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汉字拉丁化”的定义及其由来
中国是汉字的故乡。汉字也是中华民族文化、文明的主要载体和基础,是五千年以来至今中华民族大团结的决定性因素。
20世纪初,西欧和前苏联一些语言学家,加上留苏的中国学者提出了所谓“汉字改革”的新思潮。他们认为表音文字——欧洲语,高于表意文字——中国汉字。他们1931年在海参崴就为了用新拉丁化字母取代汉字,召开了“第一次中国文字拉丁化大会”。那次会议在“汉字拉丁化”历史上可以算一个主要的转折点,因为前苏联境内的59个民族——包括住在苏联的10万中国人——都把自己的文字书法拉丁化了。
汉字拉丁化百年以来形成了一种浪潮。清末民初著名的思想家钱玄同是最早提出废除汉字,实现汉字“拉丁化”的。30年代,瞿秋白大声疾呼:“方块汉字真是愚民政策的利器。”似乎“汉字不亡,国家必亡”。新中国成立后,也有一些学者和领导人提出汉字要“走世界共同的拉丁化道路”,但没有明确主张废除汉字。
80年代初,知识分子有一部分人断言,汉字不能适应科技的发展,他们提出了“电子计算机是汉字的掘墓人和拼音文字的助产士”的强大舆论。他们也认为汉字难学、难认、难写、难记、难用,妨碍科技的进步,妨碍教育的普及,妨碍中外交流。他们以为汉字是一种落后的文字,只有废除它了,改用拼音文字,中国才有希望。
最近,某些人提出了中间解决办法,建议实行“双轨制的文字系统”,“一语双文”,但是这也不符合全面构建和谐小康社会的精神。
二、“汉字拼音方案”与“汉字拉丁化”的区别
80年代初,随着中国改革开放,世界各国掀起了新的“汉语热”潮流,实行“汉语拼音方案”具有更大的重要性。“汉语拼音方案”使用世界上大多数人熟悉的拉丁字母为中国汉字注读音符号。汉语拼音是汉字的从属,它与汉字是不能相比的。虽然它们都是符号,但汉字是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它记录的是语言,它与音、义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而汉语拼音是标记汉字读音的符号,它记录的只是汉字的音。“汉语拼音方案”在汉语教学和使用上有以下主要的用途:
(1)口语上,人们在自然环境里学习与使用语言一般是靠口耳相传。但是在学校里学习——不管是中国学生还是外国学生——都在初始阶段利用汉语拼音给汉字注音,以便能够认读和记忆汉字。
(2)汉语出版的辞书、字书和语言教学资料都是用“汉语拼音方案”给字词注音。
(3)“汉语拼音方案”有利于中国各方言区人们学习汉字的正确读音,大力推广统一的普通话。
(4)使用汉语拼音的“拼音法”是计算机输入的方法之一。
(5)“汉语拼音方案”也可以用于音译外国人名、地名和科学术语以及中国的人名、地名,以便促进中国国际文化交流。
根据上述的“汉语拼音方案”的定义和使用,我们很容易意识到“汉语拼音方案”和汉字拉丁化是完全两码事。语言界大多数人对这一问题的看法是一致的。不过近年来,随着信息交流的发展,有一部分人认为信息社会中汉语拼音的作用越来越大,地位越来越重要,甚至可以代替汉字,而走上拉丁化道路。
三、呼吁转向“汉字拉丁化”的借口
中国近代的新文化运动,有一部分人走西方人的道路,提出汉字是难认、难读、难记、难写的意见。说它是封建社会的遗产,主张废除汉字,改用拉丁的拼音汉字。他们走这个道路的理由如下:
1.汉字的数量大
众所周知,社会上和自然界的事物千千万万,每一个不同的事物都要用一个不同字形的汉字来表示。中国古人与今人创造过千千万万个不同形体的汉字,用于表示千千万万个自然和社会上的事物的名称。生活和社会越发展,汉字数量越多。结果是汉字越来越难学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出了两部大字典:一部是1986年出版的《汉语大字典》,收字数达56000个;另一部是1995年出版的《中华字海》,共收约85000个汉字。因此,这部分人认为汉字难用,原因之一是汉字数量大。
2.汉字是对外汉语教学一个主要的障碍
中国人从儿童时就开始学汉语,而外国学生从青年时才开始学汉字,起点时间不同。他们已经习惯了拼音文字的母语,写汉字觉得特别难是因为以笔画为生成元素的汉字和以字母为生成元素的拼音文字是不同性质的文字,笔画与字母,平面组合与线形组合,是两套不同的文字理论和文字习惯。加上写的时候必须掌握全部细节,差一点儿也不行,而且还有笔顺问题。因此他们认为汉字成为对外汉语教学一个克服不了的困难。
3.汉字是中国教育不普及的原因之一
那些人认为工农大众之中教育不普及和文盲率高——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前——都是由于汉字“五难”(难认、难读、难记、难写、难用)之过。
4.汉字不能适应科技的发展
