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流域传统风貌区滨水空间规划设计研究

来源 :美与时代·城市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iwoba12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试图构建黄河流域传统风貌区滨水空间规划设计理论体系的文化基因体系,这也是对区域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的深入和完善。从文化基因转译的视角出发进行黄河流域传统风貌区的空间设计优化,运用系统科学理论、区域经济理论、空间均衡理论以及可持续发展等相关理论,梳理现有空间基因理论的相关研究。
  关键词:黄河流域传统风貌区;滨水空间;文化基因理论;文化基因转译
  自古以来,水对于人类生活来说是必不可少的。水作为一种重要的资源,与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息息相关。在我国的传统风貌区内,往往包含着大量的滨水空间,如何将传统风貌区内的滨水空间进行合理的规划设计是当前人与生态平衡、水资源合理利用等方面的重点研究内容。
  目前,许多地方正在营造舒适的城市空间。然而,只在装饰方面作为景观元素的、功能有限的滨水空间,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对滨水空间的多样化需求。传统风貌区的滨水空间,大多数被作为保护和保持原始风貌的区域保留了下来。黄河流域风貌区作为黄河生态文化带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所面临的资源整合、空间布局等问题突出,通过空间功能识别和要素优化可有效提高空间的利用效益,不仅可以为整个黄河生态文化带的空间战略布局、新型城镇化发展以及科学合理布局产业提供依据,也为其他地区集约化、優化和高品质的空间设计提供参考。以河南段的黄河流域风貌区为主要调研和考察研究的对象,能够促进河南段的黄河生态文化带的基础建设工作。
  因此,本文基于滨水空间的美和功能以及人类对它们的自觉行为,进行人与滨水空间相互关系的恢复探讨,从文化基因转译的视角,使黄河流域滨水空间增加空间的互动性,从传统风貌区建筑保护、肌理修复、功能融合和活力塑造等方面,进行黄河流域传统风貌区滨水空间规划设计的相关研究。
  一、滨水空间的相关概念
  滨水空间是指与河流、湖泊、海洋等水体毗邻的土地或建筑构成的特定空间区域[1]。针对城市化和工业化对滨水空间的影响以及人与滨水空间的相互关系分析变化,Walter Benjamin的观点是:人的感性体验是人与滨水空间的形象,它影响人类的相互作用和亲水性[2]。滨水公共空间由于地形复杂的限制,空间节点零星散布,且公共活动区域被占为商用区域,建设活动节点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商用价值,一定程度上对活动空间造成破坏,致使滨水空间消沉[3]。
  Waterside意思是水边、河边、湖滨,意味着水的边缘。“滨水空间”注重“空间”二字,通常与自然环境相关,容易让人联想到大海、河流、湖泊、池塘、瀑布等,此外还能够联想到喷泉、人工瀑布等。要研究滨水空间的规划设计问题,必须弄清楚“滨水空间”一词在空间上的地方性和生物的存在或接触方面的问题,这具有重要意义。
  二、黄河流域传统风貌区滨水空间
  传统风貌区是一个城市弥足珍贵的遗产,对其多元价值问题进行探讨,能提升对它们的重视程度与保护更新力度。传统风貌区已经在上海、南京、重庆、武汉等城市成为地方性法规概念,作为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中的重要对象,具有“准历史文化街区”的地位。随着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趋同与本土文化意识的觉醒,许多城市越来越重视城市历史风貌的挖掘与塑造,而传统风貌区作为城市历史风貌的重要载体,受到各级地方政府和城市建设者的广泛关注[4]。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要“加强长江、黄河等大江大河和重要湖泊湿地生态保护治理,加强重要生态廊道建设和保护”,“建设长城、大运河、长征、黄河等国家文化公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实施黄河文化遗产系统保护工程,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黄河文化旅游带”。黄河流域传统风貌区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黄河文化遗产系统保护工程、国家文化公园等相关领域内,均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黄河流域占地面积较大,跨越的省份与其蕴含的城市文化内涵均有较大的差别,因此黄河流域传统风貌区滨水空间具有较为强烈的地域性、文化性和独特性。因此,以地域性为基础,从文化基因转译的视角对黄河流域滨水公共空间进行文化基因、空间分布及空间规划设计等相关内容进行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三、文化基因转译下的黄河流域传统风貌区滨水空间
