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新课标颁布以来,中学生作文教学依旧身处困境。教学情境下的写作,从源头上就没有那种发自内心的精神生产的自觉,本质上是假意与功利的,而真正的写作始于对精神创造所带来的愉悦的追求,渗透着创作者的真心的发现、感悟与体验。
关键词: 作文教学 困境 真实写作 教学情境下写作
当下的中学生作文怎样呢?32年前吕叔湘老先生的大声疾呼还在耳畔回荡,这些年过去了,学生的作文情况并没有多大改观,畏文的情绪依旧普遍存在,闪耀着灵性的、创造性的文章凤毛麟角,四平八稳的八股式篇什依然是主流,等而下之如逻辑混乱、虚情假意、前言不搭后语的毛病还是比比皆是。一言以蔽之,新课标颁布近十年来,中学生作文教学依旧身处困境。
穷则思变,变方可通。但在变之前,则应先反躬自省。长久以来,我们有意无意地忽略了一个事实,即学生的写作其实是教学情境下的教学行为,是一种写的训练或者说是虚拟的写作;而真实的写作是一种精神生产的实践行为,是真正的写作,二者有质的区别。但无论是真实写作还是教学情境下写作,总的来说,写作作为一项智力活动,在心理上必然伴随着对“为什么写”、“写什么”、“怎么写”三个问题的依次解决过程。
其实,这三个问题的解决在心理呈现上有一个先后的顺序,后者是以前者的解决为逻辑起点和先在条件的。“为什么写”谈的是“写给谁看”和“写了有什么用”的问题;“写什么”谈的是“写作的内容”;“怎么写”要回答的是写作的技巧问题,这个问题属于操作层面的问题,在现阶段作文教学研究中没有太大分歧,谈到“怎么写”的问题,无非是那几个方面的写作方法:如何立意、如何选材、如何谋篇与如何遣词造句等。本文着重谈谈前两方面。
一、为什么写
在教学情境下进行的写作是写给教师看的,“教师只代表教材与应试的要求”[1],从已知的无论是中考还是高考的作文评分标准来看,只要文从字顺、立意高远,就能得到规范内高分,专业术语叫档次内分。学生很明白这一点。因此,教学情境下的写作,从源头上就没有那种发自内心的精神生产的自觉,本质上是假意与功利的,最终的格局与层次不高也就可想而知了。而真实写作要么是为自己而写,要么是写给特定的读者看的,即具有较强的“读者意识”、“发表意识”。无论是为自己还是为读者而写,我们相信,创作者都是始于对精神创造所带来的愉悦的追求,譬如源于登山观海后的情满于山、意溢于海的冲动,或是物不平则鸣的慷慨陈辞,它渗透着创作者真心的发现、感悟与体验。在作品创作完之后,即使是为己而写的,也会因道出了人类共有思想情感而獲得读者的共鸣,“藏之深山,传之后世”是之谓也;为读者而写的,由于源自创作者的文学自觉,渗透着创作者的发现与感悟,在客观上也造成了较强的“实际效用”,具有显著的“读者意识”与“发表意识”。
经过以上比较我们不难发现,教学情境下的写作缺乏真实写作应有的那种文学自觉,它少有精神生产的愉悦,却多了几分教学道场的强迫感。在这样的心理氛围下,想要进行真正的精神创造活动,不啻于南辕北辙。由此,我们的写作教学可以展开一个新的视角来思考:我们能否少一些“训练”感,代之以引导学生产生倾述的迫切表达的欲望?只有这个问题解决好了,我们的写作教学研究才真正开始。
二、写什么
新时期的写作教学研究在如何获得写作内容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许多教师摸索出了非常有效的方法。比如在实践中,要求学生贴近生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写出真人真事、真实的情感,等等。但是在教学情境下的写作真的朝着教师预想的方向发展了吗?事实证明,学生的写作并没有体现出多少“真人真事,真情实感”,在历年的中高考中,“我们的作文成了‘主题先行’的应景作文,成了假大空的范本”[2]。细究起来,写作教学其实并不允许学生写出“真人真事,真情实感”。譬如,只要学生在文章中稍涉自私、叛逆、阴暗面等不阳光的东西,就会被教师叫停,学生永远最好写人生、世事、社会光辉灿烂的那面,这样文章才健康、积极、向上,不颓废,才让人放心,才会得高分。在这种似是而非的指导原则教导下,久而久之,学生的文章不假才怪。这是教学情境下写作内容的问题,其实写作的文体也大有商榷的地方。比如,学生一以贯之被要求写记叙文、议论文和说明文这三种在真实写作中不会出现的文体。在真实的写作中,我们只会看到散文、小说、传记、通讯、报告文学,或是随笔、杂文、思想评论、文学评论,或是科技小品、解说词、说明书,等等。也就是说,学生在教学情境下的写作在现实生活中并不需要,唯一的用途就是应付考试。
真实的写作尽管也有一些禁忌(比如公开发表方面的限制),但总体来说它抒写了创作者的性灵,且无文体上的乖错。无论是娱己娱人还是公开发表,它都透着创作者的自信与从容。
在写作教学中,“为什么写”、“写什么”与“怎么写”是三个不同层级的且需要回答的问题。反观我们的教学,前两个问题并没有解决好,教科书也只停留在第三个层级,即“怎么写”上,其实这是一个技术层面的东西,好解决,关键是前两个问题,希望引起更多语文教育工作者的思考与实践。
参考文献:
[1]李海林.语文教育研究大系(理论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274.