那些人断言,在社会不断的现代化,微机文明日益发展的情况下,汉字拖了现代化的后腿,不改为拼音文字,中国就无法实现现代化。
四、用“汉字特点”辩倒“汉字拉丁化”的理由
1.只要选好常用汉字,汉字数量就不多了
诚然,汉字的数量大。根据最新的字典,1995年出版的《中华字海》,汉字数量约达85000个,真是可怕的数字。但是我们必须知道,上述的这个数字大部分是异体字和不同历史时期上曾经使用过而现在已不再通行的字。现代汉语常用字的数量要比这个数字小得多。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和国家教育委员会于1988年联合发布的《现代汉语常用字表》共收字3500个,其中有2500一级常用字,剩下1000是二级次常用字。3500以外的是罕用字,使用比率不超过千分之二。加上有些字可以根据字形和上下文猜到字义,所以不管中国人还是外国学生,如果掌握2500个一级常用字,就基本上没有阅读一般书籍的障碍了。
2.汉字和汉语相适应,没有形态变化
汉语是非形态语言,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形态变化,单数、复数都不分,一个人的“人”和十个人的“人”完全一样。性别不分,指一个男学生的“学生”和一个女学生的“学生”也是一样的。汉语动作也没有时态变化,表示过去时的动词“看”和表示现在时的“看”及表示将来的“看”三种情况都完全一样。
汉语这种特点和拼音字母语言不一样。后者在本词词首或词尾加一个或几个字母,将本词进行一些变化,就能区分单复数,性别和动作的时态。由于汉语非形态的这种特点,汉字还是比拼音字母更适合于汉语书面语特点和表达方式。
3.文盲率高不是汉字造成的
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前,有人说工农中文盲率高和教育不普及的原因是汉字难学造成的,但是后来事情的发展证明了这种说法缺乏逻辑的科学根据。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八九十年代,还在继续使用汉字的条件下,国家普及了小学教育,工农文盲率也大大下降。据联合国有关部门统计,在世界十五个人口最多的国家中,中国文盲率排在第十四位,即有十三个国家的文盲率比中国高,而它们都是使用拼音文字的国家。这说明旧社会受到的教育不普及,文盲率高,原因是由于政治腐败,经济落后而没有受教育的机会,而完全不是汉字难学的原因。
4.汉字适应信息化
上实际80年代初,有人说汉字将无法输入电子计算机,不能适应现代化的语文工具,提出废除汉字走向汉字“拉丁化”的道路。然而,近二十多年来,经过爱国专家艰苦的努力,汉字的计算机输入问题终于成功得到解决。目前,以电脑为书写、复制、存储工具,互联网为传输手段,辅之以多媒体形式的各种汉字信息交流,已成为中国亿万人在工作和生活交往中相互交流、沟通信息的不可缺少的部分。汉字电脑化的实现也为中国与世界各地经济、政治、文化交流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因此汉字适应信息化成为不可否认的事实。
5.汉字是“明确简约”的文字
在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社会中,“明确简约”成为检验任何文字科学性的主要的标准之一。用这个标准来评价,汉字是世界上最简约、最经济的文字。例如“树”,汉字只要用一个“树”字符就够了。而拼音字母语言,如阿语要用拼音的四个字符来表示;英语要用拼音的四个字符t-r-e-e来表示。这是因为拼音一个字母只表示一个音,几个拼音字母相连成“线”才有信息,所以它们是一种线性文字,所占的面积较大。而汉字是方块形状的“平面性文字”,所占的面积较小,是最简约、最经济的理想文字。
6.“一音多义”使汉字难于拉丁化
许多专家认为汉字是属于表意体系的文字,按文字发展的三阶段论,处在第二阶段,必须改为拼音文字才符合世界文字共同的发展方向。但是汉语“一音多义”的根本特征使这个目的完全不能实现。
众所周知,汉字是记录音节的文字,而汉语的音节只有1352个,所以必然要出现大量一音多义的字,例如“他,她、它”,“的、地、得”,“保、宝、饱,堡”,“坐,座、作、做”等。每一组里面的几个字相对应的音节的声母、韵母和声调都完全相同,可是形、义不相同。这证明,汉语有自己的特点,汉字适合记录汉语,而拼音文字不适合。如硬改为拼音文字,将会造成严重的混乱,阻碍语言的表达方式。
五、汉字的地位及其历史重要性
1.汉字与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历史紧紧相连
汉字与数千年的中华民族历史文化血肉相连。它是历史的三千多年漫长演变中各种经济、政治、生活和社会文化最重要的记录、传承的载体。没有汉字,后代人便不可能读到前代人的各种著述、典籍,因此汉字与中华文化绝不可分离。
