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无言的寻孤之旅——评《失孤》中沉默折射的心灵归属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ehal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失孤》讲述了一个寻觅的故事。相比于同类型题材的电影《亲爱的》,《失孤》有意弱化了人物间的冲突,也减少了许多戏剧化的设计,但尽管如此,本片的情感仍旧非常饱满,它并不是以刻意营造一个结局而在向观众传达什么,而是把每一个人物都真实地摆在了观众面前,使观众看到了每一个人物的心灵归属,并主动接受了他们,亦自然而然地为之动容。而本片便是利用了“沉默”这一形式作为催化剂和载体,来将人物的情感波澜和心灵归属准确地表现了出来,从而使得每个人物都多了一絲真实,也都多了一丝质朴的美感。
  一、沉默中的疲惫与迷茫
  雷泽宽刚出场的时候,满身疲态地睡在摩托上,很快,一个路人甲拍醒他,对他说“你找不到的”。听完这句话,雷泽宽什么也没说;当另一个路人乙为了寻找孩子这件事与路人甲争论并厮打起来时,雷澤宽仍旧什么也没说,而是默默地离开了。
  齐泽克认为“意识形态有效性”须建立于隐蔽状态的基础之上,自我暴露了的意识形态机制是无效的。而雷泽宽之所以能成为整部影片中形象最丰满的人物,正是因为他将自我的意识形态隐蔽于沉默之中,而使观众得以反嚼其味。
  在这一段情节中,从沉默中折射出的是人物的疲惫。这个疲惫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长途跋涉寻找儿子,身心早已不堪其苦;二是路人甲乙对他说的话,其实他早就已经听过成千上万遍了,所以当他再次听到这两种声音时,才会如此难以泛起一丝波澜。
  这一路上,一定不断有人劝他放弃,也一定不断有人支持他继续,久而久之,这两种声音已经根扎于他的内心,成为他内心中两股不断斗争的力量。所以两个路人的争论和厮打,也象征了雷泽宽内心的这两股斗争力量。但是,面对争论,雷泽宽并没有支持任何一方,而是选择了沉默和离开,这是由于即便是他自己,也难以去回答到底是应该放弃,还是应该继续。此刻他的内心是迷茫的,沉默折射出的,便是他的这份由疲惫衍生出的迷茫。
  沉默中折射出的疲惫和迷茫,在苏琴的身上也有体现。刚开始失去孩子的苏琴,像发了疯一样地在街上询问着路人,她任由自己内心的绝望、痛苦以及一丝丝的期待通过询问发泄出来,然而渐渐的,她不再询问了,她开始沉默,沉默地在街上徘徊。如果询问代表着发泄,它可以像洪水猛兽一样冲击观众的内心,那么沉默代表的便是疲惫和迷茫,它就像一只无声间爬进观众内心的蚂蚁,并且它不断咬着观众的内心,使观众能够更贴近人物的心灵归属,从而更接近整部影片的情感世界。
  二、沉默中的绝望和麻醉
  乔治·巴塔耶在《内在体验》中说道,“在这个世界上,我们只有两种确信,即对我们不是一切的确信和对死亡的确信。如果我们意识到我们不是一切,正如我们意识到我们终有一死,那么,这就没什么。但如果我们没有麻醉剂,一种无法呼吸的空虚就揭示了自身。”
  看完影片,相信很多观众都会去思考一个问题——是什么东西在支撑雷泽宽呢?寻孤十五年,这是一个多种因素导致的行为,这些因素中,有对儿子深厚的父爱,也有对他的愧疚,但这些因素并不足以让雷泽宽坚持这么久,他能够走到现在,其主要原因便在于他一开始就在绝望中体验过自身。他在绝望中,完成了巴塔耶对于人的内在提出的“两种确信”,即否定了自己包含死亡在内的一切事物,转而将人生的意义全部寄托于“寻孤”这一件事上,这件事在他内心的底层形成了一座坚硬的堡垒,他为此而活,并竭尽自己的一切行为去完成它。影片中有很多雷泽宽骑着摩托车在路上行驶的镜头,或在只有一束光芒照耀进来的隧道里、或在雾气弥漫而难以看清方向的马路上、又或是在一眼望不到尽头的公路,雷泽宽始终是沉默地向前,这些镜头将寻孤漫长的时间线串连起来,带着人物在沉默中的压抑、绝望,感染着观众的内心。而如果将沉默的形式换成疯狂地质问或呼喊,本片的情感意味也便大打折扣了。
  在雷泽宽隐蔽的意识形态中,沉默是绝望的体验,久而久之,为了让自己不至于变成一具空壳,他的内心在绝望中也生出了另外的东西——麻醉剂。如上所说,“如果我们没有麻醉剂,一种无法呼吸的空虚就揭示了自身。”
