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争背后的清军弊病一瞥

来源 :醒狮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ubo253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史的车轮悄然驶入2014年,这是中国传统历法的又一个甲午年。甲午,在中日关系历史上,是一个极具坐标象征意义的年份,两个甲午前的那场惨败,使得中日双方的战略对弈发生了本质的反转。天朝上国的地位轰然坍塌,日本的臣服心理从此荡然无存。
  岁月如梭,两个甲子已然过去,1894年庆功者的喧嚣和战死者的遗骸似乎早已悄无声息,灰飞烟灭,又到了新的甲午年。念及那场打断中国现代化进程、把华夏民族拖入世纪深渊的战争,国人往往痛斥政府之腐朽,体制之衰败,时运之不幸,然而一场被人惋惜了一百多年的败仗,对其教训的挖掘往往又伴随着掩埋。反思甲午,一些学者仅仅将北洋水师的惨败归咎于简单的体制落后,好像官员、军人、民众,只要高呼当今制度的优越性,便可掩盖一切问题——这不但是对历史教训的轻视,更像是对自身责任的逃避和推卸。撇开对体制落后泛泛的声讨,详细研究甲午战争中的清军,能够折射出来的什么样的问题和弊病呢?
  反思之一:军事战略思想落后,仅图岸防塞收,缺乏海洋纵深战略
  北洋舰队成军的二十七年时间内,耗费上亿两白银,终于打造出了拥有50余艘铁甲战舰的“亚洲第一舰队”。然而这只武备充盈的舰队,并未成为代表清朝走向大洋的劈波利刃,却被用于拱卫京畿,成了蹲港驻防的“近海炮台”。
  包括北洋大臣李鸿章所设想的海军战略只是建立在“守”字上,用他自己的话说:“我之造船本无驰骋域外之意,不过以守疆土保和局而已”。舰队成军时李鸿章竟说:“以之攻人则不足,以之自守尚有余”,其自认为“就渤海门户而论,已有深固不可摇之势”。
  树欲静而风不止。指导思想的落后,衍生了战场上的悲剧。
  为避免与北洋舰队正面对抗,日军在辽东花园口冒险登陆:其3万余人及装备在平静与安逸中足足登陆了半个月,期间竟无清军一兵一卒、一舰一炮前来抗击。日联合舰队司令长官伊东佑亨感慨道:“如丁汝昌亲率舰队前来,仅遣数只鱼雷艇对我攻击,我军焉能安全上路耶?”始终未跳出单纯海岸守口主义窠臼的清廷,注定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日军的顺利登陆,直接导致了北洋水师被日军陆海夹击,困死港中。北洋舰队从开战到覆灭,谨遵清廷的命令,作为能够对日本本土实施打击的战略力量,竟连自家领海都没驶出过。
  反思之二:军队战法墨守成规,训练弄虚作假,为看不为战
  清军在战法上坚持“中体西用”,光满足于购置军舰、洋枪洋炮,训练中只图所谓的“威武严整”,实则是花拳绣腿,根本不适用于战争需求。日本军人在回忆录中写到:清军在向日军进攻时,总是扛着大旗,昂首挺胸地走向日军,不考虑利用地形掩护,从不卧射,经常站着射击,使得日军射击“无不命中”;清军向日军炮击时,必在炮位竖起多面大旗,十分有利于日军火炮反击。
  为看不为战的训练歪风也在海军中弥漫。舰队演练成了应付三年一度的“大校阅”,而校阅则成了取悦钦差大臣和外国使节的演戏。
  主力战舰定远舰大副沈寿垫记载道:原本“平日操演船阵,不可先期预定”的操演,成了“余量码数,设置浮标,遵标行驶。码数已知,放(炮)固易中……徒求其演放整齐,所练仍属皮毛,毫无裨益。”校阅时甚至都在靶船上预埋炸药,同步引爆追求观摩效果。