  在文化基因理论发展中,不同学者对文化基因的认识分类存在一定差异,目前的分类方式主要有3种:第一,显性文化基因与隐性文化基因;第二,物质文化基因与非物质文化基因;第三,物质文化、行为方式与精神文化基因。总的来看,传统风貌区空间环境可被视为由可见的物质形态与无形的文化内涵两大系统复合构成的整体[5]。作为可见物质形态的公共空间易被感知,其地方文化异质化所产生的特殊吸引力,使得公共空间被公众青睐,从而被社会进一步感知,强化了其显性基因属性;而生产生活、历史民俗行为虽可见,却不以物质形态显现,因此属于不可见的基因类型。
  在文化基因理论的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本研究拟定出黄河流域传统风貌区滨水空间规划设计研究的指引框架。
  (一)黄河流域传统风貌区滨水空间的显性文化基因和隐性文化基因
  基于黄河流域传统风貌区滨水空间的特殊性和地域性,显性文化基因在大范围内是黄河文化的整体体现。而隐性文化基因更多的是体现在不同地区、不同地域文化和当地风俗民情的影响下,所展现出来或隐藏的文化基因。保护与传承黄河流域的显性文化基因,深层挖掘和整理隐性文化基因,使黄河流域传统风貌区滨水空间的原始形态、水与自然、水与生态和水与人之间的关系,保持可持续性发展。
  (二)黄河流域传统风貌区滨水空间的物质文化基因与非物质文化基因
  物质文化基因与非物质文化基因的提取,是对黄河流域传统风貌区滨水空间的文化整理(表1)。物质文化遗产是历史文化的物质载体,在文化遗产中占有很大的比重。物质文化遗产是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建造、创造、制作的,离开了物质材料就不复存在。由于物质文化所具有的物质性,物质文化又以一定的形态(形式、形状)存在于一定的环境中。具体来说,就是黄河流域范围内的建筑、设施物等物质文化。而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于人类的精神领域中,即存在于人们的口头传说和表述中,存在于传统工艺技能操作实践中。具体来说就是,黄河流域范围内的民间美术、民间风俗和民间文化等大量的非物质文化内容。   (三)黄河流域传统风貌区滨水空间的物质文化、行为方式与精神文化基因
  黄河流域传统风貌区滨水空间的独特文化性,体现在物质文化、行为方式和精神文化基因的層面,结合景观学、文化遗产等多种学科理论提出适合黄河流域传统风貌区滨水空间的文化基因转译的要素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相关理论研究成果,黄河流域传统风貌区滨水空间要从五个方面进行文化基因转译。第一,维护:根据当地环境情况,确定当地的水资源基因。第二,重构:根据不同案例,确定场所基因的评价因子。第三,复现:当地生产生活的复现,黄河流域独特的生产生活方式的整理与研究。第四,意识形态:整理和研究当地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意识形态内容。第五,链接:历史文化基因的综合分析与整理,可持续性的生态设计研究。
  四、结语
  传统风貌区之所以有别于其他空间,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其承载的独特的文化基因,即那些对地域文化、物质空间的传承起着重要甚至决定性的基本影响因子。本文从文化基因转译的角度入手,总结黄河流域传统风貌区滨水空间的显性文化基因和隐性文化基因、物质文化基因与非物质文化基因以及物质文化、行为方式与精神文化基因。因笔者在分析的过程中没有对具体的案例进行深入研究,因此在未来的研究工作中,将对黄河流域传统风貌区滨水空间进行更细致和深入的定量和定性研究。
  参考文献:
  [1]宋伟轩,朱喜钢,吴启焰.城市滨水空间公共权益的规划保护[J].城市规划,2010(10):43-47.
  [2]程舒婷.城市活力视角下的山城滨水公共空间研究:以万州区北滨路为例[J].建筑与文化,2021(6):153-154.
  [3]闫怡然.基于价值评价的传统风貌区保护与更新研究[D].重庆大学,2017.
  [4]李和平.我国文化景观的类型及其构成要素分析[J],中国园林,2009(2):90-94.
  [5]蔡卓霖,戴菲,毕世波.文化基因转译视角下的传统风貌区公共空间品质提升策略研究:以重庆市同兴传统风貌区为例[J].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20年会论文集,2020:186-187.
