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在多元化文化语境的冲击与挑战下,阅读在高中语文教师个人专业化发展道路上的特殊地位日益凸显,而从专业本身出发,语文教师的阅读内容除了本学科的专业知识与教育教学理论之外,还不断地熟知教材,不断地拓展自己的阅读面,形成“大语文”的理论思维与实践习惯,从而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沟通与指导,这是达到有效教育教学的必经之路。
关键词:专业发展;角色定位;阅读
终身学习是新时期对所有教师提出的基本要求,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道:“一些优秀教师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于他们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他们知识的大海。”并说:“读书,读书,再读书!……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当作饥饿者的食物。要有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坐下来,深入地思考。”这些教诲虽然是说给所有教育者的,但对语文教师而言,在目前的教育形势下,不断加强专业知识修养并进一步拓宽知识领域,更是刻不容缓。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新时期教师需要不断审视自己的专业角色,需要在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中积累经验,并通过继续学习和进修,去逼近符合本学科理想的教师模式。这是一个不断蜕化并升华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不仅仅是教材文本及考试大纲的研究者、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更是学生人格的影响者、知识文化的建构者和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因此,在学生发展和学校文化的建设过程中,语文教师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需要不断充实自己以适应多元化信息爆炸的时代需求。
对语文教师而言,从专业本身的特色出发,需要读的书太多了,需要努力的方面也太多了,大致来说,一般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强专业修养,首要的就是要敦实专业知识
《给教师的建议》中明确提出:“教师在他所教的科学基础学科方面,如果没有深刻的科学知识,就谈不上教育素养。”对语文学科而言,文学素养的提升和对语言文字材料的理解把握是重中之重,这是我们区别于其他教师的基本所在。在登上讲台之前,我们所接触的知识只是为我们专业化发展奠定了基础,要想在实践中熟练运用,尚需不断回顾、咀嚼、消化,不断改进并充实自身知识构架——这一过程是终身化的。
朱自清先生曾经说:“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做一个有相当教育的国民,至少对本国的经典也有接触的义务。”这话不仅仅是说给过去的学生和教师的,对于现在的人来说,这一要求尤为迫切。在当下的语境中,我们不难体验到学生对经典作品,特别是古典文化相关作品的漠视与无知,文学素养、阅读习惯的相对缺失,文学所赋予人的理想、希望、信念、追求等的思想空间已经日益为物欲和“小我”的“浅斟低唱”,甚至为无病呻吟所取代,在这样的环境和学习习惯中成长起来的孩子是“缺钙”的,如果我们语文教师不能广泛阅读古今中外的经典著作,在自我提升的过程中影响、帮助学生树立起经典意识,使其明确好的作品植根现实与历史的特征,培养起他们在阅读中进行品味怡情和自我审视的习惯,那我们的阅读教学甚至于写作教学势必是无力的。
二、钻研教育教学理论,以增长学识,提升理论修养
不断阅读经典的教育教学理论书籍或论文,利用理论来提升自我是语文教师专业化的另外一个重要渠道。一个语文教师要实现专业成长,必须向“学者型”“研究型”和“创造型”的教师靠拢。在教育教学中,我们在钻研本学科知识的同时,必须要做到边学习,边教学,边研究,实现“教学研”的三结合。
实践证明,一个学术研究能力强的教师,其教学能力也一定会强。在研读经典理论著作的过程中结合自身的教育教学实际,在理论的支撑下教育教学,在实践中研究,不断反思、修正,才能实现自我超越。反思在整个理论能力的提升过程中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反思,我们的自我觉察能力和自我反省水平才能得以提高,教育教学能力才能获得不断发展。
三、重新审视自身角色定位,不断走进教材、走近学生
作为教师,我们的首要职责是拥有一种把知识转化为智慧、把理论转化为方法的能力,这是我们跟未做教师之前状态的根本区别。我们不仅要知道“是什么”和“为什么”,还要想办法让学生知道它“是什么”和“为什么”。