  训练上的弄虚作假使得北洋水师付出了惨痛代价:据战后统计,黄海海战战场上北洋水师每分钟平均发射炮弹30余发,命中3发;而日本联合舰队总射速为193.3发/分钟,每分钟命中高达29发。战火一开,高下立判,此役中北洋舰队近半数军舰被击沉,而联合舰队竟未尝沉没一艘军舰。
  反思之三:部队士气风气江河日下,冒功邀赏、谎报军情成风
  多种资料证明,北洋海军在虚假承平的环境中,军风军魂严重毒化。
  《北洋海军章程》规定:“总兵以下各官,皆终年住船,不建衙,不建公馆。”实际情况是“自左右翼总兵以下,争挈眷陆居”;水师最高指挥者丁汝昌,在刘公岛盖铺屋,出租给各将领居住,以致“夜间住岸者,一船有半”。
  致于舰船不作训练而用于它途,已非个别现象。如以军舰走私贩运,搭载旅客,为各衙门赚取银两等。在舰队内部,投亲攀友,结党营私,腐败风气蔓延,训练则弄虚作假。
  军风腐败的结果,战时必然要付出高昂代价。力图隐瞒这一代价,就要谎报军情。来远舰帮带大副张哲渫在战后呈文中总结:“我军无事之秋多尚虚文,未尝讲求战事。”
  丰岛海战,“广乙”沉没,“济远”受伤,北洋海军首战失利。丁汝昌却报李鸿章,“风闻日本提督阵亡,‘吉野’伤重,中途沉没”。
  黄海海战丁汝昌跌伤,是我方仓促开炮震塌飞桥的结果,上报却成“日船排炮将定远望台打坏,丁脚夹于铁木之中,身不能动”。
  此战北洋海军损失“致远”等五舰,日舰一艘未沉。李鸿章却电军机处“我失四船,日沉三船”。一场我方损失严重的败仗,却被丁、李二人形容为“以寡击众,转败为功”。清廷也以为“东沟之战,倭船伤重”,给予大力褒奖。一时间除参战知情者外,上上下下跌进自我欣慰的虚假光环之中,严重加剧了对局势的误判。
  梁启超曾言:“唤起吾国四千年之大梦,实自甲午一役始也。”两个甲子过去了,当“中国奇迹”“中国崛起”等溢美之词充盈着我们的脑海,鼓噪着我们的耳膜时,我们周边的安全形势,却变得更加复杂严峻。历史是块挖掘不尽的宝藏,对历史研究得越深入,对问题的症结掌握的就越深透;对历史教训剖析得越具体,对当今的借鉴指导效果越振聋发聩。忘记历史注定要重蹈覆辙,掩埋历史终将被失败吞没。虽有120年过去了,但甲午战争的序幕从未曾拉下,累累的白骨和累累白银买来的教训不能置之不顾。在党的领导下,全国人民经过几代人数十年的辛勤拼搏,终于使我国迎来了民族复兴、国家崛起的战略机遇期。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我们更应以甲午战争为长鸣之警钟,以史为镜三省其身,决不让历史重演。
  编辑/徐展
其他文献
沧桑中的清醒  白朴出身于官宦世家,更是文学世家。其父白华与元好问是至交好友。金灭亡时,汴京城破,白华与妻儿失散,蒙古兵进城大肆劫掠,白朴同姐姐与母亲分离,幸而元好问及时赶到,救下白朴姐弟二人,并带着他们四处奔逃,生活极为艰辛。元好问在白朴身染瘟疫、生命垂危之际对他悉心呵护。因此,对于这位虽无血,缘关系却胜似生父的男人,白朴始终铭记在心,无论在品行上还是文学上,均受到了他的熏陶。而元好问见白朴如此
期刊
惊涛拍岸,又是甲午。甲午,也许是120年来中国的小学生记住的第一个农历干支年号。  忘不了,120年前的甲午,早已深深地烙在每个华夏儿女记忆的深处,成为中华民族集体记忆中最惨痛、最屈辱的部分。  1894年,舰沉黄海、兵败旅顺;1895年,割地赔款、丧权辱国;亡国灭种的灾难接踵而至……  中国自此跌入最为黑暗无助的深渊,中国人民也从此奋起探寻救国救民的真理。  兵败甲午,中国之命运因此而扭转,世界
期刊