中国是一个面积辽阔的、民族多样的,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人说不同的方言,同是一个汉字,各地方言的读音可以很不相同,但对这个汉字所表示的意义,不同方言的人的理解却完全一致。这就使汉字在不同方言区之间甚至不同民族之间发挥了不可缺少的交际作用,使它成为促进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的纽带。
中国伟大的作家巴金就汉字的地位及历史重要性说:“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要是丢掉它过去长期积累起来的光辉灿烂的文化珍宝,靠简单化、拼音化来创造新的文明是不会有什么成果的。”他还说:“有人以为废除汉字,改用拼音,只要大家花几天工夫学会字母就能看书,写信,可以解决一切。其实他不过同祖宗划清界限,成为一个没有文化的文盲而已。”巴金先生提出:“我们是个多民族、多方言,十多亿人口的大国,把我们大家紧密团结起来的就是汉字。”
著名的文学家王蒙先生说:“汉字和汉语是我们的命脉,我们的灵魂,我们的根基。”
2.汉字有充足的法律依据
汉字是三千多年前由中国古人创造的象形文字。目前它是世界上正在使用的文字中最古老的。为了保护汉字,2000年10月31日,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通用语言文字法》。该法宣告:“本法所称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普通话和规范汉字。公民有学习和使用通用语言文字的权利。国家为公民学习和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提供条件。”国家这样做就在法律上肯定了规范汉字的重要地位。
3.汉字将成为未来的世界语言文字
汉字从古至今具有向外传播功能,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它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世界上一些外语,如日语、韩语和越南语有很大的影响。目前,随着中国经济、科技的迅速发展,全世界正在掀起一股“汉语热”。据最新统计,全世界有3000多所大学开设中文课了。在日本,学汉语的人数已达200万人,在韩国,学汉语的人数也超过50万人。法国有150多所中学开设汉语课。在非洲和中东地区,埃及是开设中文系最早的国家,目前6所埃及大学有中文系了,已经毕业了8000多毕业生。近几年,世界上各国各地学汉语的人数越来越多。随之而来,汉字将传播遍及全世界。这充分显示汉字将成为未来的世界语言文字。
六、保护汉字的必要措施
1.汉字教学法要进行不断的改善
汉字不适当的教学法是汉字难学原因之一。因此,作为汉语老师,我们必须经常对汉字教学法进行不断改进,以符合教学要求和实践经验。
汉字教学法的基本经验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不同的方式。
(1)先语后文,集中识字
把学期分成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三四周)中教给学生一些常用的词语和句子,只教汉语拼音,不教汉字,第二个阶段就开始教汉字了。但是这种方法给学生——特别是零起点学生——造成极大压力,他们在短时间内突击记忆,这就增加了汉字的难度,效果也不好。当然我不赞成这种对外汉字教学法。
(2)把汉字的书写教学从汉语教学中独立
出来
这种汉字教学法基础是:汉语教学和汉字教学同时走在两个不同的道路上,即在语言教学的同时,按照汉字结构的规律进行一定数量的汉字书写教学。这种方法,虽然认读教学和书写教学同步进行,但是内容基本不同,因此会影响学习兴趣和效果。当然这也不是理想的汉字教学法。
(3)汉字教学跟着语汇教学进行
这就是,从一开始就把发音和汉字捆在一起,就一揽子解决汉字的读法、写法和用法的问题。我以为这是最适当的汉字教学法,特别是在实行以下这些条件时:
①从笔画教起
在开始阶段教给学生汉字的每一个笔画的名称、笔形和笔向。这对于习惯用拼音文字的学生是一个非常基本的因素,以便帮助他们建立新的文字理念和形成新的文字习惯。
②教给学生字形和字义之间的关系
直观表义是汉字的特点。汉字有象形字、指事字和会意字。我们必须从开始就教给学生怎么能根据字形了解字义,目的是培养他们理解和记忆汉字的能力。
③用事物或图片解释字义
上课的时候,我们也要尽量使用事物和图片,用这种直接教学法来教给学生汉字的意义。这种简单的方法可以建立字形和字音、字义之间的直接联系,帮助学生迅速记住汉字。
④汉字教学的顺序要由简单到复杂