李杏保、顾黄初先生在《泛论高师“中学语文教育”课程结构》一文中说:“从目前高等师范院校中文系毕业生的反馈情况来看,执教者对教材钻研得透、理解得深,在教课的时候就能夠引导得‘法’、启发到‘点’,讲述中肯,而且‘章法’上也有条不紊、连贯圆活;反之,执教者自己对教材理解不透,备课笔记上写得都是从教学参考资料上抄来的现成结论,那么,即使把教学原则、教学方法背得滚瓜烂熟,也难以致用,勉强用上又终究别扭生硬,得不到满意的效果。”我们都知道,教材是根据教学大纲和实际需要,为师生教学应用而编选的材料,这些材料是我们实施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不熟稔这些基本材料,而只是凭借基本的教学参考、现成教案是无法和学生真正实现有效沟通和交流的。因此,一定要不断“走进教材”,没有对教材切实的把握,没有不断丰富教材内容的习惯,我们是不能称其为教师的。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由于教育教学行为是教育环境,特别是教师对学生施加影响的一种精神活动,教师与学生都是活生生的人,因此,教师必须根据自己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育活动进行科学的构思与灵活的安排,这就需要教师做到不断了解学生、不断内省自我,寻找自身和学生在不同方面的不同契合点,把握学生的思维特点和知识构架,才能寻找到有效的沟通和教育方式,才能有效地将自我指导性的思想外化为学生的思想,甚至是行动。
四、拓展阅读,以有益于教学
在一日百年的发展环境中,我们不能把自己局限于“唐诗宋词”的“经典”范围之内,一定要做到与时俱进。在当下多元化的文化氛围中成长起来的学生,对经典作品有一定的颠覆心理,加之大多数的经典与学生的时空范围、审美习惯等都有不小的距离,强制性的灌输是绝对不会有好的教育教学效果的。如果我们不走近学生的内心,不把握他们的审美倾向,是很难收到较好的教育教学效果的。
实现和学生的有效沟通是比较困难的,作为一名教师,这是着实需要下一番功夫的。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去适当了解一些当下的文化现象,阅读一些学生比较喜欢的书籍,了解学生感兴趣的文化甚至于传媒现象,都是我们走近学生、了解他们的基础。当然,语文教师的阅读是区别于一般学生的阅读的,我们要能够拥有高屋建瓴的眼光,将当下的文学、文化现象放置在民俗、社会、历史的大环境中,结合经典的文学文化作品进行通观,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学生的生理、心理特色进行有目的的引导,才能实现有效沟通、有效教学。
此外,阅读的途径是多样的。从学科内容和特色出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如果能适当利用业余时间走出校园,去体验生活、研究社会、感悟人生,进一步完善人格并回归、服务于教育教学,形成“大语文”的视野和教学观就“尽善尽美”了。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06.
[2]朱自清.经典常谈[M].北京:三联书店,1980-09.
[3]顾明远,孟繁华.国际教育新理念[M].海口:海南教育出版社,2003.
(作者单位 宁夏育才中学)
编辑 韩 晓
关键词:专业发展;角色定位;阅读
终身学习是新时期对所有教师提出的基本要求,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道:“一些优秀教师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于他们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他们知识的大海。”并说:“读书,读书,再读书!……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当作饥饿者的食物。要有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坐下来,深入地思考。”这些教诲虽然是说给所有教育者的,但对语文教师而言,在目前的教育形势下,不断加强专业知识修养并进一步拓宽知识领域,更是刻不容缓。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新时期教师需要不断审视自己的专业角色,需要在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中积累经验,并通过继续学习和进修,去逼近符合本学科理想的教师模式。这是一个不断蜕化并升华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不仅仅是教材文本及考试大纲的研究者、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更是学生人格的影响者、知识文化的建构者和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因此,在学生发展和学校文化的建设过程中,语文教师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需要不断充实自己以适应多元化信息爆炸的时代需求。
对语文教师而言,从专业本身的特色出发,需要读的书太多了,需要努力的方面也太多了,大致来说,一般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强专业修养,首要的就是要敦实专业知识
《给教师的建议》中明确提出:“教师在他所教的科学基础学科方面,如果没有深刻的科学知识,就谈不上教育素养。”对语文学科而言,文学素养的提升和对语言文字材料的理解把握是重中之重,这是我们区别于其他教师的基本所在。在登上讲台之前,我们所接触的知识只是为我们专业化发展奠定了基础,要想在实践中熟练运用,尚需不断回顾、咀嚼、消化,不断改进并充实自身知识构架——这一过程是终身化的。
