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兴趣是鼓舞和推动学生学习的自觉动机,是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探求知识的内在动力。本文从激情让学生分享收获的喜悦;激情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激情让学生走进课文去感受三个方面,阐述了语文老师不仅要有丰富的学识和良好的语文素养,还应该是“演员”,用情感感染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关键词: 中学语文教学 激情 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兴趣是鼓舞和推动学生学习的自觉动机,是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探求知识的内在动力。有了兴趣,学习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一旦学生“乐知”,兴趣被激发出来,语文教学就能达到事半功倍之效。小学语文教师的激情恰恰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把“金钥匙”。
一、激情,让学生分享收获的喜悦
语文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体现人文性的基点在于情感的抒发。很难想象,一位在课堂上呆若木鸡、脸无表情,语言毫无生气的教师,到底能传递给学生什么?是给学生以情感体验,还是孕育更崇高的理想?我想,这些都无从谈起。所以,只要一出现在孩子们的周围,就会有一个声音在提醒我:要用自己的激情去感染学生,让他们分享收获的快乐。
每节语文课,我都会精心备课,在课前做好充分准备,深刻挖掘文中的内涵与情感因子。站上讲台,我会把情绪调整到最佳状态,在谈话中,在朗读中,把自己对课文的每份情感,每份感悟,用语言、眼神、表情、动作等传递给学生,力求与他们的情感产生共鸣。如在教学《荔枝》一文时,学生深深地为母亲的爱所感染,抓住这一时机,在最后的拓展环节,我先用声情并茂的语言介绍母亲对我的关心:这就是母亲——她总在我下班到家后及时端上一碗热腾腾的食物;她总在冬天时递上厚厚的棉衣;她总在我感冒时一夜无眠、悉心照料……接着,我鼓励大家说说自己的母亲。话题一开,同学们纷纷发言,让我深感意外的是一群十多岁的小学生,谈起自己的母亲语言竟如此饱含深情,虽朴实,却很有感染力。有很多同学眼里闪着泪花,深情地说:“我的妈妈虽然很普通,但我爱妈妈,因为她是最最关心我的人……”这一节课,学生学得格外起劲,课文读得趣味盎然,发言积极主动,感人至深。这样,我用自己的激情伴随学生成长,让学生分享收获喜悦的同时,感受母爱的伟大。
二、激情,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
渴望成功,是每个人的心理需求,少年儿童更是如此。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姆说过:学习中经常取得成功可能会导致更大的学习兴趣,并改善学生作为学习的自我概念。所以,语文课堂必须是学生享受成功的阵地。只要学生的努力得到肯定,就会产生源源不断的求知欲望,形成强大的学习动力。而教师的激情渲染与表扬评价是让学生享受成功体验的一条捷径。
因此,在语文课堂中,要用心欣赏每位学生。只要他们有好的表现,哪怕是微不足道的,我们就要送去赞扬,让学生不断体验成功的愉快,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如教学《将相和》时,我引导孩子归纳出《将相和》三个小故事分别体现三个字:完璧归赵——智、渑池之会——勇、负荆请罪——悟。在感悟“完璧归赵”的“智”时,有的学生提出了蔺相如的“智”无非体现在两个字上,一个“诈”,一个“缓”。蔺相如怎样把送入虎口的璧“诈”回来,怎样要求开个隆重的交换典礼,用了缓兵之计让手下有时间将壁送回赵国。我为孩子的思维能力感到惊讶,于是竖起大拇指表扬他:你太棒了,比老师想得还要简单、精准……学生的兴趣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激发,达到了无形的升华,他们在探求与成功的有效循环中不断体验了成功的快乐。
三、激情,让学生走进课文去感受。
把心放到课文中,让自己成为文中的一员,是体会文章情感的最有效的方法。“把心放到课文中”,就是让学生设身处地,带着自己敏锐的心,到课文中走一个来回,获得身临其境的阅读感受。只有学生感同身受了,才能记忆深刻,进行创造性学习。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用“激情”作为“催化剂”,学生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佳境,感受阅读的乐趣。
首先,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与内心需求,巧设悬念,利用自己的激情唤起他们的求知欲,让他们在“我要读”“我想读”的氛围中,走进课文,学习课文。其次,我千方百计创设情境,在一个个生活场面与生动情节中,把一个个抽象的文学符号演绎为诱人的故事情节,让学生在感性材料中感受激情。例如:教学《北风和小鱼》时,我采用品词品句、结合生活经验等方法进行教学,有所侧重地理解一些重点词句。让学生通过“气极了”、“猛吹”感悟北风的蛮不讲理;通过“得意”感悟北风的盛气凌人;通过“非常得意”感悟北风过于自信而变得可笑,等等。随着学生对一些重点词句理解的加深,再辅以教师的激情朗诵,课文所描绘的图像在学生脑海里就逐渐清晰,这时朗读便水到渠成。同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反过来又促使学生感悟,获得思想启迪。这样能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巧妙地引导迁移,将课内外知识结合起来,让学生感受激情的同时,训练口语表达能力,培养语文素养。
小学语文老师不仅要有丰富的学识和良好的语文素养,还应该是“演员”,用自己的激情感染学生:时而奔放、时而沉静;有时感叹人物的悲惨泪流满面,有时变成激情澎湃的演说家,有时还会成为哀怨的诗人。学生在感受你多重角色变化时,潜移默化地关注语言的魅力。这样的情景会激发他们学习的欲望,让他们在探索中感受语文世界的奇妙,进行一次次愉快的知识旅行。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著.肖勇译.教育的艺术[M].湖南教育出版社,1983.9.