教给学生的汉字,必须先教笔画少的独体字和简单的合体字,而笔画多的独体字和相对复杂的合体字适当靠后。
2.要不断将繁体字进行简化
简化是汉字发展的一种趋势。1953年发布了《第一批简化字表》,共收简化字352个。后来发布了第二表共收132个,第三表共收1754个。三个表一共收2238个简化字。目前,中国内地,新加坡使用简化字,但是,香港和台湾却使用繁体字。这种情况给世界各地的汉语教学带来了麻烦,引起了争论,所以我们希望香港和台湾将来以简化字为主。我们还觉得虽然大多数汉字已经经过简化过程,但是还有不少汉字笔画多,书写不容易,需要进行第二阶段简化,以便减轻世界上各地的汉语学者的负担。
3.发动关于汉字重要性的启蒙运动
汉字不仅是属于中国的,也是属于世界的。世界上最古老的象形文字只有汉字存活了下来,它有3500多年的历史,成为世界人类文化遗产。所以我们认为应该发动一个广泛的、长远的关于汉字重要性的、悠久性的启蒙运动。在这个方向我们可以提出以下的设想:
(1)建立属于文化部的一个全国性的保护汉字局。
(2)开设属于教育部的汉字文化大学。
(3)建立一所全国性的汉字文化博物馆。
(4)中国国外文化中心应多组织汉字文化展览。
(5)中国政府要向外国研究生和学者提供来华学汉字文化的奖学金。
(6)进行国内外汉字文化和汉字书法比赛。
(7)有关大学和研究所要经常举办汉字学术研讨会。
七、中国应吸收借鉴古埃及语的历史经验
世界考古学家的研究成果认定,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有四种:一是公元前4000多年的古埃及语的纸草象形文字,它是人类最早的表意文字;二是公元前3000年的西亚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居住的苏美尔人和闪米特人创造的钉头字(属于象形文字);三是公元前2000多年的中华大汶口文化时期产生的原始汉字;四是公元前1200年的中美洲的玛雅人象形文字。
上述的四种文字都是表意的象形文字。它们至今只有中国汉字存活了下来。钉头字和玛雅字都由于入侵者的暴戾摧残而被埋葬和遗忘在沙丘之下了。
古埃及人在为期3700多年的,包括26个家庭的法老朝代时期都在使用古埃及文字。在这个时期,古埃及人在坟墓墙壁上,神庙里的墙壁上、柱子上、方尖碑上和纸草上,都用古埃及象形文字来记载埃及人和所有人类的文化、历史和文明最早的、最灿烂的、最光辉的一页。
到公元前3世纪,法老朝代结束了,托拉密朝代开始了,为期330年时间。托拉密侵略者侵占埃及时期都用发展于阿拉米语的希腊语来代替古埃及文字。公元38年,罗马人也入侵了埃及,他们比托拉密还残暴,他们烧毁了亚历山大图书馆,几乎消灭了古埃及文字。
后来,到第六世纪,1400多年前,伊斯兰教从阿拉伯半岛进入埃及了。从此以来,埃及成为伊斯兰国,母语是阿拉伯语,基本文化是伊斯兰文化,都跟古埃及语,古埃及文化、历史毫无关系,原因是语言的中断。
1798年,埃及受到了法国军事入侵。法国侵略者为期9年时间,一直到1807年。在这个期间内,有一个姓善比仑的法国军官给埃及历史提供了很大的服务。他在靠着尼罗河河岸的罗塞特城发现了一块石版。这块石版上雕刻着希腊、拉丁和古埃及三种文字。考古学家和语言学家经过几年不断地努力才揭开石版上刻着文字的奥秘。后来这块石版称为罗塞特石版。从此以后,埃及国内外许多考古学家日以继夜地努力工作,以便发现人类最早文明的成就,世界上也出现了新的科学,那就是“埃及学”。
现在可以说:如果没发现罗塞特石版,肯定由于文字中断会失掉人类最早文明的四千年的历史了。
我认为这沉痛的历史教训足以告诫主张汉字拉丁化的人:“废除汉字”是极端危险的,极端有害的。
参考文献
[1]吕必松《汉语和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2]陈阿宝《对外汉语教学研究》,山西人民出版社,2002
[3]《汉字文化》2007年第6期
[4]《汉字文化》2007年第1期
[5]《汉字文化》2006年第1期
[6]《汉字文化》2006年第4期
[7]陈建民《中国语言和中国社会》,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
[8]《汉字文化》2008年第1期
[9]《汉字文化》2006年第2期
[10]陆善采《实用汉语语义学》,学林出版社,1993
[11]《汉字文化》2006年第5期
[12]《汉字文化》2006年第3期
[13]《汉字文化》2007年第4期
[14]李开《汉语语言学和对外汉语教学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15]吕必松《组合汉语》,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7
作者瓦希德(Wahid EI Said)为埃及艾因·夏姆斯大学语言学院副教授,北京语言大学访问学者。