  作者简介:
  范雨,博士,郑州轻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城乡规划、景观规划等设计学研究。
其他文献
《离骚》是“必修二”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多数教师存在为难情绪。这一课生僻字较多,注释的篇幅大大超过了正文。教师教学难度大,学生学习也吃力。教、学双方的兴趣都不高。我们不能只凭借书下注释和参考书翻译原文,那样课文还是死的。也不能光是背背诗句,把它单纯当作考试默写的必备课文。《离骚》犹如一位古典美人,却不被世俗的人们赏识。关键是如何解读。如何对这块古老的“风干肉”解读,使它变得水汽淋漓,考验着教师的教
期刊
在我这样的年龄,妄谈面对人生际遇时要淡定、坦然显然是不切实际的,同时也是空洞无物的。苏轼在经历了一系列政治上的打击后,内心在尘世喧嚣中终是沉淀了下来,吟道:“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诗评家们因这句话沸腾了。这是多么妙的一句诗啊,这是多么高远、令人难以企及的人生境界啊!这告诉我们,面对人生的打击,我们要淡定要坦然……  一场雨来了,诗评家们慌忙逃散,他们都很忙,这位要去赶一个会议
期刊
“你们班就这样没有活力地唱,怎么能上元旦汇演晚会?”  音乐老师对我们发出了“最后通牒”,她美丽的脸上写着满满的失望与无奈。的确,我们班同学都在忙着埋头看书备考,哪有心情关注“窗外事”?我们送审的节目也只是临时凑起来的小合唱——几个男生单调地站成一排漫不经心地唱着一首有点儿跑调的歌。  “哎,这样的节目,即使是过了初审,又怎么拿得出手去全校师生面前表演?”音乐老师的话带来的低沉气息弥漫在教室里,让
期刊
我是一棵树,一棵长在山间的树,我没有山顶的迎客松那样高大挺拔,万众瞩目,也没有山脚的鲜花芳草那样馥郁芬芳,惹人喜爱。我仅仅是一棵树,我平凡,我无奇,可我并不难过,因为我依然有价值,我依然很幸福。  我只愿做山间的一棵树,不追求更高,只追求更稳。  如今的社会,竞争日益激烈,人们都鼓足了劲儿向前狂奔,都想站在高高的山顶上,将世界踩在脚下,被万众瞩目。于是有的人从一出生就被寄予众望,小小年纪便一副老态
期刊
睁开眼,那天是灰色的惨淡,闭上眼,那天是金色的柔和。  ——题记  四只手指的第二关节处,茧不知多少层,以一种诡异的方式叠加,不能说十分粗壮的手,青筋暴跳,放下抬起,放下抬起,拾起一块一块的红砖,弓着腰,就是这样,只待后方推车被砖块覆满,才直起身子推着车离去。驼背,脊椎病,可能每走一步都是一种折磨,当然,这是相对,或许对于他们来说,这早习以为常。  这是老李,顺着晨光,他的身影映入我的眼帘。  时
期刊
每年高考、中考过后,都出现了很多满分或优秀作文,仔细把玩、赏析这些满分或优秀作文,会有一个意想不到的发现:众多满分作文或优秀作文,都不约而同地喜欢使用一种极具表现力的修辞手法——排比。  排比,何以能够打造出这么多的满分作文或优秀作文?细究起来,原因有四。  一是排比很能造成一种铺排、酣畅之气势,这种气势有如滚滚长江,一泻千里  如满分文《舞动飞翔的翅膀》,一头一尾的句子都是非常整齐的排比句,开头
期刊
一、你到底隐藏了多少神奇的秘密  再睁开眼时,窗外的白光刺得我几乎瞬间失明。我挣扎着起身,打量着周围的环境。这是一间雪白的屋子,白色的窗帘,白色的床单,我身上盖着白色的被子。  我掀起被子下床,脑袋发晕。我用双手捧着脑袋,艰难地打开门往出走。  原来这里是医院,闻着空气中刺鼻的消毒水味道,我的食道开始发呕,泛上来一些细碎的碎渣,我又咽了回去。  转了几圈,我有些发蒙,好像忘了什么东西。我拦住一个护
期刊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萧萧秋日,嫣红残零,萧瑟的秋风欲抹去生命的色彩。然而,一丛菊,一簇菊,一片菊,悄然开在寂寥之时,傲立寒枝之上,独自绽放奇特魅力。那是菊之于秋的点缀,那是秋天绝美靓丽的风景!  又是一年菊花开,婀娜多姿暗香来。这是你甘愿为秋渲染一片片诗情画意,甘愿为秋做无私无畏的奉献。  自东晋大诗人陶潜写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名句之后,其爱菊之名,天下闻名,无人不晓
期刊
初见那为人称道的美丽  第一次见到苏暖,是我刚转学来到一中的第一天。  那时,我正一边无聊地听着歌,一边打量着这个陌生班级的一切。不知何时,我的目光停留在了她的身上。纯白色衬衫和湖蓝色牛仔长裤穿在她身上竟然那么妥帖、好看。她抱着一本厚厚的书聚精会神地看着,完全没有理会周遭同学的嬉笑和吵闹,像窗外那一树火红的木棉花,安静地开着。正在我出神地看着她那专注模样的时候,她猛地抬头,眼神正好与我撞见。我不知
期刊
王倩 任教于西安市铁一中,所带学生高考成绩优秀。郑州局骨干教师,西安市教学能手。2005年获全国中语会“创新写作教学与研究”课题成果展示会观摩课一等奖;多篇论文获全国、省市区级一等奖;参与编写《唐诗鉴赏辞典》(中学版)、《“新课程”读本》等书;参加国家“十五”“十一五”重点科研课题并获奖。  贺铸 (1052-1125),字方回,又名贺三愁,自号庆湖遗老。他长身耸目,面色铁青,人称“贺鬼头”。孝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