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失孤》讲述了一个寻觅的故事。相比于同类型题材的电影《亲爱的》,《失孤》有意弱化了人物间的冲突,也减少了许多戏剧化的设计,但尽管如此,本片的情感仍旧非常饱满,它并不是以刻意营造一个结局而在向观众传达什么,而是把每一个人物都真实地摆在了观众面前,使观众看到了每一个人物的心灵归属,并主动接受了他们,亦自然而然地为之动容。而本片便是利用了“沉默”这一形式作为催化剂和载体,来将人物的情感波澜和心灵归属准确地表现了出来,从而使得每个人物都多了一絲真实,也都多了一丝质朴的美感。
一、沉默中的疲惫与迷茫
雷泽宽刚出场的时候,满身疲态地睡在摩托上,很快,一个路人甲拍醒他,对他说“你找不到的”。听完这句话,雷泽宽什么也没说;当另一个路人乙为了寻找孩子这件事与路人甲争论并厮打起来时,雷澤宽仍旧什么也没说,而是默默地离开了。
齐泽克认为“意识形态有效性”须建立于隐蔽状态的基础之上,自我暴露了的意识形态机制是无效的。而雷泽宽之所以能成为整部影片中形象最丰满的人物,正是因为他将自我的意识形态隐蔽于沉默之中,而使观众得以反嚼其味。
在这一段情节中,从沉默中折射出的是人物的疲惫。这个疲惫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长途跋涉寻找儿子,身心早已不堪其苦;二是路人甲乙对他说的话,其实他早就已经听过成千上万遍了,所以当他再次听到这两种声音时,才会如此难以泛起一丝波澜。
这一路上,一定不断有人劝他放弃,也一定不断有人支持他继续,久而久之,这两种声音已经根扎于他的内心,成为他内心中两股不断斗争的力量。所以两个路人的争论和厮打,也象征了雷泽宽内心的这两股斗争力量。但是,面对争论,雷泽宽并没有支持任何一方,而是选择了沉默和离开,这是由于即便是他自己,也难以去回答到底是应该放弃,还是应该继续。此刻他的内心是迷茫的,沉默折射出的,便是他的这份由疲惫衍生出的迷茫。
沉默中折射出的疲惫和迷茫,在苏琴的身上也有体现。刚开始失去孩子的苏琴,像发了疯一样地在街上询问着路人,她任由自己内心的绝望、痛苦以及一丝丝的期待通过询问发泄出来,然而渐渐的,她不再询问了,她开始沉默,沉默地在街上徘徊。如果询问代表着发泄,它可以像洪水猛兽一样冲击观众的内心,那么沉默代表的便是疲惫和迷茫,它就像一只无声间爬进观众内心的蚂蚁,并且它不断咬着观众的内心,使观众能够更贴近人物的心灵归属,从而更接近整部影片的情感世界。
二、沉默中的绝望和麻醉
乔治·巴塔耶在《内在体验》中说道,“在这个世界上,我们只有两种确信,即对我们不是一切的确信和对死亡的确信。如果我们意识到我们不是一切,正如我们意识到我们终有一死,那么,这就没什么。但如果我们没有麻醉剂,一种无法呼吸的空虚就揭示了自身。”
看完影片,相信很多观众都会去思考一个问题——是什么东西在支撑雷泽宽呢?寻孤十五年,这是一个多种因素导致的行为,这些因素中,有对儿子深厚的父爱,也有对他的愧疚,但这些因素并不足以让雷泽宽坚持这么久,他能够走到现在,其主要原因便在于他一开始就在绝望中体验过自身。他在绝望中,完成了巴塔耶对于人的内在提出的“两种确信”,即否定了自己包含死亡在内的一切事物,转而将人生的意义全部寄托于“寻孤”这一件事上,这件事在他内心的底层形成了一座坚硬的堡垒,他为此而活,并竭尽自己的一切行为去完成它。影片中有很多雷泽宽骑着摩托车在路上行驶的镜头,或在只有一束光芒照耀进来的隧道里、或在雾气弥漫而难以看清方向的马路上、又或是在一眼望不到尽头的公路,雷泽宽始终是沉默地向前,这些镜头将寻孤漫长的时间线串连起来,带着人物在沉默中的压抑、绝望,感染着观众的内心。而如果将沉默的形式换成疯狂地质问或呼喊,本片的情感意味也便大打折扣了。
在雷泽宽隐蔽的意识形态中,沉默是绝望的体验,久而久之,为了让自己不至于变成一具空壳,他的内心在绝望中也生出了另外的东西——麻醉剂。如上所说,“如果我们没有麻醉剂,一种无法呼吸的空虚就揭示了自身。”
他的麻醉剂是自己记了无数笔欠款的记账本、是摩托车后面印着寻人启事的旗子、亦是他对曾帅说的这句话——“我在十三亿人口中找我的儿子,就像大海捞针。可是我会劝自己,毕竟有小孩还是找到了。”
他一路上麻醉着自己,而使自己习惯于寻找、习惯于失望、又习惯于燃起希望。其实我们每个人不都是这般自欺欺人的天才么?影片厉害的地方便在于,他把雷泽宽塑造成了我们每个人内心的缩影,从而使观众主动向其敞开心扉。