中国是汉字的故乡。汉字也是中华民族文化、文明的主要载体和基础,是五千年以来至今中华民族大团结的决定性因素。
20世纪初,西欧和前苏联一些语言学家,加上留苏的中国学者提出了所谓“汉字改革”的新思潮。他们认为表音文字——欧洲语,高于表意文字——中国汉字。他们1931年在海参崴就为了用新拉丁化字母取代汉字,召开了“第一次中国文字拉丁化大会”。那次会议在“汉字拉丁化”历史上可以算一个主要的转折点,因为前苏联境内的59个民族——包括住在苏联的10万中国人——都把自己的文字书法拉丁化了。
汉字拉丁化百年以来形成了一种浪潮。清末民初著名的思想家钱玄同是最早提出废除汉字,实现汉字“拉丁化”的。30年代,瞿秋白大声疾呼:“方块汉字真是愚民政策的利器。”似乎“汉字不亡,国家必亡”。新中国成立后,也有一些学者和领导人提出汉字要“走世界共同的拉丁化道路”,但没有明确主张废除汉字。
80年代初,知识分子有一部分人断言,汉字不能适应科技的发展,他们提出了“电子计算机是汉字的掘墓人和拼音文字的助产士”的强大舆论。他们也认为汉字难学、难认、难写、难记、难用,妨碍科技的进步,妨碍教育的普及,妨碍中外交流。他们以为汉字是一种落后的文字,只有废除它了,改用拼音文字,中国才有希望。
最近,某些人提出了中间解决办法,建议实行“双轨制的文字系统”,“一语双文”,但是这也不符合全面构建和谐小康社会的精神。
二、“汉字拼音方案”与“汉字拉丁化”的区别
80年代初,随着中国改革开放,世界各国掀起了新的“汉语热”潮流,实行“汉语拼音方案”具有更大的重要性。“汉语拼音方案”使用世界上大多数人熟悉的拉丁字母为中国汉字注读音符号。汉语拼音是汉字的从属,它与汉字是不能相比的。虽然它们都是符号,但汉字是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它记录的是语言,它与音、义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而汉语拼音是标记汉字读音的符号,它记录的只是汉字的音。“汉语拼音方案”在汉语教学和使用上有以下主要的用途:
(1)口语上,人们在自然环境里学习与使用语言一般是靠口耳相传。但是在学校里学习——不管是中国学生还是外国学生——都在初始阶段利用汉语拼音给汉字注音,以便能够认读和记忆汉字。
(2)汉语出版的辞书、字书和语言教学资料都是用“汉语拼音方案”给字词注音。
(3)“汉语拼音方案”有利于中国各方言区人们学习汉字的正确读音,大力推广统一的普通话。
(4)使用汉语拼音的“拼音法”是计算机输入的方法之一。
(5)“汉语拼音方案”也可以用于音译外国人名、地名和科学术语以及中国的人名、地名,以便促进中国国际文化交流。
根据上述的“汉语拼音方案”的定义和使用,我们很容易意识到“汉语拼音方案”和汉字拉丁化是完全两码事。语言界大多数人对这一问题的看法是一致的。不过近年来,随着信息交流的发展,有一部分人认为信息社会中汉语拼音的作用越来越大,地位越来越重要,甚至可以代替汉字,而走上拉丁化道路。
三、呼吁转向“汉字拉丁化”的借口
中国近代的新文化运动,有一部分人走西方人的道路,提出汉字是难认、难读、难记、难写的意见。说它是封建社会的遗产,主张废除汉字,改用拉丁的拼音汉字。他们走这个道路的理由如下:
1.汉字的数量大
众所周知,社会上和自然界的事物千千万万,每一个不同的事物都要用一个不同字形的汉字来表示。中国古人与今人创造过千千万万个不同形体的汉字,用于表示千千万万个自然和社会上的事物的名称。生活和社会越发展,汉字数量越多。结果是汉字越来越难学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出了两部大字典:一部是1986年出版的《汉语大字典》,收字数达56000个;另一部是1995年出版的《中华字海》,共收约85000个汉字。因此,这部分人认为汉字难用,原因之一是汉字数量大。
2.汉字是对外汉语教学一个主要的障碍
中国人从儿童时就开始学汉语,而外国学生从青年时才开始学汉字,起点时间不同。他们已经习惯了拼音文字的母语,写汉字觉得特别难是因为以笔画为生成元素的汉字和以字母为生成元素的拼音文字是不同性质的文字,笔画与字母,平面组合与线形组合,是两套不同的文字理论和文字习惯。加上写的时候必须掌握全部细节,差一点儿也不行,而且还有笔顺问题。因此他们认为汉字成为对外汉语教学一个克服不了的困难。
3.汉字是中国教育不普及的原因之一
那些人认为工农大众之中教育不普及和文盲率高——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前——都是由于汉字“五难”(难认、难读、难记、难写、难用)之过。
4.汉字不能适应科技的发展
那些人断言,在社会不断的现代化,微机文明日益发展的情况下,汉字拖了现代化的后腿,不改为拼音文字,中国就无法实现现代化。
四、用“汉字特点”辩倒“汉字拉丁化”的理由