朱自清先生曾经说:“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做一个有相当教育的国民,至少对本国的经典也有接触的义务。”这话不仅仅是说给过去的学生和教师的,对于现在的人来说,这一要求尤为迫切。在当下的语境中,我们不难体验到学生对经典作品,特别是古典文化相关作品的漠视与无知,文学素养、阅读习惯的相对缺失,文学所赋予人的理想、希望、信念、追求等的思想空间已经日益为物欲和“小我”的“浅斟低唱”,甚至为无病呻吟所取代,在这样的环境和学习习惯中成长起来的孩子是“缺钙”的,如果我们语文教师不能广泛阅读古今中外的经典著作,在自我提升的过程中影响、帮助学生树立起经典意识,使其明确好的作品植根现实与历史的特征,培养起他们在阅读中进行品味怡情和自我审视的习惯,那我们的阅读教学甚至于写作教学势必是无力的。
二、钻研教育教学理论,以增长学识,提升理论修养
不断阅读经典的教育教学理论书籍或论文,利用理论来提升自我是语文教师专业化的另外一个重要渠道。一个语文教师要实现专业成长,必须向“学者型”“研究型”和“创造型”的教师靠拢。在教育教学中,我们在钻研本学科知识的同时,必须要做到边学习,边教学,边研究,实现“教学研”的三结合。
实践证明,一个学术研究能力强的教师,其教学能力也一定会强。在研读经典理论著作的过程中结合自身的教育教学实际,在理论的支撑下教育教学,在实践中研究,不断反思、修正,才能实现自我超越。反思在整个理论能力的提升过程中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反思,我们的自我觉察能力和自我反省水平才能得以提高,教育教学能力才能获得不断发展。
三、重新审视自身角色定位,不断走进教材、走近学生
作为教师,我们的首要职责是拥有一种把知识转化为智慧、把理论转化为方法的能力,这是我们跟未做教师之前状态的根本区别。我们不仅要知道“是什么”和“为什么”,还要想办法让学生知道它“是什么”和“为什么”。
李杏保、顾黄初先生在《泛论高师“中学语文教育”课程结构》一文中说:“从目前高等师范院校中文系毕业生的反馈情况来看,执教者对教材钻研得透、理解得深,在教课的时候就能夠引导得‘法’、启发到‘点’,讲述中肯,而且‘章法’上也有条不紊、连贯圆活;反之,执教者自己对教材理解不透,备课笔记上写得都是从教学参考资料上抄来的现成结论,那么,即使把教学原则、教学方法背得滚瓜烂熟,也难以致用,勉强用上又终究别扭生硬,得不到满意的效果。”我们都知道,教材是根据教学大纲和实际需要,为师生教学应用而编选的材料,这些材料是我们实施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不熟稔这些基本材料,而只是凭借基本的教学参考、现成教案是无法和学生真正实现有效沟通和交流的。因此,一定要不断“走进教材”,没有对教材切实的把握,没有不断丰富教材内容的习惯,我们是不能称其为教师的。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由于教育教学行为是教育环境,特别是教师对学生施加影响的一种精神活动,教师与学生都是活生生的人,因此,教师必须根据自己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育活动进行科学的构思与灵活的安排,这就需要教师做到不断了解学生、不断内省自我,寻找自身和学生在不同方面的不同契合点,把握学生的思维特点和知识构架,才能寻找到有效的沟通和教育方式,才能有效地将自我指导性的思想外化为学生的思想,甚至是行动。
四、拓展阅读,以有益于教学
在一日百年的发展环境中,我们不能把自己局限于“唐诗宋词”的“经典”范围之内,一定要做到与时俱进。在当下多元化的文化氛围中成长起来的学生,对经典作品有一定的颠覆心理,加之大多数的经典与学生的时空范围、审美习惯等都有不小的距离,强制性的灌输是绝对不会有好的教育教学效果的。如果我们不走近学生的内心,不把握他们的审美倾向,是很难收到较好的教育教学效果的。
实现和学生的有效沟通是比较困难的,作为一名教师,这是着实需要下一番功夫的。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去适当了解一些当下的文化现象,阅读一些学生比较喜欢的书籍,了解学生感兴趣的文化甚至于传媒现象,都是我们走近学生、了解他们的基础。当然,语文教师的阅读是区别于一般学生的阅读的,我们要能够拥有高屋建瓴的眼光,将当下的文学、文化现象放置在民俗、社会、历史的大环境中,结合经典的文学文化作品进行通观,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学生的生理、心理特色进行有目的的引导,才能实现有效沟通、有效教学。
此外,阅读的途径是多样的。从学科内容和特色出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如果能适当利用业余时间走出校园,去体验生活、研究社会、感悟人生,进一步完善人格并回归、服务于教育教学,形成“大语文”的视野和教学观就“尽善尽美”了。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06.
[2]朱自清.经典常谈[M].北京:三联书店,1980-09.
[3]顾明远,孟繁华.国际教育新理念[M].海口:海南教育出版社,2003.
(作者单位 宁夏育才中学)
编辑 韩 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