三、沉默中的希望和侥幸
雷泽宽的“习惯”与崇高的使命感无关,它更多的是一种本能。这种本能使他的自我意识不断复制,从而达到一种对希望极度渴望的地步。它的意识形态表现为,永远都心存侥幸,不愿意放过一丝希望。
在本片中,当雷泽宽知道施桉易的伤疤是在右脚时,仍然不死心地想要再看看他的左脚,便是一种条件反射性的本能。同样的,曾帅在看到一位梳着长辫的老人从他身边经过时,不假思索地便追上去询问人家“有没有丢过孩子?”,也是这种本能的体现。
本片有很多刻意煽情的成分,如曾帅过于书面化的台词——“原来我担心,我来不及长大,没找到他们,我就死掉了。现在我长大了,我又担心,我来不及找到他们,他们就死掉了。”又如贯穿雷泽宽整个寻孤路途的社会好心人以及人贩子被捕时心碎剧烈地呼喊的那句“把我的宝宝还我。”这些都是属于冲击层面的情节效果,很难引起观众反复的思考。相比起这些,把每个人对于希望的本能展现出来,才能够更能引起观众的认同。在这一点上,影片其实做得非常不错,导演选择了用“沉默”作为催化剂,来将这种本能转化为一种条件反射性的行动,在这一系列的手法中,去将人物塑造起来。
在坐船离开施桉易捕鱼的地方时,雷泽宽陷入了沉默。虽然没有说一句话,也不知道他具体想了些什么,但是观众仍能感受到他在沉默中那种浓烈的情感,他的犹豫、他的纠结,再到他的坚定,都以无声胜有声的形式传达给了观众。有了这样的铺垫,当他倒回去强烈要求施桉易陪他去做亲子鉴定时,他对一线希望的极度渴望才能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从观众的角度来说,有了一场沉默思考的戏,观众可以更容易地进入角色,以至于不会从头看到尾,都还有疏离的感觉。
同样,在曾帅终于见到双亲时,雷泽宽在人群中,也是以“沉默”来传达了内心的情感。他没有祝福曾帅,也没有向曾帅的双亲嘱咐什么,而是一个人哭了起来。这个场景,他一定在内心里期盼了无数回,想象着有朝一日自己也能和儿子以这样的方式重逢,也是这个场景,使他的内心重新燃起了希望,他留下的泪水,有一部分便是准备洗干净自己的心,然后再重新上路。而这一切,没有用一句台词来体现,演员只有神情,但胜过千言万语。
这便是“沉默”的力量,其实根本不用多说什么,“沉默”本身就是一种诗意的选择,而“沉默”的人更是一件诗意的艺术品。
作者简介:张寒宇(1994.08.20—),男 , 汉族,籍贯:四川自贡,学历:大学本科,单位:浙江师范大学,主要研究方向:影视批评。
一、沉默中的疲惫与迷茫
雷泽宽刚出场的时候,满身疲态地睡在摩托上,很快,一个路人甲拍醒他,对他说“你找不到的”。听完这句话,雷泽宽什么也没说;当另一个路人乙为了寻找孩子这件事与路人甲争论并厮打起来时,雷澤宽仍旧什么也没说,而是默默地离开了。
齐泽克认为“意识形态有效性”须建立于隐蔽状态的基础之上,自我暴露了的意识形态机制是无效的。而雷泽宽之所以能成为整部影片中形象最丰满的人物,正是因为他将自我的意识形态隐蔽于沉默之中,而使观众得以反嚼其味。
在这一段情节中,从沉默中折射出的是人物的疲惫。这个疲惫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长途跋涉寻找儿子,身心早已不堪其苦;二是路人甲乙对他说的话,其实他早就已经听过成千上万遍了,所以当他再次听到这两种声音时,才会如此难以泛起一丝波澜。
这一路上,一定不断有人劝他放弃,也一定不断有人支持他继续,久而久之,这两种声音已经根扎于他的内心,成为他内心中两股不断斗争的力量。所以两个路人的争论和厮打,也象征了雷泽宽内心的这两股斗争力量。但是,面对争论,雷泽宽并没有支持任何一方,而是选择了沉默和离开,这是由于即便是他自己,也难以去回答到底是应该放弃,还是应该继续。此刻他的内心是迷茫的,沉默折射出的,便是他的这份由疲惫衍生出的迷茫。
沉默中折射出的疲惫和迷茫,在苏琴的身上也有体现。刚开始失去孩子的苏琴,像发了疯一样地在街上询问着路人,她任由自己内心的绝望、痛苦以及一丝丝的期待通过询问发泄出来,然而渐渐的,她不再询问了,她开始沉默,沉默地在街上徘徊。如果询问代表着发泄,它可以像洪水猛兽一样冲击观众的内心,那么沉默代表的便是疲惫和迷茫,它就像一只无声间爬进观众内心的蚂蚁,并且它不断咬着观众的内心,使观众能够更贴近人物的心灵归属,从而更接近整部影片的情感世界。
二、沉默中的绝望和麻醉
