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处安放的生命——《今生今世的证据》解读

来源 :中学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dmas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社会.物质文明已然十分发达,但人类真正需要的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满足,还有渴望飘荡的生命能找到得以安放的居所。让生命安宁是人类追求的最高精神境界。
其他文献
不可否认,文本解读是有深浅的,但这个“深浅”指的并不是整个文本,而是文本的主题或思想。而对于整个文本,解读是有层次的,语文教师只有在各个层次上解读出符合语文性质和学情的内容,才能真正有效地呈现文本,完成课堂教学。此外,语文教学的优劣也不只是通过文本解读的深度与否来体现,语文是有温度的,语文是给人美的享受与思想的启迪的,因此,语文老师在解读某一文本时,不能仅仅将眼光投向某一层面,对其无限挖掘与生发,
高考作文是高考语文的重头戏,也是社会各界人士一向关注的焦点。在被视为“指挥棒”的高考中,作文命题的导向作用不容忽视:一方面,高考作文是最为直观、综合地体现出语文学科的核
“精神的底子”之说是钱理群教授在其著名长文《以“立人”为中心》提出的,①曾受到广泛认可。可此后不久,薛毅教授就发出警示:“当钱理群说这些内容符合青少年的特征的时候,他没法证明它们符合语文教育的特征。”“新语文观念被充分地意识形态化了,它自身走向了僵化和空疏,停滞为一种口号,一种标签”——他的这个警示不幸被而后出现的“非语文”“泛语文”现象所证实。他更深刻地提出了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从语文教育本身
近日,某市初中语文学科基地推出一节展示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大家对这节课的总体评价是:思路清晰,分析到位,诵读充分,师生互动热烈,教者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妆扮”一词在宋代便已出现,表示“假装”之义,见于宋代无名氏所著《大宋宣和遗事·亨集》:“莫若易服,妆扮做个秀才儒生,臣等妆为仆从,自后载门出市私行,可以恣观市廛风景。”  到了元代,“装扮”一词也出现了,仅为“假装”之义,如《元典章新集·刑部·禁聚众》:“各处不畏公法之徒,鸠敛钱物,叙众装扮,鸣锣击鼓,迎神赛社。”此时,“妆扮”又增加了“打扮”及“打扮后的样子”之义。  元代以后,这两个词的使用
笔者偶然看到了中国的“木兰从军”故事,编入美国小学三年级某个版本的语文教材。课文由14张精美的图片构成,图片是中国化的图片,图片里的文字是《木兰诗》文字,文中汉字占了很大的篇幅;图片下面的说明部分是英文,整个课文类似于连环画。该书把木兰故事编在“冒险”的主题单元里。而反观该诗在中国语文选本中的位置,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把《木兰诗》编入“祖国”的主题单元,自然认为木兰体现了一种爱国的精神。二者对木兰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