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花的品格

来源 :美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shishouhush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萧萧秋日,嫣红残零,萧瑟的秋风欲抹去生命的色彩。然而,一丛菊,一簇菊,一片菊,悄然开在寂寥之时,傲立寒枝之上,独自绽放奇特魅力。那是菊之于秋的点缀,那是秋天绝美靓丽的风景!
  又是一年菊花开,婀娜多姿暗香来。这是你甘愿为秋渲染一片片诗情画意,甘愿为秋做无私无畏的奉献。
  自东晋大诗人陶潜写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名句之后,其爱菊之名,天下闻名,无人不晓,而菊花也逐渐成了超凡脱俗的象征。难怪宋人周敦颐因陶渊明后真隐士不多,要大发“菊之爱,陶后鲜有闻”的感慨了。历代文人墨客爱菊者咏菊者不乏其人,中唐诗人元稹便是其中之一。他的七绝《菊花》更是其中较有情韵的。其诗云: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诗人对菊花由衷喜爱之情流露无遗:开得正旺的菊花一丛丛,一簇簇,遍布屋舍四周,他沿着竹篱笆漫步,忘情地欣赏亲手栽种的秋菊,不觉夕阳西下,日光渐渐西斜。第一句的“绕”字写屋外所种菊花之多,给人以环境幽雅,如陶渊明家似的。第二句的“绕”字则写赏菊兴致之浓,不是到东篱便驻足,而是“遍绕篱边”,直至不知日之将夕。其爱菊之情,似较五柳先生有过之而无不及。短短的十四个字,有景、有情、有联想,活脱脱地勾勒出一幅诗人在秋日傍晚漫步菊丛赏花吟诗而乐不可支的图画。
  秋天除了“霜叶红于二月花”的枫叶,除了夜空朗照清澈如水的皓月,菊花便是秋天里最具代表性的东西了。
  菊花与凌寒傲雪的梅花,清雅高洁的兰花,坚韧不拔的翠竹并称为花中四君子,菊花的地位由此可见一斑。在百花折尽百草竭的秋天,唯有那丛丛秀菊,披着晶莹的露珠,顶着飒飒的秋风,昂首怒放。那形形色色的菊花,争奇斗艳,绽放美丽,吐露芬芳。她的艳丽,她的缤纷,她的韵味,她的品格,都在尽情展现,奔放于深秋孟冬,凌寒不凋,独占枝头。瞧,菊之色,似雪之琼莹,金之皇黄,霞之绯婉,墨之浓艳……多姿多彩,姿态万千,诗词之莫形,笔墨之难言。
  中国文人对菊花一直有着特殊偏爱,他们从菊花的身上似乎看到了自己的影子。秋风中那孤傲凝霜的纤弱身躯,多么像两袖清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中国文人。于是,菊花便恬淡天然地走进了中国诗歌,成为历代文人歌咏描绘的意象。
  在诗人们的笔下,菊花有了千姿百态的的感情,有杜甫“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的苍凉沉郁,有杜牧“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的旷达洒脱,有柳永“槛菊萧疏,井梧零乱,惹残烟”的凄凉幽怨,有杨万里“野菊荒苔各铸钱,金黄铜绿两争妍”的幽默诙谐,还有李清照“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委婉深情……后来再晚一点的曹雪芹,他把菊花搬进了大观园里,让贾宝玉和他的姐妹们浓墨重彩地“咏菊”“问菊”“访菊”“忆菊”“种菊”……
  当然,菊花似乎更多的是与东晋诗人陶渊明联系在一起,从他开始“采菊东篱下”的隐士生活之后,才使菊花从一支单纯的代表重阳节风俗的花卉升华为一种精神,一种气节的象征,才被后代文人争相吟咏。然而,古今文人搜尽其心得,但又有几人能真正领会到菊花的绝妙之处呢?
  我喜爱菊花的素美,也喜欢她的绚丽,更喜欢她的品性。置身于这些姹紫嫣红的菊花世界里,你会嗅到那些美丽的菊花有着不同寻常的淡淡香气。你会感到那些花瓣似绸缎般光洁,似发丝般娇柔,似阳光般夺目。或许你会和我一样,觉得她们:红得沉静,黄得典雅,绿得清幽,黑得肃穆,白得圣洁……同时,还会觉得她们是那么地清纯,那么地高雅,那么地温情,令人看了心旷神怡,恋恋不舍。她们那散发着泥土气息的醇香、婀娜多姿的倩影和纯朴无邪的品质,是任何艺术手段都难以描摹的。
  在秋高气爽的秋天,面对如此灿烂的菊花,自然会心花怒放,但也不免会有些许的伤感,更有一种对生命的敬畏感。世事沧桑,过去了就没有办法再能找回,也不可能再找得回来。这是一种对人生的顿悟,其中蕴涵着直面现实的精神。菊花的品格是高尚的,气质是非凡的。她少牡丹之霸气,无梅花之傲气,更没有芍药之俗气。她愿以柔美的身躯,与青松为伴,同红叶凌霜,携秋月同辉,萧瑟的西风岂能使其屈服?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唐人的心境,也正是我此时的心境。若无这一株株淡雅素洁的菊花妆点,秋天会不会就真的让人感觉是一片死寂沉沉呢?幸好,还有一些菊花在如此萧瑟的秋天里,绽开一片美丽迷人的风景……
  在这“寒花开已尽,菊蕊独盈枝”的猎猎深秋时节,菊花不只是让人在审美上得到慰藉,更重要的是她们能给人以深刻的思索和启迪。