乔治·巴塔耶在《内在体验》中说道,“在这个世界上,我们只有两种确信,即对我们不是一切的确信和对死亡的确信。如果我们意识到我们不是一切,正如我们意识到我们终有一死,那么,这就没什么。但如果我们没有麻醉剂,一种无法呼吸的空虚就揭示了自身。”
看完影片,相信很多观众都会去思考一个问题——是什么东西在支撑雷泽宽呢?寻孤十五年,这是一个多种因素导致的行为,这些因素中,有对儿子深厚的父爱,也有对他的愧疚,但这些因素并不足以让雷泽宽坚持这么久,他能够走到现在,其主要原因便在于他一开始就在绝望中体验过自身。他在绝望中,完成了巴塔耶对于人的内在提出的“两种确信”,即否定了自己包含死亡在内的一切事物,转而将人生的意义全部寄托于“寻孤”这一件事上,这件事在他内心的底层形成了一座坚硬的堡垒,他为此而活,并竭尽自己的一切行为去完成它。影片中有很多雷泽宽骑着摩托车在路上行驶的镜头,或在只有一束光芒照耀进来的隧道里、或在雾气弥漫而难以看清方向的马路上、又或是在一眼望不到尽头的公路,雷泽宽始终是沉默地向前,这些镜头将寻孤漫长的时间线串连起来,带着人物在沉默中的压抑、绝望,感染着观众的内心。而如果将沉默的形式换成疯狂地质问或呼喊,本片的情感意味也便大打折扣了。
在雷泽宽隐蔽的意识形态中,沉默是绝望的体验,久而久之,为了让自己不至于变成一具空壳,他的内心在绝望中也生出了另外的东西——麻醉剂。如上所说,“如果我们没有麻醉剂,一种无法呼吸的空虚就揭示了自身。”
他的麻醉剂是自己记了无数笔欠款的记账本、是摩托车后面印着寻人启事的旗子、亦是他对曾帅说的这句话——“我在十三亿人口中找我的儿子,就像大海捞针。可是我会劝自己,毕竟有小孩还是找到了。”
他一路上麻醉着自己,而使自己习惯于寻找、习惯于失望、又习惯于燃起希望。其实我们每个人不都是这般自欺欺人的天才么?影片厉害的地方便在于,他把雷泽宽塑造成了我们每个人内心的缩影,从而使观众主动向其敞开心扉。
三、沉默中的希望和侥幸
雷泽宽的“习惯”与崇高的使命感无关,它更多的是一种本能。这种本能使他的自我意识不断复制,从而达到一种对希望极度渴望的地步。它的意识形态表现为,永远都心存侥幸,不愿意放过一丝希望。
在本片中,当雷泽宽知道施桉易的伤疤是在右脚时,仍然不死心地想要再看看他的左脚,便是一种条件反射性的本能。同样的,曾帅在看到一位梳着长辫的老人从他身边经过时,不假思索地便追上去询问人家“有没有丢过孩子?”,也是这种本能的体现。
本片有很多刻意煽情的成分,如曾帅过于书面化的台词——“原来我担心,我来不及长大,没找到他们,我就死掉了。现在我长大了,我又担心,我来不及找到他们,他们就死掉了。”又如贯穿雷泽宽整个寻孤路途的社会好心人以及人贩子被捕时心碎剧烈地呼喊的那句“把我的宝宝还我。”这些都是属于冲击层面的情节效果,很难引起观众反复的思考。相比起这些,把每个人对于希望的本能展现出来,才能够更能引起观众的认同。在这一点上,影片其实做得非常不错,导演选择了用“沉默”作为催化剂,来将这种本能转化为一种条件反射性的行动,在这一系列的手法中,去将人物塑造起来。
在坐船离开施桉易捕鱼的地方时,雷泽宽陷入了沉默。虽然没有说一句话,也不知道他具体想了些什么,但是观众仍能感受到他在沉默中那种浓烈的情感,他的犹豫、他的纠结,再到他的坚定,都以无声胜有声的形式传达给了观众。有了这样的铺垫,当他倒回去强烈要求施桉易陪他去做亲子鉴定时,他对一线希望的极度渴望才能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从观众的角度来说,有了一场沉默思考的戏,观众可以更容易地进入角色,以至于不会从头看到尾,都还有疏离的感觉。
同样,在曾帅终于见到双亲时,雷泽宽在人群中,也是以“沉默”来传达了内心的情感。他没有祝福曾帅,也没有向曾帅的双亲嘱咐什么,而是一个人哭了起来。这个场景,他一定在内心里期盼了无数回,想象着有朝一日自己也能和儿子以这样的方式重逢,也是这个场景,使他的内心重新燃起了希望,他留下的泪水,有一部分便是准备洗干净自己的心,然后再重新上路。而这一切,没有用一句台词来体现,演员只有神情,但胜过千言万语。
这便是“沉默”的力量,其实根本不用多说什么,“沉默”本身就是一种诗意的选择,而“沉默”的人更是一件诗意的艺术品。
作者简介:张寒宇(1994.08.20—),男 , 汉族,籍贯:四川自贡,学历:大学本科,单位:浙江师范大学,主要研究方向:影视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