  他的麻醉剂是自己记了无数笔欠款的记账本、是摩托车后面印着寻人启事的旗子、亦是他对曾帅说的这句话——“我在十三亿人口中找我的儿子,就像大海捞针。可是我会劝自己,毕竟有小孩还是找到了。”
  他一路上麻醉着自己,而使自己习惯于寻找、习惯于失望、又习惯于燃起希望。其实我们每个人不都是这般自欺欺人的天才么?影片厉害的地方便在于,他把雷泽宽塑造成了我们每个人内心的缩影,从而使观众主动向其敞开心扉。
  三、沉默中的希望和侥幸
  雷泽宽的“习惯”与崇高的使命感无关,它更多的是一种本能。这种本能使他的自我意识不断复制,从而达到一种对希望极度渴望的地步。它的意识形态表现为,永远都心存侥幸,不愿意放过一丝希望。
  在本片中,当雷泽宽知道施桉易的伤疤是在右脚时,仍然不死心地想要再看看他的左脚,便是一种条件反射性的本能。同样的,曾帅在看到一位梳着长辫的老人从他身边经过时,不假思索地便追上去询问人家“有没有丢过孩子?”,也是这种本能的体现。
  本片有很多刻意煽情的成分,如曾帅过于书面化的台词——“原来我担心,我来不及长大,没找到他们,我就死掉了。现在我长大了,我又担心,我来不及找到他们,他们就死掉了。”又如贯穿雷泽宽整个寻孤路途的社会好心人以及人贩子被捕时心碎剧烈地呼喊的那句“把我的宝宝还我。”这些都是属于冲击层面的情节效果,很难引起观众反复的思考。相比起这些,把每个人对于希望的本能展现出来,才能够更能引起观众的认同。在这一点上,影片其实做得非常不错,导演选择了用“沉默”作为催化剂,来将这种本能转化为一种条件反射性的行动,在这一系列的手法中,去将人物塑造起来。
  在坐船离开施桉易捕鱼的地方时,雷泽宽陷入了沉默。虽然没有说一句话,也不知道他具体想了些什么,但是观众仍能感受到他在沉默中那种浓烈的情感,他的犹豫、他的纠结,再到他的坚定,都以无声胜有声的形式传达给了观众。有了这样的铺垫,当他倒回去强烈要求施桉易陪他去做亲子鉴定时,他对一线希望的极度渴望才能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从观众的角度来说,有了一场沉默思考的戏,观众可以更容易地进入角色,以至于不会从头看到尾,都还有疏离的感觉。
  同样,在曾帅终于见到双亲时,雷泽宽在人群中,也是以“沉默”来传达了内心的情感。他没有祝福曾帅,也没有向曾帅的双亲嘱咐什么,而是一个人哭了起来。这个场景,他一定在内心里期盼了无数回,想象着有朝一日自己也能和儿子以这样的方式重逢,也是这个场景,使他的内心重新燃起了希望,他留下的泪水,有一部分便是准备洗干净自己的心,然后再重新上路。而这一切,没有用一句台词来体现,演员只有神情,但胜过千言万语。
  这便是“沉默”的力量,其实根本不用多说什么,“沉默”本身就是一种诗意的选择,而“沉默”的人更是一件诗意的艺术品。
  作者简介:张寒宇(1994.08.20—),男 , 汉族,籍贯:四川自贡,学历:大学本科,单位:浙江师范大学,主要研究方向:影视批评。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是通过叙事平衡的相关理论对电影《师父》的叙事方面进行解读。从社会规则入手,探讨武行规矩的打破与维护、武行与军阀关系平衡与失衡的转化,对电影中的叙事线索进行点线式解读与分析,展现一个真正的武行。  【关键词】:师父;叙事平衡;规则  前言  社会规则是人们在这个社会生存必须遵从的习惯、方法和大多数人认同的规矩。时代不同,社会规则就不同,利用叙事平衡理论分析电影《师父》中的社会规则更具有
期刊
【摘要】:阳光审判机制的建立,需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一下制度机制。建立庭审公开机制、完善案件流程管理制度、健全执行公开机制、健全听证公开机制、加强人民陪审工作,推进审判公开机制、建立用权监督长效机制等。  【关键词】:阳光审判;机制;制度  坚持阳光审判,不仅是满足人民群众新期待的必然要求,而且也是推进司法公开的必由之路。近年来,根据最高人民法院的工作部署,各级人民法院积极开展“阳光审判、阳光执行、
期刊