[2]林治金.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研究与实施[M].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6.
[3]王小安.语文课堂教学需要激情[J].课程教育研究,2012(06).
关键词: 中学语文教学 激情 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兴趣是鼓舞和推动学生学习的自觉动机,是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探求知识的内在动力。有了兴趣,学习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一旦学生“乐知”,兴趣被激发出来,语文教学就能达到事半功倍之效。小学语文教师的激情恰恰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把“金钥匙”。
一、激情,让学生分享收获的喜悦
语文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体现人文性的基点在于情感的抒发。很难想象,一位在课堂上呆若木鸡、脸无表情,语言毫无生气的教师,到底能传递给学生什么?是给学生以情感体验,还是孕育更崇高的理想?我想,这些都无从谈起。所以,只要一出现在孩子们的周围,就会有一个声音在提醒我:要用自己的激情去感染学生,让他们分享收获的快乐。
每节语文课,我都会精心备课,在课前做好充分准备,深刻挖掘文中的内涵与情感因子。站上讲台,我会把情绪调整到最佳状态,在谈话中,在朗读中,把自己对课文的每份情感,每份感悟,用语言、眼神、表情、动作等传递给学生,力求与他们的情感产生共鸣。如在教学《荔枝》一文时,学生深深地为母亲的爱所感染,抓住这一时机,在最后的拓展环节,我先用声情并茂的语言介绍母亲对我的关心:这就是母亲——她总在我下班到家后及时端上一碗热腾腾的食物;她总在冬天时递上厚厚的棉衣;她总在我感冒时一夜无眠、悉心照料……接着,我鼓励大家说说自己的母亲。话题一开,同学们纷纷发言,让我深感意外的是一群十多岁的小学生,谈起自己的母亲语言竟如此饱含深情,虽朴实,却很有感染力。有很多同学眼里闪着泪花,深情地说:“我的妈妈虽然很普通,但我爱妈妈,因为她是最最关心我的人……”这一节课,学生学得格外起劲,课文读得趣味盎然,发言积极主动,感人至深。这样,我用自己的激情伴随学生成长,让学生分享收获喜悦的同时,感受母爱的伟大。
二、激情,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
渴望成功,是每个人的心理需求,少年儿童更是如此。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姆说过:学习中经常取得成功可能会导致更大的学习兴趣,并改善学生作为学习的自我概念。所以,语文课堂必须是学生享受成功的阵地。只要学生的努力得到肯定,就会产生源源不断的求知欲望,形成强大的学习动力。而教师的激情渲染与表扬评价是让学生享受成功体验的一条捷径。
因此,在语文课堂中,要用心欣赏每位学生。只要他们有好的表现,哪怕是微不足道的,我们就要送去赞扬,让学生不断体验成功的愉快,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如教学《将相和》时,我引导孩子归纳出《将相和》三个小故事分别体现三个字:完璧归赵——智、渑池之会——勇、负荆请罪——悟。在感悟“完璧归赵”的“智”时,有的学生提出了蔺相如的“智”无非体现在两个字上,一个“诈”,一个“缓”。蔺相如怎样把送入虎口的璧“诈”回来,怎样要求开个隆重的交换典礼,用了缓兵之计让手下有时间将壁送回赵国。我为孩子的思维能力感到惊讶,于是竖起大拇指表扬他:你太棒了,比老师想得还要简单、精准……学生的兴趣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激发,达到了无形的升华,他们在探求与成功的有效循环中不断体验了成功的快乐。
三、激情,让学生走进课文去感受。
把心放到课文中,让自己成为文中的一员,是体会文章情感的最有效的方法。“把心放到课文中”,就是让学生设身处地,带着自己敏锐的心,到课文中走一个来回,获得身临其境的阅读感受。只有学生感同身受了,才能记忆深刻,进行创造性学习。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用“激情”作为“催化剂”,学生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佳境,感受阅读的乐趣。
首先,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与内心需求,巧设悬念,利用自己的激情唤起他们的求知欲,让他们在“我要读”“我想读”的氛围中,走进课文,学习课文。其次,我千方百计创设情境,在一个个生活场面与生动情节中,把一个个抽象的文学符号演绎为诱人的故事情节,让学生在感性材料中感受激情。例如:教学《北风和小鱼》时,我采用品词品句、结合生活经验等方法进行教学,有所侧重地理解一些重点词句。让学生通过“气极了”、“猛吹”感悟北风的蛮不讲理;通过“得意”感悟北风的盛气凌人;通过“非常得意”感悟北风过于自信而变得可笑,等等。随着学生对一些重点词句理解的加深,再辅以教师的激情朗诵,课文所描绘的图像在学生脑海里就逐渐清晰,这时朗读便水到渠成。同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反过来又促使学生感悟,获得思想启迪。这样能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巧妙地引导迁移,将课内外知识结合起来,让学生感受激情的同时,训练口语表达能力,培养语文素养。
小学语文老师不仅要有丰富的学识和良好的语文素养,还应该是“演员”,用自己的激情感染学生:时而奔放、时而沉静;有时感叹人物的悲惨泪流满面,有时变成激情澎湃的演说家,有时还会成为哀怨的诗人。学生在感受你多重角色变化时,潜移默化地关注语言的魅力。这样的情景会激发他们学习的欲望,让他们在探索中感受语文世界的奇妙,进行一次次愉快的知识旅行。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著.肖勇译.教育的艺术[M].湖南教育出版社,1983.9.
[2]林治金.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研究与实施[M].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6.
[3]王小安.语文课堂教学需要激情[J].课程教育研究,2012(06).