1.只要选好常用汉字,汉字数量就不多了
诚然,汉字的数量大。根据最新的字典,1995年出版的《中华字海》,汉字数量约达85000个,真是可怕的数字。但是我们必须知道,上述的这个数字大部分是异体字和不同历史时期上曾经使用过而现在已不再通行的字。现代汉语常用字的数量要比这个数字小得多。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和国家教育委员会于1988年联合发布的《现代汉语常用字表》共收字3500个,其中有2500一级常用字,剩下1000是二级次常用字。3500以外的是罕用字,使用比率不超过千分之二。加上有些字可以根据字形和上下文猜到字义,所以不管中国人还是外国学生,如果掌握2500个一级常用字,就基本上没有阅读一般书籍的障碍了。
2.汉字和汉语相适应,没有形态变化
汉语是非形态语言,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形态变化,单数、复数都不分,一个人的“人”和十个人的“人”完全一样。性别不分,指一个男学生的“学生”和一个女学生的“学生”也是一样的。汉语动作也没有时态变化,表示过去时的动词“看”和表示现在时的“看”及表示将来的“看”三种情况都完全一样。
汉语这种特点和拼音字母语言不一样。后者在本词词首或词尾加一个或几个字母,将本词进行一些变化,就能区分单复数,性别和动作的时态。由于汉语非形态的这种特点,汉字还是比拼音字母更适合于汉语书面语特点和表达方式。
3.文盲率高不是汉字造成的
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前,有人说工农中文盲率高和教育不普及的原因是汉字难学造成的,但是后来事情的发展证明了这种说法缺乏逻辑的科学根据。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八九十年代,还在继续使用汉字的条件下,国家普及了小学教育,工农文盲率也大大下降。据联合国有关部门统计,在世界十五个人口最多的国家中,中国文盲率排在第十四位,即有十三个国家的文盲率比中国高,而它们都是使用拼音文字的国家。这说明旧社会受到的教育不普及,文盲率高,原因是由于政治腐败,经济落后而没有受教育的机会,而完全不是汉字难学的原因。
4.汉字适应信息化
上实际80年代初,有人说汉字将无法输入电子计算机,不能适应现代化的语文工具,提出废除汉字走向汉字“拉丁化”的道路。然而,近二十多年来,经过爱国专家艰苦的努力,汉字的计算机输入问题终于成功得到解决。目前,以电脑为书写、复制、存储工具,互联网为传输手段,辅之以多媒体形式的各种汉字信息交流,已成为中国亿万人在工作和生活交往中相互交流、沟通信息的不可缺少的部分。汉字电脑化的实现也为中国与世界各地经济、政治、文化交流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因此汉字适应信息化成为不可否认的事实。
5.汉字是“明确简约”的文字
在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社会中,“明确简约”成为检验任何文字科学性的主要的标准之一。用这个标准来评价,汉字是世界上最简约、最经济的文字。例如“树”,汉字只要用一个“树”字符就够了。而拼音字母语言,如阿语要用拼音的四个字符来表示;英语要用拼音的四个字符t-r-e-e来表示。这是因为拼音一个字母只表示一个音,几个拼音字母相连成“线”才有信息,所以它们是一种线性文字,所占的面积较大。而汉字是方块形状的“平面性文字”,所占的面积较小,是最简约、最经济的理想文字。
6.“一音多义”使汉字难于拉丁化
许多专家认为汉字是属于表意体系的文字,按文字发展的三阶段论,处在第二阶段,必须改为拼音文字才符合世界文字共同的发展方向。但是汉语“一音多义”的根本特征使这个目的完全不能实现。
众所周知,汉字是记录音节的文字,而汉语的音节只有1352个,所以必然要出现大量一音多义的字,例如“他,她、它”,“的、地、得”,“保、宝、饱,堡”,“坐,座、作、做”等。每一组里面的几个字相对应的音节的声母、韵母和声调都完全相同,可是形、义不相同。这证明,汉语有自己的特点,汉字适合记录汉语,而拼音文字不适合。如硬改为拼音文字,将会造成严重的混乱,阻碍语言的表达方式。
五、汉字的地位及其历史重要性
1.汉字与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历史紧紧相连
汉字与数千年的中华民族历史文化血肉相连。它是历史的三千多年漫长演变中各种经济、政治、生活和社会文化最重要的记录、传承的载体。没有汉字,后代人便不可能读到前代人的各种著述、典籍,因此汉字与中华文化绝不可分离。