其他文献
对于吃货来说,有一种叫作“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一直认为能实现这个境界的只有火锅了,没成想到,这个冬日,在老家“大锅台”,真切地体验到了这种“得陇望蜀”的愉快感受!  穿过喧闹的市中心,进入闹中取静的里弄,安静的道路旁整齐地排列着两行梧桐树,步入街口便看到“大锅台”三个大字。一入店门,看到的是装饰古朴,充满农家特色的传统乡村土灶,农村大铁锅,木条大板凳。劈材生火,菜肴原滋原味,其别具特色的就餐
期刊
冬至前后。寒意越来越浓了,门前的柿子树已落尽了枯黄的叶子,树皮粗糙,皲裂,漆黑的枝丫像一只巨爪,向天空伸去。年已近了,她要做的事儿还很多,杀年猪,打麻糍,裹粽子……一样都不能少。但是,还有一样更重要的大事。  她走到厨房,取出新碾的糯米,放进木桶里用水浸泡。干渴已久的糯米一碰到水,便迫不及待地痛饮起来,仔细听,还能听到“嗞嗞”的声音,那是糯米的欢呼,富有青春的活力。第二天,米饱吸了水,不再像原先那
期刊
近日,再遇陈洪绶陈老莲的《钟馗图》。图中钟馗衣褶似铁如石,怒目远视,威风凛然;其头上簪花,花极烂漫,又另有一种妩媚风流。这倒让我想起宋代词人“贺鬼头”贺铸,他嫉恶如仇恰似钟馗,风流妩媚不让簪花。  出身高贵的贺铸,长身耸目,面色铁青,此等“非凡”相貌让人骇异,故有“鬼头”之称。但其为人,“虽贵要权倾一时,小不中意,极口诋之无遣辞”(《宋史·贺铸传》),性情耿直刚烈,不像“鬼”,反像捉鬼的钟馗。而贺
期刊
《离骚》是“必修二”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多数教师存在为难情绪。这一课生僻字较多,注释的篇幅大大超过了正文。教师教学难度大,学生学习也吃力。教、学双方的兴趣都不高。我们不能只凭借书下注释和参考书翻译原文,那样课文还是死的。也不能光是背背诗句,把它单纯当作考试默写的必备课文。《离骚》犹如一位古典美人,却不被世俗的人们赏识。关键是如何解读。如何对这块古老的“风干肉”解读,使它变得水汽淋漓,考验着教师的教
期刊
在我这样的年龄,妄谈面对人生际遇时要淡定、坦然显然是不切实际的,同时也是空洞无物的。苏轼在经历了一系列政治上的打击后,内心在尘世喧嚣中终是沉淀了下来,吟道:“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诗评家们因这句话沸腾了。这是多么妙的一句诗啊,这是多么高远、令人难以企及的人生境界啊!这告诉我们,面对人生的打击,我们要淡定要坦然……  一场雨来了,诗评家们慌忙逃散,他们都很忙,这位要去赶一个会议
期刊
“你们班就这样没有活力地唱,怎么能上元旦汇演晚会?”  音乐老师对我们发出了“最后通牒”,她美丽的脸上写着满满的失望与无奈。的确,我们班同学都在忙着埋头看书备考,哪有心情关注“窗外事”?我们送审的节目也只是临时凑起来的小合唱——几个男生单调地站成一排漫不经心地唱着一首有点儿跑调的歌。  “哎,这样的节目,即使是过了初审,又怎么拿得出手去全校师生面前表演?”音乐老师的话带来的低沉气息弥漫在教室里,让
期刊
我是一棵树,一棵长在山间的树,我没有山顶的迎客松那样高大挺拔,万众瞩目,也没有山脚的鲜花芳草那样馥郁芬芳,惹人喜爱。我仅仅是一棵树,我平凡,我无奇,可我并不难过,因为我依然有价值,我依然很幸福。  我只愿做山间的一棵树,不追求更高,只追求更稳。  如今的社会,竞争日益激烈,人们都鼓足了劲儿向前狂奔,都想站在高高的山顶上,将世界踩在脚下,被万众瞩目。于是有的人从一出生就被寄予众望,小小年纪便一副老态
期刊
睁开眼,那天是灰色的惨淡,闭上眼,那天是金色的柔和。  ——题记  四只手指的第二关节处,茧不知多少层,以一种诡异的方式叠加,不能说十分粗壮的手,青筋暴跳,放下抬起,放下抬起,拾起一块一块的红砖,弓着腰,就是这样,只待后方推车被砖块覆满,才直起身子推着车离去。驼背,脊椎病,可能每走一步都是一种折磨,当然,这是相对,或许对于他们来说,这早习以为常。  这是老李,顺着晨光,他的身影映入我的眼帘。  时
期刊
每年高考、中考过后,都出现了很多满分或优秀作文,仔细把玩、赏析这些满分或优秀作文,会有一个意想不到的发现:众多满分作文或优秀作文,都不约而同地喜欢使用一种极具表现力的修辞手法——排比。  排比,何以能够打造出这么多的满分作文或优秀作文?细究起来,原因有四。  一是排比很能造成一种铺排、酣畅之气势,这种气势有如滚滚长江,一泻千里  如满分文《舞动飞翔的翅膀》,一头一尾的句子都是非常整齐的排比句,开头
期刊
一、你到底隐藏了多少神奇的秘密  再睁开眼时,窗外的白光刺得我几乎瞬间失明。我挣扎着起身,打量着周围的环境。这是一间雪白的屋子,白色的窗帘,白色的床单,我身上盖着白色的被子。  我掀起被子下床,脑袋发晕。我用双手捧着脑袋,艰难地打开门往出走。  原来这里是医院,闻着空气中刺鼻的消毒水味道,我的食道开始发呕,泛上来一些细碎的碎渣,我又咽了回去。  转了几圈,我有些发蒙,好像忘了什么东西。我拦住一个护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