初次见到杨永智印象非常深刻,朱颜长发短髯,透着一股道家气韵先贤风范。多年前,好友引见在从化无名小山(后杨取名“雷鸣山”)相识结缘。他坦诚好客曾打动过不少友人,但与我确是一见如故。然而真正打动我的并非他那有别常人的外貌,而是他的行为和绘画作品。  杨永智广州美院毕业后,和其他画家一样经历过南游北漂。广州小洲村办过画室,其作品多次送保利等拍卖行拍卖,和诸多画家一同出游海外参展,作品也被一些鉴赏家收藏,
期刊
讳莫如深  一个顽韧彻底的复古学派,何以被雄风尚在的西汉王朝骤然独尊?  这是一个巨大的历史谜团,其中奥秘,儒家从来都是讳莫如深。  谜团的核心在于:儒家被独尊之后,鲜明的政治立场,忽然变得极其模糊;彻底的复古主张,忽然变得极其空泛;顽韧的复辟情结,忽然消失得无影无踪;是古非今而攻讦现实的癖好,忽然变成了唯官府马首是瞻的忠顺。  一言以蔽之,自从成为唯一的官方学派,作为儒家立学成派之根基的政治复古
期刊
志未酬,志未酬,问君之志几时酬?志亦无尽量,酬亦无尽时。世界进步靡有止期,吾之希望亦靡有止期。众生苦恼不断如乱丝,吾之悲悯亦不断如乱丝。登高山复有高山,出瀛海复有瀛海。任龙腾虎跃以度此百年兮,所成就其能几许?虽成少许,不敢自轻,不有少许兮,多许奚自生。但望前途之宏廓而寥远兮,其孰能无感于余情。吁嗟乎,男儿志兮天下事,但有进兮不有止,言志已酬便无志。  ——梁启超《志未酬》
期刊
翻开中国近代史,中华民族苦难之重、牺牲之大。世所罕见。其中令几代国人难忘的中日甲午战争,至今已120年整。甲午战争的惨败和《马关条约》的签订,彻底击碎了当时强军强国的梦想,成为近代中国的重大历史劫难,同时也促进了民族觉醒与革命抗争。  中日甲午战争(日本称“日清战争”)是19世纪末满清帝国和日本帝国在朝鲜半岛、黄海海域及辽东和山东半岛进行的一场战争,因爆发于1894甲午年,故称甲午战争。战争导致清
期刊
拍碎双玉斗,慷慨一何多。满腔都是血泪,无处着悲歌。三百年来王气,满目山河依旧,人事竟如何?百户尚牛酒,四塞已干戈。千金剑,万言策,两蹉跎。醉中呵壁自语,醒后一滂沱。不恨年华去也,只恐少年心事,强半为销磨。愿替众生病,稽首礼维摩。  ——梁启超《水调歌头·甲午》
期刊
漂泊的孤魂——“定远”舰残骸依然在日本哭泣。  无法想象120年前在甲午海战中英勇沉没的定远舰,至今依然耻辱地流浪在日本的偏僻乡野,这艘记载中华民族血与泪的烈士战舰,如今依然在东洋的土地上孤独无依地哭泣。它犹如一个垂暮的老人,也像一个失去父母的流浪儿,不知何时还乡?定远舰遗骸尚在日本,就像我们自己的灵魂被针扎一样疼痛。无法忘记的国耻,无法抚平的伤痛。  北洋海军旗舰“定远”号铁甲舰如今在山东威海有
期刊
有一天,知云和尚去参访石头禅师,二人谈兴很浓,说说笑笑不知不觉来到了江边。这时一位船夫正将沙滩上的渡船用力推向江里,准备载客过江。船下水后,沙滩上留下一片被压死的螃蟹虾螺,让人看后心生怜悯。  知云看后不禁向石头禅师问道:“请问大师,刚才船夫推船入江,压死不少虾螺,这是乘客之过,还是船夫之过?”  石头禅师毫不犹豫地答道:“既非乘客之过,也非船夫之过!”  知云不解,又问:“乘客、船夫都无罪过,那
期刊
拜入佛门,潜心修行  记者:延鲁法师您好,感谢您接受《醒狮国学》杂志的专访,请问是什么原因让您与少林寺结缘呢?  释延鲁:我的俗名是林清华,出生于临沂市郯城县,父母给我起名字的时候,是希望我将来有出息上清华大学,我的家庭是一个武术世家,我的父亲也是远近闻名的拳师,在我的家乡,几乎人人练武,我从小跟随父亲练功,那时候,电影《少林寺》的播放对我的震动很大,我很想像觉远和尚一样,做个英雄。于是,在父亲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