中国是一个面积辽阔的、民族多样的,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人说不同的方言,同是一个汉字,各地方言的读音可以很不相同,但对这个汉字所表示的意义,不同方言的人的理解却完全一致。这就使汉字在不同方言区之间甚至不同民族之间发挥了不可缺少的交际作用,使它成为促进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的纽带。
中国伟大的作家巴金就汉字的地位及历史重要性说:“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要是丢掉它过去长期积累起来的光辉灿烂的文化珍宝,靠简单化、拼音化来创造新的文明是不会有什么成果的。”他还说:“有人以为废除汉字,改用拼音,只要大家花几天工夫学会字母就能看书,写信,可以解决一切。其实他不过同祖宗划清界限,成为一个没有文化的文盲而已。”巴金先生提出:“我们是个多民族、多方言,十多亿人口的大国,把我们大家紧密团结起来的就是汉字。”
著名的文学家王蒙先生说:“汉字和汉语是我们的命脉,我们的灵魂,我们的根基。”
2.汉字有充足的法律依据
汉字是三千多年前由中国古人创造的象形文字。目前它是世界上正在使用的文字中最古老的。为了保护汉字,2000年10月31日,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通用语言文字法》。该法宣告:“本法所称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普通话和规范汉字。公民有学习和使用通用语言文字的权利。国家为公民学习和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提供条件。”国家这样做就在法律上肯定了规范汉字的重要地位。
3.汉字将成为未来的世界语言文字
汉字从古至今具有向外传播功能,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它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世界上一些外语,如日语、韩语和越南语有很大的影响。目前,随着中国经济、科技的迅速发展,全世界正在掀起一股“汉语热”。据最新统计,全世界有3000多所大学开设中文课了。在日本,学汉语的人数已达200万人,在韩国,学汉语的人数也超过50万人。法国有150多所中学开设汉语课。在非洲和中东地区,埃及是开设中文系最早的国家,目前6所埃及大学有中文系了,已经毕业了8000多毕业生。近几年,世界上各国各地学汉语的人数越来越多。随之而来,汉字将传播遍及全世界。这充分显示汉字将成为未来的世界语言文字。
六、保护汉字的必要措施
1.汉字教学法要进行不断的改善
汉字不适当的教学法是汉字难学原因之一。因此,作为汉语老师,我们必须经常对汉字教学法进行不断改进,以符合教学要求和实践经验。
汉字教学法的基本经验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不同的方式。
(1)先语后文,集中识字
把学期分成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三四周)中教给学生一些常用的词语和句子,只教汉语拼音,不教汉字,第二个阶段就开始教汉字了。但是这种方法给学生——特别是零起点学生——造成极大压力,他们在短时间内突击记忆,这就增加了汉字的难度,效果也不好。当然我不赞成这种对外汉字教学法。
(2)把汉字的书写教学从汉语教学中独立
出来
这种汉字教学法基础是:汉语教学和汉字教学同时走在两个不同的道路上,即在语言教学的同时,按照汉字结构的规律进行一定数量的汉字书写教学。这种方法,虽然认读教学和书写教学同步进行,但是内容基本不同,因此会影响学习兴趣和效果。当然这也不是理想的汉字教学法。
(3)汉字教学跟着语汇教学进行
这就是,从一开始就把发音和汉字捆在一起,就一揽子解决汉字的读法、写法和用法的问题。我以为这是最适当的汉字教学法,特别是在实行以下这些条件时:
①从笔画教起
在开始阶段教给学生汉字的每一个笔画的名称、笔形和笔向。这对于习惯用拼音文字的学生是一个非常基本的因素,以便帮助他们建立新的文字理念和形成新的文字习惯。
②教给学生字形和字义之间的关系
直观表义是汉字的特点。汉字有象形字、指事字和会意字。我们必须从开始就教给学生怎么能根据字形了解字义,目的是培养他们理解和记忆汉字的能力。
③用事物或图片解释字义
上课的时候,我们也要尽量使用事物和图片,用这种直接教学法来教给学生汉字的意义。这种简单的方法可以建立字形和字音、字义之间的直接联系,帮助学生迅速记住汉字。
④汉字教学的顺序要由简单到复杂
教给学生的汉字,必须先教笔画少的独体字和简单的合体字,而笔画多的独体字和相对复杂的合体字适当靠后。
2.要不断将繁体字进行简化