【摘要】:恐怖势力在全球范围内实施大量恐怖犯罪活动,恐怖主义犯罪泛滥成灾,恐怖主义犯罪的发展趋势同政治、经济、人口以及地理等多方面因素密切相关,深入分析其影响因素对于解决恐怖犯罪的根源性问题提供了积极的帮助。  【关键词】:恐怖主义犯罪;影响因素;泛滥  Abstract: Terrorism on a global scale the implementation of terrorist cr
期刊
【摘要】:歌剧《艺术家的生涯》是由意大利著名歌剧作曲家普契尼创作的四幕歌剧,并于1896年于意大利首演,虽然在当时并未成功但在两个月后在巴勒莫再度演出时,却获得狂热的欢迎,确立了普契尼的世界性地位。整部歌剧着眼点不在于描绘巴黎落魄的艺术家们放荡不羁的生活而在于描写绣花女咪咪与诗人鲁道夫的纯真爱情悲剧。其中著名歌剧选段《冰凉的小手》取之于其中的第一幕,本文通过对作者的写作手法、以及歌唱家的演绎来诠释
期刊
【摘要】:“人權,是现代法最基本的价值之一。尊重和保障人权既是人类文明的标志,也是一切进步的法的基本特征。”对死刑的限制实施是尊重生命、保障人权的表现。本文在梳理我国死刑现状的基础上,以人权保障为视角,试就死刑适用控制提出建议,以期对我国死刑制度改革有所裨益。  一、死刑概述  死刑源于原始社会的血亲复仇。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私有经济、国家,死刑就被国家刑罚权取而代之。为维护自身的统治地位
期刊
【摘要】:我国的矿产资源较为丰富,矿业也有较好的发展,矿业的发展与进步不仅关系到我国总体的发展与进步,更加对我国的经济水平提高起到直接的影响作用。想要使我国的矿业在下阶段有更好的发展,就必须对我国地质勘查方法与找矿技术进行研究。本文主要探讨地质勘查与找矿技术。  【关键词】:地质勘查;找矿技术;矿产需求  我国是一个物质资源丰富人口众多的国家,矿产资源在我国也是较为丰富的。矿产资源的利用需要首先进
期刊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太阳能热利用的研究进展,重点讲述了平板型集热器的工作原理、分类及应用,得出了平板集热器的发展潜力是巨大的。  【关键词】:平板型;太阳能;集热器;发展现状  能源是人类生存和实践的基础,随着人类的发展,能源的消耗越来越成为世界最关注的问题之一。为缓解能源危机的问题,世界各个国家都在开发新能源,在各种新能源的种类中,太阳能以巨大、清洁及可再生等优点成为人们重点研究的课题之一[
期刊
【摘要】:明代晚期,公安派只是兴起一时,在它逐渐没落的时候一个新的派别兴起,即竟陵派。竟凌派和公安派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周群在《袁宏道评传》中说过:“由开始的宗中郎之所长,而去其短。推挹承绪而渐变为其后的纠偏后拨,直至最终另标异帜。”由此可见,竟凌派由袁宏道而起,但同时又对之前公安派的弊处进行纠正的新的诗文流派,但是不久之后竟凌派由于诗歌中过分注重“俚率”和“僻涩”,而不被世人认可。这两个文学派别
期刊
【摘要】:不同的国家形成不同的文化,而不同的文化环境则影响着国家中的人们形成了不同的价值观,在中欧两方对时间与事物重要性的认知与排序下,不同的生活习惯与作息表随之形成。每一种截然不同的作息习惯其实都体现了中欧文化、历史、宗教等方面的本质差别。本论文将从工作习惯、休闲娱乐习惯、节假日习惯这几个角度分析中欧的作息,并从个例进行具体对比,追根溯源分析其原因与意义。  【关键词】:中国;欧洲;习惯  一、
期刊
【摘要】:在中国这个地大物博的国家,文化底蕴相当深厚。许多民间艺术形式都无不体现我国文化的精髓。近来,影视剧的热播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乐趣,并且影视剧中穿插了许多民间故事,这些民间故事对于影视剧来说有很大的价值,无论是从起源、性质、艺术特色、形式上都有不可或缺的作用,也是影视剧构成的重要基础。许多的艺术家都从不同的民间故事中汲取有价值的、有意义的养分。  【关键词】:民间故事;影视剧;价值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