[2]徐晓.高考作文“以题传道”走入假大空的死胡同.燕赵都市报,2006.6.13.
关键词: 作文教学 困境 真实写作 教学情境下写作
当下的中学生作文怎样呢?32年前吕叔湘老先生的大声疾呼还在耳畔回荡,这些年过去了,学生的作文情况并没有多大改观,畏文的情绪依旧普遍存在,闪耀着灵性的、创造性的文章凤毛麟角,四平八稳的八股式篇什依然是主流,等而下之如逻辑混乱、虚情假意、前言不搭后语的毛病还是比比皆是。一言以蔽之,新课标颁布近十年来,中学生作文教学依旧身处困境。
穷则思变,变方可通。但在变之前,则应先反躬自省。长久以来,我们有意无意地忽略了一个事实,即学生的写作其实是教学情境下的教学行为,是一种写的训练或者说是虚拟的写作;而真实的写作是一种精神生产的实践行为,是真正的写作,二者有质的区别。但无论是真实写作还是教学情境下写作,总的来说,写作作为一项智力活动,在心理上必然伴随着对“为什么写”、“写什么”、“怎么写”三个问题的依次解决过程。
其实,这三个问题的解决在心理呈现上有一个先后的顺序,后者是以前者的解决为逻辑起点和先在条件的。“为什么写”谈的是“写给谁看”和“写了有什么用”的问题;“写什么”谈的是“写作的内容”;“怎么写”要回答的是写作的技巧问题,这个问题属于操作层面的问题,在现阶段作文教学研究中没有太大分歧,谈到“怎么写”的问题,无非是那几个方面的写作方法:如何立意、如何选材、如何谋篇与如何遣词造句等。本文着重谈谈前两方面。
一、为什么写
在教学情境下进行的写作是写给教师看的,“教师只代表教材与应试的要求”[1],从已知的无论是中考还是高考的作文评分标准来看,只要文从字顺、立意高远,就能得到规范内高分,专业术语叫档次内分。学生很明白这一点。因此,教学情境下的写作,从源头上就没有那种发自内心的精神生产的自觉,本质上是假意与功利的,最终的格局与层次不高也就可想而知了。而真实写作要么是为自己而写,要么是写给特定的读者看的,即具有较强的“读者意识”、“发表意识”。无论是为自己还是为读者而写,我们相信,创作者都是始于对精神创造所带来的愉悦的追求,譬如源于登山观海后的情满于山、意溢于海的冲动,或是物不平则鸣的慷慨陈辞,它渗透着创作者真心的发现、感悟与体验。在作品创作完之后,即使是为己而写的,也会因道出了人类共有思想情感而獲得读者的共鸣,“藏之深山,传之后世”是之谓也;为读者而写的,由于源自创作者的文学自觉,渗透着创作者的发现与感悟,在客观上也造成了较强的“实际效用”,具有显著的“读者意识”与“发表意识”。
经过以上比较我们不难发现,教学情境下的写作缺乏真实写作应有的那种文学自觉,它少有精神生产的愉悦,却多了几分教学道场的强迫感。在这样的心理氛围下,想要进行真正的精神创造活动,不啻于南辕北辙。由此,我们的写作教学可以展开一个新的视角来思考:我们能否少一些“训练”感,代之以引导学生产生倾述的迫切表达的欲望?只有这个问题解决好了,我们的写作教学研究才真正开始。
二、写什么
新时期的写作教学研究在如何获得写作内容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许多教师摸索出了非常有效的方法。比如在实践中,要求学生贴近生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写出真人真事、真实的情感,等等。但是在教学情境下的写作真的朝着教师预想的方向发展了吗?事实证明,学生的写作并没有体现出多少“真人真事,真情实感”,在历年的中高考中,“我们的作文成了‘主题先行’的应景作文,成了假大空的范本”[2]。细究起来,写作教学其实并不允许学生写出“真人真事,真情实感”。譬如,只要学生在文章中稍涉自私、叛逆、阴暗面等不阳光的东西,就会被教师叫停,学生永远最好写人生、世事、社会光辉灿烂的那面,这样文章才健康、积极、向上,不颓废,才让人放心,才会得高分。在这种似是而非的指导原则教导下,久而久之,学生的文章不假才怪。这是教学情境下写作内容的问题,其实写作的文体也大有商榷的地方。比如,学生一以贯之被要求写记叙文、议论文和说明文这三种在真实写作中不会出现的文体。在真实的写作中,我们只会看到散文、小说、传记、通讯、报告文学,或是随笔、杂文、思想评论、文学评论,或是科技小品、解说词、说明书,等等。也就是说,学生在教学情境下的写作在现实生活中并不需要,唯一的用途就是应付考试。
真实的写作尽管也有一些禁忌(比如公开发表方面的限制),但总体来说它抒写了创作者的性灵,且无文体上的乖错。无论是娱己娱人还是公开发表,它都透着创作者的自信与从容。
在写作教学中,“为什么写”、“写什么”与“怎么写”是三个不同层级的且需要回答的问题。反观我们的教学,前两个问题并没有解决好,教科书也只停留在第三个层级,即“怎么写”上,其实这是一个技术层面的东西,好解决,关键是前两个问题,希望引起更多语文教育工作者的思考与实践。
参考文献:
[1]李海林.语文教育研究大系(理论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274.
[2]徐晓.高考作文“以题传道”走入假大空的死胡同.燕赵都市报,2006.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