简化是汉字发展的一种趋势。1953年发布了《第一批简化字表》,共收简化字352个。后来发布了第二表共收132个,第三表共收1754个。三个表一共收2238个简化字。目前,中国内地,新加坡使用简化字,但是,香港和台湾却使用繁体字。这种情况给世界各地的汉语教学带来了麻烦,引起了争论,所以我们希望香港和台湾将来以简化字为主。我们还觉得虽然大多数汉字已经经过简化过程,但是还有不少汉字笔画多,书写不容易,需要进行第二阶段简化,以便减轻世界上各地的汉语学者的负担。
3.发动关于汉字重要性的启蒙运动
汉字不仅是属于中国的,也是属于世界的。世界上最古老的象形文字只有汉字存活了下来,它有3500多年的历史,成为世界人类文化遗产。所以我们认为应该发动一个广泛的、长远的关于汉字重要性的、悠久性的启蒙运动。在这个方向我们可以提出以下的设想:
(1)建立属于文化部的一个全国性的保护汉字局。
(2)开设属于教育部的汉字文化大学。
(3)建立一所全国性的汉字文化博物馆。
(4)中国国外文化中心应多组织汉字文化展览。
(5)中国政府要向外国研究生和学者提供来华学汉字文化的奖学金。
(6)进行国内外汉字文化和汉字书法比赛。
(7)有关大学和研究所要经常举办汉字学术研讨会。
七、中国应吸收借鉴古埃及语的历史经验
世界考古学家的研究成果认定,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有四种:一是公元前4000多年的古埃及语的纸草象形文字,它是人类最早的表意文字;二是公元前3000年的西亚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居住的苏美尔人和闪米特人创造的钉头字(属于象形文字);三是公元前2000多年的中华大汶口文化时期产生的原始汉字;四是公元前1200年的中美洲的玛雅人象形文字。
上述的四种文字都是表意的象形文字。它们至今只有中国汉字存活了下来。钉头字和玛雅字都由于入侵者的暴戾摧残而被埋葬和遗忘在沙丘之下了。
古埃及人在为期3700多年的,包括26个家庭的法老朝代时期都在使用古埃及文字。在这个时期,古埃及人在坟墓墙壁上,神庙里的墙壁上、柱子上、方尖碑上和纸草上,都用古埃及象形文字来记载埃及人和所有人类的文化、历史和文明最早的、最灿烂的、最光辉的一页。
到公元前3世纪,法老朝代结束了,托拉密朝代开始了,为期330年时间。托拉密侵略者侵占埃及时期都用发展于阿拉米语的希腊语来代替古埃及文字。公元38年,罗马人也入侵了埃及,他们比托拉密还残暴,他们烧毁了亚历山大图书馆,几乎消灭了古埃及文字。
后来,到第六世纪,1400多年前,伊斯兰教从阿拉伯半岛进入埃及了。从此以来,埃及成为伊斯兰国,母语是阿拉伯语,基本文化是伊斯兰文化,都跟古埃及语,古埃及文化、历史毫无关系,原因是语言的中断。
1798年,埃及受到了法国军事入侵。法国侵略者为期9年时间,一直到1807年。在这个期间内,有一个姓善比仑的法国军官给埃及历史提供了很大的服务。他在靠着尼罗河河岸的罗塞特城发现了一块石版。这块石版上雕刻着希腊、拉丁和古埃及三种文字。考古学家和语言学家经过几年不断地努力才揭开石版上刻着文字的奥秘。后来这块石版称为罗塞特石版。从此以后,埃及国内外许多考古学家日以继夜地努力工作,以便发现人类最早文明的成就,世界上也出现了新的科学,那就是“埃及学”。
现在可以说:如果没发现罗塞特石版,肯定由于文字中断会失掉人类最早文明的四千年的历史了。
我认为这沉痛的历史教训足以告诫主张汉字拉丁化的人:“废除汉字”是极端危险的,极端有害的。
参考文献
[1]吕必松《汉语和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2]陈阿宝《对外汉语教学研究》,山西人民出版社,2002
[3]《汉字文化》2007年第6期
[4]《汉字文化》2007年第1期
[5]《汉字文化》2006年第1期
[6]《汉字文化》2006年第4期
[7]陈建民《中国语言和中国社会》,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
[8]《汉字文化》2008年第1期
[9]《汉字文化》2006年第2期
[10]陆善采《实用汉语语义学》,学林出版社,1993
[11]《汉字文化》2006年第5期
[12]《汉字文化》2006年第3期
[13]《汉字文化》2007年第4期
[14]李开《汉语语言学和对外汉语教学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15]吕必松《组合汉语》,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7
作者瓦希德(Wahid EI Said)为埃及艾因·夏姆斯大学语言学院副教授,北京语言大学访问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