现能力
音乐和文字不同,文字表达明确的概念和具体的思想,而音乐则是通过人们的感知理解,从而表现出来的。在进行音乐教学时,根据作品的内容,引导学生从旋律、节奏、风格等方面入手,通过视唱,欣赏音乐,不但训练提高了学生的视觉、听觉能力,而且学生的大脑在随着音乐紧张活动的同时,想象、记忆、情感等心理活动也会非常活跃,这些都有助于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的培养。在对乐曲的理解上,用自然而美好的声音、真切的感情,把歌曲所表达的意境形象充分的表现出来,体现了学生表现能力的另一面,也进一步提高了感知能力和音乐素养。
五、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音乐创造能力蕴涵在音乐鉴赏能力、音乐表演能力之中。首先,要明白在教学中音乐创造活动常常是从模仿入手的,要让学生明白模仿是音乐创造的必经之路;其次,要让学生有充分创造、想象的空间。老师在上课时,要做学生的引导者和合作伙伴,在音乐课堂上,为学生的音乐学习创造宽松、融洽的人际环境,在课堂上要鼓励学生大胆创造,自己设计一些教学情景,要从欣赏、赞扬的角度出发,使学生保持创造的热情。
六、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要在音乐教学中,给予学生参与音乐艺术实践活动的机会。如通过欣赏电影《音乐之声》插曲《多来咪》,让学生在欣赏的同时为歌曲创编舞蹈动作,并且采取以小组为单位合作的形式,使大部分学生都能参与到艺术实践活动中,并在活动中增强合作意识。另外,可以让学生在音乐艺术实践活动中,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顺带地学习音乐创作的方法。通过创编音乐剧,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能较快地掌握简单的音乐创作方法,这比教条式的传授更能使学生掌握和理解。
综上所述,学生音乐素养的提高是一个长期而艰苦的过程,教师应有效的利用课堂这个最佳的渠道,循循善诱、因势利导,从平时的一点一滴做起,积少成多,从知识积累到实践训练最终实现音乐素养的发展和提高。我们要相信,每位学生都是一座宝藏,开发得当他们将成为富有的人,而我们自己也会成为天底下最幸福的人。
一、在音乐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一句话说:“爱好是最好的老师。”我尝试用以下三种方法培养学生的兴趣:
1.律动教学。音乐能产生律动,使音乐具体化、形象化。律动教学利用学生听到音乐后产生的动力,通过身体动作对音乐加以表现。通过积极的活动,促进对音乐的感受力、表现力及创造力的发展。如教学《青春舞曲》一课,通过简单的动作,不仅促进了身体的协调发展,而且使学生在运动中体会到了节奏律动带来的快乐。
2.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表演。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表演。音乐课不同于其他文化课,有独特的学科特点。学生往往不满足于安安静静地听音乐或是仅用歌声来表达情感,而是更喜欢用肢体语言来补充。边唱、边跳、边欣赏、边表演,动静互补相辅相成。
3.音乐游戏教学。音乐游戏是以唱歌、舞蹈等为基础设计的游戏,它将音乐和游戏合为一体。在音乐游戏中,学生们随着音乐不同而改变着。所以,在音乐中得到情感的升华。我在教学过程中,安排了很多有意思的比赛游戏,让他们都能参与进来感受音乐。比如:“课堂歌咏比赛”、“最佳男歌手”、“最佳女歌手”等等。
二、在音乐教学中渗透德育
德育包含着许多含义,在新课程的音乐教学中我们要特别重视学生德育的发展,让学生学会知识,学会做人,学会合作,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马雅可夫斯基也说过:“无论是诗,还是歌,都是炸弹和旗帜。”可见,歌曲有它特有的德育功能。因此,教师在教唱歌曲时,必须首先注重培养学生学习歌曲的兴趣,并在学唱歌曲的过程中抓住歌曲的主題思想和音乐形象,有机地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的教育。也只有这样才能给学生树立明确良好的音乐形象,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在理解歌曲思想、内容的基础上,用自己富有情感的声音再现这一音乐形象。如《歌唱祖国》这首歌曲,首先让学生了解写作背景,然后告诉学生这首歌号称“第二国歌”。歌词描绘的是我们伟大祖国克服重重困难、不断向前发展的信心和决心,让学生感觉到生活在这美好的时代是多么幸福。
三、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
首先是听觉能力的培养。以听为主,让学生获取大量的感性积累,养成静听的习惯。通过音调、音色、力度等知识的教学,让学生去感知和认识声音,进而听旋律、听和声,听辨各种人声和各种乐器的声音,提高学生听觉的选择性和敏感性。如静听《长江之歌》时,一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就会注入同学们的神经系统,激发他们对民族悠久历史的回顾和自豪,此时课堂也处在静听、静赏、静想的“静”状态。达到了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的目的,提高了学生的音乐素养。
四、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理解和表现能力
音乐和文字不同,文字表达明确的概念和具体的思想,而音乐则是通过人们的感知理解,从而表现出来的。在进行音乐教学时,根据作品的内容,引导学生从旋律、节奏、风格等方面入手,通过视唱,欣赏音乐,不但训练提高了学生的视觉、听觉能力,而且学生的大脑在随着音乐紧张活动的同时,想象、记忆、情感等心理活动也会非常活跃,这些都有助于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的培养。在对乐曲的理解上,用自然而美好的声音、真切的感情,把歌曲所表达的意境形象充分的表现出来,体现了学生表现能力的另一面,也进一步提高了感知能力和音乐素养。
五、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音乐创造能力蕴涵在音乐鉴赏能力、音乐表演能力之中。首先,要明白在教学中音乐创造活动常常是从模仿入手的,要让学生明白模仿是音乐创造的必经之路;其次,要让学生有充分创造、想象的空间。老师在上课时,要做学生的引导者和合作伙伴,在音乐课堂上,为学生的音乐学习创造宽松、融洽的人际环境,在课堂上要鼓励学生大胆创造,自己设计一些教学情景,要从欣赏、赞扬的角度出发,使学生保持创造的热情。
六、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要在音乐教学中,给予学生参与音乐艺术实践活动的机会。如通过欣赏电影《音乐之声》插曲《多来咪》,让学生在欣赏的同时为歌曲创编舞蹈动作,并且采取以小组为单位合作的形式,使大部分学生都能参与到艺术实践活动中,并在活动中增强合作意识。另外,可以让学生在音乐艺术实践活动中,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顺带地学习音乐创作的方法。通过创编音乐剧,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能较快地掌握简单的音乐创作方法,这比教条式的传授更能使学生掌握和理解。
综上所述,学生音乐素养的提高是一个长期而艰苦的过程,教师应有效的利用课堂这个最佳的渠道,循循善诱、因势利导,从平时的一点一滴做起,积少成多,从知识积累到实践训练最终实现音乐素养的发展和提高。我们要相信,每位学生都是一座宝藏,开发得当他们将成为富有的人,而我们自己也会成为天底下最幸福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